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佛教被认为是独居的、经忏的、静态的、山林的、遁世的、唯僧的、老年的,谈起佛教,人们往往会产生深山老林、远离人间、晨钟暮鼓、黄纸青灯等联想。台湾“解严”以来,佛教界的有识之士将佛教变成佛法,变成听得进、信得过、用得上的道理,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运用于做人的准则,使佛法走向人间,走向民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把人做好,离成佛不远”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的目标,“出世融合入世,有佛法就有办法”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本文拟就台湾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做一些肤浅的评述,以期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和兴趣。
一、面向社会的各种修持活动
由台湾佛教界主导的社会上各种修持活动层出不穷,其有代表性的如:
(一)朝山礼佛。朝山礼佛指信众到名山大寺,向佛菩萨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的朝礼行为。修行者为表示求道的虔诚,常以跪拜(如三步一拜)方式朝山礼拜。在台湾,由于佛教界许多大德提倡,朝山礼佛逐成为信众的修持法门之一。在台湾参加此项修持活动,要先询问各寺院道场,了解后事先报名,并可邀亲朋好友一起参加。一般要求穿着宽松轻便的衣服、布鞋、罗汉鞋,最好是外穿海青,既可表达朝山礼佛的恭敬心,又可使队伍庄严肃静。在规定的时间集结后,穿着海青的男女众排前面,未着海青者排后面,以求队伍的整齐。朝山时,一般以地钟的声音作为号令,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佛号声中开始礼拜。具体是:当称念“南无”时,站立原地不动;称念“本师”时左脚向前跨第一步;称念“释迦”时右脚跨第二步;称念“牟尼”时左脚跨出第三步;称念“佛”时双脚合并,此时响起钟声,大家一起跪拜,等听到地钟的声音再起来。对于无法礼拜者,可列于全队之后,随行称念佛号,以问讯的方式表达敬意。朝山礼佛的意义,据佛教界称可观想身体中的脏东西,随着身体匍匐在地,逸出身体;并观想诸佛菩萨在上方放,光明触身而使心地变柔软、慈悲。“如此当我们由山下拜到山上,由旷野拜到殿堂之际,不但我们能灭除无量罪障,同时也能让自己,从污秽拜到清净,由身体的健康拜到心灵的健康,从黑暗拜到光明,让菩萨种子发芽茁壮、开发结果。”台湾佛教界认为,朝山可以开智慧,从朝山礼佛中,可以拜出和谐、信心、平安、健康、幸福、清净、智慧。这种活动不限年龄,凡愿参加者皆可,所以参加者甚众。以2008年lO月17日佛光山组织的朝山活动为例,参加者有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也有妈妈抱着襁褓中婴儿,还有三、四岁幼童。通过朝山活动,参与者或多或少都有一番独特的感受,有的认为:朝山活动不仅让自己有种大汗淋漓的痛快,最让人感动的是“大众虔诚礼佛的心,让自己不知不觉泪流满面,泪水与汗水交织下,早已分不清是汗还是泪。”“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参加朝山,被行进中大众所散发出虔诚礼敬心所搞受,自己虽未能有瑞相感应,但心中那份平静感觉是未曾有的,或许这也是自己与佛菩萨接心的另一种启示吧!”有的组织者还要求朝山者写心得,如《十方》杂志社组织的十方禅林朝山活动,要求朝山即将结束时,参加者分组,由小组长带领推选代表发表朝山心得或参修报告。有的朝山活动已成贯例,如花莲县寿丰乡和南市自1981年以来,至今每年举都举办朝山活动,每年吸引参加的民众逾千人。信众们提前静坐在山门前步道等待,由法师引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唱诵佛号随着三步一拜,以顶礼入寺,不少信众还背着父母的衣物参加朝山,以祈福报答亲恩。
(二)八关斋戒。此为佛陀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在家二众到僧团过出家人生活,受持一目一夜的八关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浮、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鬟装饰自身及不歌舞观听、不非时食。“八”指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佛教界认为,能持八戒,可防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籍由寺院道场的清静,体验出家人离世间的单纯生活,摒除物质上的享受,领略精神上的富有。由出家人向在家众授八关斋戒在台湾很普遍,许多寺院都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这种活动,参加者也很踊跃。有的寺院将八关戒斋放在某项活动中进行,如禅林寺曾在一年一度的浴佛寺仪式中为十方信众传授八关斋戒。有的寺院专门为女信众举办八关戒斋,如高雄县阿莲乡光德寺从1996年起,每月举办一次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其中有专门为女信众举办的。以其举办的首届女信众八关斋戒为例,在一天一夜的戒期中,除了正授外,也包括朝暮课诵、讲解律仪、念佛共修、综合研讨学佛问答、戒子发言等,旨在让戒子在闻、思、修三方面均有收获。具体内容如下:其讲解律仪,即由得戒和尚阐明修行学佛法的纲要,使戒子戒、定、慧三无漏学,而戒学是定、慧二学的前方便。其念佛共修,由常住的全体师父带领戒子们精进用功,以此来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由静坐中开发智慧,即“因戒生定,因定而发慧”。其学佛问答,由得戒和尚以深入浅出的义理,一一回答戒子们在学佛修行上的疑惑,其戒子发言,主要由戒子谈体会。
(三)短期出家。为方便在家佛弟子体验僧团生活,实践传统佛教仪制、修身进德,由寺院举办的一种修持活动。参加短期出家的信众,男众必须剃去烦恼丝,换上僧服、僧鞋:女众虽不必落发,但必须换上又式摩那服,足踏罗汉鞋,并暂舍红尘俗事。通过多天僧团生活,从行、住、坐、卧、五堂功课的礼仪,体验出家人的生活,领会佛法各妙用和所蕴藏的法味。短期出家不同寺院有不同特点,佛光山举办的短期出家活动,一般在每年七、八月间,故也称结夏安居,每次分为二期或三期,每期七天或九天,每期一般人数在200—400不等,也有每期高达千余人的,有的连续参加三期。举某期具体过程和内容如:1、选择录取。凡报名者,均需面试通过,面试内容如考试其思想是否正确、身心健康、参加的动机等,从种种询问中,肯定其身心端正、有信心耐力、正知正见、发心学习的,才予录取。三千多名报名者中,仅录取一千名,录取者年龄在25至30岁间的有八成,学历方面,高中毕业者有八成左右,大专、研究生、教授也不少,其中不乏母子、母女、夫妻、兄弟、姐妹等家族档。2、安排课程紧凑丰富。有行门、解门。