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文集 > 竺摩长老 > 佛学问答集一
十三、答陈敬禅居士三则
作者:竺摩长老 发布时间:2007-12-09 来源:佛学问答集一  点击:

    问一:真如与无明的关系如何?
    答一:真如与无明,是两个对立的名词。喻如光明与黑暗,也是相对立的;因光明是对黑暗而说的,如果没有了黑暗,光明这一名词,便无从说起。佛说真如亦是这样,是对无明而说的,如果无明破了,真如性空亦不可说,虽说亦是多余的剩语。
    真如是诸法真实的理性。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含容万德、能生万法的理体,遍一切处,无始无终,灵光照耀,本来如是;无明呢?是虚妄烦恼的根本。有此虚妄的幻惑,幻起我们这一期的虚妄生命的个体,把那真如理性的生命覆蔽了。於是就出现了这个烦恼的人生。由生而死。死了又生,生生不已,死死无穷。但无明是无始而有终的,由於修慧的智剑,可以斩除了它的愚顽,虚妄的生命静止下来,真如理性的生命,依然灵光独露的照耀著。
    说一个譬喻,理性的生命好像明镜的宝光,本自具足,照耀一切;虚妄的生命,犹如镜子上的尘垢,幻现不实。明镜虽然蒙尘,宝光从来未失;只要有拂拭的工夫,去一分尘垢,即发一分光明;去十分百分千分垢尘,即发十分百分千分光明。理性生命也是一样,全靠修养的工夫,去一分虚妄,即显一分德能,去十分百分千分虚妄,即显十分百分千分德能。可知一个人的为善为恶, 都足以影响真性的或净或污,超升或堕落,亦是真性的出缠或被污的关系。古德说:「众生与佛,迷悟之间,只隔一毫端」;也正是说明了真如与无明的关系。 
    但是真性本来清净,灵光照耀,如何会有虚妄染污的无明呢?如果真性本净仍可以受染污无明的熏染而现起虚妄的生命,轮回生死,那么、成了清净的佛之後,岂不是又可退为染污的众生吗?古德对这问题的解释:好比金矿和金子是同时并存的,有金子的时候就已有矿垢;後来经过矿师的设计和磨炼,汰去尘垢,铸成金器,就不再为矿垢所染污了。我们的真性亦是这样,大家都有这个真性,但无始以来就和无明俱有,一经佛法的修持,智水的洗链,妄惑扫荡,真性显露,以後就不再为虚妄的无明所染污了。所以成佛之後,是决不会再退堕为众生而受生死的。经里说:无明是无始有终的,而真如本性是无始无终的;也便是这个道理。 
    真如和无明,都说它是无始。这始是起初,无始,是不定说出它最初的开始。因佛说宇宙诸法,都是因缘而起,循环流转,最初是只有缘起活动的因,而不是创造刻板的始,如果有始,就不是因,也不是缘起了。例如一个圆环无端,找不到那一个是起始。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由於各人自己不可思议的因缘业力,无始以来就存在著,一直到尽未来际亦无穷尽;虽虚妄的生命是无始 而有终止的一日,而真如理性的生命之流,是永尽的。从真如与无明的关系上,说明这是佛教生命的真妄。全是属於自己的善恶业力的转变,与其他宗教学说的生命为神灵创造之说,及生命是常一不变或一死就断灭的,全然异 趣。 

    问二: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如何? 
    答二:烦恼与菩提亦是相对的名词。有烦恼可舍,才说有菩提可求,如果没有烦恼,菩提之名也无从安立了。 
    烦恼分有根本与枝末二种。无明是根本烦恼;随无明而起的枝末烦恼,叫做随烦恼。再扼要的说一句:无明是因,烦恼是果;因为所有一切的大小烦恼,皆因无明而起的。由於无明的愚昧而迷於理,就起贪、起瞠、起慢、起疑; 迷於事,就起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十种烦恼叫做「五钝 使」和「五利使」,都属於根本烦恼所摄,好像一个黑社会团体里的主席团; 而无明又是根本烦恼中的根本,好像主席团里的最高主席;其他种种的枝枝叶 叶的烦恼,好像在主席团组织支配之下的一群恶少或喽罗了。 
    菩提是梵音,它的意义,我国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是指一种能 觉於道的智慧。大智度论说,这智慧有三种,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了彻诸法真空之理的空智,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空是一切诸法的总称,穷及体性,已入哲学幽玄的领域。道种智是分别观察一切诸法现象的有智, 把一切万有的性质、现相、系统、因果等关系分析得条理清楚,而获得结论, 是属於科学分析的范畴。一切种智是了彻一切诸法的本体和现象的综合智慧, 空有二智的统一性,事理无碍,心境一如,是溶冶科哲於一炉,亦可说是超科哲性的智慧。因这种彻见诸法原理真相的智慧,已非普通科学家和哲学家所能 揣测得到的。 
    在这三种菩提能觉的智慧中;一切智是照真,是二乘的觉智;道种智观俗,是菩萨的觉智;一切种智真俗双融,是佛陀圆满的觉智。我们凡夫众生为何没有这三种觉智呢?就是为客尘的烦恼,想打劫觉性内在的智宝,觉性为了要卫护自己的智宝,常常与烦恼的盗敌发生抗御的斗争,稍一不慎就会被它冲进 来,丧失了一切智宝。这一场的战争,我们可以叫它做「情与智的战争」,或者是「爱与道的战争」。发心勤求菩提的学者,须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否 则稍或疏忽,理智作了感情俘虏,道心沦为爱欲的奴隶,那么,烦恼就胜者为 王,菩提就败者为寇了。 
    明朝的理学家王阳明,在贵州的龙场地方剿荡盗贼。有一朋友入山问他:「山中的盗贼还容易治理吗」?王阳明说:「山中之贼倒易治,心内之贼却难防」。所谓心内之贼就是烦恼在作祟。所以我们要证菩提,必先破除烦恼。昔人谓:「匈奴末灭,何以为家」?我们学佛的人亦要说:「烦恼末灭,何以为圣」?学佛出家,也不过是要出烦恼之家,入菩提之室罢了。 

