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终南山上独自面对寂静山林闭关修行的7年里,依华法师体验甚么叫生活,
期间不仅是调身,同时也是调心。
出生霹雳州太平,23岁即在台湾佛光山出家的依华法师拥有许多第一的荣衔,她是第一位赴印度留学的华裔比丘尼、第一位获得印度国际大学硕士学位的中国僧侣、第一位谒见达赖喇嘛的汉系佛教比丘尼、第一位在印度北部达郎莎拉与西藏僧众就读于辩经佛学院的汉传佛教出家人。
顶著这么多“第一”的纪录,依华法师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自满,反之,她毅然放下一切到深山里寻找“自我”,以关闭禅修的方法体现人间佛教。
在中国终南山闭关逾7年后,拿著一本逾期的护照,依华法师最终回到自己的故乡:马来西亚;回到自己法身慧命之家:佛光山。
因此,《光明日报》记者有幸专访到这位“高人”,不过,依华法师个子不高,个子矮小的她笑言,她还是一个平凡人,到深山里学如何“生活”而已。
依华法师俗姓甄,于1960年出生于太平,自小就是一个对人生充满疑问的“问题儿童”,一直到12岁那年,她看到父亲带回一本《释迦牟尼佛传》,好奇翻阅对佛陀伟大事迹嵌印在悸动的心版上,边看边流泪,一口气读完,胸臆间充满欣喜激动,当下决定自己的生命目标就是追随佛陀一样出家修行。
从此,12岁的小妮子钻进浩瀚的经典及佛教书籍里,在15岁时她已经到太平佛教会成为最年轻的周日佛学班老师。
求星云大师剃度
在读过《释迦牟尼佛传》以后,依华法师便开始寻觅星云大师的作品,《普门》、《觉世旬刊》等杂志及其他佛光山出版的书籍都让她对佛光山充满期待与憧憬。
于20岁那年,她告别双亲,只身到台湾佛光山参加大专夏令营,第一次见到星云大师时,她正在打羽毛球。依华法师回忆当时见到大师时,连样貌都未看清楚就已经顶礼三拜了。
在依华法师心中,见到大师就好比找到心灵的归属了。接著,依华法师获安排进入丛林佛学院读书,3个月后,当她听到星云大师询问是否有人发心要到印度服务时,当时还未剃度的依华法师彻夜难眠,隔天早上便要求星云大师替她剃度,以便有朝一日代表佛光山到印度去。
1982年,星云大师带著一个80人的朝圣团到印度四大圣地参访,来到德里最后一站时,依华法师就被“丢”在印度,当时印度在佛光山没有道场,依华法师就在巴士站下车,星云大师一句“依华,我相信你。”还分不清印度东南西北的依华法师便开始了印度弘法之旅。
23岁印度弘法
处处考验耐性
依华法师23岁就到印度,这个充满佛陀足迹的印度对法师而言又带来了怎样的意义?法师说:“我去印度时才23岁,谈不上弘法的能力,我是去参学,我不敢说给当地人甚么东西,是他们度了我,让我的生命更充实了。”
法师说,印度人很潇洒,他们对生死看得很平淡,死了就抬到恒河边火化。与印度人一起生活要学习忍耐,他们答应的事随时可以不守承诺的,甚至坐火车都是不准时的,在5分钟前说在第5月台,一下子又换到第3,大家拿著行李跑上跑下,换了4-5次月台,火车还没有来,有时说5个小时就到了,但等了20多个小时都还未到。
法师指出,刚开始时她很受不了,就如其他外国人一样一直在骂,到后来都变成“老印度人”了,遇到甚么事都能淡然处之。
“所以,你说印度没有让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吗?也一样有的,而且处处都是考验。”
静听山林
待鼠类如家人
依华法师在闭关7年的日子里,不需要面对人世间的各种人事,以一颗宁静的心去聆听大地的气息、山林间动物的世界,令法师感受到何谓“一花一世界”。
居住在终南山的茅棚里,法师曾看过山林里的狗熊、野猪,有时一大群野猪从门口走过,还有全身黑黑的狗熊等,有时甚至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一条蛇卧在旁边,把法师吓了一大跳。
与法师最接近的则是鼠类,各种田鼠、松鼠及仓鼠,法师说,有时禅坐到一半,老鼠就在你头上跳过去,晚上更是被老鼠吵到无法入睡,更糟糕的是,老鼠会偷粮食,所以为了防鼠,粮食都要用石头堆起来,再铺上泥土。
法师也感受得到,老鼠的生活就如人类一样,他们也有分党派,有时会打起来,第二天就有老鼠死在外面。
不过,法师与老鼠相处久了,就好比一家人一样了,这些鼠辈从未破坏法师的东西,法师说:“它们从没有咬烂我的被或衣服等,几十种畜生动物,久而久之都成了我的家人一样了。在你心静下来以后可以感受到它们的生活,但最后你可以感受到这些动物的世界,是一个共生的世界,能够和人类融洽地在一起的世界。”
问起法师,在山林中面对这么多的猛兽,师父你怕吗?只见师父从容地回答:“如果我怕我就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做禅师,因为你怕了以后就不能体现无我,怎么勇敢的面对众生呢!”