前半段是培育出家人的各种仪礼训练,从行、住、卧,乃至五堂功课、跑香、排班、打坐、出坡…一一等,依丛林规矩一丝不苟进行训练,后半段为“如何做一个出家人”精神教育,从古德法语、高僧行谊至佛学概论、如何做一个佛光人,皆深入浅出,使参与者体验僧团和、乐、净的生活。3、各项规定严格。生活淡泊、守戒、严谨,先由引礼法师带入寮房,讲明各项规定。再以法鼓山举办的某次8月1日一7目的短期出家经历为例,第一天中午,到法鼓山报道,由引礼师姐送上一白布袋,内有僧服、僧袜、僧鞋,安置后,排队落发,由数位手法十净师兄将万千烦恼丝落个精光,盥洗沐浴后,着僧袜、僧鞋、中褂,与出家人无二样;第二天清晨四时打板,三十分后于广场排班入殿,全体恭谨拜愿,反覆礼忏;礼请二师和尚剃度,大和尚及长老分别剃度东西十四位班长,其他则由引礼师剃度;第二三天,聆听三师和尚开示,上午九时’十分至十一时三十分为正授时刻,和尚宣说戒相,信众以“能持”回答,响彻大殿山野;第四天清晨四时四十分殿前集合,戴着斗笠,肩背油青与衣袋,在观音殿前做早操,然后依高低顺序排队照相;第五天,与以往一样,上午有一节课“说戒”,晚上讲经,师父一再强调要有出离心;第六天,过堂斋前,师父为大家开示出坡意义,下午连常住也都一起依序上山,人人搭戴斗笠,上手套,持镰刀,分配工作区域,挥刀猛砍;第七天,凌晨三时三十分起床,四时十五分队伍移至山下近朝山起点,跟着“南尢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号一一朝拜,求忏求悔,化灾化难,为一次圆满的朝山之行。六点二十分返抵大殿,之后齐声朗诵舍戒文:“由于本为居家修行,苟有因缘末了,故需舍戒返俗,今聩以在家菩萨身份修学佛法,护法三宝,弘扬正法,不退初心。”以恋恋难舍的心情卸衣。
(四)静心禅修。禅修通过滁心静虑,使身心清静,己成为忙碌的台湾现代人热衷的选项。许多寺院也都举行了各种类型的禅修活动,大大推进了这一活动在台湾的普及。佛光山的禅堂分为外禅堂与内禅堂,外禅堂能容四百人一起参修,并设有长连床,一切食、宿、行、坐、修持皆在其中进行。禅堂常年举行的活动有:1、随喜禅。主要提供给机关、学校、公司、佛光会等社会团体参修,当日早上八时开始受理,晚上九时结束,每次活动不超过二小时。2、一日禅。主要提供给机关、学校、公司、佛光会等社会团体参修,当日上午八时报到,下午四时结束。3、双日禅。主要提供给机关、学校、公司、佛光会等社会团体参修,周末下午二时至周日下午四时。4、三日禅。主要提供给机关、学校、公司、佛光会等社会团体参修,当日下午二时报到,第三日下午四时结束。5、禅七。每年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第二星期举办,主要提供社会上具有禅修素养者参修。假日短期禅修对上班族是难得的机会,在一周的忙碌纷乱之余,到禅堂来领受那份宁静自在,调整心态,准备下一个星期的开始。以某次佛光山举办的二日禅为例,参加者为五十余位台湾工商建设研究会企业家,在参加二日禅修时,经过跑香、坐禅、动中弹、赵州茶、抄经、巡山礼圣等课程洗礼后,心境大为清朗舒爽。在与住山法师的“接心坐谈”中,企业家提出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如为何坐禅时会出现妄想、呼吸不顺、盘坐时会气动等现象?法师解答说:“那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是打坐参禅的重点是‘外离相,内不乱’,也就是不要执著‘外相’才能禅定,如遇到妄想等情事,建议多诵念《金刚经》。”有些企业家还对佛光山井然有序的管理产生浓厚的兴趣,纷纷就此提出问题,经法师富有禅意的开示后,企业家都深感受用。禅七更是接引了无数有心人士禅修。以某次佛光山举办的冬季禅七为例,参加者近二百名,大多为学有专精的知识分子,具有硕士学位者不在少数,平均年龄四十岁以下。七天中,每天清晨四十三十分起床,简单激洗之后,开始经行、上座用功,而后一连串打坐、聆听法要、经行、饮用茶点、出坡作务。课程安排有“身念处”、“无常观”;以及“祖师禅”的心地法门,主要目的先让学员专注身体姿势而学习定门课程,每个人努力学习对身旁的人事物不看、不听、不说,一心探究心源深处。在开示法要的大板香时间,禅师观机逗要的善巧说法使大家反应热烈,有的人动容落泪,有的人满心惭愧,有的人欢喜感恩。中台山的禅修也极有特色,以其二00三年所举办的“春季精进禅七”为例,整个活动共分为三梯次:第一梯次为一月二十日至一十八日的“中小学校长暨大专教授学生精进禅七”,第二梯次为二月二日至九日的“福田精进禅七”,及第二三梯次二月十三日的“大众精进禅七”,参加的学员近二千人,其中不乏社会各届知名人士,护七的义工四百五十余人。学员们“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每日均禅修十支香,动静之间提起觉性,觉察、觉照、觉悟,坐香时,如如不动,不落昏沉、妄想;行香时,随着监香渐进的催香速度,迈开步伐,既是活动久坐的筋骨,也是在培养动静一如的作主功夫。有的佛教界组织以某主题组织禅修活动。如台中大甲妙法寺自2008年10月起,每月以泡茶为主题组织一次一日禅,追求“一滴不漏、一声不响,每个动作、每个当下都是你的所缘境。”学员在法师指导下泡茶时,注意照顾好自己每一个念头,用心做好每一个动作,绝不干挠别人。法师事先请大家自备茶壶、茶盅、茶海、杯垫、两个茶杯、一个保温瓶,完全一人一套,不与人共用,免得走动影响别人。法师引导上座后,开始考验每个人功夫,有的“老参”不动如山,“新参”虽然酸麻肿胀一样没少,但痛苦过后,对人生又有新的感悟和体验,可谓弥足珍贵。经行时,学员调好呼吸,前脚着地,再跨出后脚,一步一脚印,步步稳健踏实,充满能量,重新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五)其它修持方式。台湾社会上对佛教的修持还有许多方式,其如:1、念经。许多寺院长期举办念经活动,时间一般在节假日及晚上,过去参加者老人居多,现在也有许多年轻人加入念佛行例。念经者一般要求身着海青,念经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敛眉摄心,字句紧急,声声相续,中间毫无空隙,让杂念无从生起。力图将日常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压抑紧张情绪,随着宏亮的佛号声释放出来,让心情获得调适。2、共修。广大信众参加由法师主讲并主持的活动,可在寺院中举办,也可在其它场合举办。如十方禅林长期举办准提法共修活动,时间晚上七点三十分至九点三十分、早上八点三十分至十一点三十分,场地在市中心十二层大楼十一层,内容“以金刚念诵方式,达到身、口、意三密之相应,定慧之等持。”有的信众利用休假日到丛林中进行“一日念佛”,大家端坐蒲团,放下万缘,“专志念佛时,有如诸佛齐聚,蒲团如莲花,令人感动。经过一天无杂念的念佛、绕佛、礼佛、祈愿、回向,原本身体不适者,也感恩地说:‘真是不可思议,我感觉好多了。”3、抄经。佛光山的毛笔抄经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学员,课程时间二小时,随时可以出去方便,但动作必须是轻巧的。这是另一种禅定的练习,在抄经的过程中,散漫的心思很快地收摄,因为注意力集中在纸上,许多无明烦恼也不自觉地消失了。抄经能帮助学员收摄散漫心性,使内心世界更澄浮清明再回到尘俗中,更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或学习。4、义工。义工也是修持的途径之一,以佛光山头陀义工为例,其课程有大寮典座、折平安符、穿念珠、打中国结、园艺活动、法器及佛像擦拭、全山环境环保等。以大寮典座为例,第一天晚上先由法师们为学员讲述头陀义工的意义,并教授烹饪课程,第二天学员们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有人负责洗菜、有人负责做沙拉、有人负责卤味,油烟、热气蒸得人满脸通红,汗水直冒,让这些平日不常进入厨房的“大丈夫”们,体会到妻子长年累月的辛劳。学员们都认为,自己不是来修苦行的,是来学习如何美化生活与心灵。星云法师认为义工在做奉献同时,也提升了自己,义工由此修行成为菩萨,他在“菩萨义工行论坛”上开示:“真正的义工,要效法菩萨的精神,以慈悲心普施饶益,以平等心利乐有情,所以娑娑世界的苦难众生,不但需要菩萨,更需要实践菩萨道的义工。”“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最好的途径就是做大众的义工,若能以‘爱语、利行、同事、喜舍’来做义工,必能广结善缘,修福修慧,一旦人道完成,自然‘人成即佛成’。”
