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在国中走后独占校园但开销更高,每月入
不敷出,还要董事部贴6至8万令吉,亟需援助。
(槟城)2009年菩提国中风光迁校,原址由原来共用校园的菩提独中坐拥全园。可是独霸校园没让菩提独中前路更顺畅,反之营运增加而更艰辛。家境贫寒学生忧心学费涨而酝酿退学潮,代校长蒋直延不惜自掏腰包,捐出部份月薪充学生学费,因为他认为,好的学生是一个也不能少。
在蒋直延眼中,菩提独中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他在2005年来校任教前,从来不懂槟岛上有这所独中。没有杰出学生为校增光,更没庞大财力后盾作宣传。校园中,90%学生来自中下阶级家庭,个个学生都家有难念经,多是穷苦出身。
学费涨酝酿退学潮
“30令吉对现在家庭来说,是小数目。可是在菩提,就有学生家长30令吉电脑费都付不起,被逼厚著脸皮来求赊帐。你看了,还能狠下心不帮忙吗?”
30岁的菩提独中代校长蒋直延被喻为“最年轻”的代校长。他原来是名会计师,当了几个月“计数佬”后发现这行是读来容易,做时却极不适合自己,不想整天与数字打交道的现实生活,心心念念后还是投身教育,争取育人的成就感。
就因为年轻,所以他没有校长的架子,可是一颗烧得炽热的年轻心却坚定了他教育路上的使命。2005年入校担任普通老师,菩提的学费是区区每月20令吉,还是人人付得起。可是,成本上涨令学费也要跟著涨,2006年是每月70令吉、2008年100令吉和2010年130令吉。
学费逐年跳,也让校内酝酿一股退学潮。眼看辍学率就要高升,为让学生人人得留,他在2008年开始发起“学生领养计划”,一人一学生方式,自发写公函传遍全校师生,启动了“救救穷学生”计划。
他说,当时自己晋身主任,薪水虽不多但为身先士卒做表率,便率先每月付出140令吉领养两名学生,提供学生半免学费,让两人可继续留在菩提,直到毕业。这个行动,感动了僵化的校园,很多老师自动从家人著手,找家人合资领养。
设清寒子弟助学金
“这个计划也扩散到学生中,我们联络一、两名富有家长,要求他们参与。计划最后让逾20多名学生留下来,完成学业。”
这样的行动激励,让菩提独中从沉默变得充满人情味。蒋直延说,独中老师每月薪水不多,但只要按月给钱,就不变成负担。这样的行动,维持了两年。较后,他升任代校长,发现领养学生终究功效不大,惠及人数少。
今年开始,他将计划转型,成立“菩提清寒子弟助学金”发动社会筹款,扩大战线,今年共有50多名学生受惠,改变了很多穷学生命运,从本来穷得要辍学到获得资助,顺利读完中学。
“教育不只是教,育才更重要。成绩好、品行不好,只为社会制造问题。教育的使命,应是好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会计师献身教育更快乐
菩提独中代校长蒋直延不是教育系出身,是个每月“滴滴答答”按计算机的会计师。放下专业会计师不做,改行当没有多少福利的独中老师,在很多人眼中是“很蠢的”。可是他知道,这份工作荣誉和成就感,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
“一名学生,大家都说他烂得没救了。你悉心教导、感化,让他从零变得有模有样,起码毕业找份好工,不快乐吗?”
学生失双亲?辅导再振作
菩提独中校长蒋直延忆起去年一名男学生痛失双亲家人的不幸事件时说,这名男生和家人去年在威南共庆母亲节时,一场车祸夺去他的双亲和姐姐的性命,只留下他和哥哥相依为命。事后,这名男生重返学校上课时,一度意志消沉,连书也读不下去。
“当时,菩提学生自动动员,分批到医院看顾这名男生,连老师也去辅导他,我则为他筹学费。这名学生现在已重新站起来,并振作做人。”
佛教中学专收贫寒学生
菩提独中是全马唯一的佛教华文中学。它和享誉全国的吉隆坡中华、尊孔、坤成和柔佛州的宽柔不同,不是顶尖学生的首选,蒋直延说它更多时候像是贫寒学生收容所。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读书的废物,很多是家庭造成或本身质不够强。可是,作为教书人,是不是也该看一看他们的品德和用心?”
蒋直延直言,没有为放弃专业觉得可惜和后悔,因为把人人认定的垃圾逐点雕琢磨成才,那种安慰和成就感没有任何职业可以替代,哪怕学生离开时,只留下一张“谢谢您,老师”的纸条。
他说,捐钱给学生不算甚么,校内有一位男同事,更领养3名男学生,提供免费吃、住和补习予学生。学生中,一人被父母遗弃,当年住在打工地的宿舍里,成绩烂到不行。现难有老师亲自照顾,成绩已能“见人”。
“所以说,我付出的很表面,我身边甚至有人全身投入教育,华人不帮华人,自己不主动出击求助,社会不会看得起伸手拿钱的学校。”
此外,好的老师可说是打著灯笼也找不著,但菩提独中就有好几个。蒋直延虽面对现实洪流,但他仍愿意为贫寒、被社会遗弃的学生找一个安身处。他说,今年的助学金在《光明日报》安学计划所捐出的1万2000令吉的协助下,总算过关。
而他现在正在筹划盘算明年的助学金的下落。他说,找人筹款是需要“弯腰”的,要放下的是自尊。“可是,如果我不帮这些学生,那又该帮谁?”
蒋直延原是会计师,为了学生他抛下专业不做,跑去当教师。
在他眼中,没有工作比教师更有成就感。
学生成才走了,只留下一张感谢纸条。他说不要紧,育人就不应求回报。
他发动学生日行一善,受惠也要助人,每月的第一周,
学生拿乐捐箱在校园自行筹款,帮助其他需要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