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朗法师简介
台湾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的弟子。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佛学研究所博士。
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曾举办四次油画及水彩个展。
南澳大利亚大学课座教授。
问:您是晓云法师的弟子,也曾在论坛上发表题为《晓云法师禅画中的开悟》的论文。我们如何从艺术作品的美,感受到心灵的美,再契入开悟、成佛的美?
答:晓云法师的艺术生涯,是跟人生的学问、道德、修行结合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境界。
晓云法师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都认为年轻才是美,我认为老人家的皱纹,也是美,那是我们所下曾去欣赏的。”老人的脸庞,留下岁月的痕迹;人生走到最后,他对生命的承担,对人的慈悲,转化成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美。
“美”,不只是在于外相的视觉享受,而是含括了人生的心灵内涵以及美好的品德。
画者本来是工匠,作品超脱匠气,才能称之为艺术晶。艺术家要有德性的培养,唯有内在涵养才能赋于作品韵味。从这意义上来说,艺术晶表现出创作者的人格。
晓云法师画中的禅味,即是她内心的风景,笔下的韵味自然流露。
问:“美”的标准是什么?
答:视觉的享受,是一般人对美的理解,但美的范畴不止于此。东方人眼里的美与西方人可能不一样。不同文化底下对美的诠释又在相互影响,所以,“美”并没有标准可言。
如果从人的涵养品德来谈,得要有“真”与“善”的特质,才能谈心灵的美。一个人长得漂亮,却是冷酷、狠心,你会认为她美丽吗?
智慧是真理,慈悲是善心,真与善,是美的基础。佛说世间一切都在变,今天20岁的美丽少女,30年后,你觉得她还美丽吗?
幻化世间,发掘真心
世间一切都在变,只有真心不变。佛说世间是苦,可是在苦之中,我们得找到一个不变的真理作为依据,慈悲与智慧的学习,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在无常之中寻找一个恒常不变的真理,即是所谓的“藉假修真”。
一般人只看到佛法消极的一面,却没看到真理之中所蕴涵的博大与入世,佛陀对众生说,生命是苦的。为的是要破众生的执著,因为大家一向都以为世间是真常不变的。
在这无常幻化的世间,让众生依据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但是这里所指的心,不是我们那一贯充满贪嗔痴的烦恼心,而是一个处于安定、且有能力洞察世间真相的耶一颗“真心”。
那即是般若,一种洞察世间的智慧。
这种洞察力产生前,得先舍弃对“我见”的执著。“我见”即是对世间一切的固有解读模式。我们要打破这个思维模式,因为众生是那样地根深蒂固去相信世间一切是恒常不变,因而活得痛苦。
这种洞察的能力升起时,我们将不再依赖太多的“信条”。我们暂且以“人都是善良的”这个信条作为例子。人可以是善良的,但我不相信人人都善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性,而且还取决于当时的因缘。能有这样的洞见时,我们便会更小心,但我们并不认为人人是邪恶的。
破除我见,升起洞察力,意味着我们不再有“预设”。一个人的好坏,是以他在当下的身、口、意三业来决定,但也不会因为他当下的状态而给他贴上标签,说他以后都会是这个样子。一个人在每个当下显现的,都是他的其中一面。因为无常,所以坏人可以变好。
我们对其他事物的看法也是如此,佛法训练我们的心更为开放,并且非常清楚看到任何事物任某一个因缘底下所显现的状态—— 一切有待因缘和合,没有任何一个状态是永恒不变的。
问:如何以这个洞察力往内省察自己呢?
答:我们得了解,自己的心,对于实相的洞察是处于哪一个程度?在这个省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佛陀的教法为一个“比量”,来对照自己每一个当下的身、口、意行为。众生的心,本来可以做主,但是因为有了杂染,迷失了自性,因此需要正法做为修行的指标。
持戒、修禅,以及培养洞见的能力(即戒、定、慧),都是正法引导我们修行的方法。对于世间的实相,从知识、文字的认知,进入真实的体验。我们的洞察力也就慢慢在提升。
“善”,是了解众生苦
了解事相的真理之后,明白众生执著的苦,知道修行的道路走得并不容易,因此更能体谅众生,接受别人的不圆满。将心比心,是“善”的根本,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真实的善,不一定得去救济人,而是了解众生的苦。
我 21 岁开始向师父晓云法师学习,那时我对人生的体验尚浅。师父心里有困苦的时候,都不说出来。她说:“我向你说了,你要是不了解,又有什么用呢?我不是要博取人们的同情。”如果真正达到善的层次时,不用等到对方说出口,你已经了解他的痛苦。这种“善”,是自发的感同身受。这也是对众生深切的关爱。
善心是从一颗安定、敏锐的心而来,也是从对事相的洞察力而来。真与善,是整体存在的。
问:您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美丽的吗?
答:美与不美是非常主观的,本来世间应该提倡真与善,但是因为人有喜恶,对于喜欢的事物,就会觉得美。美丽与否,还有赖于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缘。
世间的美,是人为定义,但是,从更高的层次来看,世间的一切存在,一个人、一只鸟、一棵树、一座山、都是众缘和合所成,皆是奇迹,有哪样不美呢?
世间万物的美,就如佛陀所运用的“善巧方便”,从一个令人欢喜的型志出现,再引领众生进一步发掘当中的真与善。
跟据佛教的说法,每个人的长相,都是由自己的心所生,所谓“相由心生”。我们的身体构造以及它所显现出的样子,都是业报所成。从心识的角度来说,即是:我们的心识以特定的模式在操作,就会形成特定样子的物质。
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多是人类发明的,当物体还没被创造出来之前,它的样子已经存在于发明首的心里。因此,我们说,该样物品是从人心所生。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连我们的躯体,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捏造成的。原来,我们的形态,是自己的选择。
佛法太了不起了,佛陀在甚深禅定时,看到世间所有事物的来龙去脉,洞察引一切人、事、物,都是因缘所生。佛陀教导的因缘法是积极、洞彻的,那是万物的真理。我们的心是造就身体的因,而现在的心识操作模式,就在造就未来的果。万法唯心造。这种说法,很科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