二、面向社会的各种学佛营
学佛营也称“禅修营”、“夏令营”、“冬令营”、“研习营”、“研修营”等。台湾各寺院及佛教团体常常针对不同对象于冬夏两季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佛营,其主要种类如下:
(一)教师学佛营。以十方禅林举办的某次“教师佛法夏令营”为例,时间为五日,对象为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宗旨“学佛习禅,薰陶戒定慧三学,建立正知正觉,去妄执,消业障,发实相慧,涌大悲心,起大勇,行大愿,开展日日好日,事事无碍之中道人生。”其课程如:念佛拜忏为主体一、禅法研修、太极拳与养生、佛教与美学、佛学与教育等。再以光德寺举办的某次“中小学教师佛学夏令营”为例,时问五天,有来自全台二百五十位教师参加,课程安排从佛学概论、生活修行到心理谘商,多姿多彩,有二十五位学有专长的法师精心辅导,结束前的无尽灯晚会上学员表演了手语、歌唱、韵律舞等节目。这次学佛营特色有:l、参加的男教师增加了约八十位;2、男教师这次也要加入行堂、洗碗、拣菜的行列,以训练懂得分担家务,从家庭亲子的融洽开始,进而推广到学生身上;3、增设视听教室、图书室,除了调剂教师的寺院生活,并可查阅难懂的佛学名相及问题;4、辅导法师随时从旁辅导,及时解决学员在生活、佛法方面的疑难。
(二)大专青年学佛营。这类学佛营在台湾极为普及,由寺院或佛教团体主办,一般根据寒暑假,分冬、夏两种学佛营。学佛营对大专学生了解佛教产生了直接作用,不少学生由此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学佛营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以香光尼僧团举办的某次“大专冬令营”为例,时间三天,有全台四十余位大专院校的同学参加。课程以“佛教根本教义一一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为主题,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同学们深有体会地说:“原来学佛不仅要学佛持咒,更要在日常触境的当下心念中用心,才能解决烦恼、超越苦迫。”再以佛光山举办的2008年“生命教育青年夏令营”为例,时间四天,有全台一百位青年学子参加,课程以“生命教育”为主题,旨在使学员了解生命的重要性,也找到自己的兴趣,让学员从服务中学习,并落实、体会星云法师“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人间佛教的理念。课程设计者认为,现在年轻学子不少人对一切都以叛逆对待,也缺少学习热情,“生命教育”课程是针对这年龄层学员所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自我。佛光山丛林学院男众学部专任教师慧静法师在专题演讲中,以唱歌、播放动画和电影方式解说了迷悟之间的差别,教导学生以正面观念坚持到底,把握当下。再如2009年1月18日,五百位来自全台湾一百零三所大专院校的青年学子齐聚佛光山,参加为期四天的心灵进修活动。为了使参与的大学生放下书本,走进自我内心世界并亲近人群,主办单位于所开设课程中,融合“身体力行”及“心灵提升”两大主题,慈容法师在专题演讲中强调:学校提供了书本的知识,但处在多元化的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多元化的学习,研究书本简单,研究人心就难了,大家要将适应社会的过程当成一种学习,锻炼自己的心志。由佛光山慈容法师、心定法师、依空法师、慧传法师、慧宽法师等弘法经验丰富的法师与学员对话交流,要求大家:“入宝山要努力挖宝,用心感受佛光山欢喜融合,放开心胸学习,沉淀自我。”
(三)中小学学佛营。台湾有一句流行语:“学佛的孩子不会变坏。”台湾的家长们普遍认为,送孩子进佛营主要希望学习两件事:一是福德,一是智慧。福德可从学习佛的慈悲心做起,培养关心自己的家人,到对社会的关心;智慧则是直接由佛教的经典、小故事中,启发做人处事的道理。送孩子在假期进学佛营已成为一种时尚,台湾几乎所有主要寺院每年都要举办中小学学佛营,活动内容包括佛教因果故事、佛门行仪、生活礼仪,另有歌唱、团体活动等,学习生活中的应对、进退,做一个动静一如、有礼的少年。主办单位用心配合学员年龄及个性需要,不断调整课程,以某次“佛光儿童夏令营”为例,对象为小学二至六年级学生,时间为五天二夜,宗旨:“充实儿童暑假生活,以佛法教学培养学童感恩、孝顺、惜福、友爱等良好观念。课程活动中融合静态、动态以及以训练学童思考敏捷、提升创造力。”活动内容:佛学课程有佛门礼仪、禅修、佛教圣歌、佛陀传、大佛法语等;才艺课程有软陶巧艺、野外自然创作、健康活动、风筝制作、团体竞赛等:户外参学地点有北海道场(三天二夜)、阳明山公园、鸟来乐乐谷、野坎素烤等;晚会活动有佛光剧坊、佛光之夜等。一位毛遂自荐加入十方禅林组织的“儿童学佛夏令营”义工妈妈行例的家长,深情地回忆起这难忘的五日生活时说:“除了佛门礼仪、经行念佛、佛教故事,行、住、坐、卧皆是‘用心’处,而落实学佛于生活中,处处皆可体会到智的真、善、美。此外,有棋艺、画作欣赏、认识茶、泡茶、品茶……授课老师菩萨们都细心的一一传授着,小菩萨渐渐‘薰’于欣赏的学习中,慢慢调伏躁动的心息,起居坐息,渐入佳境,会安静的说话、安静行走、安静用餐、安静入眠。”台北市华严莲社每年都如期举办儿童学佛夏令营,其三天的课程有:佛曲教唱、使用多媒体介绍菩萨故事、庄严的礼佛敬僧、静心禅坐的修持、以团体游戏方式学习六波罗蜜及罗汉典故、佛像写生、九色鹿佛画、团体创作、以毛笔彩绘莲花及佛菩萨等,可谓包罗万象。举办单位力图使小朋友从小就闻听佛法,以后就不会做坏事,以达到“多一个好人,就少一个坏人”的办营初衷。
(四)各种不同对象的学佛营。为满足从事不同工作人员的需求,一些根据不同专业组成的学佛营也应运而生,如十方禅林道场长期举办不同的禅法研修营,其目的:“l、为研修佛陀正法,了悟真象,剥落妄执,开展原有之专注、健乐、安祥、空灵、明慧、自然、真实、流畅、无碍、美善、慈爱、灵活、活泼、清凉、自在与无限创造力之无我无执完整生命。2、为在各个领域工作之人员更能发挥潜能,突破停滞,更容易事半功倍,更能乐在工作、日曰好日。3、为人人白浮其意,共造人间浮土。”其按梯次举办的各类禅法研修营如:一般人员禅法研修营、全台社工人员禅法研修营、航空人员禅法研修营、艺术工作人员禅法研修营、护士人员禅法研修营、运动竞赛人员禅法研修营、中小学老师禅法研修营、秘书人员禅法研修营、医生人员禅法研修营等。
