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采访/摄影: 禺凡 发布时间:2009-04-16 来源:《福报》第44期 点击:
|
|
1974年,正当美国年轻学子掀起一股印度灵性之旅热潮,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瑞奇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在造访印度之际,与禅修有了第一次的接触。回国後,瑞奇完成了博士学位,在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领域卓然有成。虽然身为佛教徒,在最初 20年的学术生涯当中,他并没有尝试以科学方式来研究佛学的观点。 1992年,瑞奇在印度达赖喇嘛的一次会面中,向尊者提出要将佛法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慈悲心』的研究纳入科学探索的领域。达赖喇嘛花了两天的时间参观瑞奇博士的试验室後,於2002年派遣了八位最有成就的佛法禅修者到试验室,测量他们的脑波(EEG)和核磁共震脑断层扫瞄(MRI)。这八位来自藏传佛教玛噶举传承的僧侣,估计俱有一至五小时,即大约15年至40 年的禅修经验。 今年30岁的咏给明就多仁波切 (Yongey Mingyur Rinpoche)是接受测试的八位禅修者之一。他於2006年底首次前来马来西亚教导禅修,接受《福报》采访时神采飞扬地描述那难忘的经验:「我在一个核磁共震脑断层扫瞄仪(MRI)禅坐两个小时,头上贴满测试导线,动弹不得,以免影响测试结果。」对明就仁波切而言,两个小时禅坐不动轻而易举,但是教他最难以忍受的是低温下测试导线所引致的搔痒感觉! 在冰冷的扫瞄仪内,明就仁波切通过耳从指示,交替做『无缘悲心』、『观想本尊』、『止』(奢摩),以及『无所缘』四种不同的禅修法。 「他们以脑波(EEG)记录器集大脑的加玛波(gamma wave),间中还播放女人的尖叫声与婴儿的哭喊声。」仁波切边说边模仿测试中所听到的各声音。 「加玛波象徵自我控制;普通人的心识活动易随四周环境而不断波动,所以加玛波两、三秒便换一次,但是禅修者的加玛波可以在两、三分钟时间内保持同样的频率。」在此项研究中,瑞奇的研究团队发现,八位禅修者的快乐比普通人多达七至十倍,而明就仁波切的加玛波高达120%,远超禅修初学者的17%禅修僧侣的平均80%! 此篇有关长期禅修对大脑活动影响的脑神经科学报告《长期禅修者於心智训练时同步自发性脑波的高度活动》(Long-term meditators Self-induCe high-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於2004年11月8曰发表後,引起美国各大媒体的报导。这项研究不仅拉近了科学佛教的对立关系,它亦针对旧有的脑细胞活动提出新的见解。「以往的脑神经科学家认为脑细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这项研究却显示负向的脑细胞如忧郁、愤怒,可以透过长期心智训练如禅修转化为正向的脑细胞,使个人的自我认知情绪得以改变。」 明就仁波切两手各放在头边的左右,解释说人的左脑是主导慈悲、快乐等正向情绪思考,右脑则是主导愤怒、悲伤等负向情绪思考,「而练习禅修者左脑前叶前区的脑波神经活动较为兴奋,因此他们常保有慈悲快乐的心情。」语毕仁波切咧嘴微笑,流露出单纯的喜悦情怀。 禅修是佛教所提倡的静心以证悟自性的方法,如今经由科学的测试证明,禅修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识训练。八岁开始学习禅修的明就仁波切,不但非常清楚禅修的好处,更致力於将禅修技巧融入现代生活中。「有两种基本禅修法,一是专注在某特定物或感觉,如电脑、电话或腰酸,却不执着、跟随或打断它,让所升起的思绪来去自如,让思绪源自於『觉』(awareness)消失於『觉』。」 「另一种则是无物的禅修,专注安於自然清明的平静中。当『觉』处於没有界限的浩瀚宇宙中,智慧即油然而生。」明就仁波切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这两种禅修法,哪怕只有一、两分钟,「初学者每曰练习15分钟即可。我们其实随时随地便可禅修,只需一、两秒的时间便可进入禅定的状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