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文集 > 竺摩长老 > 佛学问答集二
六十一、答星洲郑清玉居士三则
作者:竺摩长老 发布时间:2007-12-13 来源:佛学问答集二  点击:

问一:吃素,除对健康、对生灵好生之德以外,对社会、对一切畜牧业,又有何影响?
答一:吃素除对卫生健康及对有生命之动物表扬好生之德外,对於社会亦有极好的影响。因吃素的人,戒杀护生,心多慈和善良,对社会之影响力甚大!今日之社会,骚扰不宁,争杀之事,日有所闻,皆因缺乏慈和之心,善良之意,有以致之。佛教以慈悲立教,旨在救护众生之生命,故对农牧业,亦视为间接之杀业,但经律中亦只劝已受佛戒者,防止作「屠户」等十四种「恶律仪业」,以免有犯,并不强制一切人皆如此,故对农牧业并无何等大影响。

问二:慈悲为怀之真正意思,该作何解释?
答二:佛教把慈悲之浅深程度分作三层解释:
1.对自己亲人之苦难,生起同情援救之心的慈悲,冤家则不愿同情援救;此种慈悲心,一般人皆有之。
2.对同教同国人之苦难,生起慈悲同情救济,非同教非同国人,未必能救援,此种慈悲,一般宗教,一般国族人亦多有之。 
3.视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与我同体,众生之苦难即我之苦难,众生之快乐即我之快乐,冤亲等视,敌我不分;同时虽已救度一切众生,而不觉有一众生为自我所救度,於中不起人我心,不生恩怨想,所谓「施恩不忘报,望报不施恩」,佛教谓之「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今仁者为救人急难,以百元借与一老伯,後老伯搬至他处,亦不告汝地址,故意避开,汝或以为善门难开,其实此事亦极平常,只为汝之同情助人之慈心,尚囿於普通一般人之慈悲心境,故有此善门难开之感觉;如扩至我佛「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心不分别,任运助人,谓之无缘),施恩而不著相,甚而忘其事,助人等於助己,顺理成章,便无其他感觉,或有嫌於心矣。故佛教慈悲的真正意思,是行慈而心不著相,亦忘其在行善事,毫无恩怨之观念。

问三:释迦牟尼长期修养,对他的国家以及全世界有甚 好的影响?又有甚么缺点? 
答三:佛陀经过长期之修养,戡破「我空」(主见)与「法空」(人事)所以他的为人与处事,完全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其对人事的看法与作法,已与普通世人之知见迥异。世界人生一切由倾轧争斗而起之祸乱,皆起於人我是非之分别知见,佛陀已空人我是非计较得失之知见,所谓「我性既空,法性亦空」,所以他是普爱世界人类以及一切众生,不以国家或家庭之爱为前提;故佛教是世界性的,无地域之观念,亦无种族之隔离,人种之优劣,肤色之歧视。若弘扬佛教,使世人皆实践佛教之无我教义,世界即可全面和平安乐矣。此其於世界之利用与影响,岂浅鲜哉!况利他即是利己,全世界若升平和乐,未有其中有一国家会受苦受难之理,自己之国家,自然亦是国泰民安了。此佛理所以大处著眼,大处做得好,做得圆满,未有小处做不好的。即群体好,个体未有不好的。故若问佛教与国家有何影响,其立意已局於「同国爱」或「同教爱」之范围,反把佛教广大无比之慈爱缩小了。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国家,此生存的国家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故在顺序上,应以爱国为先,受世界为次,佛教虽以普爱世界,普爱众生为最高之目标,然在此一大目标未达成之前,亦不忘爱护自己的国家。如佛陀说的「仁王护国」等经,亦多与国家元首提出许多爱国护国的政治意见,并主张推行五戒十善,为仁王治国之道,非谓不爱国矣。在印度史上载琉璃王征伐释迦种族,因佛陀之劝谕,感动而退兵,亦即佛陀爱国之热诚表现了。这便是佛陀与国家,以及世界好的表现。六祖惠能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免角」。佛法不离世法,由世法提炼精华而成为佛法,其於世间人事之大好影响,研究此偈,可以思过其半矣!(七八年十二月一日)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六十六、附许教授来函  (2007-12-13)
  六十五、答许云樵教授一函  (2007-12-13)
  六十四、答无用居士二则  (2007-12-13)
  六十三、答新金山梁君四则  (2007-12-13)
  六十二、答马大学生二问  (2007-12-13)
  六十、答砂劳越潘君居士六问  (2007-12-13)
  五十九、答香港李居士一则  (2007-12-13)
  五十八、答林心鹏居士一则  (2007-12-13)
  五十七、答澳洲廖社长六问  (2007-12-13)
  五十六、答承志学友五问  (2007-12-13)
  五十五、答柳心存君三则  (2007-12-13)
  五十四、答心芳仁者三则  (2007-12-13)
  五十三、答心泓仁者三问  (2007-12-13)
  五十二、答郭冠俦心隆居士一则  (2007-12-13)
  五十一、答陈心升居士十则  (2007-12-13)
  五十、答雅明居士五则  (2007-12-13)
  四十九、答陈心称居士三则  (2007-12-13)
  四十八、答永 居士五则  (2007-12-13)
  四十七、答心春仁者三问  (2007-12-13)
  四十六、答棉兰心声居士三则  (2007-12-13)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