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文集 > 圣严法师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节 本书征引的经论详考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07-12-01 来源: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点击:

关於本书之中,引用各种经论作旁证的次数,已被明了的共计五十多处,其中尚有不少地方,不知出於何典,且待再加寻检,现在暂作如下的逐条标列,以使学者得其大要。

凡例:本文所举各条,均标明出於何典,在《大正》的那一卷,那一页的那一栏,以便查检。同时,於每条之下分列如次的四个项目,研判引举。

(A)项标明本书中的位置。 
(B)项标明被引原典的名称及其位置所在。 
(C)项系与所引原典文字有出入的场合,即将原典的相似之内容抄示出来。 
(D)项是摘要。

(1)《起信论》言:「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A)《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中。 
(B)《大乘起信论》(陈真谛三藏译本),《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上,少一「诸」字。

(2)经言:「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A)《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中。 
(B)此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之偈,《大正》一六.四八零页中。 
(C)《楞伽经》共有四译,但初译已不存,今之三译,与本书所引之偈相当者,现将其三种译本所出,分列如次:
   (a)《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求那跋陀罗译)卷一之偈,与本书所引者一致。 
   (b)《入楞伽经》(菩提流支译)卷一,《大正》一六.五一九页上:「佛不入不灭,涅盘亦不住; 离觉所觉法,有无二俱离。」 
   (c)《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卷一,《大正》一六.五九零页下:「佛不住涅盘,涅盘不住佛;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 


(3)经言:「於缘中痴。」
(A)《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下。 
(B)旧译《六十卷华严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共有三译,此为最早,次为唐之实叉难陀译出的八十卷,后为唐之般若译出的四十卷。然本书着述者,未及见到二、三两译)〈十地品〉第六现前地,《大正》九.五五八页下。 
(C)原典文句为:「又无明有二种作,一者缘中痴,二者为行作因。」 
(D)若与《八十华严》及《四十华严》的译文对勘,则不相同,然以本书成立的年代考察,宁依《六十华严》为妥。另参阅异译《华严经》之《大正》一零.一九四页上及同卷五五三页上。

(4)经言:「其地坏者,彼亦随坏。」
(A)《大正》四六.六四三页中。 
(B)《胜 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乘章》(求那跋陀罗译),《大正》一二.二二零页中。 
(C)所谓「地」者,即是无明住地。原典为:「若地坏者,彼亦随坏。」

(5)经偈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A)《大正》四六.六四三页下。 
(B)旧译《六十卷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子。《大正》九.四六五页下。 
(C)此偈纵然与《八十华严》的译文对比,意思也无相异之处。可参阅《大正》一零.一零二页上。

(6)经言:「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上。 
(B)原典不明。 
(C)但在《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页上),有类似的经句:「明无明一相,知是为世尊。」

(7)经言:「生死依如来藏,即是法身藏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B)《胜 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自性清净章》第十三。《大正》一二.二二二页中。 
(C)该经原文为:「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

(8)经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B)《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一六.五一零页中。 
(C)原典为:「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 
(D)《入楞伽经》(《大正》一六.五五六页中)则全同於四卷本的《楞伽经》,而在《大乘入楞伽经》,乃谓「如来藏是善不善因」(《大正》一六.六一九页下)。本书引文,不云「如来之藏」而说「如来藏者」,意义应同於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如来藏是善不善因」,但以本书作者的年代而言,不该见到唐译本的《大乘入楞伽经》,或慧思禅师另有梵本的依据吗?

