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仁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今天讲的题目是《证悟为本》。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因为证悟对修行人来说太重要了,是修行的根本。本就如水之源、树之根;水若离开源泉,无法汇成溪流河海;树若离开根部,不能吸取养分;修行人若离开证悟,就无法了生脱死,也不能弘法利生。
一天,一位住持长老见我说,“我怎么总觉得身体特别疲倦,做事力不从心;而你也五、六十岁,却精神饱满?”答案就一个,修持的方法不同,身体的转化也不同。这位主持长老没有静坐的功夫,而我却静坐几十年。静不静坐,区别很大。静坐能精化气,气还神。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无论出家、在家,人若感到老了,力不从心了,都是神不足的表现。静坐修行的人,七、八十岁照样精神饱满,神气十足。
证是通过修行佛法转化我们的身体,增长法益戒益,使我们的心证得不同道次;即声闻乘四果、缘觉四向、菩萨五十五品位等不同果位。悟是知、见、觉不同道次的不同智慧境界;即声闻知空相,缘觉见苦本,菩萨觉佛性。福慧是修行人证悟的根源,证悟是修行人功德的体现,证悟是修行人成佛道的必经之路。离开福慧之德本,就不能证悟,就不能证得相应的果位,就不能具足往生佛净土的因缘;若想成就道业,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具足福慧因缘,找到心源的本来面目,才能了生脱死、弘法利生。这就是证,就是悟。
我讲《维摩诘所说经》时,由于这部经是随机选定的,既没有事先读诵,更没有时间准备讲稿,按经文顺序讲到了“宴坐”这个法句。从字义上理解,是出家人用斋时的坐姿。可是,当日休息后,入定观察时明白了,按文字表面去理解差了,没能说出佛法之本义。笫二天继续讲解时发现,这部经后面有对“宴坐”法义的解释,与我悟得法理相同。“宴坐”是指佛住世时,诸弟子正法修行的一种精神,用斋时结跏趺坐,精进到了这种程度。所以,以文解义释解不了佛法,而且把佛法本义给讲偏了。我们没有活在那个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也不可能活到现在;即使有几位留形于世的佛弟子,也只能于定中相知,无法面对面交谈。法师释解佛经,只有有证悟的人,才能证道悟理,把佛法讲到原来的法义上去;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讲法论理,皆合经义。只有有证悟的人,才能穿越时空局限,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启正道之门。证悟来自于禅定,禅定来自于静坐。所以,静坐是修行人的支点,证悟是修行人的根本。
经常有人问,学佛人为什么要修行?谁都会回答,修行是为了生脱死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再往下问,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地?有人会说,修禅、净、密等或守戒、持戒等。但这些只是说了路标和路径,没有说具体怎么走。再通俗一点说,若问农民为什么要种地?答案无非是种地为了粮食丰收。怎么才能丰收?要有好地、好肥、种子、种植技术、光合作用等。而就单株而言,有了上述条件后,最重要的是这颗庄稼的根,只有根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株等作用;若离开庄稼的根,一切无从谈起。用此比喻说明,静坐念佛是修行人的根,有证有悟是修行人的本。
诸位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雪山静坐了六年,接受牧羊女的供养后,又静坐了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众生皆有佛性”。这里示现什么?我给诸位展开讲一讲:
