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时事动态目录 本地新闻 海外动态 本地活动 本地报导 专题评论 本地专访


 搜索。。。
 
 时事动态最新
· 2023年卫塞节主题“齐心启力 国富民强”
·《大手牵小手》 两天一夜亲子户外营
·2022年竺摩长老110冥诞纪念弘法大会
·沙登佛教会2022年供僧大会
·吉打佛学院办 青少年佛教团康成长营
 
 时事动态热点
·东禅寺举办 平安灯会暨花艺展
·真佛宗是附佛邪教 七大佛团列六不法举证
·他们真的很奇怪
·少年耶喜喇嘛还俗了
·马佛青总会举办 《全国佛青之友领袖培训营》

 

首页 > 时势动态 > 专题评论
做好心灵准备 死何惧之有!
李秀华 发布时间:2010-12-02 来源:星洲日报  点击:

因为死亡被看成是绝口不能提的忌讳,所以,死亡是一件很痛的事,因为人们在死亡跟前不愿意做沟通;死亡是一件黑暗的事,因为死亡会让我们失去所有;死亡是一件孤单的事,因为人们不了解死亡。

由《星洲日报》主办,孝恩推广的“医院没有告诉家属的事--把慌乱的心安顿下来”,透过马来西亚法鼓山道场监院常慧法师、马来西亚佛光山禅修指导慧轩法师和新加坡雅西西慈怀病院医疗社工冯以量,从宗教与临终关怀的角度让你知道,其实,能为死亡做好心灵上的准备,死亡,就不会是痛苦、黑暗和孤单的事。

新加坡雅西西慈怀病院医疗社工冯以量

临终者为何看到人们看不到的东西?

谵妄是临终病人的其中一个现象,它可从身心灵的角度来解释。准备去世的人,身体内部器官逐渐衰退,肝部无法正常运作就不能排毒因而便秘。身体毒素太高会跑到脑部影响头脑功能,这时就会看到一些旁人看不到的东西。很多时候,只要病人吃了医生开的药,排便后就看不见那些幻象了。

在心理部份,临终病人会退化成小孩,因此他会打人、骂人、无理取闹、不断哭泣。这时需要临终关怀的社工介入协助看到他情绪上卡住的能量,并从生命回顾中协助他进入宁静的状况。即使做了这些功夫他依然会看到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他过去经历过的画面。

灵性的部份较难解释清楚,这是个人经历过才有所体悟的。慈怀病院曾有个病人一直看到有两团黑光来捏他,他的手也出现两团瘀青。有天晚上,他姑且尝试念“观世音菩萨”,念到第三句时,他看见墙壁开出一道七彩的光芒,接,那两团黑光就消失了。

准备去世的人有两种心态:一,我想知道之后我会发生甚么事?二,我死了后如何为家人想?然而面对这种疑惑往往是无法说出口的,因为人们面对死亡都选择了沉默的姿态,这会让活的人和准备死亡的人因各自面对自己的悲伤而变得更孤单、无助和落寞。因此,当临终病人想要交代后事时,家属应敞开胸怀去听。

一旦至亲往生了,活者的人不要急走出悲伤,再说,有些深层的悲伤是无法走出来的,它只能让你走过去。尤其对照顾者来说,其悲伤的程度最深,曾经自己每天24小时陪伴的人,某天醒来就不在了,这种变化需要时间去适应。

这样的悲伤走了过去,偶尔,还是会回来。能否走过悲伤与人格特质有关,个性乐观的人也许很快就可以走过去,无法快速走过去的人,也会在悲伤轮回的过程中,慢慢的恢复平静和喜悦的正能量。

如何为死亡做好准备?

不要因至亲在半夜往生,就认为没人送终是没福气,其实,有些人选择一个人静悄悄的往生,是因为不希望看见活的人为他的死亡而悲伤。

很多时候,一些病人感慨自己没有做错事,但不明白为甚么要死。千万不要把死亡看成是一种惩罚,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死亡也不是黑暗、恐怖或痛苦的事,因为善终是有可能发生的事。

台湾安宁疗护之母赵可式教授以“3344”解释安宁疗护的意义。3--病人能善终、家属能善别、在世者能善生;3--希望病人身体平安、心理平安、灵性平安;4--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四道人生;4--安宁团队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四全照顾。善终是很主观的,有些人要风光,有些人要安静,关乎每个病人的需求而已,照顾者可尽量配合;善别,是要和他有好好的道别,以免遗憾,然而有的人会选择安静的往生,因此无法道别也不会影响善别;善生,是要活的人好好活下去。

安宁疗护的“四全照顾”: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照顾,根据赵可式的解释,病人是具有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各层面的需要及反应的“全人”,因此在疾病无法治愈,濒死无法挽回的情况下,给予病人全人、全程的照顾,以成全他各个层面的需要,最后协助他平安、尊严、无悔的死亡。

此外,其家属也极须协助,因此要“全家”照顾;而整个过程都需要一组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社工、宗教师等团队,以提供“全队”的照顾。

马来西亚法鼓山道场监院常慧法师

死亡,为何让人感到痛苦?

