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时事动态目录 本地新闻 海外动态 本地活动 本地报导 专题评论 本地专访


 搜索。。。
 
 时事动态最新
· 2023年卫塞节主题“齐心启力 国富民强”
·《大手牵小手》 两天一夜亲子户外营
·2022年竺摩长老110冥诞纪念弘法大会
·沙登佛教会2022年供僧大会
·吉打佛学院办 青少年佛教团康成长营
 
 时事动态热点
·东禅寺举办 平安灯会暨花艺展
·真佛宗是附佛邪教 七大佛团列六不法举证
·他们真的很奇怪
·少年耶喜喇嘛还俗了
·马佛青总会举办 《全国佛青之友领袖培训营》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报导 > 专辑报导
僧侣与哲学家对谈(二)死亡是生命的简单转折
作者:尚方思华何维尔/马修李卡德 中译:赖声川 整理:心伟 发布时间:2011-09-08 来源:节录自《僧侣与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意义》  点击:

《僧侣与哲学家》记载出家人马修李卡德与哲学家父亲尚方思华何维尔的对谈。上篇是两人从哲学与佛教的角度来叩问生命,本篇则是两父子针对死亡与来世的精彩对话……

父(哲学家):蒙田《随笔》其中一章题目是:“做为一个哲学家就是要学习死亡”。我了解准备死亡的概念,这个过程在佛教教义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佛教谈论到死亡后的过渡状态,叫做“中阴生”。对于“中阴生”,有没有相关的论述?

子(僧侣):有的。佛教徒应该随时想到死亡的念头。这绝对不是悲伤或悲观的想法。这种思想反而激励着佛教徒去利用生命的每一刻来转化内在,不要浪费珍贵的人生。

死亡随时会来临

如果我们活着,认为面前有无限的时间,而不是活得只像剩下几分钟生命,这是最致命的陷阱,因为死亡随时可能会来临。毫无警告。死亡的时刻以及造成死亡的状况是完全无法预测的。所有一般生活中的状态——走路、吃饭、睡眠——可以随时转成死亡的原因。

一个修行者必须随时记住这一点。当一个隐士早上点起他的炉火,他会想一想,第二天他还在不在?还能不能再点一次炉火?他呼一口气之后,再吸气的时候就认为自己非常幸运。所以说,思索着无常和死亡永远是一种对心灵修行的激励。

父:对佛教徒来说,死亡很可怕吗?

子:佛教徒对死亡的态度随着他的修行而改变。对修行还没有达到成熟地步的初学者而言,死亡是可怕的。他们会感觉自己像在陷阱中的鹿,想不择手段逃离。接着,不再去无意义地想如何逃脱死亡,开始对道路有一点认识的人,就会去了解他们如何能自信而平静地度过“中阴生”。

以平静态度面对死亡

花一辈子工夫去转化自己的人,心中不会有遗憾,会以非常平静的态度面对死亡。最后,程度最高的修行者想到死亡,心中会感到喜悦。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所有对财产的执着,对个人自我概念的执着,甚至于对现象有任何真实和具体存在的执着,已经消失了。死亡已经变成一个朋友。它只不过是生命一个阶段,一个简单的转折。
死亡的过程以及死亡后的各种经验,在佛经中有极详尽的描述。当我们呼吸一旦停止,就开始一连串意识从身体分离的过程。再来,当物质世界从我们眼中消失,我们的心就会化入究竟状态中——这和意识与身体相融合时,所见的现象世界不同。

在死亡的时刻,有极短的一刹那,意识会被融入所谓的“究竟广大的透明空间”,之后,意识再升起,经历中间过渡状态,就是“中阴生”,这个状态会引向一个新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说投胎。在“中阴生”和各种经验显现之前,有一些修行的方法,为的是要在那一刹那觉悟事物的究竟本质。

父:我们回到“中阴生”。什么是“中阴生”的不同阶段?