第一,释迦牟尼佛通过静坐,示现小乘人如何了断八苦。告诉所有声闻乘弟子:若不能静坐,就不能了脱生死;若不能静坐,就不能成就佛道;只有依法修行,才能成就道业。所以,佛的众弟子才精进到用斋、睡觉都静坐等。在即身成就道业上,佛示现也不能例外;若不走小乘人的路子,在没有通达佛的境界之前,人的身体就不能感悟到小乘人的这些境界,就说不出让小乘人明白的佛法。佛给我们做了示范,没有因为自己是佛就不去静坐。如果佛不示现静坐修行,看佛不坐,你也不坐,我也不坐,都不静坐修行;那我们永远不会有成就的一天。因此,佛示现雪山静坐六年,就是亲自做表率,亲自演绎声闻的修行方法。
第二,独处山林静坐,观想六根、六尘、六入、十二因缘和十八界;这就是演绎缘觉的修行方法;只有经历修证过程,才能说出辟支佛境界的法来。
第三,接受牧羊女的供养,这就是菩萨乘。怎么能看出是菩萨乘?小乘根基的五比丘一看佛接受供养,认为佛不能吃苦、不能成道,离佛而去。而佛照样接受供养,恢复体力;照样坐在菩提树下,示现破魔证菩提。小乘根基的人不理解原义,都忽略这一细节。这是佛在示现一个菩萨和众生的关系。佛这样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菩萨离不开众生,佛都离不开众生,菩萨行人能离开众生吗?由于接受众生的供养,让众生有种福田的机会。众生供养修行人,修行人不舍离众生,乘愿回来济度众生,这不正是菩萨的慈悲行愿吗?我告诉诸位,一个乘愿再来的菩萨,到这个世间弘法,不管是化身成就,还是报身成就,不论出家还是在家,都是从小沙弥或最基础的事做起,都从身心修行而起;包括维摩诘居士,自己亲身证悟过,才能给他人说法。否则我们一个肉体,没有体悟、证悟到声闻、缘觉的境界,能讲出他们的境界来吗?讲不出他们的境界,怎么带领他们修行?弟子若提出问题,光从书本找佛法,讲不出证悟境界的法义,讲不出体悟感知的法理,弟子能信服吗?只有通过肉体行入,在定中观察才知觉,才能像释迦牟尼佛证悟的诸境界一样,回过头看,另一番景象。就像看彩虹,从飞机上看彩虹是圆的,在地面上看彩虹是半圆的。
第四,示现唯一佛乘,别无余乘。佛示现菩提树下破魔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证明别的乘都不究竟。
我讲的这四层意思经书上没有记载,一些小乘人理解不了,一些菩萨行人理解却不愿说破。只有讲法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佛为什么示现破魔军、唯一佛乘。声闻、缘觉智慧不足,菩萨有一念无明未破,只有成佛才能彻底外破魔军,内破心魔。在世间,佛道是怎么成就的?示现苦行六年证得的。我讲这个世界上,菩萨行人修的是苦乐法,菩萨行人是乘愿再来之人;其他人修的是生灭法,了生脱死之法。同样是人,为什么行不同的法?法本身没有区别,有区别的是人心。菩萨行人已经证悟到那个境界了,你我还没有证悟到那个品位菩萨的境界,还没有解决生死的问题,就没有能力去修苦乐法;所以要先修生灭法。
众所周知,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选择菩提树而不是其它树?学佛人既修持佛法,又要知道一些常识。菩提树生长于印度,自身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菩提树独木成林。一颗树就像一片林,枝叶特别茂盛;象征一个人可以修行成就。
二是菩提树冠大如伞。可以独自遮风挡雨,独撑一片天地;象征佛智慧广大圆满。
三是菩提树下寸草不生。“寸草”就是烦恼;寸草不生,象征自性一丝烦恼都没有。
所以修行人要有慎独精神,真理在少数人手里,不要轻意随众;要知道寻善知识,然后依法戒行,证得自心智慧,去掉自心烦恼. 如同菩提树一样,独木成林,智慧具足,无有烦恼。
我再问诸位一个问题,佛观星悟道,都证悟到什么了?这个经书上有记载,“众生皆有佛性”。除了“众生皆有佛性”,很多人讲不出更多来。从法相上这么说,也非常准确。但是,从法体上说,佛在菩提树下示现证菩提之后,除了证悟“众生皆有佛性”境界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含法要。实际上佛接通了示现之化身,与法性身之间的智慧流,通达了宇宙的智慧,这才是佛真正证悟的境界。打个比方,没插电源的电视机,是电视机,却实现不了自身具有的功能;通电了,没调好频道也不行;接上电源,调好频道,这些条件都具足时,才能播放出节目来。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发了四十八大愿。是谁发的愿?那是法藏比丘报身所发,不是化身所发;然后化身又按报身的愿力去行做,化身与报身的智慧流对应上了。所以,化身佛与报身佛虽有区别,但愿力是一样的。化身与报身愿力的合一,实际就是化身佛与报身佛与法身佛功德的合一,享受报身佛的法喜和神通。
