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方丈释永信 2002年,美国探索频道为释永信拍摄了电视片《新少林方丈》。这部片子追踪拍摄少林方丈一天的生活,看方丈如何坐奔驰车穿行于繁华都市,如何用手机遥控少林寺内的日常生活。这部片子在翻译成英文版时,“方丈”被译成了“CEO”。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对释永信的报道中称,他“常常坐着配有专职司机的吉普车四处旅行,坐着喷气式客机周游世界,与好莱坞名人过往甚密”,是“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
英国《卫报》报道,少林寺的生意做得很大,每年收入达1000万英镑,其中1/3归寺院。
9月7日下午和9月8日上午,方丈释永信一一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一拨地方政府官员正在门外等待,也有一些拜访者直接闯进来,对着菩萨磕头后,恭候在一边。
此刻的释永信,正在扮演着他在社会上的一个重要角色——要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延续佛教的香火,在严苛的佛教戒律之下,灵活地打出他的一张又一张牌。
别胡思乱想就是禅
记者:少林寺现在能够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应该说,与您向世界输出少林寺文化的积极姿态分不开。您觉得您是被时代选择来做这样一件事情的吗?
释永信:(微笑)因缘吧。
记者:少林寺自从1928年被焚毁,到1980年还一直保持着遗迹的状态,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恢复少林寺的?
释永信:首先要恢复少林寺的僧团,这是组织建设。有了僧团才能保证传承。我在1980年入寺的时候,也就十几个僧人。
当时的少林寺已经开始努力解决寺院的传承问题,适当地多收一些徒弟,修复殿宇,解决僧人的居住环境,恢复少林寺的文化建设,对现有的文物进行保护,比如寺院的古塔、碑刻、壁画等。我们需要恢复少林功夫、禅修的传承意识,还有修行法门等等。
恢复禅堂,恢复武僧团,恢复僧人的早晚功课,初一十五诵戒,僧人过堂用斋,重建寺庙的清规,让僧人重新过正常的宗教生活。
记者:您当初来的时候还是一个少年,有没有想过要振兴少林?
释永信:那是不可能的!当时我还是个小孩,根本就没想过,少林寺能够收留我,就已经很满意了(大笑)。
我是在少林寺逐步做起来的。当初来的时候,国家政策还不允许出家,师父私自把我们留下来了,留下来就种地、干活,当时也没啥想法。
记者:媒体评论你是CEO,说你在经营少林寺。对此您怎么看?
释永信:每个人的因缘和追求不同吧,我本人适合这种出家人的生活。少林寺不能和企业相提并论,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信仰文化,一种禅的精神,不受民族、种族的限制,就像好的作品什么人都看,是封杀不住的,是会得到大家认可并可以流传的。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大家都会向往的。
一个人的修行过程就是生活过程
记者:您这么忙,接待、出行,参与各项活动,哪里有时间修禅呢?
释永信:也不能这么说。一个人的修行过程就是生活过程,我们不可能像社会上练功的人那样,在公园里练一个小时就是练功,除去这一个小时就不是练功了,不是这样的。衣食住行如果能把握住好的心态都是修行。一个人的修行就在他的工作生活当中,不能说我固定在禅堂里坐着就是修行,这是误解了——你胡思乱想地在禅堂里面坐着就没有烦恼了吗?他每天工作得快快乐乐你能说他就不是修行吗?
记者:这次政府奖励给你一部车,引来很大争议。有人说大师应该把车捐出来。
释永信:奖励这个车是政府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有人说这话不该由我来说。那谁来说?我怎么解释?
网上发了很多帖子,我也看了,这也算是社会的进步吧。人人都有话语权,谁想说啥就说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进步。
记者:少林寺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在您这个时期,大大地火了一把。
释永信:我现在在这个位置上是这样的,也许换一个人比我做得还好。这不是一个人的原因,而是大的历史决定的。
少林寺现在看起来很火,历史上其他时期说不定也很火,很多皇帝都来过少林寺,像武则天就来过多次,如果少林寺不火,她能来吗?
记者:您的价值观是什么?
释永信:我们出家人没啥高深的价值观。我们出家人是为了学佛,学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佛是最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既然我们选择了,就努力去做,也希望今生今世能达到目的。
记者:你觉得幸福吗?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怎么办?
释永信:我们就等,佛讲究因缘,我们不会失去我们的机缘,没有机缘我们就等待,不会去强求。
记者:您现在住持一方圣山,您内心感觉的是一种欢喜吗?
释永信:我们感觉很轻松,很欢喜,对任何事情对任何人都这样。至少对人类有用,对我们自己也是一样。
记者:方丈平时都看什么书,哪些书对您影响比较大?
释永信:看书很杂,啥书都看。
记者:能谈谈自己出家前的故事吗?
释永信:(笑)也没有什么好谈的,和你一样,是个农村的孩子,你当时干什么,我也在干什么。
记者:距离我们几百米远的地方就是塔林,历代高僧大德都在那儿。将来您是否也会进塔林?