各举办单位举办学佛营的动机可能不尽相同,法鼓山持续并多次举办过小学生、中学生、大专生、中学教师、社会菁英、大专院校主管等多梯次的营队,圣严法师于对“教师禅修营”开示时与学员的一番话,或为一种有代表性动机的注脚:当有禅修营参与者间应如何回馈法鼓山时,对圣严法师说:“愿你们把在禅修营中听到的、学到的,认为是有用的一些观念和调柔身心的方法,带回家、带回学校,分享给愿意接受的人,这就是回馈法鼓山了。”有人不解的问:“长期如此,法鼓山不是要被吃垮吗?”圣严法师回答说:“我们越有这种付出奉献的心,来护持我们的人越多。你们来法鼓山参加禅修营,就象批发商来工厂的仓库进货,回去以后就可以替我们做中盘商及零售商。你们给社会的奉献就是代替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我们的收获,那也是你们对法鼓山的回馈,就是显示了法鼓山在今日台湾社会的价值。”
三、向青少年弘法
(一)“静思语”教学。“静思语”为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平时开示语录汇编,曾编辑成多册一版再版。这些语录不用深典,不重华词,却深入浅出,从现实生活常中开发出深刻的道理,语诚而敬,虽温婉却让人易于接受。许多学校教师将其研发为教材,将爱心与智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旨在使儿童受到证严法师的精神感召,由此引导儿童认识体会“静思语”的智慧,并落实“静思语”的精神。“静思语”的教学曾风行一时,“孩子们如脱胎换骨般,懂得明辨事理,变得有礼貌、有上进心、宽容心和感恩心,家长们的喜悦心情更是难以言喻,他们记下联络簿上老师请学生抄写的‘好话’,并重新调整自我身行和亲子相待关系。”教师们在“静思语”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教学方法,已有诸多文章进行总结,并有研究生以此为研究的内容写出论文。“静思语”的教学法还引起海外有关专家关注,如1994年3月,美国加州中文学校校长一行十六人到台北市博爱小学参观,发现“静思语”教学法,他们针对教学方式、教材选择及教法详细提出询问后,如获至宝地表示,这就是他们走遍各地所要找寻的教学法。
(二)让佛法进学校。一些佛教界高僧大德对佛法、佛理的阐述,往往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说明待人处世的人生道理,简洁易懂,很容易被学子们接受。如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组织有关专家,精挑细选出星云法师著作中适合于中小学生学习的内容,编辑成《金玉满堂》教材,向嘉义市五十六所中小学学生捐赠。嘉义市负责人表示:社会出现乱象,辅导学生正确学习是各级学校的当务之急,从星云大师著作中精挑细选编辑而成的《金玉满堂》,不但节省学生选书的时间,更是美化、净化心灵的最佳教材,将其赠送各校,让莘莘学子在价值观念紊乱的时代能得到心灵净化。圆福寺住持觉禹法师指出:佛光山开山以来,己培养不少人材投入文教事业,以辅足家庭、社会教育的不足,未来更会持续进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妙圆法师则介绍指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的开创宗旨,如积极奖助专业人材及优秀青年进修佛学、推动百万人兴学、编撰教材等工作,希望大家能多用教材来教育学子。学校用佛法来安定考生的心情,已为不少学校所采纳。如2009年的大学学测即将开始,为缓解考生紧张情绪,安定考生心情,兴华中学校长于1月9日带领应届二百余位高三毕业生至圆福寺,进行“美梦成真一一考生祈福”活动。圆福寺住持觉禹法师为大家开示,并带领考生念佛、礼佛,诵读(为考生祈愿文),致法语福带,希望透过信仰力量,让考生心情安定,情绪稳定,发挥实力,金榜题名。
(三)出家师父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对话。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台湾社会结构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家庭的功能日趋哀弱,给教育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许多青少年偏差行为日益增加,不良习气严重泛滥,学校和家庭均感困扰,社会各界深为不安,一些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防制青少年偏差行为辅导策略收效并不显著。台湾佛教界面对这一情况,纷纷投入社会教育工作和校外辅导活动。南投县名闻乡“白毫禅寺”住持禅心法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走入监狱、公园及孩子流连的地方,帮助无数青少年远离罪恶,找回自我。寺中其他的法师和修行居土,受到禅心法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也怀有共同的理念与使命,遂创立“白毫学园”,并举办“国中(初中)学生无尘营”,以佛教的教育理念、生活仪范,以及师父们的身教,给学生们以崭新的生活体验,启发他们通过自省,种下善根,激励向上的意志,重新迈向未来。从1992年起,白毫禅寺白毫文教基金会与台北市“教育局”合办“国中(初中)无尘营”,前后八个梯次,每梯次近百名师生参加。活动时间每梯次六天五夜,课程安排有寺院巡礼、学佛行仪、朝山、小队活动等,动静结合的活动内容,使参加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来参加无尘营活动的孩子,许多都曾有过逃课、离家出走,迷恋游戏机、打架、飙车、抽烟、泡酒巴甚至吸毒的不良行为,他们来参与无尘营活动或许不是主动的,但是在一个远离尘啸的安祥环境里,经过师父们以佛教精神耐心教导和抚慰,孩子们得到了启发并能自省,过去的生活若渐渐退去,使枯竭的心灵再现了生机。一批又一批经过无尘营洗礼的孩子们又回到五光十色的红尘世界,已经树立起向上的意志和重新开拓努力的信心。
(四)佛教界对偏离学生的帮助。近年来,台湾社会变化,家庭结构改变,学校教育缺失,多元个人价值和功利的社会关系等因素所致,使相当的青少年学生中途辍学,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台湾佛教界有感于挽救这部分偏离学生的重要,积极进行对中途辍学青少年学生的帮助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并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人士的重视。仅以南投县白毫禅寺举办“白毫学园”辅导中途辍学生为例,他们的经验,成为了后续举办或推广中途辍学学生辅导工作的参考。1995年12月,白毫禅寺住持禅心法师接受台北市“教育局”委托,在寺中举办第一期的“白毫学园”,接待台北市中途辍学的国中(初中)学生,进行辅导工作,时间为半年,即1995年12月至1996年6月。参加这期“白毫学园”接受辅导的学生,在来白毫寺之前,他们飚车、喝酒、出入PUB、不回家、打架、逃学,中途辍学后,生活更是混乱,身心更加不能安定。来到白毫后,他们依然不能安定。因此,禅心法师指出,要给孩子们一个情境,一个境的教育,就是境教。情境的教育,里面有物、环境和人,人事物结合的“情境教育”。也就是说,必须给这些孩子最需要、最适合的整体学习环境与生活空间,让他们的身心安定下来。