阿姜摩诃布瓦是泰国非常著名的禅师。他一生的修行体验感动了无数的佛弟子。
阿姜摩诃布瓦于今年1月30日圆寂。以下的特辑是对这位当代泰国禅师的怀念。
■ 生平简介篇
在泰国东北部的森林苦行僧传统里,阿姜摩诃布瓦是一位著名的住持与老师。他读了几年的基本佛法后,精通巴利经典,之后开始禅修。
阿姜摩诃布瓦在森林禅修数年,其间大多时间接受说寮国话的老师阿姜曼的指导,这位老师是本世纪泰、寮森林最著名的老师之一,他出名的是对禅定与入观的教法、巨大的影响力及严厉的教学方式。
据说阿姜摩诃布瓦去见阿姜曼之前,由于长时间的练习,已经精通了佛教的一些禅定方法,并于静坐中获得了极大的喜悦,仅仅是这样的精通,已经是很大的成就。然而,阿姜曼见到他时,却严厉地告诉他禅悦与智慧的不同,然后送他离开,到森林里修习更多东西。经历此次斥责,阿姜摩诃布瓦有好几年的时间再也无法进入高度喜悦的定境,但是,当他最后再次获得,同时也获得了大智慧与内观力。
阿姜摩诃布瓦强调,坚强而稳定的专注力是生起智慧的前兆,他也告诉信众要如何运用智慧,透过对身体与心的研究、观察,来辅助培养专注力与宁静,然后以此专注力导引入更深的智慧。
阿姜摩诃布瓦鼓励初学者,以反覆诵念方式培养初步的定力,这可以只用口诵,或与观想并用;当建立了定力之后,他会指导学生使用这种专注力,去观察身体各部分的特性,然后观察心的特性,观照无明与邪见,是如何导致“我见”以及轮回的巨大痛苦。
阿姜摩诃布瓦经常使用心(citta)这个字眼,所指涉的不是带有感情性质,如情心,而指的是心灵(mind)。
阿姜摩诃布瓦的森林寺院帕邦塔寺(Wat Pah Ban That),位于泰国东北部乌董省(Udorn),大约有100亩,寺院的规定很严格,阿姜摩诃布瓦以类似其老师的严格方式教导学生,其中有十几个西方人跟随他,有些已经跟他学了好几年了,对于新学生,他会要求他们承诺做数年的禅修。
在帕邦塔寺的大部分学习,就像其他的寮国及泰国森林寺院,是透过严格的与极简单的生活方式进行,一天只吃简单的一餐,住小茅房,洗澡用井水,日出即外出乞食,长时间静默,简化生活所需,以减少世俗思想。如此,森林寺院成为密集禅修的地方,也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简朴的社区配备下,一个人可以舒缓、简化,来观察心及生活的过程,因而发展智慧。
摩诃布瓦的许多开示都以泰文出版成书,当中有部分翻译成英文,中文部分目前仅有他所写的《阿姜曼传被译成中文》。
摩诃布瓦其坚毅牢固的修行毅力令人折服,他在泰国的地位非常崇高,宛如“国师”。他于今年1月30日圆寂,泰国全国人民都为之哀悼。
■ 法语篇
◆“定”能给禅修者带来许多的害处或益处,你不能说它只会带来其中的一种。对于一位没有智慧的人,它是有害的,但是,对一位有智慧的人,它能带来真正的利益,它可以引导他到内观。
◆有了正定,不论达到什么层次的宁静,都会有觉知,会有完全的正念和正知。这就是能够引生智慧的定,他不会迷失在其中。
◆安详有两种:粗的和细的。从“定”产生的安详是粗的一种。这心安详时,就有快乐。于是心就把这个快乐当作安详。但快乐与不快乐都是“有”和“生”,未脱离生死轮回。另一种的安详是从“慧”而来的。从智慧中所生起的安详并不是快乐,而是那看见快乐与不快乐实相的东西才是安详,对这些状态不起执着,心超越于它们之上,这才是所有佛法修行的真正目标。
■ 开示篇 正确的修行
你们心中都要记住,修行是不容易的。去训练别的东西不会那么困难,是容易的,但是人的心却是难以训练的。世尊已训练了他自己的心。
心是重要的东西。身、心系统里的每件东西,都集中到这颗心。眼、耳、鼻、舌和身接收到的感觉,并将它们送到心,心是所有其它感官的监督者。因此,训练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心已好好训练,那么,一切问题便都解决了。如果还有问题存在,那是因为这颗心仍然有疑惑,不懂得与真理一致。这就是为什么还有问题存在。
法是圆满完整的
体会到这一点,你们都完全准备好要练习佛法了。不管行、住、坐、卧,无论在哪儿,修行所需要的工具你们已好好准备了。它们都在那儿,就好像“法”早就在那儿。“法”是无所不在的东西。就在这儿,在陆地或在水中,无论在那儿,法一直就在那儿。法是圆满而完整的,只不过是我们的修行尚未圆满而已。
虽然如此,训练却是困难的。为什么困难呢?困难是由于有“欲望”。如果你们没有欲望,你们便不会去修行。但是,如果你们由于欲望而修行,你们就见不到法了。你们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你们不想修行,便不可能去修行。为了真正去修行,首先你们必须想要修行。不管前进或后退,你都遇到“欲望”;这就是为什么以往的修行者说,修行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想要宁静反而混乱
如果你们不修行,你们就不能了解法。坦白地说,只读它或研究它,你们是不能懂得法的。或者,虽然懂得它,但是你们的了解仍然是有所欠缺的。
修行为什么如此困难而费力呢?因为有“欲望”。只要我们一坐下来禅修,我们就想变得安详。如果我们不想找到安详,我们就不禅坐,我们就不去修行。只要我们一坐下,我们就要安详立刻出现在那儿,但是想要心宁静,反而制造了混乱,使我们感到不平静。事情就是这样。因此,佛陀说:“勿因欲望而言,勿因欲望而坐,勿因欲望而行……,你无论做什么,勿以欲望而做。”“欲望”意即“想要”。如果你们没有欲望去做某件事,就不会去做它。当我们的修行到了这一点,我们会变得很沮丧。我们如何能修行呢?只要我们一坐下,就会有欲望在心啊!
