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看到继程法师那一幅『泥牛人海,消息传来,惊涛骇浪,涛涛不绝』的墨宝,问其何解,法师似笑非笑答道:『你又没禅修,说了你也不懂!』对法师的严肃印象,仅止於此。
後来,在某一活动推介礼上,法师在人群中说笑,惹得身边的人笑得前扑後仰。我这才见识了法师的幽默自在。
『自在』二字,是现代人梦寐以求却又遥不可及的吧?法师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很简单:『不要想太多。不想就没事了。当然,人总会有烦恼的时候,但睡一觉,隔天醒来就过去了。』说穿了,不外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生活简单就快乐。法师说,打坐之後,心比较能够放下。
茶壶不存在
凡人茗茶,只知品尝茶味;玩壶养壶,只知欣赏好壶。而茶僧吃茶,却在茶中味禅意,石僧制壶,更在拉坯焙烧过程中领悟到了因缘和合、生灭无常之理。
制作紫砂壶,首先是从矿地中开采紫砂土,加水辗磨以发挥黏性成陶泥,这样可塑性才高,才能制造出多样化的茶壶。制好的生坯必须经过1000oC高温的焙烧,『质变』後才成为紫砂壶,在这过程中,烧的情况很多。而且,在质变过程中,如果突然降温、或吹入冷风,它会化成一团灰;但是如果保持温度,达到一定的时间,它就会烧成紫砂壶。烧好的紫砂壶一旦打破,陶土不可能磨成粉,调和水,恢复其黏性再循环使用,因为一经高温烧烤,黏性完全融入陶泥之中,黏性就被破坏了。
『一把壶,集合了自然的陶土、人工的制作,经过高能量的转化,才定型成壶。壶并不存在,壶之所以成为壶,是因为它集多种因素而成。』
这过程岂只无常,更现了事物的『无自性』。『所有的东西不是本来就是如此,它存在的背後必有一个过程。在我们看到一件事物的当下,其实它已经在转变了,只是我们看不到、感觉不到。我们以为它永不变,实际上它是充满变数的。
『以茶壶为例,茶一泡,茶壶就起变化,即使不泡茶,茶壶放着,久了,泥质也会起变化。不管那变化有形或无形,时间一久,它就显现出来。它不断地变,直到有一天完全消失。因为不断在变化,故曰『无自性』,这也表示所有肉眼看到的东西,比如紫砂壶并不是本来就是这样,也不是永远都是这样。』
磨掉炫目光彩
继程法师强调,陶泥烧成紫砂壶的过程非常重要,『生坯一捏就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温烧焙--火的考验,质变後才能成
为耐用的壶。』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烤过了,磨炼过了,就更坚韧。『好比开悟的过程,你必须通过静坐的『磨炼』,让杂染的心转变为清净的心,才达到『质变』。』
法师还譬喻人像一把壶,养壶、泡茶好比修行。『紫砂壶经过泡茶,茶中的杂质会被吸掉。泡茶时壶吸收茶汤,这时候你看到
的亮不是壶本身发亮,是茶汤的亮。等到茶汤遮蔽了壶的表面,不再吸收茶汤,就形成了壶本身的光泽,但这光泽不是最美的。这时候不能因为不舍那表层的光泽美,而停止养壶,而要把表面的那一层光泽拭掉,重新淋上茶汤,重新养壶。如此一拭一养,随着不断的泡茶,茶汤会渗入茶壶的气孔,到某一阶段,茶壶彻底的吸透茶汤,才会真正的由内而外透出光泽。紫砂不像瓷那麽透亮、光洁,它散发的光泽不像瓷那样直接反射炫目刺眼,而是由内透向外,是含歙的。』
养壶尚且要舍掉表层的光泽,何况人呢? 『不管你外表有多麽光彩,一定要把它磨掉。人家给你的赞美好评都不属於你,你必须经过磨炼,从内心去修,直到真正透出光彩,那光彩才是属於你的。那种光彩别人看了会很舒服,因为不会太炫目,是含歙白勺。』
只是呵……只是,名利美太多会让人迷失自我,放下可是明智之举?
『放下有两种情况,如果你看透了这个壶的光泽不是真正的光泽,是茶汤的光泽,把它拭掉,那是真正的放下:如果你不得已,信他人的意见,心不甘情不愿,就无法真正放下了。话说回来,你看透了,把它洗掉,但并非不要它。过度的你要拭掉,属於自己的荣耀是自己的修养,别人怎麽洗都洗不掉,无需刻意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