这种“情境教育”的理念,贯穿于“白毫学园”辅导活动的始终。白毫学园让中途辍学学生在感到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辅导和引导,主要通过:一是劳动教育,包括“出坡”和“种菜、认养苗圃”两部分,“出坡”是佛门里出家人利用早斋后或其他有空的时间,整理寺院环境或进行各种卫生扫除的工作,学生们初来时最讨厌“出坡”,但师父们带着他们,亲自动手打扫给他们看,打扫完后又和他们闲聊读心,渐渐地学生们喜欢“出坡了”;“种菜、认养苗圃”也是一样,在劳动中学生们体验了辛苦和甘甜,在心中播下了善根。二是佛教精神教育。学生们和寺里的师父一同进行早、晚课,感受佛教精神,在“回向”的时候,师父会要求学生将今天的功德布施给他关心的任何一个人,如“祝某某身体健康”、“祝某某考试顺利”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无形中拉近了与他生活中有关系的许多人的距离,学会了肯定和关心别人。三是安排适当的课程目标。针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他们重新设立学习目标的范围,在他们能力可以完成的范围下学习,如请学校老师为他们进行补救,教学英语、数学等课程。有的学生,过去对数学最感头痛,现在不但能安下心来学习,而且还主动要求多上两节数学课。此外,学园中还提供了烹饪、美发、绘画等技艺课程,这些安排不但有助于学生继续升学和将来就业的需要,也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兴趣,改变了以往的不良习性。
(五)佛教界对误入歧途少年的帮助。在台湾由于社会、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担忧,也引起台湾佛教界的关注。为了帮助这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改过向善,佛教界人士深入到少年辅育院等机构,主动参与对他们的教育和辅导。仅以香光尼僧团法师帮助高雄少年辅育院进行弘化工作为例,他们从1990年起,每周五到辅育院教授宗教课程,并每年举办一天的“长风营”和三天的“耕心营”活动,收到了很好的弘化效果。台湾高雄少年辅育院是收容少年罪犯的机构,其中学生部分收容时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18岁,感化期限一期为3年,故院内学生最高年龄21岁。这些学生是由少年法庭裁定应受感化教育,均为男性,共有300多人。其犯罪背景以家庭解组(单亲家庭)、家庭环境差、管教失当等为最多。犯罪种类在1992以前以盗窃为最多,1993年起以烟毒、麻药占大多数,盗窃居次。这些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且早熟。他们中许多人不识字,最高学历仅至初中。辅育院的辅导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每周五定期佛教课程,对象是院内的新生班、初三班、技训班、高二班4个班的学生;二是一年一度的营活动,对象是全院学生。长期性的每周五佛教宗教课程,按学目标设计,兼具知识性、宗教性和生活性。如知识性的“解门课程”,包括介绍佛教的基本教义、因缘果报、苦集灭道、戒定慧三学、人人皆具足佛性等;宗教性的“行门课程”,包括教导佛教基本行仪、忏悔、静坐与共修等;生活性的“生活门课程”包括佛教歌曲教唱、影片教学、主题讨论与小组心灵沟通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安排,达到启发自觉、净化心灵的目的。香光尼僧团为了使少年辅育院里的少年罪犯学生能够在具有知识性、宗教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宗教精神,省思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正向的社会化行为,遂在1992年至1994年这三年中每年举办一天的“长风营”活动,1995年利用寒假举办三天的“耕心营”活动。这两个营的活动内容相同,对象为全院的学生。“长风营”的课程分为:(1)解门课程,在“谈笑书声”中,将佛教的基本教义融入课程,使学生对佛法有初步的概念;(2)行门课程,以静坐为主,使学生在静坐中学习面对自己,增强意志力;(3)生活门课程,有教唱佛曲和励志的流行歌曲,有发挥团结合作精神、勇敢负责的“大地游戏”,有引发学生惜福、惜缘之心的小组回顾活动,让学生体悟世间有爱及感恩的心怀。整个营活动中,对整洁、秩序、团队精神等都设专人进行评分,把活动进行得轻松欢悦、温馨愉快。
四、向特殊群体弘法
(一)监狱弘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佛教寺院向监狱传送佛法,如台东清觉寺慈宗法师曾于1984年4月1日、1985年9月11日曾连续三次到台东监狱举办精进佛七。但那时的弘法大多还只是局限于佛教知识的普及,双方尚无深入沟通,具体效果难以评估。进入九千年代后,监狱弘法风气逐渐形成,其标志为:1、许多重要佛教圆体移橱参与6由于佛光山、慈济功德会、“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等有影响的佛教团体积极介入监狱弘法,并把这项活动纳入本团体工作重点,使监狱弘法逐渐常规化、规模化。如佛光山在各地的别分院都定出具体计划,定期到监狱弘法,同时积极扩展弘法范围,除宜兰礁溪、台北、台中、嘉义等监狱外,又由所属慈悲基金会支援承办了屏东、高雄监狱及高雄看守所等处的弘法活动。2、出现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监狱弘法法师。这些法师在监狱弘法多年,大多被“法务部”聘任为优秀荣誉教诲师。3、弘法方法和内容日趋丰富生动。在监狱弘法与一般性的弘法不一样,由于对象不同,如将一般性弘法的方法和内容搬进监狱,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有经验的法师经过不断总结和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4、弘法方式创意迭出。随着监狱弘法活动的开展,弘法的方式也更加多样。佛光山慈悲基金会从2006年起举办《送万册抄经本到监狱》活动,鼓励服刑人书写经文,以智慧法语涵养心性,每年都举办抄经征文比赛,旨在促使服刑人内心深处的反省。2008年6月份举办的《2008佛光星云法语抄经心得征文比赛》,共收到一百四十五篇作品,经过初审、复审后决出名次,获第一名的高雄女子监狱的简同学在获奖作品《通往幸福的法语》一文中写道“对我而言,‘抄经’可谓是种‘动态禅定’。我藉由提笔恭书的定心专注,除却盘据脑海的无明杂念;更藉由睿智的般若法语,反省偏差观念。此时,法风拂起,携著笔者下偈语下偈语畅入心房,形化成各式法洁用具,将秽境彻底打扫,待其清净后,那些令人怖畏的害虫,自然无所匿荐了。”“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曾多次在台北少观所举办“智慧成长营”活动,主要希望通过三学(戒、定、慧)及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规范,以各种活泼的活动方式,使同学们能从实际生活中来肯定自己、建设自己,进而做一个踏实、感恩、及充满爱心的青少年。“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还在监狱中发起“生命有爱,拒绝犯罪”征文比赛活动,参与者极为踊跃,不少征文生动感人,出自内心,从灵魂深处表示了深深的忏悔。慈济合唱团以歌声缔结法缘,她们定期到台北女监演出,开始时,合唱团的角色并未特意凸现,然而,唱《普天三无》时,有人哭了;唱《祝你幸福》时,有人哭了;唱《咱要手牵手》时,有人边哭边牵着手边要求再唱,要学。能够流泪,是因为心已柔软;容易落泪,是因为已经有了忏悔之意。合唱团不断总结经验,以歌唱为主题,进行精心安排,使服刑者心绪平静、起落、交融、高昂,最后以欣喜结束。5、弘法人员与服刑人员产生互动。如台北女监服刑人员与前来弘法的慈济人产生了信任,曾集资六万余元捐入慈济赈灾基金;为培养爱心,慈济人在监狱中教授纸花制作,女监服刑人员制作了三万朵爱心花,义卖后捐入尼泊尔爱心屋基金。慈济人还在各地监狱开展“监狱传温情”活动,定期进监狱开展讲授佛法、分享人生体验、手语教唱、委员现身说法等弘法活动,并在监狱开展“人性巡回讲座一一误与悟”系列活动,由慈济委员赴各监狱现身说法。
