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位名叫难陀的国王,他学问渊博,见多识广,什么事都能干得很出色。这位国王很自负,觉得天下没人能比得过自己。一次,他让大臣们去给他找聪明才智过人的人来与他斗智。 有一位大臣,家里曾经供养过一位年老的比丘。这位比丘德行高深,但是学问却不太高明。大臣带着老比丘来见国王。难陀王问比丘道:"那些得道的人,是在家里得的道呢,还是出家后得的道?"老比丘回答说:"都能得道。"难陀王接着又问:"要是两种方法都能得道,又何必用得着出家呢?"老比丘答不上来,只好默不作声。 难陀王从此就更骄傲了。有一天,大臣们向他报告说:"听说有一个叫那伽斯那的人,非常聪明。"难陀王听了忙问:"这人现在在哪儿?"大臣们回答说:"住在山里。" 难陀王很想和那伽斯那斗一斗智,他派了一个人,带着满满的一瓶酥油去见那伽斯那。那伽斯那看到这瓶酥油,马上明白了难陀王的意思是:我的智慧,就像这瓶酥油一样,已经十分的满了,谁能够再给增加一点儿呢?那伽斯那微微一笑,让弟子捡了五百颗针,插在酥油上,让来人把这插满针的酥油带给难陀王。国王看到酥油上插满针,却一点没溢出来,就明白了那伽斯那的意思。 难陀王知道那伽斯那是个聪明过人的人,便派人去请他出山。那伽斯那应王命而来。 难陀王是个高傲的人,不愿轻易服输,于是,他想再难一难那伽斯那。国王装作外出打猎。在路上遇到那伽斯那。难陀王见那伽斯那相貌端正、身材高大,在一群弟子中非常突出,便想出了难他的主意。 国王用手远远地指着那伽斯那,没有说话,然后从另一条路上走去了。那伽斯那看见国王用手指着自己,也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意思是说,只有我知道你的心思。 难陀王请那伽斯那进王宫,却预先修了一个小门,那门修得又低又矮,国王的目的是想叫那伽斯那弯着腰进去,那伽斯哪知道这是国王想要整他,拒绝进去,不受这种委屈。 难陀王又摆下饮食招待那伽斯那,先在桌上摆了几种粗劣的食物。那伽斯那吃了几口,就说已经够了、国王又让人摆上精细的食物,那伽斯那又重新大口大口吃起来。难陀王问他:"你刚才说已经够了,为什么现在又吃起来了呢?"那伽斯那回答道:"我刚才说的是粗食够了,精食并没吃够。" 那伽斯那对难陀王说:"请陛下多召集些人来,尽量把这殿站满。"难陀王让大臣们召集来许多人,把大殿站得没一处空隙。这时难陀王过来了,打算上殿,众人因为畏惧国王,全都在旁边挤,中间很快就让开了一条通道,难陀王很快便走过去了。那伽斯那对难陀王说:"粗食就好比老百姓,精食就好比陛下。百姓见了陛下,谁敢不让路?" 难陀王无话可答,便又提出了问过老比丘的那个问题:"出家和在家,哪一种可以得道?"那伽斯那回答说:"两者都可得道。"难陀王又问:"既然两者都可得道,那又何必出家呢?" 那伽斯那反问道:"这就好比有一个地方,离这儿三千多里地,要是派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骑上马,带上干粮,再带上路上要用的一切东西,他能不能很快到达呢?"难陀王回答说:"那当然能。"那伽斯那又问:"如果派一位垂暮老人,骑一匹瘦马,又不带粮食和用具,那又会如何呢?"难陀王说:"就是带上干粮,也很难到达,何况不带粮食。"那伽斯那说:"就是这个道理。出家得道,就好比那个年轻人赶路;在家得道,就像那个垂暮的老人。" 难陀王听了点点头。接着,他又对那伽斯那说:"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我是有常还是无常?请你照我问的意思回答。"那伽斯那反问道:"陛下宫中的庵婆罗树上结的果子,是甜的还是酸的?"难陀王不解地问:"我宫中并没有这种树,你怎么问我果甜还是果酸?"那伽斯那说:"既然没有的东西,就无法知道它的味道。一切五蕴,都是无我,你怎么还要问我 有常还是无常?" 难陀王又无话说了,便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在地狱里,人的身体被刀剑切开,分作许多处,但是人的命根还存在,这又是怎么回事?"那伽斯那回答说:"这就好比女人,吃下饼肉瓜菜,到肚子里就被消化了。可要是肚子里怀上小孩,虽然初受胎时,小得象微生。后来却越长越大,不会被消化,这是为什么?" 难陀王说:"这是因为有业力。"那伽斯那回答说:"在地狱中,也是因为有业力,所以命根能够存在。" 难陀王又问:"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为什么夏天天气特别热,冬天天气特别冷?夏天白天长,冬天白天短?"那伽斯那回答道:"须弥山有上下两条路,夏天太阳走的是向上的路,路程远,走得慢,照着金山,以白天长而且天气炎热。冬天太阳走的是向下的路,路程近,走得快,照着海水,所以白天短而且天气寒冷。" 难陀王见自己所有的难题都没有难倒那伽斯那,知道世界上还有更聪明的人。从此,他再也不那么自负了。 摘自《佛教经典-国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