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撰文:在家师兄 发布时间:2011-04-01 来源:《福报》第54期 点击:
|
|
曾玉明师姐是虔诚的佛教徒,活跃于佛教界,法会中常见到她的身影。她是一位出色的烹饪师,身为她的好朋友,我和我家师姐常常有缘尝到她的拿手好菜。小女也常说:「吃过这么多汉堡,还是曾阿姨做的最好吃。」
某天,竟传来她身体抱恙的消息,后来证实她患上了癌症,大家都很难过。她顽强与病魔对抗好几年后,还是药石罔效,于 2004年不治逝世。她的离去,使我们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悲恸;对她的家人来说,这更是个重大打击。目睹她的先生洪敦安和三个儿女在哀痛中,还能坚强的渡过那段心碎的日子,我们在感伤之中又觉得欣慰…… 身患痼疾,特别是癌症,痛苦可想而知。玉明师姐走了,我们从正面角度来看,觉得这是她的一个解脱。她走后,敦安兄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情,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太太从此不在身旁的日子。
启发 . 悲痛中重返校园
大约一年后,大家的心情都渐渐平伏下来。有一次我和我家师姐与他会面,聊天时他突然向我们透露,经过这个打击,他不想再过每日汲汲营营,在事业中打转的生活,想认真地充实自己,所以决定把生意交给儿女打理,然后去求学深造。如果儿女们无意接棒,他会毫不犹疑的结束生意。 在社会翻滚了三、四十年,并一手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和财富,生活已经无忧无虑,儿女也已长大成人,日子过得无拘无束,如今要重回已离开数十年的校园,过印象早已模糊的求学日子,猛啃书本、埋头苦读,那种转变又何止十万八千里? 对我这种一向放纵的庸俗之辈而言,这个决定真的是不可思议,心想敦安兄何必「自讨苦吃」? 然而,从他破釜沉舟的表情及坚定的语气中,知道他是认真的,不禁深深佩服于其不懈的学习精神,但内心隐隐担忧的是:养尊处优了这么多年,长期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之下,他能否适应这种「苦行」?
敦安兄深造的目的地是中国广州的中山大学,选修的科目是中国文学。众所周知,中国的中文水准特高,他在抛开书包四十多年后,还有勇气义无反顾的直闯文学圣坛,予我一种「偏向虎山行」的悲壮气概。不过,经过一年的摸索,他在翌年转系到国际交流系,选读汉语言科。
虽然他以前是华校出身,但晋身社会在商场也打拼了数十年,可能早已把所学过的华文还给了给母校。在商海浸淫了数十年,仍决心追求学养,还为自己设下了那么高的目标,这种锲而不舍追求学问的豪气与毅力,像一颗在银河中熠熠生辉的明星。
喜悦 . 乐龄生苦尽甘来
敦安兄办好报名手续,不久就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于是收拾行囊,离乡背井到神州大地展开他的求学生涯。那几年间,他时有回国度假或收集课业资料,偶而还会邀约我和我家师姐吃饭叙旧,言谈之间透露不少读书之苦。住在学校宿舍,需要依照大学规矩,大学饭堂每天固定的三餐饮食安排,对平时喜欢到处寻访美食,不惜重金解馋的他,是个很大的考验。
宿舍的设备当然与舒适的酒店相差甚远。夏天空调不冷,冬天暖气不足,「受尽煎熬」之馀,再加上年纪大,精力不足、记忆力开始衰退,要比年轻同学更努力加把劲,才可以克服课业上的种种困难。
只闻其言,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凝血聚泪的求学过程,而当中的一切艰辛,只有身处其境者才能真正体会。
某次见面,他约定我们夫妻,在他学成的那一天,出席其毕业典礼,分享他人生难得的喜悦。
岁月匆匆,今年7月初接到敦安兄的电话,告诉我们他的毕业典礼日期,还说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一切,只等待我们的来临。我这才猛然醒觉,他远渡重洋到中国念大学,已有一千两百多个日子,如今终于夙愿圆满。
当时正是A型流感(H1N1)肆虐之际,亲友都劝我们不宜出远门,但对我们来说,流感的威胁,并不能吓退我们那颗誓要与敦安兄分享喜悦的心,毕竟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捩点,也是辛勤耕耘后收成的时刻。那天将是我们向一位好朋友致敬的机会,也是我们替他感到骄傲的重要时刻,更是我们见证他的子女欢欣感动的日子。所以,我们决定到广州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看过他的毕业论文<马来西亚60所华文独立中学师资问题探讨>,可以体会到他为这篇论文所付出的心血。这篇论文一针见血地点出我国华文独立中学的危机与弊病,可说是一份很优秀的探讨华文教育报导,很值得细读。
在毕业典礼上,我们被安排坐在礼堂隔壁观礼,透过电视直播,看着他上台领取毕业证书,我们目泛泪光,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全场中,他是最老的学生;他上台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鼓励?是致敬?都不重要,能面对重重人生磨难,走出忧郁的阴影,就已经值得为敦安兄献上这些掌声。
敦安兄以66岁乐龄,完成他的大学课程,是一项难得的成就,儿女也感到开心光荣。在他上台的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玉明师姐站在一旁嘴角微笑,欣慰地凝望着他,以及他们孝顺的儿女…… 爸爸,我们以您为荣 采访:吴慧斌 洪敦安寒窗苦读千馀日,如今学成归来,其长女凯欣的喜悦不亚于父亲。电话另一端传来她爽朗的笑声,说:「爸爸获得一纸文凭,我们的收获也不小,得到一个『升级版爸爸』。」
她解释:「现在的他擅用电脑,有自己的电邮户头,还会上网聊天,最重要的是,他更能够与年轻人沟通!从前的父亲由于做惯了『老大』——婚前是长子,婚后是一家之主,姿态比较强硬,虽然非常乐于教导我们,但一般都是『我讲你听』的局面。爸爸读大学后,与年轻人接触多了,态度也慢慢转变。现在,爸爸更开明,更能聆听我们的心声,接受与他不同的观点,有时还会站在我们的立场设想。他明白了孩子应该顺着自己的步伐成长,或是在错误中学习,所以愿意放手让我们做主。」
洪凯欣回忆,从前父亲总是忙于工作。除了将星期天留给家人,父亲几乎每天夜晚十时或更迟才回到家,有时还需出埠公干数日,想要见到他并不容易。「父亲甚至不记得结婚纪念日或孩子们的生日,但会为母亲庆祝生日,因为母亲会提醒他。」虽然天伦的幸福因母亲的离去而缺了一角,但一家人心连心,更珍惜与彼此的因缘。
当初父亲作出重返校园的决定,凯欣与两个弟弟都感到十分高兴。母亲已经离世,他们也成长独立了,父亲可以无后顾之忧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对于父亲这位超龄学生,他们是信心满满。凯欣道出原由:「因家贫,父亲在高中毕业后就步入社会工作。然而,他争取进修的机会,工馀时报读技术学校开办的课程,修读过电视机维修、商业贸易、会计等课程。父亲是位虚心向学、坚持到底的人,这些特质肯定能助他完成大学学业。」
访问结束前,洪凯欣献上对父亲的祝福:「爸爸,我和弟弟们希望您时时身心自在;祈愿佛菩萨保佑您,祈求佛陀指引您到解脱之道,永远离苦得乐。」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