(二)向吸毒者弘法。台湾的吸毒者有多少,目前没有确切的数字。长期致力于毒品防治的宣导及戒治的浮耀法师在一次宣讲时说:据统计,1998年全台湾的烟毒犯大概二十万人,但绝对不止。后来用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来统计,就是用尿液来节选检验,发现每月吸毒的人口,大概增加有五干人,十二个月就六万人,如果再删除一些回笼的,最起码还有五万人,若以保守估计一年增加四万人来说,全台湾二千二百万的人口,要不了多久,几年后我们全台湾便会完全被毒化。吸毒者的增多,不仅使吸毒者身心受到伤害,还祸及社会,导致犯罪提高,成为台湾社会的一大隐忧。台湾佛教界积极参与毒品的戒治,具体做法如:1、在监狱中弘法反毒。佛光山在台南监狱明德外役监成立了毒品戒治班,力图通过宗教信仰、心灵薰陶的力量及心理辅导,期能彻底将吸食毒品的心瘾连根拨除。举办过的活动有:洒浮、三时系念、圣歌比赛、母亲节报恩恳亲会。庆生会、皈依三宝及专题演讲比赛等,由多位法师协助学员做自我观照,让身心安定,将生活重新安排与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佛教方面的有:佛教丛书、佛经选读、佛教圣歌、梵呗、禅坐指导等;技能训练有:书法、美术、烹饪、园艺等;心理辅导有:谘商、座谈、个人追踪辅导等。2、建立戒毒机构。佛光山与台湾更生保护会合作,1996年5月8日在屏东辅导所设立“戒毒者中途之家”,以佛教之宗教思想帮助吸毒者戒治。辅导对象为离开矫治机构而自愿接受更生保护辅导的吸毒者,时间三至六个月,必要时可延期,不仅一切免费,每月还发给零钱五百元。辅导方式包括生活管理、宗教活动、教学课程、心理辅导及职能训练等各阶段教育辅导。旨在通过宗教的感化,使虽戒除身毒而仍有心毒的戒毒者戒去心毒,洗心革面,重回社会。3、通过个别关怀使吸毒者戒毒。慈济人通过现身说法、提供慈济宣传品、帮助找工作、邀请参加慈济人的社会活动等方式,关心游散在社会上的吸毒者,收到显著成效。如一位在黑道上混过、有多年吸毒史的徐先生,在戒毒过程中要找工作却屡屡碰壁,慈济人知晓后安排他进入慈济人开的工厂,帮他树立服务人生的目标,工余组织他参加资源回收、“尊重生命”义卖、爱心捐髓抽血检验、访贫、为残障者筹款义卖等活动,使徐先生找回自我,不再使用毒品。
(三)向收容人弘法。向收容人弘法,已成为一些佛教团体和法师的长期同定的任务。如佛光中华总会会长心定法师于2008年9月应邀参加佛光山慈悲基金会举办的第十二场《人间生活禅Vs心灵SPA)),向高雄戒治所八十位收容人弘法,心定法师作了《爱惜生命,进而改变来生》的演讲,在宣讲弘法同时,心定法师叮嘱收容人:一个人若能思维因缘观,知道一切都是众缘成就,自然不敢居功,知道谦虚并感谢父母、社会大众的成就。最后,心定法师鼓励收容人:以后进入社会,除了要为今生的生活学习谋生技能外,更不可疏忽来生的修行,要好好珍惜因缘,对生命充满希望,才能打造美好的未来。
五、弘法普及化
即向社会上一切愿意了解、研究佛教的人敞开大门,提供条件,吸引大批各界人士学佛,大大促进了佛教在社会上的普及。
(一)佛学会考。佛学会考始于1990年。当时佛光山星云法师鉴于台湾社会暴戾、斗狠、自私、贪婪之风日盛,因此力图通过提倡社会的读书风气,鼓励社会研读佛书,由此循序渐进了解佛法,建立佛教的因果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善恶的准则,由此来促使社会风气的转变,并藉此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层次,让信众将深入经藏融入生活,朝“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目标迈进。佛学会考自1990年举行后,受到各方面的欢迎与好评,因此每年举办一次,报名参考者一年比一年多。其特点如:1、尽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主办单位为三家,除了佛光山外,还加上《中国时报》、《联合报》这两家台湾规模最大的报社。届时这两大报社不但用大量的版面刊登考试题库和金榜名单,还在整个会考活动中刊发图文并茂、极为详尽的报导,并藉此带动了台湾大大小小的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也跟进刊发了大量的有关报导,最大程度地宣传了佛学会考,声势不亚于台湾的大学联考。星云法师还拉出“教育部”作为唯一的“指导单位”,或可力图使联考正规化,以避免造成在公立学校及一些公务单位宣传宗教之嫌。2、参考对象不限。参考者超越了种族、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宗教信仰,考生遍及社会各阶层,有部门政要、地方名流、学校师生、家庭主妇,及不少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学校的校长也鼓励学生参加。年龄最大的人、九十岁,最小的仅四岁。一些对佛法已有深入研究的人也每年都参加会考,目的是为了增长见闻,法喜充满。以1996年为例,全球参加会考人数多达一百多万人。再以2008年10月19日圆福寺及佛光会嘉义各分会举办的佛学会考为例,共一百六十余人应考,九成以上通过会考,其中佛光人名不虚传,个个得高分通过。有一位七十七岁的考生不识字,主办单位安排单独考试,由考官用闽南语念题目供她作答,她因为经常听法师讲经说法,考试以七十二分顺利通过。3、参考区域不限。除了台湾本岛外,尚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中的两百多个城市、千余个考场同步举行会考。值得提到的是还开设了许多特殊考区,如台北看守所、宜兰监狱、台南监狱、屏东监狱、屏东看守所等,都鼓励服刑人员报考;还应文字障碍者要求,设置特别听写教室。4、所出试题能满足各界的需要。会考的题目不仅紧扣时事、亲子教育等生活经验,且能启发考生对佛教、佛学常识的认知、了解。为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试题译成十九种文字之多,并根据考生的程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后又增设少年组。各组考试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少年组以“看漫画学佛法”的方式进行,将佛法轻松地融入小学生喜爱的漫画中,极大地引起了小学生的兴趣,当小学生拿到佛学会考的漫画题库时,爱不释手,纷纷主动要求参加佛学会考。