当神识离开身体时,人会感受到很大的痛苦,因为人活时是以感官来和外界接触,临终前却能感受到逐个离开,而当神识在离开身体时,也会舍不得身前拥有的东西而感到痛苦。过程中,还会因不知道死后会去哪里而心慌意乱,这都是无法言语的恐惧。

若临终者有遗憾,家属应尽量协助完成未了的愿望。如身前与人结怨的,可问他是否愿意和解,若有,想办法说服对方前来和解,若对方不愿意,就得想办法让他放下,好让他没有带遗憾离开。

如果对方神志清楚的话,可以做生命回顾,对临终者说感恩的话,让他了解自己一生的贡献以及生命没有白活。神志不清的状况有两种:一,眼睛张不开、无法说话、身体不灵活但有意识;二,断气,但身体还有温度表示神识还舍不得离开身体,因此,至亲还可以告诉他苦空无常的道理,以及人死非断灭,神识还会轮回,以安定他的心。

躺在病床上的人,最痛苦的是身体不能动,但意识却很清楚,此时诵经或听经文可协助他离苦得乐。亲人可选择临终者生前喜欢且熟悉的经,还能言语的可请他一起念出口,若无法言语的则在心中附合。只要相信信仰能把自己带到一个安宁的地方,临终者就可得善终。

人死后会往哪里去?

佛教主张往生后不要马上碰触、擦拭遗体,因为神识看见遗体受到不妥善的待遇,会引起嗔恨而影响往生善道的机会。因此,应在往生后的8~12小时助念,且念佛的人一定要专心、虔诚,以免恶业重的往者被冤亲债主带走。

临终有三随,既随重,随习和随念。随重,就是随重业。一个人身前所做的,若是重的恶业,一断气,就实时堕入地狱。

随习,就是随习惯。一个人平生没有做特别重的善事或恶业,但是他平常有某种习惯,死后自然就随这种习惯去投胎转世。

随念,是来生要往甚么地方去,就决定在临终的最后那个念头。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决定在临终一念,临终一念起贪心,饿鬼道去了;临终一念起嗔恚心就往地狱道去了;临终迷惑颠倒就往畜生道去;临终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决定往生西方。然而,一生念佛念得好,临终时或许就因前世的恶业显现而起歪念,最后一念不念佛了,那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起心动念最重要,发心不同业报就不一样,佛教善恶分明,不会因一个人对恶的无知而赦免。如果往生前认为自己杀人的出发点是对的,那人必定堕入地狱。
以生前逼不得已种杀业的人来说,晚年大概会活在罪恶里,如果晚年获宗教因缘而惭愧、告解,际遇或许会有所不同。然而,佛教的因果论,不是“1+1=2”那么简单,中间还有缘。种了很多因、缘,但,果未必是预想的。

马来西亚佛光山禅修指导慧轩法师

谁来接引我到极乐世界?

往生后的8到12小时不能碰触遗体的论说,不是一项硬性规定。对一些身前爱干净、有洁癖的人来说,如果往生后其神识看见遗体依然脏兮兮的或许会生气,这很可能让他不能放下。因此,面对这样的往者,如果家属能把他清洗干净,并在旁边助念,神识看了会更欢喜。

不能碰触遗体也牵涉到往者是否是器官捐赠者。如果往生者身前签了器官签证卡以发心救人,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他可以放下对肉身的执著。然而,家属却在他往生后坚持8到12小时不能碰触遗体,这有违往者的意愿,再说,器官必须赶快移除,否则就救不了人了。

因此,处理往者的遗体,只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就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最重要的,还是家属先去了解往生者的发心和发愿,以免做出违背他心愿的事情。

有的人会疑惑,人往生后会不会有观世音菩萨或阿弥陀佛来接引?在佛教里,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不关乎你是否懂路,以及谁来接引,而是往生者有没有要去极乐世界的意念。

不要以为修行是到极乐世界才履行的事,人活时就要好好修行。只要生前公德福报做得足够,本身的身口意具备了条件,加上有坚定的意念自然会往生到那地方去。

如果身前种下太多恶业,往生时看到阿弥陀佛也很有可能是冤亲债主的化身。唯有提升自己的空性和信仰层次,就不会只执著于外相,届时,无人接引也去得了极乐世界。

往者会收到家属烧给他的冥纸和纸扎品吗?

人死后若堕入鬼道,是可以收到家属烧给他的冥纸和纸扎品的。需要理解的是,这些做法是因为活时接受到太强烈的民间风俗,所以往生后这概念才会一直牵动人们,仿佛也唯有要顺民间的风俗习惯去做才心安。

要了解并深信佛教的概念是,往生者若去了极乐世界就不再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因为外在的物质对佛教徒来说是没有存在性的。在佛教里,鬼和神是一样的。我们一般讲的神是地界的神,不是天神。有钱的叫做神,比较贫穷的叫鬼,如果能在功德福报上回向给他而他又是在极乐世界,就可以用往者本身的力念来达到心想事成的境界。

往生后是否还需要物质的满足,在于往生者本身是否还执著。如果往生者托梦说要生者烧东西给他,可以先顺他意去处理,过后才传达自己要加强给他的意念,以让他改变观念。

然而,往生者托梦也很有可能是活的人为了弥补遗憾或因为愧疚而产生往者要他烧冥纸和纸扎品的梦境。履行梦境的要求固然可以解除心中的挂碍,但重点在于个人内心层次的观照。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甲临终关怀教育协会举办《禅淨双修》课程  (2010-11-16)
  临终关怀组主办“佛教徒临终关怀志工培训营”  (2009-02-14)
  冯以量 : 佛教与临终关怀心理治疗 助临终病人从刺猬变无尾熊  (2008-08-19)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