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这一段,佛陀再一次提醒我们:生死唯苦,佛弟子应观察众生苦,发大乘心,普济众生。
所谓「生死」,即指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佛说人生如同处于炽然猛火中,众苦齐聚,毫无闪躲之处。众生之中不乏世智辩聪者,为什么竟使自己深陷于众苦之中,无法自拔?我们现前的物质生活如此舒适,为什么说「苦恼无量」?须知物质虽然不虞匮乏,但是高涨的欲望却使现代人的内心充满空虚,精神生活一片苍白;淫乱的情感,取代了固有的伦理道德;权力与欲望淹没了良知良能;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恚、五阴炽盛等众苦交迫,凡此种种,即是无量的苦恼。面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无法解答即是无明;在无明之中,人心的贪瞋癡不曾止息;历史上的战争也不曾间断;系缚在如此混乱失序的业网中,谁能为我们指导一条解脱之道?
《法华经》譬喻无知的众生,如同处于火宅中的童子,宅中起了大火,然而童子们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一点也感觉不到灾难的来临。大宅的主人为了救出小孩,于是告诉他们:「你们赶快出来,屋外有羊车、鹿车、牛车等等好玩的东西!」等到童子出离火宅后,每个人都获得了最高贵的大白牛车。故事中,火宅比喻我们所居处的世界,为众苦之火所逼恼,而大宅的主人比喻佛陀。羊车、鹿车、牛车,比喻佛的种种教门、种种方便的化导,大白牛车就是「大乘心」,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佛视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不忍见众生受苦,因而「发大乘心,普济一切。」设立种种方便,普遍地化度各种根机的众生。如中台禅寺新建主体工程,所呈现佛法五化:佛法艺术化、学术化、科学化、教育化、生活化的意义,为的是因应现代人的好乐,建立种种因缘,广泛化度缘之人。凡是直接或间接听到或见到的人,都能心生欢喜,乐意与佛法结下清净的法缘,待菩提种子萌芽,就能够契悟佛陀教化众生最终的目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即佛陀教导众生最根本,也是最究竟的解脱之道。
于自由时报91.01.31(四)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