由于考题浅显易懂,小学生考完走出考场时,个个笑逐颜开地表示,这是一项没有压力、轻松、愉快、有趣的考试。5、做好考前考后工作。出题者在出题时要认真考虑多方面因素,如为慎重起见,先将少年组题库送“教育部训委会”和台北多所中小学校长审定,以便取得多方面支持和认可;为消除民众中“闻考色变”的心理,主办单位设计出轻松活泼的宣传品,并通过各种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车厢广告等广为宣传;为使考生能更好地把握考试方向,主办者除将题库刊登于《中国时报》、《联合报》外,还于佛光山及所属各别分院广为赠送,还编印了大量讲义免费赠阅,并由佛光山丛林学院教师全台巡回授课,帮助考生把握重点,树立信心;考完后成绩在报纸上公布,并根据不同考生颁发奖状和奖金(如曾为台北监狱五千名报考者中获满分的四百八十五人、获九十分以上的五百零九人、获八十分以上的四百五十人颁发奖状和奖金),凡各组满分者一律颁赠奖金及《普门》杂志;凡十八至三十五岁之未婚男女成绩满分者,可免笔试进入佛光山丛林学院就读。
(二)推扩教育。即“佛教成人推扩教育”,指佛教团体针对社会成人大众所提供的教育活动,或称信众教育、推扩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台湾曾盛行一时,较有影响的有:开始于1997年的玄奘人文社会学院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97年的华梵人文科技学院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93年的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94:年的中华佛学研究所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86年的西莲浮苑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94年的法鼓山台北安和分院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91年的法源寺别苑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84年的香光尼僧团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88年的福智寺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85年的佛陀教育基金会,开始于1986年的佛教弘誓学院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93年的金色莲花推扩教育课程,开始于1998年的佛光卫视电视佛学院推扩教育课程。推扩教育的具体课程因各佛教团体不同而不同,但一般以佛学为主,兼及文化、生活等,学习地点和时间较为固定,每班要求有一定人数,成绩合格者发给证书,酌收学费。又如台东佛光山兰阳别院社教馆长期以向社区提供终身学习为己任,每天都有不同的课程,成人班有法师讲解佛学及假日佛学院、生活艺能、素食烹饪、瑜伽、点心烘培等,另有佛画、古筝、陶瓷浮雕及婆婆妈妈读书会等综合课程。再如苗栗大明寺办理社区大学,造福乡里社区居民,开设终身学习多元课程,并与社区结合举办各种文教活动,荣获2007年度社会教化事业绩优奖。为进一步推进“终身学习”,佛教界推出各种活动,以吸引社会上众多学习者。如人间佛教读书会总部举办了《人间佛教戒定慧阅读研讨一一慧学》终身学习列车,于2008年9月6日开往台北道场,六百余位全台各地爱书人齐聚学习,新竹法宝寺住持妙勤介绍了人间佛教的戒定慧相关书籍,勉励大家要想开智慧,要多听、多闻,只有用对材料才会有方向、有指标,不致于浪费生命。在“主题论坛”上,人间佛教读书会执行长觉培法师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何谓般若、般若与智慧有何差别?如何化解与自然、人、事物关系的不协调?如何开启智慧并应用于生活上?佛经的哪些智慧帮助最大?如何应用转境?如何兼顾繁忙事业还能自在解脱?对于提出的诸多问题,佛光会中华总会理事依空法师、檀教师郑石岩结合佛经譬喻和生活实例,给予清楚的回答。依空法师还做了专题演讲,有关士分别对戒学、定学、慧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让参与者得到极大的满足,感觉受益匪浅。
在开展“推扩教育”的活动中,香光尼僧团高雄紫竹林精舍佛学研读班最具典型意义,它不仅已规模化、科学化、长期化,并成功地透过系统而循序的课程及教学设计,传递佛教理念,期使成人学员能认知佛法并落实于日常生活之中,因之被称之为“除了慈悲济世外的‘另一种’对话形态一一即基于佛陀智慧理念而开展出信众的教育工作”,其“藉‘教育’此一管道于社会与生活中实践,以立足于当代台湾,并延续其宗教生命。”“让念佛的人都懂得佛”是香光尼僧团创办佛学研读班的初衷,其办学主体是香光尼众佛学院的师生,包括授课、编教材、教学、行政等,每位上台老师至少需要经过五年佛学院的教育,其中佛教义理、禅修、弘化知能等都是训练中不可少的课程。其教学方式能根据成人学员的特点,采用多元变化的教学方法,如“会谈”、“讲述法”、“小组讨论”、“影带教学”、“戏剧表演”、“课外活动”、“评量”等,受到学员的欢迎。学员报名很踊跃,以至有时录取人数只有报名人数的一半。学员中的年龄大多在30岁到59岁之间,中、壮年的为多。职业分布广泛,中下层人士为多。 香光尼僧团办的研读班对成人学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追踪研究后指出:通过学习,学员在认知上,认识知晓了佛教的基本教义,转换了思想观念,提升了洞察力,能判断正信和非正信的佛教,认知了佛教的社会功能,并起到了成人识字教育作用;在情意上,多数接纳了佛教的世界观,改变了人生观念和态度,信仰佛教、感恩,对教育持积极态度,并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在技能上,能实践正信佛教徒的生活,增进人际沟通、心理调适的技巧,并有布施、行善的习惯。
(三)民俗活动。如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煮腊八粥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缘于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未成道时,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淡泊物质以求道。后来他觉悟苦行并不究竟,因而离开苦行林,却因体力不支昏厥,被路过的牧羊女施以乳糜供养。佛陀恢复体力后,安身正坐菩提树下,发愿说:“若不成佛,誓不起此座。”而于十二月八日证悟成道,遂有佛法在人间传播,世称“佛陀成道纪念日”,或“法宝节”。我国佛教徒仿牧女供佛以乳糜的典故,于每年“佛陀成道日”,以白米、青江菜、红萝卜、白果、豆腐、芋头、花生、莲子等八种料,适量配比熬成粥供佛,称为“腊八粥”,最终演变为民间的一种习俗,旨在祈安贺岁。每年佛陀成道日,佛光山各地道场向信徒奉上至少八种食材熬煮的浓稠腊八粥,告知佛陀成道说法度众的悲心,分享佛教徒庆祝佛陀成道、缅怀佛陀的精神。