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佛路上手牵手
瞥见杨家姐妹,时髦的打扮,配上那头陆军装,乍看之下分外瞩目。略胖的杨琇云笑容可掬,清瘦的妹妹琇阮,耳上戴了两颗耳环。这一对姐妹花并非为了形象理个新发型而是农历新年到印度短期出家後留下的「证据」。
杨富量育有两男两女。在杨家姐妹印象中,小时候父亲时常早出晚归,对父爱感受不深。「爸爸在学佛前是神庙的理事,很多时候都忙神庙的事务,父女间很少机会沟通。」对於父亲的忙碌与辛苦,绣云倒也十分善解、懂事、体恤,从未认为父亲忽略她们而有所埋怨、不满。
为养家 父爱迟到
「学佛后他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偶尔会带我们去逛街,我们才开始感受到父爱。」简短一句,掩不住盼来一份「迟来的父爱」的欣喜,透露了一个女儿对父爱的渴望。 今日学佛路上手牵手
琇云有二弟一妹,她说,父亲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长女,而给予特别宠爱,对子女的态度或教育方式,父亲从来是不分男女,很平等。
那种「平等」,不限於孩子之间,更是对理对事不对人。试过有一次杨富量心情糟透了,回到家就发脾气,孩子过後直接对父亲说:「爸爸,你怎么说话语气这么重?别人听了会不喜欢。」那个铁青著脸的爸爸当下沉静下来了。
剃掉烦恼丝,清爽无比
以自己累积的人生经验,作为孩子的借镜与教材的杨富量,学佛後凡事讲求因果,反求诸己,以身作则,总是和颜说色地和孩子说理,让孩子在自己的行为举止中自我反省。
在女儿的记忆里,爸爸似乎从不打骂她们。天知道,那「幸福」是因为小时候,忙碌的爸爸常不在家!
琇云翻出一张6岁时拍的全家福,脸上泛著甜甜的笑容,倍感珍惜曰:「小时候很难见到爸爸,这是唯一的合家照,还是开学前夕到照相馆拍的呢!」童年的岁月一旦逝去就无法重来,那一张泛黄的照片,藏了无数的回忆,也是琇云心中的一个小遗憾,「唯一的一张合家照耶!那时候家境不好,穷得连吃都有问题。」
当年,杨富量是一位劳工,一家人生活上物质贫乏。琇云悠悠地:「最苦的是父母,我们从来没向人借过钱只有尽量节俭。我们穷但还过得很快乐,而不会因为穷,变成了一个不完整的家。爸爸从不轻意放弃,他一直努力的找其他工作,希望给我们好日子过。直到最後当上承包商,日子才有点好转。」
今日学佛路上手牵手
当年常常见不到爸爸
杨富量的苦心与坚毅,隐藏一份含蓄的爱,赢来孩子们的尊重,并谱下一段「亦父亦友」的亲子关系。
女儿出家很好啊
1992年,杨富量刚学佛时,一对女儿见老爸一回家就跑去静坐、念经,第一个反应就是「神经病」,年少的心灵充满了疑惑:「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与拜拜又有什么分别呢?」
後来一家人成了佛弟子,皈依创古仁波切座下,一家人对佛法的探究就更深入了。杨富量形容,女儿学佛是她们自个儿的因缘成熟,并非他的牵引。说时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
在旁的琇阮答腔道:「有一次爸爸带我们到佛堂,我们开始了解,原来学佛的孩子不会变坏,於是就开始学佛了。」
落发前与 Lama Lodao Thaye 留影。
在学佛道路上,父女是一同成长的。由「资深」的爸爸向女儿解释佛法,然後是彼此讨论佛法,再深入的佛法,就交由喇嘛答疑,从来就没有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面。
今年农历新年期间,两个小妮子向老爸提议说,要到印度去朝圣、短期出家,於是随创古佛学会到印度智慧金刚佛学院短期出家6天,一同受了八戒,17岁的琇阮是团员中最年轻的「阿尼」呢!
杨富量目前是巴生四臂观音佛学会的副主席,他一直教导孩子:学佛不是为自己学,是为大众利益而学佛。所以即使有一天因缘成熟,两个女儿出家,他也绝不反对:「很好啊!有什么好反对的?学佛就是要寻求快乐之道!」
「爸爸平时虽节俭,却一点也不吝啬,时常义不容辞的帮助有困难的朋友,护教更是不遗馀力。」贫苦的人更应该去布施,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哪里有法会或佛教活动,认识他们的人都不难发现杨富量全家总动员穿梭人群中。
杨富量在访问中途常交由女儿「发言」。我听不懂他们的福建话,却在他们你一句我一言中感受了一种默契。不禁佩服,这一家人的合心协力所培养出来的默契,已到了「爱在心里不必说出口」的境界,不造作不虚伪,一切自自然然,流露在不经意的心领神会之间。
父女三人亲近创古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