化身是报身的妙用。报身可以不动,十方分身即化身去实现报身的愿力。报身是功德的享用,用现在的话讲,成佛就是为了享用。你修、我修、他修,我们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脱生死不再受苦,更为终有一天获法喜充满!成佛是享用宇宙中最大的快乐,无法比拟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永恒的快乐。诸佛既得自在,又有享用。人为了苦而学佛修道,菩萨知觉享用才学佛成佛。要不然学佛时天天受苦、受罪,成佛了再回头度众生,继续受苦,那谁还学佛修道啊?现在的苦行,跟成佛时享用的快乐相比,太值得了。法身是报身愿力的实用;光有报身,没有法性身也不行,托不起享用的范围。要享用得有个地方去享用,愿力成就的就是这个地方,即娑婆世界。法性身是化身智慧的源泉。为什么佛有这么大的智慧?因为法性身已经成就。刚才讲了化身、报身、法身相互关系,这才是佛真正证悟的智慧。
刚才讲“证”,现在讲“悟”。一方面,悟是化身通达了法身所入娑婆世界的无碍智慧。整个娑婆世界都是佛的法性身,化身佛的智慧没有不通达的,小到一个众生的业识,大到哪尊菩萨怎么成就,广到无量众生起心动念,深到无量劫前至无量劫后,佛全部通达无碍。而且佛愿能够造化宇宙,十方佛国土任由往来。这就是功德妙用,若无功德就根本不能示现妙有。为什么证悟是本呢?佛若不能证悟功德圆满,一切妙用免谈;只有亲自证道悟理,才能如此。佛悟是化身圆融法性;化身佛若不能圆融法性,四十九年三百余会说出的法就不圆融。可能这部经这么说法,那部经又那么说法,前后对应不上;又可能言多语失。所以,佛有智慧通达无碍,才有佛说法圆融无碍。有人问,你能不能讲法一个字不错,一句话不错?我说,我不能,因为我不是佛、我不是圣人,谁批评我或说我讲的不好,知见不同,非常正确,我没那个境界,只有佛说才能法圆融无碍。另一方面,化身佛悟的是报身佛的愿力。佛如果不能苦坐六年,就悟不到这些境界。佛通过静坐进入禅定三昧,智慧妙观照法性圆融,通达报身卢舍那佛因地修行时所发大愿,如何化度六趣二十五有众生;通达过去、现在、未来的如来法藏;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众生的因缘。这不就是真正悟的内含吗?“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外在的法相义理;报身卢舍那佛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一定能实现。愿力的实现,是为一大因缘故,示现世间而出世间,让众生入佛知见、行佛知见、证佛知见。报身卢舍那佛的愿力,成就了法性毗卢遮那佛的国土。报身佛的佛国土非常庄严、非常清净,都是十地菩萨围绕。佛通达了往昔因地所发愿力,不能舍弃有缘众生;佛往昔对所化度的众生有恩,我们也与佛有缘,才感召佛驾慈航愿度。怎么化度众生?化身佛依法化度,无缘不度。这才是真正内在的法体实质,这才是佛真正悟得的境界。
对佛而言,证悟是本。我们学佛人,也应以证悟为本,成就各自的道业。佛住世时,正法修行,十人修行,十人得度。从因缘上看,那时的人善业重。而从世间实相上看,那时的人文化程度不高,非常纯朴善良,见到佛放无量光、神通自在等,就心生尊重。佛说诸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众弟子就丝毫不怀疑。佛传诸修行法门,众弟子无分别想,各自精进行做。佛制戒说戒,众弟子就守戒持戒。众弟子肯于苦行,都摄六根,证得无漏。在家二众也多依正法修行,得度者也非常多。达摩祖师处于正法时代,修行人也多依正法精神修行。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在少林寺的蚩尤洞(今达摩洞)面壁九年,静坐的像印到石头里去,若没有神通力印不进去,若没有定力也印不进去。若让谁不吃不喝,又闷又冷地静坐九个小时,早就跑了,更别说一坐九年。定力来自于基础的长期静坐,得禅定三昧后有证悟境界,有法喜充满。禅定三昧于弹指一挥间可得,几年或几劫的时间也于弹指一挥间得过。法华会上离席的五千人,修行也是有体悟的。只不过智慧不足,认为度众生,不关他的事,谁愿意度谁度,他只度他自己。这不就是难发菩提心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是小乘人的境界。
