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吃素,除对健康、对生灵好生之德以外,对社会、对一切畜牧业,又有何影响?
答一:吃素除对卫生健康及对有生命之动物表扬好生之德外,对於社会亦有极好的影响。因吃素的人,戒杀护生,心多慈和善良,对社会之影响力甚大!今日之社会,骚扰不宁,争杀之事,日有所闻,皆因缺乏慈和之心,善良之意,有以致之。佛教以慈悲立教,旨在救护众生之生命,故对农牧业,亦视为间接之杀业,但经律中亦只劝已受佛戒者,防止作「屠户」等十四种「恶律仪业」,以免有犯,并不强制一切人皆如此,故对农牧业并无何等大影响。
问二:慈悲为怀之真正意思,该作何解释?
答二:佛教把慈悲之浅深程度分作三层解释:
1.对自己亲人之苦难,生起同情援救之心的慈悲,冤家则不愿同情援救;此种慈悲心,一般人皆有之。
2.对同教同国人之苦难,生起慈悲同情救济,非同教非同国人,未必能救援,此种慈悲,一般宗教,一般国族人亦多有之。
3.视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与我同体,众生之苦难即我之苦难,众生之快乐即我之快乐,冤亲等视,敌我不分;同时虽已救度一切众生,而不觉有一众生为自我所救度,於中不起人我心,不生恩怨想,所谓「施恩不忘报,望报不施恩」,佛教谓之「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今仁者为救人急难,以百元借与一老伯,後老伯搬至他处,亦不告汝地址,故意避开,汝或以为善门难开,其实此事亦极平常,只为汝之同情助人之慈心,尚囿於普通一般人之慈悲心境,故有此善门难开之感觉;如扩至我佛「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心不分别,任运助人,谓之无缘),施恩而不著相,甚而忘其事,助人等於助己,顺理成章,便无其他感觉,或有嫌於心矣。故佛教慈悲的真正意思,是行慈而心不著相,亦忘其在行善事,毫无恩怨之观念。
问三:释迦牟尼长期修养,对他的国家以及全世界有甚 好的影响?又有甚么缺点?
答三:佛陀经过长期之修养,戡破「我空」(主见)与「法空」(人事)所以他的为人与处事,完全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其对人事的看法与作法,已与普通世人之知见迥异。世界人生一切由倾轧争斗而起之祸乱,皆起於人我是非之分别知见,佛陀已空人我是非计较得失之知见,所谓「我性既空,法性亦空」,所以他是普爱世界人类以及一切众生,不以国家或家庭之爱为前提;故佛教是世界性的,无地域之观念,亦无种族之隔离,人种之优劣,肤色之歧视。若弘扬佛教,使世人皆实践佛教之无我教义,世界即可全面和平安乐矣。此其於世界之利用与影响,岂浅鲜哉!况利他即是利己,全世界若升平和乐,未有其中有一国家会受苦受难之理,自己之国家,自然亦是国泰民安了。此佛理所以大处著眼,大处做得好,做得圆满,未有小处做不好的。即群体好,个体未有不好的。故若问佛教与国家有何影响,其立意已局於「同国爱」或「同教爱」之范围,反把佛教广大无比之慈爱缩小了。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国家,此生存的国家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故在顺序上,应以爱国为先,受世界为次,佛教虽以普爱世界,普爱众生为最高之目标,然在此一大目标未达成之前,亦不忘爱护自己的国家。如佛陀说的「仁王护国」等经,亦多与国家元首提出许多爱国护国的政治意见,并主张推行五戒十善,为仁王治国之道,非谓不爱国矣。在印度史上载琉璃王征伐释迦种族,因佛陀之劝谕,感动而退兵,亦即佛陀爱国之热诚表现了。这便是佛陀与国家,以及世界好的表现。六祖惠能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免角」。佛法不离世法,由世法提炼精华而成为佛法,其於世间人事之大好影响,研究此偈,可以思过其半矣!(七八年十二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