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北京西城的白塔寺,曾经是元代首都的标志性建筑。据史料记载,公元13世纪,一个尼泊尔的工匠,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前往中国西藏,又从那里继续北上,一直来到元代的京城元大都,建造了这座流传千古的佛塔。这位工匠名叫阿尼哥。为什么一个尼泊尔的工匠要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国?他又是怎么成为白塔的主持建造者的呢?
一棵树建成一座庙
尼泊尔王国坐落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北临中国,面积将近15万平方公里。尼泊尔的蓝毗尼,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这里也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渴望朝拜的圣地。
有意思的是,拥有佛祖诞生地的尼泊尔,却是世界上惟一把印度教作为国教的国家。而且,作为国教的印度教与佛教在这里交相辉映,彼此友善相待。公元1世纪,印度教的教规开始在尼泊尔广泛传播,从那时起,城市建筑就再也没有和宗教分离过。在这里,宗教艺术和世俗生活水乳交融。
公元4世纪到9世纪,尼泊尔进入了李查维王朝时期。这是尼泊尔古典文化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尼泊尔早期的建筑形式大多是木制结构。在李查维王朝时期,佛教盛行,大量的佛教建筑中,出现的木工、木料、雕刻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由于木材结构的耐腐性差,所以能够长久保留下来的木制结构建筑所剩无几。
但也有例外。加德满都王宫广场上的独木庙,就是李查维王朝时期的作品。这座庙建于公元8世纪,相传是由一棵树建造的,是加德满都最古老的建筑。
加德满都的王宫广场浓缩了尼泊尔李查维王朝时期的各种建筑精粹,是尼泊尔文化、艺术精华的缩影。在这个广场上,还有童女神库玛丽庙、象头神庙、湿婆神庙、毗湿奴庙、纳拉扬庙和黑天神庙等等。
一块牛皮圈出大佛塔
加德满都壮观的浮图纳特大白塔,被称为南亚地区最大的佛塔,也是尼泊尔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建筑。
浮图纳特大白塔正好坐落在古代从尼泊尔前往西藏的商旅要道上,这座塔始建于公元5世纪,据说塔里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据尼泊尔史书记载,当年,一位妇女向统治加德满都谷地的国王要一块水牛皮大小的土地修建佛塔,国王欣然同意。结果,那位妇女把牛皮割成细细的牛皮绳连起来,圈出好大的一块地方,建起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巨大佛塔。
但到了12世纪和13世纪,古典的李查维艺术渐渐衰落了,马拉王朝拉开序幕,精巧而复杂的工艺取代了李查维王朝时期简洁探索的风格,金属塑像取代石雕成为主要的雕塑艺术形式,宗教建筑也改以石木相结合为主。
在马拉王朝统治的数个世纪中,重要的寺庙都加了金汞合金的屋顶。金、银、铜和其他金属的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木刻、象牙雕刻、赤陶和烧砖等手工艺也同样非常繁荣。这种风格对于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
小小少年监造黄金塔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加德满都谷地里,有3座彼此相连的城市,即加德满都、巴德冈和帕坦。帕坦建于公元208年,是马拉王朝的首都,也是工匠阿尼哥的故乡。
在尼泊尔的历史典籍中,没有阿尼哥的记载。但在中国的《元史》里,有专门的章节《阿尼哥传》。
按照《元史》中的记载,阿尼哥生于1244年,又名阿尔尼格尼,出生于尼泊尔的皇室家族,从小就聪慧且勤奋,年纪不大就已经是帕坦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
由于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理位置上的天然联系及西藏藏传佛教的发展,许多尼泊尔工匠和艺人,“劳务输出”到西藏,从事佛教建筑艺术的工作。同时,许多西藏的佛教徒和经师前往印度、尼泊尔拜师学习,帕坦也成为当时西藏学者艺人汇聚的地方。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拜西藏的著名僧人、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并且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治与宗教大权。藏传佛教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八思巴为了在西藏地区建造一座黄金塔,特意从尼泊尔招募了80位工匠。年仅17岁的阿尼哥也在报名的人当中,而且翻山越岭到了西藏,因技艺超群被八思巴看中,成为建造黄金塔工程的总监工。阿尼哥也不辱使命,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率领着尼泊尔的工匠把黄金塔造好了。遗憾的是,今天在西藏,已经找不到这座黄金塔了。
忽必烈让他造白塔
黄金塔建好了,阿尼哥向八思巴提出回国的请求。但八思巴非常欣赏这个青年,据《元史》记载,他收了阿尼哥作自己的俗家弟子,并带着弟子北上大都,去见皇帝忽必烈。
忽必烈也非常欣赏阿尼哥。于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就这样落在了年轻的阿尼哥身上。公元1271年,忽必烈决定在元大都兴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佛塔,他让阿尼哥负责设计和施工。
阿尼哥希望把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都印刻在这个中国北方的大都市中。接受了任务后,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最终决定采用尼泊尔的佛塔样式来建造。
这种尼泊尔佛塔的蓝本是古印度覆钵式佛塔造型,塔身主体像一个倒置的钵盂,这也是藏传佛教所沿袭的样式,所以又被人们叫做“喇嘛塔”。由于塔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俗称“白塔”。
阿尼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花费近9年的时间,在1279年建好了这座白塔,其建造工艺的精巧、算度的准确,都令人叹为观止。整座佛塔高50.9米,砖石结构,通体洁白。在塔身下部,有一圈由24个巨大花瓣组成的莲花座和塔座相连。在塔身上部,是下粗上细的呈圆锥状的“长脖子”相轮,因相轮有13道圆环,也叫“十三天”。
白塔落成之日,京城为之震动。它融合了中尼佛塔建筑艺术,既适应宗教活动的要求,又达到了“壮观王城”的作用。
白塔是阿尼哥最辉煌的艺术杰作,也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忽必烈大喜过望,当即命人从白塔向四面各射一箭,划出了一块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土地,下令以这座白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白塔是进入中原的第一大塔,其他的塔,比如像北海的塔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过来的。
成了元政府高官
阿尼哥后来还受忽必烈委托,修复了宋代遗留下来的针灸铜人像。
针灸铜人像是北宋时期的王维一设计制造的,这个针灸铜人像制造工艺非常精细,上面人体的经脉一目了然,每个位都有一个对应的针孔。据说当时御医进宫之前都要接受严格的考试,考试的时候铜人像里注满水,针孔封上蜡,考生如果一针下去就扎准位,里面的水就会冒出来。
到忽必烈手里时,这个铜人像已经破损不堪,很多人尝试过修复都没能成功。阿尼哥接受了这个挑战,最终圆满完成了针灸铜人像的修复工作。
阿尼哥一生当中建了三个大佛塔,先是西藏的黄金塔,在建好了北京的白塔之后,又在五台山建了座塔。他到了元大都后,就再也没回过自己的祖国。阿尼哥曾在元政府任“诸色人匠总管府”总管,统一管理营造、雕塑、冶铸及工艺制作,后来又被任命为光禄寺大夫、大司徒,兼领将作院使,掌管金、玉、织造等手工艺品的制作。
1305年,61岁的阿尼哥在大都去世。他在中国的45年中,不仅创作出题材广泛、艺术精湛、风格迥异的宗教作品,而且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对后世影响极大。
遗憾的是,我们无法找到阿尼哥的画像,也无法找到他在中国的墓地。好在白塔还在,一个中尼人民世代友好的故事还在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