末法时代,弘法就要弘传正法或大乘之法。因为像法和末法时代不用正法精神修行,谁也不能了脱生死,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不用正法精神修行,只种善根,即生达不到往生的目的。想往生就离不开依正法精神修行,佛示现成佛不例外,菩萨乘愿再来不例外,任何修行人都不能例外。但是,当下一些法师讲法,就挑众生愿意听的讲。众生愿意听什么,他就讲什么;所以,倍受欢迎。众生喜欢简单的,越简单、越省力、果报越大就越好。这样的“受欢迎之法”,存于世间的时间很长。但学这些法的多是初学之人或根基尚浅之人,末法时代后五百世就是这样。真正弘法的人,在现在这个时代讲正法不受欢迎;以后弘法的人讲正法也不受欢迎。受不受欢迎事小,误不误人事大。真正弘法的人,在世一天就要弘传正法一天。否则,不说出佛法真相来,误众生慧命;越少人得度,佛法要越早灭度。
一些法师讲法时,若有知见不同者提点意见,就心生不快;认为对自己横加批评的一定是魔,说佛住世时都遭魔难等,其实大可不必。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应该说证悟不同,所要度的众生不同。不要去分别、研究谁批评的对或不对;因为讲的不是你法、我法,而是佛法,有道理可以借鉴,无道理也要包容。听法的对象不同,讲法也不同。所讲的法,是给初学人听的;修禅、修密的同道高仁,也不要去批评法师,要心平气和,互相鼓励,互相包容,这样才能弘传佛法。另外,不要把这些听法的人封闭起来,修了这一法门,别的佛法听都不听了,其他佛经看都不看了。我奉劝诸位,哪位法师讲大乘佛法都要听,相互吸收戒益法益。如有的人,认为肉好吃,就天天吃肉,别的都不吃了,这能行吗?再如有的人,天天只吃一种素食,别的什么食物也不吃,会缺乏营养。所以,只要能吃的,水果、蔬菜、真菌、粉条、各种粮食等都尝一尝,什么滋味都有,这样才构成丰富的营养。佛法也如此,什么法门都要去修学,多知道一些法要,在修行的时候,只要不改变初衷,还是一门深入。学佛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人说,“我不听在家人讲法”;也有人说,“出家人都是有魔难才出的家,魔子魔民多住伽蓝等。”这样,出家人看不起在家人;在家人瞧不上出家人,怎么能行呢?学佛人要广学、博学;哪宗哪派都要相互包容、交流,别只听这位法师讲法,不听那位法师讲法,知见太单一。单一的后果是什么?如一颗庄稼经不起风吹,等于一位修行人遇到状况不能对治。
另外,佛法不是随便讲的,没证悟到“人、法二空”的人,一定要负因果。出家人,对于社会上的人与事最好不予评论,不谈是非。在家的修行人,最好也只讲修行、讲证悟、讲佛法,不是佛法不介入。不明真相有因果跟着;他说对,不介入;他说错,也不介入。学佛的人,不被恩、怨、情、仇而转化自己,有句“六七因中转”,确确实实容易被转,而不是不容易被转。修行人有证悟的时候,才能弘扬正法,不误人的正听、正行、正知、正见、正觉。有证悟的人说出一些境界,要相互参悟、相互提高。在我这里不谈任何一位法师讲的对或不对,只谈那位法师讲的知见不同、证悟不同、对象不同,讲法不同、根基不同等。佛住世时说,一定要根据众生的根基讲不同的法,维摩诘居士也是这样;没有证悟,不知道人的根基是什么样,会误人;有的人小乘根基,给他讲大乘法,会摧毁其信念心;对大乘根基的人,若讲小乘法,会给人讲跑了。所以,讲佛法的人,一定要修行有证悟境界。有证悟境界的人,才能弘传佛的正知、正见、正行,把佛法代代弘传下去。
