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世界书香日(4月23日),佛教强调“闻思修”,听经读经获也是“闻”的一种。现让我们通过“读经”来加强对佛法的认知……佛经是珍贵的文字般若,记载了佛教的真理,读经也是一种亲近佛陀的方式之一。要如何读经呢?以下是读经的几个要点:一、心态:为何要读经呢?读经不只是为了增长佛学知识,或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从经典中观照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反佛陀所说的教法,来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才是我们读经的目的。所以唐朝善导大师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说:“言读诵大乘干,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二、方式:已故圣严法师在《禅门》指出,读经有4种方式:一是眼读,即默看而不出声音或是在心里默念;二是朗诵;三是唱诵;四是持诵。圣严法师在《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提到,读经是照着经本出声念,诵经是不看经本出声念,两者可以选择敲不敲木鱼。朗诵与唱诵都是发出声音读,最大的差别是按照经本“念”或“唱”出来,后者常见于早晚课或法会上。一般都习惯在读经前先念〈净口业真言〉与〈开经偈〉,经文读完后,则念〈补阙真言〉与〈迥向偈〉。而读经与持经有何不同呢?“读经”是指读完一本经书后,再另阅其他经书。“持经”则不同,那是经年累月,持之以恒地反复读诵同一部经书,当成自己的修行法门、定课。三、姿势:读经要采取怎样的姿势,因时间的长短而各有不同。短时间诵经通常是用站的或用跪的,例如早晚的课诵,就是站与跪交替;长时间读经则多半采坐姿,也有用跌坐或椅坐。南传、藏传与日本佛教的读经,多用盘坐或跪坐。四、地点:在准备读经之前,先要洗手、漱口、仪容庄严。然后设经桌、供佛像,并奉上香花灯烛和饮食等供品,如此做是为能够生出恭敬心,因经典被视为法宝,是十分珍贵。除了家中佛堂,通常选一处安静的处所,让自己能静下心来读经即可。五、时间:什么时间适合读经呢?每次要读多久呢?读经的时间没有限制,时间多寡也因人而异。有人认为晚上不适合读经,怕招惹怨亲债主,但佛陀说人身难得,当有人读经时,他们很自然也想听闻,因此只要心存正念,时时都可读经。至于该读多少时间,通常是依经文的长短而定,长则如《地藏经》、《法华经》,可以用“品”依序读诵;短则如《普门品》、《阿弥陀经》、《金刚经》,可以一次读完整部。度一切苦厄的心经■说法缘起阐扬大乘空义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说是佛教经典中,文字最精炼、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部经了。历来所通行读诵的版本,为唐朝玄奘大师所译,玄奘译本省略序分及流通分,而直接以观世音菩萨与舍利弗的对话作为开头。当时佛陀进入甚深的禅定,舍利弗便承佛威力,向观世音菩萨请教如何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内容要义只有短短260字的《心经》,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与精要,经中所阐扬的般若空义,更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以天台宗分科判教的方式讲解《心经》着称的斌宗法师便曾说过,般若是发觉实相、解脱生死最佳的工具与方法,因此若要体证生命实相,非从《心经》着手不可。《心戏》以“照见五蕴皆空”为修行总纲,说明众生的烦恼根源于无明,如果能破除妄想执著,如实看待一切现象,对五蕴构成的我不起烦恼,也不执著于个别的五蕴现象,便能在空性中了知生命的意义,迈向成佛之道。本经经文组织严密有序,分段阐述“空”的意义和层次:首先说明身心五蕴皆依著时空的因缘不停地变化、结合,以此破除我执,接着指出一切法也是因缘生因缘灭,最后跳脱空与有二元对立的框架,阐明一切法空。斌宗法师认为,《心经》循序从世间有情的五蕴,一直同世间的无智无得,层层破妄显真,总摄了大小三乘,让不同根器的众生皆能透过不同的教法,到达解脱的彼岸。■影响流传汉译所有经典中,《心经》是民间流传最深最广,也是历代高僧大德注疏、讲解最多的一部经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经用字简洁而意涵丰富,既有基本佛法概念(如四圣谛、六度、十二因缘等),也有毕竟空的智慧,可浅可深的特质契入不同众生的根器,让《心经》不仅可以作为诵持、阅读、研究的主体,也是生活实践的依据。破除执著的金刚经■说法缘起《金刚经》是佛在舍卫国的祗园精舍里,经由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老的请法而所说的法。经文一开始指出佛陀说法前,是先持钵进入舍卫城乞食,乞到食物才返回祗园精舍用饭;这段描述生活意味浓厚,可说是侧面描绘出佛陀的日常生活。■内容要义《金刚经》内容主要是阐释般若智慧,就如同金刚一般坚固,能破除一切而不受任何影响,因此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顺长老就为文指出《金刚经》的大义就是“金刚般若即无上遍正觉。”无上遍正觉是修行上的最高觉悟的境界,要达到这境界,就必得先将心降伏,从“般若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开展出来。“住”的意思是执著,心里有挂碍,“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去除执著,特别是对“我”的执著,进而做到心中没有主观的存在,也没有客观的事物。