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时间:2010-04-01 来源:东方日报 点击:
|
结合科学导佛教对梦的诠释,梦大致可以如此解释,它是具有价值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因为它可带给梦者警告(如健康问题、精神状况等),让梦者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调节生活步伐,进而改善自己的生活素质。 佛典对梦境的诠释 佛教又如何看待梦这个问题呢?佛教的说法,我们可以在《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找到。根据该书的资料,做梦有五个缘由,整理如下:
原因 解释 他引 谓若诸天、诸仙、神鬼、咒术、药草亲胜所念及诸圣所引做梦。 曾更 谓先见闻觉知是事;或曾串习种种事业今便梦见。 当有 谓若将有吉不吉事,法尔梦中先见其相。 分别 谓若思唯希求疑虑即便梦见。 诸病 谓若诸大不调适时,便随所增梦见彼类。
“他引”,也就是因为被别人所想念,或者被佛菩萨、圣人引导而做梦。比方说,因为亲人的想念而使得自己做梦见到对方等等。
“曾更”,意思是,过去的经历,因为无法忘记而出现在梦境中,又或者储存在第八阿赖耶识中的记忆,借着梦境展示出来。比如自己过去曾有被野狗追逐的阴影,那么被狗追的梦境就会出现。
“当有”,就是能够预卜未来的梦。比如在梦中见到自己在学校测试考取第一名,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愿以偿。
“分别”,这是我们最常做的梦,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了。它和“曾更”的“挖掘旧事”不同,“分别”是针对当下生活状况而发的梦。这佃古说法,后来者如佛洛伊德也有此说。他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作是一种精神活动的延续。换句话说,用做梦的方式来实现或延续,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最后一项,“诸病”,就是指因为身体不适而造成的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观察至梦的这个现象,确实是有暗示病痛的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人在睡眠中,梦能从轻微的睡中直觉导出强烈的感官刺激。比如,一个人睡在床沿边,在梦中可能就有身临摩天大楼的畏惧感。放在生理现象中,一个人睡觉时感到肉体上某部分比较暖和,他可能梦见自己走入火堆中。以此推断,梦可以告诉医师病人最不易察觉的病兆。
结合科学与佛教对梦的诠,’虽然两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比如,对科学而言,梦并无预卜未来之功能),但大致上是不相排斥的。
归纳种种诠释,梦大致可以如-此解释,它是具有价值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因为它可带给梦者警告(如健康问题、精神状况等),让梦者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调节生活步伐,进而改善自己的生活素质。
以梦为镜 观照自己 慧轩法师:同样的一场梦,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梦醒就忘记了,但是假如好好把握的话,一样可以用来好好反思、反观自己。”
有道是“人生如梦”,人生总有走完的一天,有梦醒的一天。把人生比喻为梦,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执着其中,我们所认知的人事物,其实都只是短暂的因缘。
马来西亚佛光山禅修导师慧轩法师表示:“佛教认为,这个世间因缘生因缘灭,不是恒常的。因此,我们不应执着这个不恒常的因缘。梦很短,也不实在。之所以用梦来譬喻人生,因为人生也是不恒常的、不实在的。我们应当注重当下的状况去修行,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同理,对于每晚脑海里的梦,无论是好梦还是恶梦,也不必予以过分的喜乐及担忧。
那么,佛教徒要怎样看待“梦”呢?法师表示:“梦是对自己的意识形态,内心想法的了解,可能平常这些想法,因外在各种因素而被隐藏、压抑,到了梦中比较自然的情况下。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才会展现出来。”做梦是身心的自我调理,而从中我们就能观照自己的思维、想法及感受。法师举例:“如果日常生活中,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放下执着了,但在梦中却梦见自己执着的一面。它就在提醒我们,我们实际上还未放下。”
莫执着于梦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透过梦境,我们能够反观自己日常生活的作为,以及佛法上的修持。法师说:“同样的一场梦,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梦醒就忘记了,但是假如好好把握的话。一样可以用来好好反思、反观自己。”
法师从禅修的经验来解释梦境:“如果在禅修中看见好的情景,如佛菩萨的出现等,就表示是好事;而如果看见不好的情景,如恶鬼来扰等,则表示我们还有不足之处。”倘若以此经验来诠释梦境,就能觉察自己内心到底是好是恶,因为它自身最真实的反映。
然而,法师也提醒道:“这只是作为参考,切莫执着其中。如果因好梦而松懈,或因恶梦而颓丧,就弄巧成拙了。”佛教不强调好和坏,一切都只在于我们的执着,才有好和坏的分别。梦见不好的,当下能够以正面态度看待,可能可以改变这个不好的情况。如果不改,则会梦见的情景一样,结果就是不好的结局。“其实,我们内心的害怕和恐惧,会感召不好的因缘。所以梦见不好的情景,要赶紧转念,勿再深陷于阴影里面。”
在劳劳碌碌的人生路,我们无法看清擦身而过的花花草草。同样地,一些细微的感觉也很容易为我们所忽略。梦就像常伴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捡起一点一滴的孝情节,并在夜晚给我们提醒的朋友。只要以平常心、正面的态度看待,借著梦,能协助我们构成人生的圆满。
整理:吴小保(摘自第122期菩门杂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