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凡泞 发布时间:2011-07-27 来源:南洋商报 点击:
|
佛教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打造人间净土为己任,但这片净土却似乎越来越污染,人心不足,乱象纷呈。
台湾法鼓山方丈果东法师微笑直道:世间是非纷扰,皆由人心而起,也就应从人心着手,竭尽所能,还人间一片净土。
要靠近人心,首先就要与时并进。此次方丈来马,就以“心六伦”的新观念为主讲专题,并授予实践方法,如何贯彻始终,坐言起行。
心六伦
所谓“伦”,即“伦理”,而伦理则离不开道德。“心六伦”指的是21世纪现代人生活中六种生活层面息息相关的六种伦理道德观——家庭、校园、职场、生活、自然、族群。
果东法师解释,“心六伦”其实是从过去的“心五伦”延伸出来的新观念,但其原则宗旨依然是日常生活中都会面对到的伦理道德问题。
他说,21世纪是多元社会的时代,单单一个家庭伦理,就涵盖了好几代人,包括公公婆婆、岳父岳母,而整个工商社会时代,各种职场当中还有投资者、工作者及消费者,每一种关系其实都息息相关。再来还有大自然环境,地球暖化和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与人之间的多元族群关系,是否又能做到尊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
“伦理与道德之间的接合点就是,伦理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是否尽责尽本分,而伦理一定要有道德,所谓道德意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所以,两者接合,即是尊重、奉献、鼓舞、利益他人。”
“如今社会乱象纷呈,因人的自私心,往往只想到自己,忽视了别人的生存或是尊重他人,所以在掌握社会资讯和脉动现象的同时,就将过去与家庭有关的伦理和规约,重新提出,延伸及加强,以面对新时代社会,顺势而生,应势而为。”此为心六伦之诞生理念。
伦理原则是慈悲心
他强调,伦理的原则是慈悲心,其价值就在奉献、鼓舞和利益他人,而道德则须从自己出发,以身作则。概言之,心六伦之伦理道德的精髓就在于“重新出发,尽责尽本分,奉献利他”。
然而,许多道理人们都懂,但面对实际情况时,却很挣扎,更是一种磨人的考验。很多人都知道要有伦理道德,但要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却是另一回事。
“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心。心,很清楚知道要有伦理和道德,可是因为过去的业力、烦恼、行为等等都还没有放下来,没有考量到利益他人。所以就要重新调整自己,要有慈悲心与利益他人的心。”
透过修行摆脱烦恼心
“所谓知易行难,因此就要有观念疏导,透过方法摆脱烦恼心、自私心,比如学佛的人,就会念佛号、持咒、拜佛;禅修的就注意怎么呼吸、怎样修行。”
一般人挣扎的是,当自己身处一个污染环境,要如何才能出淤泥而不染或不同流合污,又能安定生存?
“所谓不同流合污,不代表就要脱离或逃避这个世界,出淤泥而不染是在这个世界里面没有受到染浊,自己能把持得住自己的心,进而能以身作则,甚至潜移默化,净化人心,净化社会。”
“所以,净化人心一定要从提升人的品质,从自己的善念开始出发,你要建设人间净土,一定要净化社会,一点一滴潜移默化,从本身慢慢延伸到周遭。这就是所谓‘合光同尘’,就是在同样的空间里面,没有离开这个世界,秉持自己,学习慈悲关怀,学习处理事情。”
“我们都是和乐同生,当没办法改变他人的时候,就先从自己调整,不气馁,而自己也会产生信心与韧恒心,继续保持舍身善念。小小的善念培养成大大的善念,这种力量可无限的再扩展出去,这个力量不可忽视。”
黑心食品
台湾塑化剂风波所牵引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让良心与黑心,成为社会舆论焦点。以佛家助长的慈悲善念而言,这类事关群众利益的情况,更是巨大的考验。毕竟个人的坚持不难,难在要怎么教育整个食品工业领域的人都能保持善念,坚持良心,根除黑心? 果东法师认为,从事生意者都须以道德、良心、信用、诚心为出发点,另一方面,消费人也要有观念——价钱好,品质是否也好,别以价钱衡量一切。
出发点在人心
政府方面当然要负起督导责任,检验食品,再来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媒体,最重要的还是出发点在人心,相关人士是不是能秉持良心?