(9)又复经言:「心性是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B)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大正》九.四二七页上。 
(C)此与《八十华严》相勘,在《大正》一零.六六页上是如此的:「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10)又复经言:「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而生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B)典出《观无量寿经》。《大正》一二.三四三页上。少一个「而」字。

(11)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下。 
(B)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如来光明觉品》。《大正》九.四二四页下。 
(C)原文为:「言语道断行处灭。」少一个「心」字。 
(D)《六十华严》卷一一,是「究竟三世,皆悉无性,言语道断。」《大正》九.四六九页上。但是本书引用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句,确与《璎珞本业经》所引《华严经》经句相同。

(12)经言:「流转即生死,不转是涅盘,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
(A)《大正》四六.六四五页中。 
(B)原典似出於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大正》九.四四三页下。原文为:「流转则生死,非转是涅盘,生死及涅盘,二皆不可得。」

(13)又复经言:「五阴如幻,乃至大般涅盘如幻,若有法过涅盘者,我亦说彼如幻。」
(A)《大正》四六.六四五页中。 
(B)出典不明,但般若系列有不少类似的经句,例如:《放光般若》卷六〈如幻品〉,《摩诃般若波罗蜜》卷八〈幻听品〉,《小品般若》卷二〈释提桓因品〉等。

(14)又复经言:「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
(A)《大正》四六.六四五页中。 
(B)出典同第二条。

(15)「如《起信论》广明也。」
(A)《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上。 
(B)此系指的《大乘起信论》(真谛译)的释义二所明。《大正》三二.五七九 页上,有如下的一段文字:「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於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C)本书未引全文,仅征其大意。

(16)论言:「若众生无佛性者,设使修道,亦不成佛。」
(A)《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中。 
(B)出典未详。

(17)经云:「心性是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
(A)《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中。 
(B)出典考证同第九条。

(18)又复经言:「即是法身,流转五道,说名众生。」
(A)《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中。 
(B)出典未详。 
(C)《佛说不增不减经》中,有类似的经文。《大正》一六.四六七页中,有 如下的一段:「舍利佛,即此法身,过於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因此,假如除了菩提流支所译的《不增不减经》之外,没有其他经典作依据的话,就是慧思禅师,将此经文引用大意而成了。

(19)经言:「清净法中,不见一法增」,「烦恼法中,不见一法减。」
(A)《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下。 
(B)出典不明。

(20)「如似穷子,实从父生,父实追念,但以痴故,不知己从父生,复不知父意,虽在父舍,不认其父,名之为违。复为父诱说,经历多年,乃知己从父生,复知父意,乃认家业,受父教,名之为顺。」
(A)《大正》四六.六四七页中。 
(B)此系取自《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的长者穷子之喻。《大正》九.一六页中-一七页中。 
(C)取意引用,而非照文抄录。

(21)《起信论》言:「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於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A)《大正》四六.六四七页中。 
(B)《大乘起信论》(真谛译)。《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下。

(22)经言:「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A)《大正》四六.六四八页中。 
(B)出典与第五条同。

(23)经言:「譬如明净镜,随对面像现,各各不相知,业性亦如是。」
(A)《大正》四六.六四八页下。 
(B)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大正》九.四二七页下。 
(C)《六十华严》的原文是:「犹如明净镜,随其面像现,内外无所有,业性亦如是。」 
(D)唐译《八十华严》则与《六十华严》稍有出入,而更近似本书的引文,即在《大正》一零.六七页上云:「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但以本书出现的年代而言,应依《六十华严》为其引文的出典,更为妥当。

(24)又复长行问云:「心性是一者,此据法性体融说为一也。云何能生种种果报者,谓不解无差别之差别,故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也。」
(A)《大正》四六.六四八页下。 
(B)出典参同第九条。

(25)论言:「三者用大,能生世间出世间善恶因果故。」
(A)《大正》四六.六四八页下。 
(B)《大乘起信论》(真谛译)。《大正》三二.五七五页下。 
(C)此谓「善恶因果」,但在《起信论》原文:「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仅一「善」字,而本书引征时,加了一个「恶」字,此与本书的性染说的立场,似有关系。唐之贤首国师的《起信论义记》中,也没有「恶」之一字。 
(D)了然的《宗圆记》卷四,《 续藏》九八.四一一页C说:「今更下重说四,初法体相用者,名出起信,於生灭门,明此三大,今辨本识,故说此三。但彼相大,在净在性,用大非恶在善,故立义中云:一者体大,谓一切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谓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今文不局,相通性事染净,用通善恶果因,其不同意,如辨不空藏中已明。」