智慧是我们每个人要为自己寻找的东西。我们要不急不缓地去见到它。我们该怎么做呢?要不急不缓地到那儿!走得太急或太慢都不是好方法。
修行为要超越欲望
现在,我只是从经验来谈。以前,我的修行正像这样。修行是为了超越欲望,但是,如果我们不欲求,我们能修行吗?我在这里困住了。以欲望去修行是痛苦的。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迷惑了。而后,我体会到,平稳的修行是重要的事。要前后一贯地修行。他们称这个为“在一切姿势中前后一贯的修行”。持续精炼这修行,不要让它变成灾祸。修行是一回事,灾祸是另一回事。大多数的人通常都制造灾祸。当他们感觉懒散时,他们不耐去修行;当他们感觉精力充沛时,他们才修行。过去的我就是这样的。
我们必须培养我们的修行,这意思是说,不管你快乐或不快乐,你必须同样地修行。如果你正感觉舒适,你应该修行;如果你感觉有病,你也应该修行。
不要认为只闭着眼睛禅坐就是修行。如果你这样想,那么赶快改变你的想法吧!持续平稳地修行,是在行、住、坐、卧时就保有修行的态度。当禅坐起来时,要想你只是改变姿势罢了。如果你以这方式反省,你将拥有安详。无论在那里,你时常拥有这种修行的态度,你将在你自己的内心拥有持续平稳的觉知。
修行应持续平稳
因此,要了解正念的重要性,继续不断地修行。正确的修行是持续平稳的修行。不论行、住、坐或卧,修行必须持续。这意思是说,修行或者禅修是在心里做,不是在身上做。如果我们内心有热忱,是尽责而热心,那么,便会有觉知。心是重要的东西。心是督导我们做每件事物的那一个!
当我们适切地了解,我们便能适切地修行。当我们适切地修行,我们便不会迷路。即使我们只做了一点点,那仍是好的。例如,当你结束禅坐时,要提醒你自己,其实禅修并没有结束,你只是单纯地改变姿势而已。你的心仍是安静的。不论行、住、坐或卧,正念都与你同在。如果你拥有这种觉知,你就能保持你内在的修行。晚上,当你再禅坐时,修行便继续不断。你的精进并未中断,并使心得到宁静。
心继续拥有正念
这就称做平稳的修行。不管我们正在谈话或是做其它的事,都要试着使修行继续。如果我们的心继续地拥有忆持力(正念)和自我觉知(正知),我们的修行便会自然地发展;它会逐渐地集中。内心将会找到安详,因为它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它将见到,在我们的内在什么正在发生,并且体证安详。
不论何时,在心中生起什么,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它看来似对或错,只要以“这是不一定的事”来截断它。不论生起什么,只要将它砍下:“不一定,不一定”。只要用这一把斧头,你就能将它全部砍倒。它全是“不一定”。
当你的修行到达这一点时,你便不会执著感觉了,因为它们全是不一定的。如果我们看到所有这些事物都是不一定的,那么,它们的价值就消失了。一切事物都变得不重要了。
不被世间感受愚弄
当我们了解感受,我们便了解这世间。世间是感受,感受是世间。如果我们不被感受愚弄,我们便不被世间愚弄。如果我们不被世间愚弄,我们便不被感受愚弄。看到这一点的心,将拥有一个坚固的智慧基础。
这样的一颗心,将不会有许多的问题。任何它会有的问题,它都能解决。不再有问题时,便不再有疑惑。安详会在那儿生起。这就称作“修行”。如果我们真实地修行,它就要像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