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I埠六英里外的PK村,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常被鬼扰,夜晚时闻有鬼在床边细语,如咒诅似的,或常在屋顶发出声响。因此,她供一尊观音圣像,每晚烧香礼拜,见香烟袅袅处时,即便见观音圣像显现黑色。於是她就另请一位「老牧」;她把观音像打破,遂之出门。从此她就信了那个教,不过有时仍有鬼来打扰!但因此那个教徒,或者误会我们拜佛菩萨,就是拜魔鬼。我对佛教有坚定的信心,不相信观音菩萨会捉弄人。有些人信佛,往往遇到事不如意,环境转变恶劣,便误会了信佛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些原因应如何解释才对?
答一:老妇见鬼,常被鬼扰,并非奇事;老牧打逐圣像,骗人吓鬼,才是奇事。这些鬼本有两种:一是魔鬼扰乱好人,二是冤鬼跟随报仇。魔鬼易退,道力坚固,知难便溜;若是冤鬼索命,因果报应,仇深不舍,比较难退,不是随便供上观音圣像,随便拜几拜就可退去的。老牧瞠恨打逐圣像,结果老妇不时仍有鬼扰,足证泥塑圣像,虽未见效,真的老牧,那套法宝亦是不灵而无用的。真的冤鬼,须凭道力高深者持诵经咒,及被扰者之至诚感格,则法力相应,冤鬼超度,便得解脱。至於像现黑影,多属虚妄意识构成,近於心理作用。魔怨显现,事极寻常,不知者未识其中原由,遂将魔怨当作菩萨,视拜菩萨为拜魔鬼,徒为识者所哂笑耳!
问二:修持念佛法要,依王龙舒居士的修持法门,除了照他的方法发愿念回向偈外,有时可否另念其他的回向发愿文?或者有时自己立愿回向?
答二:学佛发愿,有通愿与别愿。通愿,是学佛者共同的发愿,如发四弘誓愿,或共同依普贤十愿,或依王龙舒的发愿回向文;别愿,是指学佛者各人自己各发不同的回向,亦是可以的。
问三:唐善导大师为莲宗二祖,是阿弥陀佛化身(见念佛法要卷二94面),唐五会法照大师为莲宗四祖,是善导大师的後身(98面);为甚 不说法照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而说是善导大师的後身呢?难道阿弥陀佛从自身又造多了一个人吗?
答三:善导即是弥陀化身,那么说法照是善导的後身,也不等於是弥陀的化身吗?大概按照当时事实,善导是从直接说的,法照是从间接说的吧了。又阿弥陀佛度人千百亿化身,何啻化现善照二人?如大家知道的,唐代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而当时那个「丰干饶舌」的丰干和尚,也不说他是弥陀化身吗?不过「化「与「造」是不同的,不是像「上帝」一样多「创造」一个人,而是由於佛的神通威德之力,从体起用方便化现吧了。
问四:观心念佛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答四:观即观想,念即口念或心念。一边执持佛名,一边观想这所念之佛,专注一境,心不外驰,由观念相对,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念到观念一如,水乳相融,到於能所双亡的绝对境界,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达到念佛三昧现前,便是观心念佛得到成功了。
问五:「当念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穷到根源,须向者(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应作何解?
答五:这节文字,就是解释「观心念佛!」第一段从「当念时」至「念外无观,观外无念」,就是念至观念相应,水乳相融,由观念到无观念,由相对念接近绝对念的境界;第二段由「观念虽同水乳」,至「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就是念到观念合一,能所双亡的绝对的地步,达到观心念佛的目标了。这节文即说明观心念佛,你抄此文,却未体会此文即释观心念佛,举个例子,有 点近於「骑牛寻牛」了。
问六:何谓专观「白毫」?
答六:白毫相光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在阿弥陀佛的眉心,即两眉之间,亦是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行观之一。专观白毫,即是专观白毫相光,心不外驰,其观成功,亦可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
问七:现广大法身,乃是凡夫不可得见,观佛像即可,但观身又是怎样的呢?
答七:观佛像,即四种念佛中的「观像念佛」,是事实,故凡夫修习较易;观法身是理观,法身无相,无从下手,修习较难,故劝凡夫宜先观像。观法身,亦属於四种念佛中的「实相观」。实相无相周遍法界,法法无非法身。上根利智者,观得法身,惑尽情亡,等而下之者,则观像持名,渐次而修,亦可稳登莲位。
问八:竺摩大法师所著的「净法的赞扬与认识」中说到「观音大士为等觉菩萨,位居补处,将来可补阿弥陀佛之高位,为极乐世界的教主,那么,到那个时候,阿弥陀佛是否要退下而成为菩萨呢?
答八:到观音菩萨上位时,阿弥陀佛机尽缘息,不退而退,退藏於密??即寂光净土的三德秘藏,自受用境,不是退下成为菩萨。菩萨是因位,未究竟,佛是果位,智德究竟圆满,没有再退为菩萨的理由,除非是「倒驾慈航」,方便应现菩萨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