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庆8月18日电(记者张国圣 通讯员冯兵)“大足石刻湮没千载,此次考察团的成就,实与发现敦煌相伯仲”,“考论其价值,以为可继云岗、龙门鼎足而三”。1945年4月,在重庆躲避战乱的中国学典馆馆长杨家骆率马衡、顾颉刚等学界泰斗来到大足。在考察结束后撰写报告时,这些学识渊博的大师们仍然忍不住
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呼。
60年后,“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渝召开,这一被誉为“东方明珠”、“国之瑰宝”的世界文化遗产,再次折服了10余个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的铭文遍及全县24个街镇。石刻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余韵延至明清。大足石刻是在中国北方石窟走向衰落之际而在长江流域崛起,至今保存仍较为完好的石窟造像群。它代表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石像雕凿精细,虽经千年风雨,肌肤仍似吹弹得破。石窟儒、释、道三教合一,将中国石刻艺术推向了历史巅峰。它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完成了佛教文化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大足石刻的形成,表明佛教文化完成了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999年,大足石刻一次性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与敦煌并列成为我国石窟艺术中的两个世界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