以2008年12月为例,国际佛光会嘉义教师分会,于十二月二十四日由圆福寺住持带领,在大同小学演出《腊八粥之缘》,再现悉达多太子出城、苦行、牧羊女喂乳糜、成道等过程,并向观众奉上热气腾腾的八宝粥,之后,还到中学、监狱等演出多场。台南风山讲堂于十二月二十五日邀请佛光山法师教授大家煮腊八粥,法师与大家分享佛光山开山星云法师指导煮八粥的秘诀,即要做到“众缘和谐”、“融合食材”、“入口即化”,必须具备六种心:1、道心:信仰佛教的热忱;2、供养心:真诚奉献的心;3、功夫心:改造自己的心;4、喜心:创造生命的喜悦;5、老心:体贴对方的心;6、大心:无差别的心。基隆极乐寺及佛光会基隆地区各分会于十二月十七日举办《法宝节腊八粥实务讲习会》,与会者认真作笔记,并深切体会到:如果家庭团聚,大家都能提倡食粥,不但节约宴会开支,又能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佛光山法宝寺及新竹地区佛光分会联合新竹市当局举办((2008年度法宝节温馨腊八情》系列活动,分三梯次办理,共分送邮政总局、“市政府”、安养院、交通大学、中华大学、元培科大、新竹女中等二十三所机关及新竹北市二十个市民集会所,合计三万五千份的腊八粥,旨在使佛教徒在感受佛陀成道的喜悦中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再以春节为例,佛光山每年都举办平安灯会,至今已有三十年,每年都有新主题、新特色,如2009年的灯会主题是“生耕致富”,期盼大众勤奋努力,不但耕耘外在生活,也耕耘内在心灵,耕耘中必能获得财富,带来平安、幸福,“牛”转乾坤,2009年灯会的特色涵盖了信仰、平安、和谐和工艺四个方面,佛光山点亮一盏全台湾最大的光明灯,以普通话、闽南话、英语、广东语、日语、韩语六种语言播放“生耕致富”的理念,同时推出“游佛光山,赠幸福袋”活动,将佛光山规划十二点,只要拿着一张导游简介,前往各站造访盖章,在最后一站佛殿,即可获得主题福袋。佛光山开山星云法师以以“付诸行动、事事求是、勤于工作、自我检讨”勉励大家,希望所有人都能学习老牛辛苦拉车,以为人服务精神,努力耕耘生活与生命,只要坚持“生耕致富”,所有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众多的游客在活动中净化了心灵。
(四)艺术传播。1、通过音乐传播佛法。佛光山星云法师在五十年前开山时就成立了“佛教歌咏队”,以音乐为弘法的桥梁,用音符化开忧虑,让烦恼自行分解,由此启发信众的宗教情操,成为时代创举,这一传统在弘法的实践中被发扬光大。如由法师与居士组成的“2008年人间音缘梵乐团”,于2008年巡回全台近一百天,受泽人数之多,可谓空前,最后于2009年1月4日在台中惠中寺做压轴演出。乐团演出的内容丰富多采,觉熙法师的笛子独奏,觉居法师、慧康法师演唱的《开经偈》、《谁念南无》、《二时白文》、《忏悔偈》、台南合唱团演唱的《吉祥偈》让观众如痴如醉,觉居法师带领十余位法师与大众大合唱《佛光山上》,与观众产生互动。音乐会使观众受到佛法的洗礼,再生好心情,净化了思想,陶冶了人性。台湾佛教界经常举行佛曲演唱比赛,旨在通过佛曲与佛陀接心,使佛曲贴近大众,让民众洗滁心灵、体会生命真谛,如佛光会嘉义圆福、莲华分会于2008年8月17曰举办的《众缘和谐人间音缘》歌唱比赛,参赛者有六十多岁的银发族和十余岁的高中生,大家唱着《点灯》、《我愿》、《爱就是惜》、《一半一半》、《晨祷》等星云法师作词的佛曲,现场气氛温馨祥和,圆福寺住持觉禹法师为大众示,高度评价了这种以歌声弘法的活动,希望透过此次活动,让大众改变对佛教的刻板印象,其实佛曲也可以生动活泼,贴进大众。再如由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佛光大学合办的2008年“青春希望爱——人间音缘”全台青少年歌唱比赛,全台入围的有七十多支参赛队伍、六百位学子,大家以优雅柔美或活泼轻快的音调唱着《点一盏心灯》、《我愿作一根蜡烛》、《做人就象一面镜子》等一首首动听的现代佛教歌曲,将“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人间佛教理念传入世人心里。各组参赛队伍不仅在服装、道具上新意迭出,加上多元乐器及全力演唱,嘹亮歌声与悠扬乐声,使比赛精彩万分。住持永光法师在致词时表示,藉由唱诵“人间音缘”歌曲,透过美妙音乐亲近善知识,是人生中最好的薰习。2、通过戏剧传播佛法。如2008年9月14目的中秋节,九个佛光分会联合以戏剧比赛方式演出“佛教故事”。教师分会演出《前世今生》,透过今生的大剧场与前世的布袋戏布偶演出,创意十足。二分会演出的《芥子纳须弥》,故事中的牛寮阿伯、阿姆穷到共穿一条破裤子,最后还将破裤子布施,让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四分会演出《伤心的木碗》,鞭挞了虐待老人的恶媳。龙泉分会演出《不变的爱》,剧中穷到出卖妈妈的情节让人悸动。佛光童子军演出《人间佛教的行者》,金刚分会演出《放下万缘》,屏东佛光青年演出《三昧水忏》,一分会演出《西游记》,三分会演出《学佛者的正知见》。住持妙璋法师称扬这些集体创作表演的佛教故事非常有意义,也看到星云法师人间佛教落实在生活当中,体现了佛光人的祥和、融和,鼓励大家要及时行孝、布施、慈悲、智慧、放下、不执著。3、通过舞蹈传播佛法。不仅台湾一些艺术团体通过表演舞蹈向社会弘扬佛法,一些演员也把表演舞蹈的过程当作修炼的过程,藉此修心,不仅给人欢喜,也给已欢喜。如以佛教敦煌舞蹈艺术弘扬佛法为己任的“人间敦煌舞艺团”,法师要求演员要内外兼修,要将星云法师所倡导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运动及佛光人工作信条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练舞时要用心观想诸佛菩萨的法像,将菩萨的慈眉善目表现在举手投足中,做到“眼露慈悲、手洒甘露、脚踩莲花”,舞蹈团成员在练舞之外,更加参加道场法会、禅修、佛学等课程,希望在舞蹈中能将菩萨的慈悲发挥到尽善尽美,有的成员还有了意外的收获一一发现自己更快乐、家庭更加美满、工作更加顺利,每天欢喜自在,活力充沛,即使遇到挫折时、困难时,也能很快的转念化解压力。4、通过书法传播佛法。如国际佛光会嘉义教师分会与博爱社区大学举办二00八年佛光菜根谭书法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阶段,参加决赛者有一百多名,分高中组、初中组、小学高年级组、小学中年级组,参赛者在考场当场大笔挥毫,毫不怯场。书法体式除了高中组有人写行草、隶书外,大多数参赛者均书写楷体。最受到青睐的《佛光菜根谭》文句,有“一滴之施济人当厄,就如春风化雨;一言之恶伤人心,好比冰雪寒霜。”“仁者乐山,慈德如须弥山,崇高伟大;智者乐水,慧法如大海洋,浩瀚无边”等。参与者通过书写这些贯穿佛教待人处事的精僻警句,喜欢上了这些警旬,思想上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台湾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表明:佛教对稳定社会治安、改善社会风气、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佛法就在人间,时时刻刻可用;佛法不离生活,就在每个当下;佛法并不难懂,关键在于实践。最后,请允许我引用星云法师的一句话做为本文的结束:“别把佛法当宗教,要将佛法当成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