子:“中阴生”这个词的意义是“中间”或“过渡”状态。有许多不同的中阴生。

首先,有生命的“中阴”,就是生与死之间状态;然后就是死亡时刻的“中阴”,就是意识从身体分离出来的过程所占的时间。这包含两种阶段的“分离”,一种外在形体和感官功能之间的分离,以及一种内在心理过程的分离。第一种就是身体从有机生命体转化成无生命体的过程。构成身体的五种元素分离了,先后融入外在无生命世界的五种元素中,与这些元素没任何差别。

分离时身体感觉沉重

当“地”元素,就是“实质性”,分离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感觉非常重,难以保持任何姿势,会感觉受重大力量压迫,像是一座山压在我们身上一样。

当“水”元素,也就是“液态性”分离的时候,我们的黏膜会干掉,会觉得很渴,心会感到很混乱,好像漂走了,被一条河流带走。

当“火”元素,也就是“温度”分离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开始失去热量,越来越难以用正确的眼光辨识外在世界。

当“风”元素,也就是“动作”分离的时候,我们呼吸会困难,再也没有办法行动,然后就会失去意识,幻象接着就显现,类似整个生命的过程会在心中放映。有些人在这个时候会感觉到很大的平静,会看到一种和平的、发光的广大空间。最后呼吸停止,但一种“内在呼吸”仍然持续着,一段时间之后,这也会停止。

在第二阶段的分离中,意识的持续河流会经历越来越敏锐的状态。我们会经历一种极为清晰的状态,然后是一种极大的喜悦,到最后会经历一种完全没有意念的状态。
就在这个状态中,有经验的修行者会认出所谓的“究竟本性中阴”,会持续待在那个里面而达到证悟。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形中,这个经验一刹那就过去了,意识接着就进入“形成的中阴”,就是死亡和下一次投胎之间的中间状态。所经历的就要看个人心灵的成熟度。对心灵没有没有任何认知的人,他们这一生中一切的意念、言语和所作所为,将决定这个“中阴”会有多可怕或多不舒适的经历。

在适当环境下再生

投胎再生的过程,对一般众生和证悟的人是一样的,但是前者是因为过去行为的结果才会再生,而后者,完全没有负面的“业”,刻意在适当环境下再生,为的是要继续帮助他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办法找到过去老师的转世。

生命每一刻都能走向证悟

父:死亡的问题同时也带出了安乐死的问题。佛教对安乐死有没有什么特定的立场?

子:对一个修行者来讲,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珍贵的。为什么呢?因为可以利用每一刻所发生的事来让自己进步,走向证悟。即使要面对极端的生理痛苦,也可以是思考事物究竟本性的好机会。因为在那个痛本身的底层中,心在本性,也就是清晰的觉察性和平和性还是完好的,心的本性不被喜悦和痛苦所影响。

所以如果一个人意志力极强,在他心灵修持中非常稳定,都可以利用最激烈的苦痛来进步,走向证悟。痛也可以提醒我们,无数的众生正在经历痛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燃起爱和慈悲心。痛也可以做为扫除我们负面业的扫把。事实上,因为痛苦是我们过去负面行为的结果,最好能够用心灵修持的方式来还债。

根据以上这一切的理由,安乐死和自杀都无法被接受。但这不意味着说,没有希望的时候,生命必须无意义地延长。如果硬性用维生系统来延长一个濒临死亡人士的生命,或者维持一个不可能从昏迷中醒过来的生命,其实害处比好处多,因为那个人的意识会在生命和死亡之间漂流很长一段时间。这可能对他造成很大的干扰。最好是让濒临死亡的人,在有意识和平和的状态下度过他最后的时光。

父:佛教对人死亡后捐赠器官有什么看法?

子:佛教的理想就是要尽可能用任何方式实践利他主义。能够捐赠我们的器官是一件可敬的事,可以使我们的死亡对他人有助益。

父:自杀呢?

子:不管你杀别人或者自杀,怎么说都是在夺取生命。再说,不愿继续再生存下去是错误的想法。虽然是毁灭性的,却也算是一种执着,反而会把你绑到六道轮回上,也就是痛苦的循环。

当一个人自杀的时候,他只不过是转化到另外一个状态中,而那个状态未必比现在这个状态好。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