在正法时代,出家人证悟的多,随佛修行的人多得证悟。一千二百比丘都得证悟,他们各自带的弟子容易接受正法;所以,正法住世一千年。到了像法时代,修行有证悟的人就少了;由于证悟的人少了,说服力就差;说服力差,就都去做功德;就逐渐把佛法变成了一种形式、摆设、爱好、信仰、宗教。到了末法时代,证悟的人就更少了,都快凤毛麟角了。在末法时代,众生的心就是末法。让谁修行多付出一点,谁都不愿意;若遇到一点困难,就转弯了。天天看的、想的、吃的、用的都是末法,分明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利见,对待佛法,对待修行。有居士想把《创建世界和平日倡议书》张贴到寺庙;拿到这座庙,寺中人说“别贴了,我们还不知道吃素?”拿到那座庙,僧众也说“别贴了,没什么用”。这恰恰是行菩萨道的人所倡导,是发菩提心的具体体现。有的在家人拿到了一看,说这个倡议书太好了,我们家到那天肯定不买肉了,吃素食。说明此倡议书非常重要,广结善缘,减少杀业。
我曾讲过什么是真僧。佛是法界真僧,三宝一体;菩萨是法界真僧,而不是看到的表象。如观世音菩萨化现乞婆像,同样是真僧。有人说弥勒菩萨不是真僧;弥勒菩萨久远劫来早已成佛,为度众生现布袋和尚像,示现学佛人的乐观态度。一位法师看到布袋和尚像不拜,这不是著相吗?不是小乘人吗?这位法师现在还在罗刹洞静坐,再坐也得改变这种心态。小乘根基的人,没有悟得这个智慧,才盲目下断言,“我是出家人,即身我就是真僧,观世音菩萨示现白衣像,弥勒菩萨示现布袋和尚像我不拜,拜就犯戒。”菩萨示现不同的像度众生,不现白衣像能行吗?这就如世间的书呆子,拿着教条、死守教条,误人误己;分明可以成就菩萨道,真正行菩萨道,增长道业,却被理入知见障住了。谁有本事,也现三十二相,随因缘度众生。我受持菩萨戒,知道出家人礼仪;对寺庙的菩萨像,礼拜时不要有分别心。我们即身修行,一定争取即身修得证悟;若修行离开证悟,什么道业也难成就。有的在家人一生信佛,守持斋戒等;有的出家人下大决心出了一回家,守持清规戒律等。最后白费劲了,没有修行成就,没有证道悟理。出家人非常不容易,但是不静坐修行,证悟佛道,这一生要是空过了,只能说今生修善了。现在有人说,出家人有道、无道不知道,静坐不静坐不知道,但到有的寺庙一看,寮房富丽堂皇,非常豪华,有的出家人到哪去都坐飞机,住上千元一宿的宾馆等。我跟诸位讲,佛戒有不说四众过戒;生活条件越是那样,对人越有吸引力,出家的人就越多;出家人越享福越好,说明在家人信佛的多,供养三宝的人多。这些岀家人也真慈悲,背负因果帮助人种福田呢。这些出家人往生不往生、负不负因果,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谁也管不着。若是修行有证悟的人,也可一句了义法,能消万两金。
先不讲种不种福田,还是讲修行与证悟。我们主要把握住修行方法,一门深入,争分夺秒,用身体的禅定去证悟,争取有自己的证悟。无论年龄大小,争取自己今生了脱生死;并达到开启智慧的目标;年龄小的,不要盲目乐观,也得有开始的一天;年纪大的也别悲观,不修、不证永远也没有开始。我给诸位讲一个典故,上帝派三个人下界,问第一个人下界想做什么,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他说,到这个世界为人类去创造。问第二个人下界想做什么。他说,到这个世界上,我就去享受;问第三个人下界想做什么。他说,到这个世界既要为人类创造,又要去享受。上帝给前二位各打五十分,给第三个人打了一百分。到了世间,第一个人表现的非常好,死后千百年,还有人怀念,人类给他打了一百分;第二个人贪赃枉法,死后千百年,还有人骂,人类给他打了零分;第三个人很平凡,既有创造,又有享受,千百年来没有人纪念,也没有人骂,人类给他打了五十分。上帝和人打的分为什么差别这么大?上帝说,人是为自己活着,我派你去,有创造的同时,也得有自己的生活;即自利利他。第三个人既有创造,又有享受;比喻我们修行人,既要做好应该做的事业,又要争取时间修好道业;静坐念佛是学佛人的本份,明心见性是学有所成的本来。贪求功名利禄的人,心没有放在修行自己的道业上;贪求名闻利养的人,心没有放在成就自己的道业上。因此,提倡做一个平凡的人,只有这样,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才是会利用时间、身体和世间一切,修行成就自己道业的人。
感谢诸位拥护道场!
讲于佛历二五五一年四月西历二零零七年五月
回向
天仙不坠,国主清宁。
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
智心圆成,同证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