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报道:心然 摄影:苏汉成 发布时间:2011-12-10 来源:南洋商报 点击:
|
月前台湾蓝吉富居士前来我国出席佛教研讨会,借此殊胜因缘特走访蓝吉富居士,谈他的学佛心路历程以及他对佛教某些议题的看法……
问:简述学佛因缘?学佛路上曾遇见哪些善知识?
小时候奶奶从乡下搬去台中。祖母信佛教,她带我去寺庙听讲经,当时讲经多用闽南语。祖母识字不多,叫我帮她背往生咒,因此我从小就将往生咒背得很好。我有意识的学佛是在大学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兴趣。当时看了很多熊十力的书,他跟从欧阳竟无学佛。欧阳竟无曾说过“因悲愤而后有学”,意为内心以生命悲愤而学佛,他那时面对亲人不断死亡而一直想解决生死的问题。我读了不禁掉泪,我觉得佛教一定很精彩才吸引这些大师跟从修学。于是开始看佛经读经典,然后就一直没间断的在学佛路上修学与自修。
对我有影响的善知识有几位:大学好友张曼涛是其中一位。他才气洋溢,出家后还俗,因此对佛教界很了解,他让我对佛教的生态很清楚。然后是星云大师,我在佛光山教书,他对我恩惠很深,对我很照顾。印顺导师我只见过两三次,但我受他的著作影响很深。他的著作当时刺激了许多知识分子学佛。我现还在读他的作品,越读越觉得他很了不起。
问:你为何选择大乘佛教作依归?什么因缘会选《法华经》为个人终生修持法门?
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是解决众生问题,这种宗教情操颇适应时代,其布施的特点就是要惠及一般众生。另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说明今生若无法证悟,来世还可继续修学。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较适合我,但这一切是个人的因缘。
坦白说,我个人的修持不够认真。在修学过程,我有涉猎三种传承,也有念咒,最后选择以大乘的《法华经》为主,是觉得它的含溶性 与包容性很强,包含大小两乘。另它提倡的菩萨道从最简单到最艰难的修学方式都有。先从小善而后成佛,循序渐进。认定方向后,便可心有所属来决定一生的修持,而所有的努力可累积成修行资粮。由浅入深,由小向大,积少成多,没有压力。此生无法成功,来生可继续修学菩萨道。这期生命的每一点滴皆可成为修行的资粮。
我发愿要弘扬《法华经》法门,因此近两年,我在台湾一些道场都有讲授《法华经》。
问:不同传承之间常有争议,或互相排斥。作为具现代性的佛教徒应具如何的视野或胸怀?
这种争议的公案历史老早已有。“法诤”在佛教历史上,两千年前就已存在,其结论是无用,因你如何骂对方,对方也不会被骂倒。
这个年代不应对抗,应对话。要以包容的立场看对方,尊重对方,或从佛法角度来看,更应以同情的心态去对待不同选择的人。
每个传承都有会杰出的修行人,当然也有较不理想的,良莠不齐。我觉得这是以“对话”取代“对抗”的年代。
问:应一门深入还是多门广入?两者或并无矛盾,仅是程序问题?
修行是有分阶段性的。要搞清楚自身设定的目标是什么?若以小乘来看或要一门深入,集中火力修行求解脱。大乘强调四宏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那或要多门广入,不断参学不同的法门,一般上,我们在修学或应先一门深入,基础奠定后,就不妨多方参学。
问:研读佛教史对修行有裨益吗?
古代修行者不太鼓励阅读,认为读书会障碍修行。古代修行人多是全职去修行,但现代人多是业余性质,世俗东西很多,不可能抛弃万缘只修行。这在大乘角度来看没关系,可以生生世世不断修学。学佛不妨订一个目标:短期、中期或长远的,这一生能修学多少积分就做到那里。大乘强调发愿,愿力很重要,要乘愿再来,继续修学利益众生,就如打陀螺,中心点要稳,那么就不受其他的影响,有了总持或有总纲要,就不会变。即使多读书多听闻也无妨,重心点不会变。
问:如何发愿才有力度?才不会退转?
发愿一定要内化,要内心有所感动,要明白此生追寻的是什么,愿力到哪个程度。我一生的福报算是不错,没经历大苦难,但总觉得生命不该如此空过,只要能力所及要去帮助他人。发愿要看自己发愿的内容是什么?要从内心发起才有力量与力度。
问:一般人定力不够,遇到问题就乱阵脚,如何培养定力?
定力的训练来自戒、定、慧三学。我们一般人的心是散乱的,一定要训练,极度的散乱就如精神病,完全不受控制。我们一般人的心是相对稳定,没状况就较安定,有状况就会凌乱。因此心要训练,面对大灾难时才能克服。有时间可去参加禅修营,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平时多练习,也可通过佛号、咒语来加强心的定力。
问:你曾提我国佛教团体过于注重行销,忽略产品的属性,能否再加以说明?
台湾其实也面对一样问题。一个道场接受信徒供养,它要了解提供信众是什么样的法?佛法才是产品本身,要自觉提供信众是怎样品质的佛法,除以慈悲利益众生外,般若的智慧很也重要。要了解传递的佛法是什么内容,能引导信众迈向证悟吗?
行销的手法可以多样化,但内容一定要具体,要有佛法的品质。
问:如何能参与社会运动但又能兼顾修行。一般汉传佛教较依附当权者,是什么原因?
大乘佛教其实很具备公民社会意识,众生无边誓愿度,意味要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利益众生的社会工作当然要去做,只是用的方式是和平的手段,重要的是尊重不同意见的人,要明白对手也是具佛性的人。在实践社会运动要有般若、要理性,不应过于情绪化。
从佛教历史来看,佛教是要靠统治者来弘扬的,“不依国主法事不立”,因为统治者具政治力量要推动佛法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不是鼓励与统治者一起做坏事。若是遇上不太好的当权者也要表达意见与立场,若是暴政强权的统治者,更不应附合。
问:你数度来马,对我国佛教发展有何建议?
我近两三年都有到马来西亚,感觉这里的佛教有活力、热诚与生命力,具有发展的契机。
我想在家出家或团体应联合强大起来,互相配合,去推动与发展具普世价值,而又具大马特色的佛教,不一定要全盘接受舶来品的方式,自己要建立本身的特色。
蓝吉富简介 ◆台湾省南投县人,1943出生。 ◆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硕士班。 ◆台湾知名佛教学者。 ◆著有《隋代佛教史述论》、《中国佛教泛论》、《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佛教史料学》等书。编有《现代佛学大系》、《大藏经补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等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