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家有一句话,一直在警惕着我们:“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㈠人人都有弱点和缺点。可是很多人都不能或不愿好好去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结果一直没有进步,而在苦海中随波逐流,任意漂泊,终至灭顶。所以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他们自己。
㈡不管你是帝王将相或是贩夫走卒;不管你是圣人抑是凡夫,你是没有办法敌得过岁月对你的摧残的,你将慢慢地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苍老、憔悴,最后病了、死了。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与岁月斗争,所以我们最大的敌人,还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必须趁着还能呼吸时,努力精进。
02
这些年来,可能是年纪老了,周遭许多同学、好友,都逐渐死去。我有时真的有“常恨此生知己少,何堪到老哭人多”的感叹。死是“老成凋谢”,确实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
前年我不幸罹患了舌癌,割治之后,正在静养期间,突然听说马来西亚一位结缘40多年的好友,也罹患舌癌,已在医治。我一时之间,有无限的感伤,立刻想写封信慰问他。可我动笔之前,他的信已经来了,说是事到如今,只好遵医所嘱,按程序进行化疗和电疗。又说,他是不愿死的,因为这个世界,虽然十分丑恶,但仍有它美好的一面,他因此想多活几年,所以求生的意志非常坚强,请我放心。
这样,我原本想写给他的慰问的信,终于变成了一封鼓励的信。我在信上开宗明义说,死并不可怕,何况你我这一生,一不偷江山,二不盗公侯。年轻时,我们都努力卜昼卜夜地拼搏,为的是换来一家老少的安定生活,到如今,生活安定了,儿女都成家立业了,我们却都身患恶疾。“你不曾痛哭,我也不曾悲伤。”我说我不曾想到死,万一死亡真的来了,相信我将含笑面对它,因为我问心无愧。我还引用了宋代文天祥对死的看法告诉他:“人生自古谁无死?”我赞同他坚强的求生意志,最后表示愿与他共勉。
03
那么,佛家对于死,又有什么看法呢?
《法句经》中有两个故事,很值得我们参考。
㈠有位富翁因儿子死去,悲伤得到墓园哭泣。佛陀去看他,他说:儿子的逝世使他哀伤痛苦,非常沮丧。佛陀安慰他说:“不只你家有亲人去世,众生有生就必定会死。你必须明了,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不可误以为只有你亲生的儿子会死。不要这样沮丧而把持不住,哀伤恐惧都是欲爱引起的。”
察觉到生命变化无常的特性后,富翁就觉悟了。
㈡毗舍佶因为孙女苏达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难过,就去向佛陀诉说她的悲痛之情。佛陀告诫她:“毗舍佶,你难道不明白舍卫城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吗?想想看,如果他们都是你的孙子,你岂不是要日夜不停地哭泣?不要让一个孩子的死亡这么严重地打击你,贪爱会造成悲伤和恐惧。”
佛陀把死看得很淡很淡。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都会死的。
广钦老和尚在弥留的时候,对着许多弟子淡淡地用闽南话说:“无来也无去,无代志。”然后双眼一闭,便圆寂了。他圆寂得很轻松、很愉快、很洒脱,果然说走就走,了无牵挂,真令人敬佩。
弘一大师圆寂的时候,写了4个字:“悲欣交集”便闭眼了。他之所以“悲”,是因为他要离开所有的老朋友。他之所以“欣”,是因为他要脱离这个恶浊的世界。他向来脱俗,一生从不随世俗任浮沉。他非常超越,所以死得非常自在。
04
佛家把死说成一期生命的结束。任何事,都是有开始便有结束。
当我们的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离开母体,哭哭啼啼。可是当时围在我们身边的长辈、亲友们,却都一个个高高兴兴,笑逐颜开的迎接着我们来到人世。
可是,当我们这一期的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安祥地离去,为什么我们的许多亲属、朋友,却都来围着我们哭哭啼啼呢?
这是不对的,他们不必悲伤,他们必须化悲哀为力量,挺起胸膛、立定脚跟,急起直追的去完成我们此生尚未完成的一切有意义的工作。
这才不辜负我们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