■影响流传尽管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祖师大德多以《金刚经》作为修行、禅法依据。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就是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若有所悟而决定出家求道。后来到了湖北黄梅见过五祖弘忍,半年之后,听五祖讲《金刚经》,再听到这句话而豁然大悟。《金刚经》不但受到汉传佛教普遍和长久的重视,其简练优美的文字,富有超越及空灵的哲理,就连一般知识份子都喜欢,可说《金刚经》是除了简短的《心经》之外,最能深入中国文化环境的佛经了。一念生净土的阿弥陀经■说法缘起《阿弥陀经》是佛陀在舍卫国的祗园精舍所说的法,是少数非由佛陀弟子提问,而由佛陀不问自说的经典,是佛陀主动向最有智慧的弟子舍利弗说法,显示出佛陀慈悲济世的迫切。■内容要义《阿弥陀经》于前半段宣说阿弥陀佛佛号由来与意义,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的庄严。经文后段则阐明、劝导众生诵念阿弥陀佛之名号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最后以六方诸佛劝导众生相信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做为结束。《阿弥陀经》的根本要旨,是借由持诵“阿弥陀佛”达成“一心不乱”的目的,即得往生彼国,因此修持《阿弥陀经》,最要紧的是信心、敬心、决心、恒心不断,每日定时定数地修持下去,平心静气地修持下去,必然会有成效的。印光大师一生推崇明代蕅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更以“日用不知,习矣不察”来提醒世人对《阿弥陀经》要有正知正见,方能明白佛法因果业报、生死轮迥的道理,这才是求生西方,最究竟安稳之法。■影响流传《阿弥陀经》为净土三经之一,与其他两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普遍流传,带动净土宗的创立。由于所提倡的念佛法门易学,使得念佛一时之间蔚为风气。原本念佛只是被视为修行的方式之一,经过东晋慧远大师、唐代善导大师的不断弘扬,成为汉传佛教的八宗之一。净土三经虽流传在中国,但宋代以后就单独把《阿弥陀经》列入晚课必诵的功课。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有求必应的普门品■说法缘起〈普门品〉是由无尽意菩萨向佛陀请示观音菩萨的名字由来,以及观音菩萨如何游化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除了说法的佛陀、问法的无尽意菩萨、被赞叹的观音菩萨,文中还出现一位菩萨,就是结赞观世音菩萨功德的持地菩萨。■内容要义〈普门品〉是《法华经》第25品,因受到大众普遍的重视、流通和读诵,又以《观音菩萨经》为名单行成册。经文说明观音菩萨为了救度众生而作普门示现,上自佛身,下至人、非人等,显现三十三种不同的身分。强调只要有信心,一心持诵观音菩萨,一切困难灾厄,都能免除。此外经典也强调观音菩萨的感应道交,透过礼拜观音菩萨,可获得圆满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著有《观音》一书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于君方认为,这种只要持诵圣号就能获得实际利益,是最平等、最民主的修行法门之一,因此普遍受到大众的欢迎。■影响流传〈普门品〉的修持方法简单,经文指出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名号,不论男女老幼,在任何时地,都可修行,比起诵经还要容易,是最普遍及最受初学佛者所信受奉行的法门。其次是观音信仰灵验卓越,只要念一声菩萨圣号,便能有求必应,而受解脱,因此不论是否是佛教徒,都非常喜爱。历代有关于观音菩萨灵感的例子,可说是多到不胜枚举,这多半就是受到〈普门品〉的影响。事事无碍的华严经■说法缘起《华严经》是释尊成道之后,首先宣说的经典,在最初成道的21天内,于菩提树下为大菩萨所讲演。在《华严经》里,则有“七处九会”之说,是佛陀经过9次法会才讲完;里面不但有佛陀说法,像普贤、文殊等大菩萨也轮流说法。■内容要义《华严经》是一部部帙庞大的经典,包含了般若、如来藏、唯识等成分的经典。其组织架构非常严谨,是依照信、解、行、证的先后次第。一开始的〈世主妙严品〉,讲说法身佛毗卢遮那的因缘法门,是起“信”;接下来属于十信法门的〈信行品〉、十地法门的〈十地品〉等则是生“解”;第八会的〈离世间品〉,是实“行”;而一般人所熟知的〈入法界品〉,透过普贤普萨的大愿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是来实“证”。整部经的内容,都围绕着佛心、众生心的主题,说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因此学者多认为《华严经》是“三界所有,皆由于心”的唯心论思想。■影响流传传统佛教对《华严经》非常重视,唐朝时,对《华严经》的研究空前兴盛,经杜顺、智俨、贤首等大师的宣说和传播而发扬光大。其所创立的华严宗,也成为汉地八大宗派之一,绵延至今。由于《华严经》的内容丰富,妙喻横生,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近代国学大师如梁启超、胡适都当成是旷古少见的想像文学。其中〈入法界品〉,写善财童子游历天下寻找善知识,宛如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戏曲的助澜下,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