    问三:生死与涅盘的关系如何? 
    答三:生死与涅盘,亦是对立的名词。迷则沉沦生死,出没苦海;悟则趋向涅盘,诞登乐岸。所以生死和涅盘,可说是凡圣的分水岭。离生死,入涅盘,亦是学佛的人生,进化到最高的境界。 
    佛经说生死有两种,一是「分段生死」,一是「变易生死」。前者指世间凡夫的生死,是属於物质生命的形体;後者指出世圣者的生死,是属於精神知见的领域。要凭修道的工夫断除烦恼,解脱这两种生死的痛苦,才进入涅盘的境界。 
    涅盘是梵语,亦作「泥?、旧译「寂灭」。新译「圆寂」。圆是圆满解 脱、般若、法身的三德;或圆满常、乐、我、净的四德。灭是灭除见思、尘沙 、无明的三惑;或即灭除根本、小随、中随、大随的四种烦恼。 涅盘的种类,简单地说,亦有四种:一本性涅盘,即本来自性清净,不为客尘烦恼所染污,虽为出世的圣者内自所证才得显露,但一切众生在凡夫位亦本来具足的,不过未假修道而显露罢了。二有余涅盘,是断了「烦恼障」所显的真如理性;虽已证显此真如理性,但修道者所依的身体仍然余存,不过烦恼早已寂灭,所以此境界,亦得名涅盘。三无余涅盘,是和有余涅盘同样的断除 烦恼障所得的真理,不同的是证无余涅盘,是把苦所依的身体也解脱了,永除障碍,众苦俱寂,名为涅盘。四是无住涅盘,是诸佛断了「所知障」所显的真 如理性。二障俱空,四德圆满。因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是二乘圣者断烦恼障 而未断所知障所显的境界,执情未尽,於所见理,容有隔碍,不知生死涅盘, 等无差别, 固执定有可厌的生死,可乐的涅盘,所以耽乐涅盘而畏怕生死,不敢重来出生入死,救度众生,趋於独善其身,便失了兼善天下的胜用。诸佛进断所知障,圆满菩提的真智,了知生死涅盘其性本空,理原平等,心离分别, 不以生死为可厌,也不以涅盘为可欣;但为解脱自己的众苦,不住而住,住於涅盘;为同情救度众生的痛苦发大悲心,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就不住而住,住於生死。既得涅盘,安乐自在,又不舍生死,常化众生,二边无著,中道不居 ,从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叫做无住涅盘。 
    涅盘是所证的理境,本来只有一种,只因在能证的人方面有证悟和不证悟 的程度浅深不同,所以就分有四种。在这四种涅盘中最有价值的,自然在於无住涅盘;有了无住涅盘,才见得佛法的妙用无穷,不是沈空滞寂趋於消极的, 而是空而不空,寂而常照的。常是热烈烈地,活泼泼地,永远是在积极的进取 。为了利乐众生,广建净业,尽未来际,无有穷极。古德说:「学到冷湫湫地 ,允为热烈烈人」。大乘行者修证涅盘的境界,正是这两句话的实践和写照。 可见涅盘不纯是空洞枯寂的无为坑阱,而是常生常灭(化他)不生不灭(自证 )的法悦圣境!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四十二、答柔佛丘文豪居士九则  (2007-12-09)
  四十一、答丁州赵志城居士一则  (2007-12-09)
  四十、答彭亨李达居士一则  (2007-12-09)
  卅九、答缅甸张心道居士二则  (2007-12-09)
  卅八、答峇株黄文成居士二则  (2007-12-09)
  卅七、答柔佛黄文耀居士八则  (2007-12-09)
  卅六、答婆罗洲郭心娴居士五则  (2007-12-09)
  卅五、七答丹戎马林心静居士七则  (2007-12-09)
  卅四、答雪州陈松泉居士二则  (2007-12-09)
  卅三、六答丹戎马林颜居士四则  (2007-12-09)
  卅二、答星洲刘心兰仁者四则  (2007-12-09)
  卅一、答星洲刘心光居士七则  (2007-12-09)
  卅、五答丹戎马林颜心静居士二则  (2007-12-09)
  廿九、答丹戎何心平居士一则  (2007-12-09)
  廿八、答新加坡黄心重居士八则  (2007-12-09)
  廿七、答峇株巴辖周文成居士五则  (2007-12-09)
  廿六、再答陈达成居士二则  (2007-12-09)
  廿五、答新加坡陈达成居士四则  (2007-12-09)
  廿四、答怡保徐向前君八则  (2007-12-09)
  廿三、再答玉容居士一则  (2007-12-09)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