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极限到底在那儿?个人在此生所能发挥的力量,其实是不可小觑的。我们常常会问:「生命给了我们什么?」,却很少扪心自问:「我们在生命中做了什么?」
心态:积极乐观 自在生活
与黄开修初碰面,并不是此次的专访。早在今年新春期间,马来西亚佛光山举办的「千人丛林寻根之旅」,几百位
大马佛光青年南下北上地游走于宝岛各地佛光道场,在重重身影中,就注意到他了。虽然有视觉障碍,但开修还是与大家一起飞往台湾,希望亲身体会及了解佛教事业的理念和佛光山的如来事业。他用心灵去感觉、去聆听,也许比起深受五光十色所诱惑的我们,感受更深。打开话匣子,就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谈。开修于言谈中散发的那份亲切感,让他身边的人都觉得舒服自在。
学无止境,学问是开修在生命中一直不懈追求、寻求进步的。他表示:「教育是人的根本,除了想自我充实之外,我也希望自己能从事教育工作。」一直保持著豁达、感恩心态的开修,没有让失明成为他在学业、人生路上往前进的障碍,反而做得更好、更出色。
95年完成社会学学士学位,2年后再完成心理学硕士学位,他现今于马大修读博士学位,为特殊儿童的福利与教育进行研究。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不断地学习,因此我一直追求的就是让自己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新的提升。如果人生的路就此停住,让自己随波逐流,每天过著复印机式的枯燥生活,那是多么浪费生命的啊!」
开修补充说,我们都必须走入社会各阶层去多看、多听,让自己的生命增添更多满足感与兴趣。透过自利利他的活动,不只可以扩大生活圈子与视野,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也会变得不一样。
自在生活,生活自在,自在无法向心外求。
「无论我们遇到什么突如其来或预料中的事情,都应该以平常心来面对。自在的心灵,遇到什么状况都能处之泰然,这就是人生中要学习的功课了。」
他就是这么一个乐观又积极的人,在充满变数的人生道上,保持著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他同时也表示,修心、修行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仍能保持正念。
开修笑说:「以前我很怕静坐,可是后来自己亲身体会到坐禅的法喜及修持正念的重要时,就深深地感受到佛法及静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受用无穷。」
正念:善缘牵引 修习正法
80年代的第5台节目中,不时有继程法师、金明长老等法师的开示或访谈。当年还在念中六的开修,从收音机中第一次接触到何谓正信的佛教、何谓佛法。听了之后,让他恍然大悟,原来以前对佛教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观念,就像传统华人家庭一样地把佛教与民间信仰混为一谈。
「由于中学时期在马来学校就读,接触的都是回教徒及回教的教义,他们那一套完整的生活与宗教教义,理念上清晰而有系统,让我颇为欣赏。可惜那时没什么机会与外界接触,并不知道原来佛教里头浩瀚的佛法,蕴藏著广大的智慧,佛教的中心思想更是一套完整的生命教育。」
90年代的大专佛学会吹起了一阵「静坐风」,听到许多拉曼的学长们分享静坐的喜悦与清心自在,他也随著去参与了静坐营。透过佛法与禅修的薰陶,他本身终于体会到静坐的确对培养正念及集中注意力有很大的助益。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的那颗心很容易受到污染,妄念不断,思绪因此变得混乱。静坐正好可以对治这样的烦恼及到处攀缘的心。」
在大学毕业后出来工作的那段期间,因为工作上许多忙碌的琐碎事,让他有时也会失去平衡,心情变得烦躁,于是他透过静坐,再次寻回内心的平静与正念。他分享道:「累的时候就去静坐,让心沉淀下来后,内心的情绪与观念就得以调整过来。这种精神上的无形鼓励与支持,让我更懂得珍惜生命,并学习放开执著。」
佛法的清凉,佛法的助益,让开修时时提起正念,活在当下,无需在小小障碍上钻牛角尖。
生命的色彩,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他选择了让它变得缤纷动人。
深具慧根的开修认为:「我们不只是要多多听闻正法,更要在生命中落实,不断地自我提升。」佛法于他,不只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与智慧而已,而是要懂得弹性运用在生活中。他也指出,每天进行佛教仪式并不能代表那个人真的在学佛,学佛是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实践于生命中。
学习:广结善缘 实现理想
学佛之后的开修,开始懂得用感恩的心来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事、物。因为视觉的障碍,这些年来得到不少人的帮助,以前的他只懂得接受,但现在懂得在感恩之余,尽量也在生活细节中做些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到别人的事。莫因善小而不为,小小的布施与回馈,也能表达我们的一份心意,接受的人若能珍惜,也就会将这份爱与关怀传下去。
「身为人,就要活出人的色彩:如果只是机械化地活著,就辜负了美好的生命了。哪怕是小小的付出,别人也一定感受得到的。世界就因这些小小的举手之劳而倍增感动与温馨。」
人与人的相处,不需斤斤计较,这是开修的与人相处的哲学。他觉得,友善与亲切,是让我们人缘好的基本因素。一路走来,他本身的助缘一直源源不断,也许也是源自他的友善与亲切。
中学时期,学校找来很多的自愿人士前来念书给他听,让他一边做笔记,一边将它录起来,以备复习之用。大学时期,身边朋友协助他与大家一起去游山玩水、参加生活营、聆听讲座,也不吝与他分享笔记。受教育的这些年,一直有人轮流念书给他听,帮助他做笔记。虽然学习的过程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与功夫。但他还是勇往直前地顺利完成学土、硕士学位,以及即将完成的博士学位。这让多少杞人忧天、无病呻吟的人感到汗颜的啊!
