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今年西历一九五七年,正确的佛历,应是几多年?
答一:正确的佛历,今年应是二五零一年。这是三年前在仰光召开第三届全世界佛教徒大会议决的统一佛历,凡世界佛教徒,都应遵行,以求佛历的划一。
问二:道教与佛教是不是有许多地方相同?请详为解释!
答二:道教奉老子为教主。据老子道德经的言论,老子道重自然,主张反璞归真,所以他的政治哲学,是叫人不要违背了自然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自然法则,即使给你做得最好,也已是失真了。好像一块璞玉,经过人工的雕琢,虽然好看,已不是浑然天真的完璞了。所以他从这自然哲学的思想运用到政治上来,也是主张「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即各自为政,各自为治,各照自然之理而行,就是好的对的;能这样,国家可无事,社会方可安宁了。从这角度看老子,知道老子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孔子是颇相迳庭的。孔子主张三纲五常,四维八德,要人行仁义,遵礼仪,家庭才会和,社会才会好,国家才会兴;但是老子的思想就不同,他以为仁义礼仪固然是好的,然而一个人到 注重仁义礼仪的时候,他早已变坏了,因他变坏了,才产生仁义礼仪的道理与规条 来使之就范,藉谋补救。所以老子说:「仁义出,有大伪」。「圣人不死,大 盗不止」。而那些不肯就范的人,更不规则起来,社会就愈弄愈糟了。换句话 说,人类到了实行仁义礼仪时代,早已失却了自然之道的真朴,才会有人为的 装作的言行发生;谁知这样一来,欲人为道,反而去道愈远了。因此,老子的 哲学思想,是要人「返朴归真」,回复到自然里面去,过著一种自然而真朴的 生活。所以亦有人说,老子之道,乃「婴儿之道」,婴儿无邪,是最真最自然 不过的,过此都成为是非分别,人为矫作的状态了。
在唐甄的尚朴(见中华文选第五册)文中说:「圣人之於天下,何由而治 乎?唐子曰:毋立教者,毋设率形,使民日由善而不知……其尚朴乎!朴者, 天地之始气,在物为萌,在时为春,在人为婴孩,在国为将兴之候」。这正能 表达老子的教育和政治思想,在乎返朴归真,回复自然,所谓「立不言之教, 行无为之治」,而这不言是含有无所不言,无为也含有无所不为的意思。唯有 这不言而言,无为而为的教育、的政治、的哲学、的思想、的言论,才合乎人 生的自然之道的至理。把这意思运用到修身上来,他便主张「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患何有」?这样一来,他对於这个身体都嫌多了,还谈得到其他一切的繁文褥节吗?他以为有身子才造罪恶,有罪恶才有大患,所 以归到修养上来,是要人形同枯木,心似死灰,做到「绝圣弃智」的境界,才 合乎自然的原理。
佛法的学理思想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消极自利的,主张以绝欲无为的修持 ,达到自己离苦得乐的目的;一方面是积极利他的,以勇於入世,牺牲为人, 解脱众人的痛苦,便是自己的得乐。前者是小乘佛教的思想,近於老子的枯形 灰心,绝圣弃智,不言之教,无为之治;後者则为大乘佛教的思想,主张自未 利而先利人、自未度而先度人的救世精神。此与儒教的仁义,主张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以及切於实际的政治哲学,却颇相近。不过儒道二教所说的,多是抽 象的理论,观念 侗,尤以道教之恍惚迷离为甚,不如佛教之有具体的理论与 事实,而对每个概念做清晰的剖析,且由出世而入世,入世而超世,对於人生 的哲理,还有更高的陈义。
问三:寺庙中常有人去抽签,抽签这东西是不是佛教所有的?何以许多寺 庙里要设这东西?
答:三签为卜具,削竹为之,於神庙中以卜吉凶,中国古已有之。如「玉 壶清话」云:「卢多逊幼时,就云阳观读书,见废坛上有古签一筒,竞往抽取 」。则知抽签原为道家之物,非佛教原有之物。只因佛教主慈悲而重方便,什么都要讲方便随缘,於是如算命、看相、招魂、拜斗、烧纸扎等许多不是佛教 的东西,都混入佛门里来,好像成了佛教的东西。所谓「慈悲出懈怠,方便出 混账」。想将来教化进步,必有澄清的一天。你为知识青年,信教宜从研理入 手;对於那些偏差的信仰,可以不必去注意。
问四:常见街坊有人替人算命,且挂起「佛教哲学家」的衔头,或「来自某某山」的招牌。算命到底由谁发明?佛教徒算命可行吗?
答四:算命是由术数家推算命运而起,中国在秦汉以前就已有之。依佛法 见解,命运或有,而非固定不变,真正的命,是算不到的。所以佛徒不宜迷信 算命。佛律中有「五种邪命生活」(依不正当的事业来维持生命),是佛教徒 不得过的。算命既列五邪命之一。挂起「佛教哲学家」衔头的招牌,用算命来 招摇撞骗,那是属於邪命的江湖生活。今日佛教徒尚无严格的教会组织,不然 就可以用教会的严令,要他除去那块冒认佛教的招牌。
问五:佛教戒律中有不饮酒与不看戏,吾人常因应酬而喝酒,常因娱乐而看电影。这样,我们不是常要犯戒吗?
答五:佛教的戒律,有性戒与遮戒。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为性戒,本性是恶的,不但佛教徒要戎,普通人亦宜戒除。酒是遮戒。遮为遮禁,因饮酒多会糊涂作恶,故须禁防。至於看戏,如属好戏,正当娱乐,且增有益的见识,则汝为在家之三皈弟子,未受五戒,不持八斋,不在禁列,毋须疑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