“从佛法观念来说,就要有因果因缘观。你种善因,就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果,所以,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过后可能整个一败涂地。”
在黑心食品事件上,也有人提出“媒体良心”的问题,认为媒体偏向耸动,没有完整传播正确资讯,断章取义,结果造成群众误解。 果东法师却这么看——媒体固然要避免耸动,没有的也不要去夸大,在反映现象的同时,也帮助民众建立消费观念。
“比如日本地震及海啸灾难时,媒体是怎么报道,是不是有报道耸动的,夸张的,而造成这种症候群?以日本地震为例,报道焦点集中在人民有秩序地面对灾难,这些就是一种正面的现象,也真正体现出能关心及尊重他人,而不至于造成恐慌。”
“只要以奉献服务,利益他人的出发点为考量,自然会得到社会的肯定。”
禅修与放下
压力可说已是现代人的生活一部分,接任法鼓山方丈一职已有五年的果东法师,肩负带领信众走向正道的重责,压力是必然的事,但他却微笑赠予“化压力为助力”六字真言。
“工作多了难免有呼喝,职责多了难免有压力,以前师父常跟我们开示,不要有压力,一切是助力。当你觉得压力,观念就要导正过来,正面认知思考,或是逆向思考,转化压力成为助力,学习信心愿力,有愿就有力,另要看我们如何面对各种状况。人都有无名烦恼习性,就借此学习奉献,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适时地当成一面镜子来觉察,然后运用佛法去净化自己、净化人心、净化生命。”
法鼓山以理念领导
询及法鼓山的未来规划和定位,果东法师说,佛陀不以个人领导,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也不以个人领导,法鼓山以理念领导。
“所以法鼓山僧团和护法信众秉持着一样的观念,凝聚向心力,展现慈悲生命力,共同为社会奉献服务,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未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就永远有新的去向。承先启后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掌握过去的基础,走向未来。”
法鼓山强调禅修,但一些信众在禅修上面对阻碍,有者无法持续进展,极为懊恼。对此,果东法师以“老实修行,踏实做人”为训。 他说,禅修是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时,是不是还能保持平静、安定,是不是能产生平安、健康、快乐,进而帮助他人平安、健康、快乐。
“参禅不一定打坐,说法不一定用嘴,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你的行住坐卧都离不开禅。禅是纯朴的,但人急于要有成就,反而没有进展。”
修行自会水到渠成
“我们说平常心,就是不要好高骛远或急功近利,保持心的平静安定,就不会产生烦恼。好不贪多,坏不讨厌,不断地回到方法,能不能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你修行功夫是不是好不好,就从觉察你的烦恼是不是越来越少,你的慈悲心是不是越来越强,这就是慈悲智慧的展现,若有无明烦恼,是不是自我中心作祟,产生了贪嗔痴三毒而造成障碍?”
简而言之,禅法离不开慈悲和智慧,不是执着于境界。
“阻碍和障碍乃因本身有贪求。人固然要有成长,但在修行时,就好好用方法,不要打妄想,老实修行,踏实做人,待人处事,都充满尊敬、和乐、真诚。”
不过,他坦言,修行过程难免有的无明烦恼心出现,但不必因此而产生挂碍,而是反省检讨,回到方法,老实修行,其他的成长都是自然的水到渠成,所以到任何境界,都要统统“放下”。
所谓放下,很多人其实比不清楚究竟怎么解释,一些人则将之与放弃划上等号。
果东法师解释,放下就是一种提起,放下妄念、杂念、贪求,提起正念、方法;放下自私心,提起慈悲心,利益他人的心。
“一般人不理解,就认为是放弃,不然就逃避,事实上放下就是放下自我中心,放下执著心,放下许多权势名利位,提起奉献利他的心。”
放下,不是放弃权势名利位,而是不刻意追求,但实至名归的时候,有慈悲,就会利人利己;若刻意追求却没有慈悲智慧,则会自害害人。 “所以放下是真正的提起,悲悯众生的心,随时利益他人的心。”
后记
果东法师多次提到人间净土,佛家子弟也以此为己任。但现实世界却乱象纷呈,从环境到人心,越来越污染。
法师这么回答——就像我们要救火,却偏偏有人在放火,但不要因为有人放火,我们就不救火。该做的,还是要做。有些事情不会马上立竿见影,但我们还是要尽本分。
“不要因为今天没有人跟我们一样,所以就忽视掉,应该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一样,把它当成应该要做的事。”
从另一个角度,种种现象反映出,需要努力的空间还很大,首要之务就是让社会大众先产生共鸣,导正欲望观念,真正认知到人需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要的太多。
这就是法鼓山推动21世纪的生活主张——如何实践心六伦的目的,教导人们如何做到四种环保——心理环保,利益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