「回想起读书的期间,一直都有不少朋友在我身边帮助我。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分担与分享。很多时候要做笔记、功课或研究时,如果大家愿意分工合作,共享资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补充说:「修读硕士课程,也是与朋友互相勉励的成果。我们在完成学士课程后,互相许下一个承诺,希望在2000年之前完成硕士课程,并且还比赛看谁先达到这个目标呢!」结果,开修早在97年就完成了这个心愿。
他坚信:「要完成梦想,必须要心甘情愿地付出。」曾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早上7、8点出门,午夜时分才回到家。住在文良港的开修,于沙登上班,下班后还要赶往八打灵攻读工商管理课程。他说:「为的就是兴趣啊!」每天都要乘搭巴土往返这3个地点,他凭的就是那股过人的毅力及好学的精神。
坚韧:穿越痛苦 回馈社会
谈及视觉障碍,汗修也毫不隐瞒地娓娓道来:「这是后天的失明。犹记得在我5年级时,视觉能力越来越差,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朦,后来就渐渐失明了。」他因此停学了3年多,四处遍求良医,中医、专科都看过了,结果发现是视觉神经线的问题,但发现病因时为时已晚。
当时最伤心的莫过于父亲,因为心疼儿子的不幸,也担心自己承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一个靠割胶为生的家庭,1个月的收入才3百多元,但一个星期看一次专科医生就至少要1百元了。那时候,母亲刚逝世,哥哥又遇车祸,父亲真的很难过,却又不得不坚强地支撑、承担著整个家。」
日子难过终需过,开修本身深深明了父亲的苦,却也分担不了。对于本身失明,乐观的他接受与适应得蛮快的,最伤心的只不过是没得上学了。
在家呆了逾3年,身边的亲朋戚友都劝父亲把他送去特殊学校受教育。他们说:「让他坐在家里就等如毁了他的前途,总不能一辈子这样吧?」起初父亲不舍得让他离家,因为特殊学校远在新山,无法时时刻刻照顾著失明的孩子,总是放心不下。
为了他的将来,父亲最终还是答应了。从小学就读的新山特殊学校、中学就读的文良港特殊学校,一直到后来进入马大、国大,幸好当初父亲让他受教育,一路成就了他现在学术上的卓越表现。
在开修的信念中,深深烙著「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相信每个人的专长与障碍都不一样,总有自己能奉献给大众的地方。其实视障者能做的事很多,只是周遭环境并没有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
生命的意义,在「施」与「受」之间展现无遗。因为以前接受了许多人的帮助,因此开修也尽量地回馈予社会。他非常乐于接受邀请,不时到各地的中、小学或佛教团体,与大众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及信念。此外,他也义务帮忙大马盲人协会处理一些行政及文书上的工作,策划活动、写报告、协调……等工作都做得不亦乐乎。
若在时间上配合得到,他也会跟随慈济到新古毛的麻疯病院去探访及当义工。很多小小的事情,如换床单、洗衣等,都是他能力范围内可以帮上的忙。「其实,不是能不能做,而是要不要做而已。」
「我们需要从各个管道去接触人群,累积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中不只是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的安定,精神生活也极其重要。善待自己的方式,就是找到生命的重点,就算生活忙碌,也会忙得很开心。」开修对于生命,有著清明的观照。
亚峰禅师曾说:「眼盲能读万卷书,脚跛可行万里路:耳聋听得击鼓声,无心门头知前途」。视障者只是失去了眼根,他们还有耳、鼻、舌、身、意。他们的心眼取代了肉眼,可以超越明暗、色彩与形体,开启心灵宇宙更宽广的空间。
就像开修一样,他选择不让视觉障碍来阻碍他向前迈进的步伐,反而做到了许多让我们赞叹不已的事。生命的韧度何其强,如果不踏上第一步,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普门》第47期 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