(26)经言:「一切诸佛法身,唯是一法身者。」
(A)《大正》四六.六四八页下。 
(B)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大正》九.四二九页中,原文为:「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

(27)修多罗证:「即此法身,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反流尽源,说名为佛。」
(A)《大正》四六.六四八页下。 
(B)出典不明,但是前两句可参同第十八条。 
(C)后两句似出《不增不减经》的大意引用。如《大正》一六.四六七页中有云:「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28)论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A)《大正》四六.六四九页上。 
(B)典据未详。

(29)经云:「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
(A)《大正》四六.六四九页上。 
(B)《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原文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大正》一四.五五零页上。

(30)故云:「佛性大王,非造作法。」
(A)《大正》四六.六四九页中。 
(B)出典不详。

(31)经云:「一一尘中,显现十方,一切佛土。」
(A)《大正》四六.六五零页上。 
(B)出典不详。 
(C)此似与《华严经.离世间品》的思想类同。

(32)又云:「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
(A)《大正》四六.六五零页上。 
(B)出典未详。 
(C)同第三十一条。而晋译《六十华严.普贤菩萨行品》也有类似的经偈:「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

(33)又复经言:「过去是未来,未来是现在。」
(A)《大正》四六.六五零页上。 
(B)出典不详。 
(C)虽不知其出典何自,观其思想,似与《华严经》之教理,有密切的关系。 晋译《六十华严.普贤菩萨行品》有:「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及《八十华严.普贤行品》亦有:「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的经句。

(34)经言:「但治其病,而不除法。」
(A)《大正》四六.六五一页中。 
(B)《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原文为:「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大正》一四.五四五页上。

(35)经言:「由共相身故,一切诸佛,毕竟不成佛也。」
(A)《大正》四六.六五一页下。 
(B)出典不详。

(36)「如《法华》中所明,无量分身释迦,俱现於世。」
(A)《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上。 
(B)系取意於《妙法莲华经.从地踊出品》。《大正》九.三九页下。

(37)又复经言:「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
(A)《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上。 
(B)参同第二十六条。

(38)「若诸众生法身,不反流尽源,即是佛法身者。」
(A)《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上。 
(B)义同第二十七条的后一半。

(39)「又复善财童子,自见遍十方佛前,悉有己身,尔时岂有多心为体耶。」
(A)《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上。 
(B)此虽不是整段的文字抄引,但很明显,系指的《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内容。参看《大正》九.七八一页中,「自见己身在诸佛所」。

(40)「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中。 
(B)参同第三十四条。

(41)论言:「以依本觉故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妄心,能知名义,为说本觉。故得始觉即同本觉,如实不有始觉之异也。」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大乘起信论》(真谛译)。《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中-下。 
(C)《起信论》的原文是:「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意觉。(中略)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 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42)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说名阿梨耶识。」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大乘起信论》(真谛译)。《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中。 
(C)原典的文句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

(43)论云:「以种子时阿梨耶识与一切法作根本种子故。」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出典未详。 
(C)此在真谛三藏译的《起信论》及《摄大乘论》中,均未见到。

(44)经云:「自性清净心」,复言:「彼心为烦恼所染。」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见於《胜 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自性清净章》。《大正》一二.二二二页下。 
(C)原典为:「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

(45)论云:「阿梨耶识有二分,一者觉,二者不觉。」
(A)《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B)《大乘起信论》(真谛译)。《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中。 
(C)原典为:「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46)论言:「心真如者,离心缘相。」
(A)《大正》四六.六五四页下。 
(B)参同第一条。

(47)又复经言:「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
(A)《大正》四六.六五四页下。 
(B)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大正》九.四三零页上。

