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嘉岚把自己的大半辈子给了孩子
去年年底与孟嘉岚有过一面之缘,今儿再访,她一袭及膝短袖的白色外套,份外平易近人。在这里,每个人都称她为Mother Mangalam。75岁的她,架著宽边眼镜的脸上总是挂著笑容,让人深深的感觉了她的慈祥。
如果说特丽莎修女抛弃一切尊严,让自己成为「穷人」去侍奉穷人,那么孟嘉岚居士就是一片枯叶,真心无私的对每一个人付出,奉献自己大半辈子,只为许孩子一个希望。
相亲 人生转捩点
孟嘉岚於1926年出生於新加坡一个传统的印裔家庭,身为家中的老大,她常被视为是七个孩子中最顽皮,却是学校里最安静的一个。
她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每周末一大早总是以去菜市场的藉口,带她到教堂去做礼拜。沉浸於浓浓的宗教思想与道德观念中,让少女时代的她曾经萌起当修女的念头。「那个年代,对於长辈的安排,你没有拒绝的理由,你要终身不嫁,根本不可能!」她说,深遂的眼眸中藏著悠悠的记忆。
l8岁的那一年,父母为她安排了一次相亲。对方在部队里工作,负责照顾退役老兵的福利。在人生路上与一位满腔热血、年轻有为的伴侣携手同行原是最幸福的事,然而最后事情急转直下。
「对方却步了。他发现我的妹妹比我更貌美,而我在他眼中,简直『瘦得像个肺结核病人』。」
一次难忘的相亲经验,也是她人生的一个转捩点,带她走进灵性之路。她开始思考美丽的定义。「到底真正的美丽是什么?如果一个男人只注重外在的美丽而不是内心的提升,当一个女人有一天将年华老去,他是不是就把她搁置一旁,再去寻找另一个外表的美丽?我自间无法去信任这样的一个男人。」在静思中她寻得了一丝慰藉,并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贡献一生,服务社会。
特丽莎修女曾经说过一句话:「爱的种子,必须亲手撒出去,而且每次撒一粒。」而在孟嘉岚的心田,早埋下了这么一颗爱的种子。她在少女时期就参与扶助孤儿的义务工作。从9岁开始就向沙迪亚南达高僧学习淡米尔文和京教课的她深受当时是「印裔救济小组」成员的高僧影响,往后一直追随高僧无私、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服务社会。
「真爱,是你真心无私的对每一个人付出,是不望回报的。」她一向抱持一个信念:人必须懂得如何公平对待别人,超越种族、宗教、肤色和信仰。所以当第二次大战让许多小孩变成孤儿,孟嘉岚起丫怜悯之心,一心要成立一所孤儿院让小孩有所庇护。末料,高僧并不同意:「谁去看护他们呢?你吗?」
孟嘉岚许孩子一个希望,
对她而言,孩子亦是她的希望。
简短的一个问题,把她问得一时语塞。凭个人主力,问题怎么可能解决得了?毕竟那涉及了庞大的人力、资源。但凭著她的一股热忱,高僧最终拗不过她,经过3年的筹备才於1952年正式成立了清心社,成为吉隆坡首间孤儿院。心有多大,力有多大。孟嘉岚一直相信那是她的诚心感动了上苍。
生活 连串的难题
清心社早期的经营过程是艰难的。在1961年高僧因车祸逝世而接管清心社时,兼任达摩中小学校长的孟嘉岚面临了孤儿院和家庭的财务困境,曾经一度想过放弃。在几乎绝望之下,她祈求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够了,其他的她一慨不要,她只愿儿童院能够生存。
轻闭双眼,她沈默了好久。回首来时路,太多太多的回忆复杂得剪不断理还乱,无从说起,我倏地瞥见她眼角泛著的泪光。
「你知道吗?」她说,眼睛是发亮的。「我在数学科目中曾经考获很好的成绩,解决难题一向是我的强项。」走过风声鹤唳的日据时代,再苦都是人生的历炼,让孟嘉岚累积了丰富的人生哲学。她一直相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活,就是不断的解决连串的难题,你就把那些问题看作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挑战,你何必为此踌躇不前?就勇往前进,跳出那重重的困境嘛!问题再难,总会有一个解决的方法。」
孟嘉岚的爱超越种族、宗教、肤色和信仰
这样的信念,让她一路继续扶持直到今天。凭著那一股坚毅,加上一些助缘,清心社始步入轨道,不再为经费烦恼。她此刻唯一在寻寻觅觅的,是一位接班人,能够以无私的大爱精神,去关怀、爱护所有的孩子,让他们健全的成长。
从接管清心社,在短短的时间内从过去的不善於表达自己到走人人群,孟嘉岚坦言,这归功於自己大量的阅读和祈祷。在沈静中,她发现到怀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做一件事,心灵的智慧花朵会开得越茂盛。
她形容自己的一生好像随风漂荡的一片枯叶,没有去向。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枯叶虽枯,它为谁枯?它为万物鞠躬尽瘁,把真爱留给大地,在静默中滋养大地的每一花每一草。
告别孟嘉岚,望著她的背影,我豁地想起她那一身的白,还有那一颗隐藏於洁白中纯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