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多年前,唐代名僧、诸暨人良价著有诗歌集《宝镜三昧歌》——这一发现将诸暨有史料记载的诗歌创作的开端,从宋代前推了300多年。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史料发现人、省诗词学会会员,在诸暨图书馆工作的杨士安先生。 “良价的诗歌集《宝镜三昧歌》,最初我是从一本禅诗中看到的。”杨先生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先生翻阅光绪《诸暨县志》,让他惊喜不已的是,县志在人物志部分竟有良价的记载:良价(807-869),唐代名僧,佛教禅宗曹洞宗创始人。俗姓俞,诸暨人,幼从五洩山灵默禅师出家,21岁往嵩山具戒后,游方参学。咸通十年(869)圆寂,归寂后谥号悟本,世称“洞山大师”。诗以“宝境三昧歌”著名。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诸暨县志》中还记载,13世纪中叶,日本僧人道元来华学佛,将曹洞宗传入日本,至20世纪末,日本曹洞宗信徒多达千余万。鉴于此,作为省诗词学会会员的杨先生开始着手研究良价的禅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从大时空(宇宙)的角度进行思维,淋漓尽致地表现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扬。为了研究良价的禅诗,杨先生查阅了大量资料,花费了大量精力了解良价的禅学思想。据《洞山良价》记载,良价的禅学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他涉足江西洞山时,他看到水中映着自己的倒影,顿时“大悟彻悟”,由是作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禅诗作为诗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最初形式就是偈语。”杨先生说,在良价的禅诗中,有不少是描摹世相、针砭时弊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以前,有史料记载的诸暨籍诗人最早出现于宋。诸暨图书馆现今保存的最早一本诗集,清末由郦滋德、郭肇编纂的诗歌专集《诸暨诗存》,迄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按年代收录了历代三百几十位诗人的作品,排在第一位的是南宋诗人廖虞弼。1936年出版的《诸暨诗英》是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本诸暨诗集,它对《诸暨诗存》作了增补,但也遗漏了良价这位诸暨历史上的重要诗人。
前不久,杨先生得知诸暨文化部门正在主持编纂《诸暨历代诗词作品选》的消息后,立即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良价及其诗集资料送给编委会。有关编委对此十分重视,对之进行认真考证后,于日前正式决定收录良价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