(48)经言:「一切法如幻。」
(A)《大正》四六.六五八页中。 
(B)《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正》一六.四八零页上。 
(C)这句经文,虽有《入楞伽经》(《大正》一六.五一九页上)以及《大乘入楞伽经》(《大正》一六.五九零页下)中,均有出现,但以译出的时间和本书成立的时代来考察,宜指四卷本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其根据。然在《大乘止观述记》二零六页,则说:「是故下引《如来藏经》为证。」 颇有疑问。此书有关引文出典的指认,往往错误,例如该书七四页说列於本文的第十二条,是出於《楞严经》偈,其实《楞严经》系由唐朝的般刺密帝译於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元七零五年),和慧思禅师的年代(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相比,迟了一百数十年,岂会引用得到?这也许是执笔的误闻而非出於谛闲大师的亲口。

(49)经言:「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A)《大正》四六.六五八页下。 
(B)《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大正》一四.五三九页中。

(50)佛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
(A)《大正》四六.六五九页中-下。 
(B)出处同第二十六条。

(51)经言:「菩萨若知,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为奇特之法。」
(A)《大正》四六.六五九页下。 
(B)似出於《华严经.离世间品》。 
(C)《大乘止观述记》二二一页:「是故下引《华严经》,证明其义。」

(52)经言:「与一切菩萨,同一善根藏。」
(A)《大正》四六.六五九页下。 
(B)似出於《华严经.离世间品》。 
(C)《大乘止观述记》二二一页说:「《华严.离世间品》言,於一切善根,生自善根想,乃至於一切如来,生无二想。」

(53)「即如穷子,不知父是己父,财是己财,故二十馀年,受贫穷苦,止宿草庵。」
(A)《大正》四六.六五九页下。 
(B)参同第二十条。

(54)经言:「心造诸如来。」
(A)《大正》四六.六六二页下。 
(B)出典同第五条。《大正》九.四六六页上。

(55)经言:「声闻曲见。」
(A)《大正》四六.六六二页下。 
(B)出典不详。

(56)经言:「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A)《大正》四六.六六二页下。 
(B)见於《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偈。 
  (a)鸠摩罗什译本。《大正》八.七五二页上。 
  (b)菩提流支译本。《大正》八.七五六页中。

(57)经言:「供养於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相。」
(A)《大正》四六.六六三页中。 
(B)《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大正》一四.五四九页下。

(58)经言:「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诸贤圣,然后可食。」
(A)《大正》四六.六六三页下。 
(B)出典未明。

现在将本书中引用典据的次数与各章出现之多少,列表如下:

由此可以明白,本书作述者於理论基础的说明时,极其用力,先打好理论的底子之后,再导入大乘止观法门的实际修持。我们若想理解慧思禅师述说本书之时的理论基础,究竟立足於什么立场,便当考察其所引论证之出於那些经论了,不妨再将其所引各种典据的经教及条数,列表如次页。

从本书所引经论次数之多少而言,则以《华严经》占第一位,其次为《起信论》,再次为《维摩经》及《楞伽经》,又次为《法华经》及《胜经》。《华严经》与贤首宗唯识宗有关联,《起信论》则与天台宗、贤首宗、禅宗有关联,《楞伽经》、《维摩经》及《金刚经》与禅宗有殊缘,《法华经》则为天台宗的根本教典。而南岳大师本人,则为禅师,又是天台智者大师的法脉源流,由此可以想见,南岳大师对於中国佛教的源头开发,以及本书思想的形成,实应被尊为中国一大前所未见的功臣。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2007-12-06)
   第一节 本书的如来藏思想   (2007-12-01)
   第二节 本书的心意识论   (2007-12-01)
  第三节 本书的三性三无性   (2007-12-01)
  第四节 本书的性染说与天台智顗的性恶论  (2007-12-01)
  第一节 南岳慧思禅师及其着述   (2007-12-01)
  第二节 《大乘止观》真伪问题的有关资料   (2007-12-01)
  第三节 本书真伪问题之研究  (2007-12-01)
  第一节 本书的组织  (2007-12-01)
  第三节 本书的表解说明   (2007-12-01)
  前 言  (2007-12-01)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