周游世界
体悟每一段路
法师回首过往每走过的一段路都是学习,像他20多岁初到印度,去学习佛法、学经律学,再到西藏去学梵文与参学等,有机会去与不同国际的人士交流,再回到佛光山当丛林佛学院的院长等,每一段路都带给她不同的体悟。
“在佛光山每个师兄弟都有各自不同的才华、个性,让我有很多学习的机会,还有不同的方向,有文化、教育、共修等,都是为了以不同方式来接迎不同的众生。”
法师认为,人生中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学习,她曾经做过佛学院院长,曾经走入过人群,曾经到终南山闭关修行。
对于未来,法师说,依然是要不断地学习。即将要回到台湾佛光山报到的依华法师秉持一切功德归于常住,法师感谢佛光山的栽培,让她得以在人生路上不断地提升自己。
先解生活难题
才能静坐修行
身为马来西亚人,原属外籍人的依华法师居住在中国终南山逾7年的时间,却从未有人去过问她是从哪里来,令依华法师能放心的在那儿闭关修行。
许多人都会很好奇,闭关禅修到底在做些甚么,依华法师笑言,像我们这种在深山里闭关禅修,没有人会每天送饭给你吃,所以首先要懂得解决生活难题,如何独立生活,才有机会静坐下来。
在中国终南山,冬天里,室内气温可达零下10℃,只要一下床摸到铁的东西时就会被黏住,而且完全没有水电供应,冬天里所有的水都结成冰块了,如何取水和取暖都是一项考验,还有粮食的问题等。
挑战孤寂
与大地共处
“在这里,我体会到佛陀苦行,要喝一杯水,都要自己去解决,首先要到门外收集雪,而且要是刚下完还软绵绵的雪,一天不知要跑多少趟才能煮好一锅水,冬天之前就要先准备好柴火还有道粮。”
法师的粮食都是以清淡为主,一棵大白菜可吃2周,一天只吃一片,因此,一次下山买粮食后,可吃3-4个月,而且都是买面粉为主,然后,就自行把面粉做成面条或馒头等,一天只吃一餐,一天只煮一次热水。
“山林寂静的地方不是每天都有人送饭给你吃,要体验甚么叫生活,在生活里学习独立,在山林的禅修生活,一样也是要考智慧的。”
因此,刚到终南山首2年的冬天,法师都想尽办法克服种种的生活困难。“我们不是说甚么事都不用做的,因为那边完全没有文明的东西,风一刮,冬天一来,窗户都关不紧,一到冬天,不管被子、铺子都是冷冰冰的,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适应环境,也让我体会到甚么叫生活。”
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法师是否有想过要放弃?“没有,”法师以一副非常坚持的神情回答说:“我的个性是始终贯彻,我拿不到100分没关系,至少我走完这条路了,因为我的能力只能拿到这个分数,不及格也没关系,就像你读小学,一定要坚持读完6年,只要读完六年级肯定会有所成长。”
在闭关修行的7年里,法师认为这不只是调身也是调心。“在中国,我一个朋友或亲戚都没有,面对寂静的山林大地,晚上还有猛兽出没,屋内的鼠辈跳来跳去,该如何与大地共处,如何面对孤独寂寞,这真是一项挑战。”
“在终南山闭关是内观,把以前所经历过的、存在心中的烦恼、本身不足的地方,或缺乏的,一一地掏出来,一直到想到应该停止为止,我才走下山。”
依华法师简介:
.1960年出生于霹雳州太平。
.1980年在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座下剃度出家。
.毕业于中国佛教研究院、在西藏佛教辩经学研究5年、曾考获印度国际大学宗教比较学硕士。
.曾任台湾佛光山丛林佛学院院长、美国西来寺协助筹备落成、东方佛学院英文班讲师及国际英文佛学班讲师等职务。
你知道吗?
终南山上隐士多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中国西安城南的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
读过金庸小说者都知道,终南山是全真教的大本营,武林里的响当当的正派代表,是修道人的清净之地,更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见证地,至于小说中的全真教、王重阳、全真七子、重阳宫、活死人墓等人物或地点,多数读者也许以为这是金庸的神奇想像,其实不然,不久前在陕西户县召开的“重阳文化与旅游发展研讨会”上,众多的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严密的论证,证实历史上真有王重阳、丘处机以及重阳宫全真教、活死人墓。
在中国历史上,终南山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它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因此一直以来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一生。他们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棚,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
如今的终南山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还存在隐士的地方。每年也都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至隐居修行。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300到400名隐士。这些隐士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摆脱了世俗的纠缠和污染,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读书做学问。
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吸引不少“隐士”登山搭茅棚修行。
终南山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还存在隐士的地方。
每年也都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至隐居修行。
中国西安的终南山。在完全没有水电供应的冬天里,室内气温可达零下10℃,
如何取水和取暖都是一项考验。
只身在印度求学、生活10年,依华法师刻苦惜福,生活水平向印度人看齐。
1984年,在菩提伽耶与印度朝圣者合影。
3岁时的依华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