释永信:历史上的高僧我都非常敬重,少林寺的每一座碑、每一座塔都是世间道德的典范和标志,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把这个精神弘扬出去,更好地教化众生,贡献社会。
我能不能进塔林,那是后人的事情,我说了不算。现在还不好说,我做好做坏,(评价)都是后人的事情了。
少林寺就是个宝藏,大家都来淘宝
记者:在少林寺山门里面的甬道上,据说是您拍板铺了20厘米厚、用青石板雕刻的莲花石。有必要这么厚吗?您是想在您住持期间,给千年之后的少林寺留下一些什么东西吗?
释永信:2004年,少林寺在整修施工过程中,用了20万立方米的石材。人的眼睛能穿透很多东西,只有厚才能显示出厚重来,薄了,人的眼睛是可以穿透的。厚重符合少林寺的文化和精神。
不单是地板,灯具也是铸铜的。其实锻出来的也好看,花纹也很细腻,成本也低得多。但我们还是用了铸铜,因为能显出厚重。
我们觉得,少林寺修一次不容易,(希望)多撑一些年代。
记者:少林寺“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前辈的话怎么理解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少林寺的名声是靠拳脚功夫,而不是禅文化。
释永信:这个不用太较真。禅在中国1500多年,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各个地方都能找到禅的影子,像喝茶。写字画画里也有禅,方方面面都有禅。
禅是天下第一,武也是天下第一。现在很多无聊的人都说,你不该打拳!我们打拳不打拳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我们有我们的传统,我们怎么走我们心里有数。
记者:少林寺一直都受到争议,您对少林寺的未来有什么预期?
释永信:少林僧人心中要有政府,要有社会,有众生,因为我们没有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
这世界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只是希望少林寺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我们也没有什么指标,因为啥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跟着发展。
少林寺的发展应该融入社会,融入众生。我们还有一种考虑,在政府的法规政策,佛教的戒律范围内,不搞那种宗教极端主义。
记者:自达摩开创禅宗,少林寺经历了很多兴衰,进入21世纪,少林寺做了一些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事情,有人形容您是“少林寺新一代中兴柱石”,您同意这个评价吗?
释永信:呵呵,这个也不一定。少林寺是不是真的中兴,现在还看不出来;是不是像历史那样,现在还看不出来。
记者:我们感觉现在的少林寺已经非常现代化了,电脑、手机、网络、电影、电视、汽车等等,都进了山门。目前社会上很多人都说和尚就应该在寺庙里面待着,现在这样太入世了。
释永信:佛教和少林寺在社会里存在,我们应该是怎么个生存方式呢?
像过去传统的方式,讲经、抄经、译经,你看过去抄经都能抄得洛阳纸贵,过去讲经一下子就能聚集上千人,庙会的时候能聚集上万人,那个是真不容易。
现在呢,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利用现代传媒,就方便多了,我们要是还保持着传统的讲经模式,那中国文化肯定就被(别的文化)替代了。你保持着原有的方式,人家西方文化可不这样,你看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有自己的媒体,贝塔斯曼就是教会的印刷厂发展起来的。
不利用现代传媒,还保持着原有的那种形式,那我们肯定就非常弱势了,好的东西你也得拿出来给人接触啊,接触都没机会就更谈不上接受了。
记者:“关门”的意见似乎是,只要你们返回到达摩面壁时代或者古代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算真正的僧人了?
释永信:很多事情不是(像他们)那样说的。
前一段我看报纸上说,原来有一批人在树上住着,后来搬了下来,结果说这不行啊,要保护原生态你们得上树啊,他们就集体造反,说我们都从树上下来几千年了,现在还让我们上树去?
所以总的来看,原生态的东西不容易保护,你看少林寺这一块,很多人没有看到的是,现在禅堂里面还有40多个禅师,每天都在禅堂里面坐七炷香,一个星期才出来一次,其他时间都在禅堂里面。
我们也在保持着这样的方式,但是我们不可能都这样。不然我们吃什么啊?寺庙怎么建设维护啊?这都是很实际的事情。
记者:当下的社会,拜金主义的风气很严重,您怎么看社会各界对于你们的这种反应呢?很多媒体甚至评论说,您在拿少林寺经商。要生存就要有钱,少林寺要想挣钱,武僧团出去到世界上表演一圈,几千万元就回来了。
释永信:(笑)几千万元(人民币)没有,几十万元美金还是有的。
中国现在有些人呢,就是认为金钱第一,谁能挣到钱谁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
挣钱不是目的,而是形式。我们的武僧到世界各地做一些弘法活动,我们按照国际惯例,就是要卖票,用卖票(的收入)来租场地,来买机票,来解决交通、广告和住宿的费用。如果没有门票,就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国际上任何文化团体出来都是这种方式,这样才能解决我们的文化交流、展示和传播这些问题。政府又不给我们拨款,少林寺的门票收入我们都舍不得干这些,还都得留着维修我们的寺庙,不能拿到国外乱花。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在国外都用了多少年了。
至少我们靠做旅游做文化生存,也是靠自己的双手啊。不靠政府,不靠信徒,是靠我们自己来养活自己啊。我们修来的福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记者:谢谢方丈接受我们的采访。
释永信:希望你们和人们常来,把少林寺当一个家,一个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