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何谓「唯识学」?
答一: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有一宗叫唯识宗。从学术言,亦叫唯识学。唯为简别之词,即简别一切诸法,唯从识生,识外无法。识指心识,略有三种,即心、意、识。广有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诸法皆由此八识变现而起,故解深密经谓「诸法众缘生,唯识现」。楞伽经谓「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吾心造极善因,将来即成佛果;造极恶业,将来即感地狱报。吾人在迷,以为心外有法;一旦悟时,方知森罗万象之诸法,皆吾妄识上所幻现之假相耳。唯识学的道理,大旨如此。
问二:「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怎解?
答二:这是唯识学上的名词,八识之名已如上答。八识是阐明及分析人生的生命来源与过程中种种活动转变的情形,是佛教的心理科学。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一般人皆知佛教说无我,而未知佛教分析无我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指五蕴所成的身体,五蕴因缘聚合,其性本空,故知人无有我;同时进知五蕴诸法之本体亦不可得,遂悟法无我。既无我无执,法便清净。五法,是相 (诸法之妄相)名(假名)分别(妄想)正智(观慧)如如(真如理性)。相 、名、分别三法是凡夫生死法,不清净的;正智,如如二法是圣者涅盘法,出世清净的。行者能从正法修习而生正智,契合真如正理,智如与理如一致,如如相应,便是离妄归真之道。三自性是法相唯识学的重要教义。一、遍计执性 ,是指六识周遍计度诸法而生执著的染性;二、依他起性,是指诸法各各依他因缘而成的缘起法相;三、圆成实性,是指诸法去执离染而圆满成就的真净实性。唯识学谓世出世间所有诸法,不出此三种性质,而以依他起性为中心。吾人若於依他缘起诸法上认识不清,生起我执法执,即成为遍计执性的世间染法,凡夫因之生死,轮转不息;若於这依他缘起的诸法上认清无我,离去执著, 此诸法当下便成为圆满真实的出世净法,圣者由此证入涅盘矣。
问三:大乘唯识学说明心识生起的过程,有率尔、寻求、分别、染净、等流的五心。什 叫做率尔心乃至等流心?
答三:这是唯识学说吾人心识生起之时,任取一境,都有这五心的轮转, 所以、也叫做「五心轮」。率尔初心,是指吾人对境忽然生起而未经作意的那种心念。如听人说到佛字,我们心中忽生一个佛字感觉,很突然的,短促的刹那,叫做率尔心。接著心里想道:什么叫做佛呢?或佛是什么样的?是那一尊佛?这叫做寻求心。後来知道这是释迦牟尼佛,不是别的佛,这叫做分别心。进一步知道佛是智德完备的圣者,对之生出崇仰的好感,这叫染净心(好的起净心,反之不好的就起染心)。这染净心滞流於所知的境上,净的继续起净,染的继续起染,後念心与前念心相似,均等流类,这叫做等流心。
问四:「事六度」与「理六度」有何不同?
答四:事六度是著相修,贪著功德,心有不舍;理六度是无相修,虽作好事不著功德,心无碍。譬如修布施度,作了布施善事,计较所得报酬,只在事相上做工夫,未能融通理性;如能通达理性,了知「三轮体空」,虽做许多善事而不以为自己所做,虽度许多众生而不觉得有人为我所度,大智度论所谓「菩萨度生如度空」,了无所著,施不望报,如是则虽修一度,已是六度齐修,这就是理六度了。
问五:如何叫做「如理作意」?
答五:唯识论有谓「多闻熏习,如理作意」之语。即是听了佛法,如理思惟其义,作意观想,由闻所成慧而思所成慧,由思所成慧而修所成慧,乃学佛之人,由初发心修行以至成佛必经之阶段,以此过程而达到学佛成佛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