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非概念化的实相,或真空,又可以称做真如( bhutatathata,在英文中可用"Suchness"来表示)。真如(Suchness)有时译成"如此"(thusness),意思是如此这般,它无法用语言概念来认识和描述,必须通过直接体验才能把握。假设桌子上有一个橘子,有人问你:"它是什么味道?"无法给他回答,你必须把橘子切开,请那个问话的人尝一尝就是了。这样,你就让他(她)进入了橘子的真如,而无需任何语言概念来描述。
为了提醒他的弟子注意实相的无拘无束、无始无终性,佛陀让他们称他"如来"。这可不是一个荣誉头衔。"如来"的意思是"如此来者"、"如此去者",意味着他从真如中来,安住在真如中,又回到真如中去,即回到非概念化的实相当中去。又有谁,或者说又有什么不是从真如中产生的呢?你、我、毛毛虫、一粒微尘,这一切都是从真如中产生,安住在真如中,最后某一天又将返回真如当中去。实际上"产生""安住"和"返回"这些词汇,并没有实在的意义。一个人决不可能离开真如。在《阿奴逻陀经》(the Anuradha Sutra)中,佛陀回答了一个令很多比丘困惑的问题:"如来死后会发生什么?他继续存在?他停止存在?他继续存在又停止存在?他既不继续存在又不停止存在?"
佛问阿奴逻陀:"于汝意云何,如来可以色身见否?"不也,世尊。""如来可以色外见否?""不也,世尊。""如来可以受、想、行、识见否?""不也,世尊。""阿奴逻陀,生时汝尚不知如来,死时即知如来终、如来不终、如来终不终、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耶?"原子弹之父、物理学家阿尔伯特·欧彭海姆(RobertOpenheimer)偶然读到《阿奴逻陀经》(the Anuradha Sutra)中的这段文字,基于他对粒子不能够用时空有无等概念来界定这一事实的观察,他理解了这段话的真正用意。他写道对于那些看起来最简单的问题,我们倾向于要么不回答,要么这样回答,乍一看起来,它与其说是对物理学的正面肯定,不如说更多地让人想起某种不可思议的教义问题手册。比如,假如我们问,"电子是否保持同一位置",我们必须说"不";假如我们问,"电子的位置是随时间改变的吗?"我们必须说"不";假如我们问:"电子是否静止不动",我们必须说"不";假如我们问,"电子是否运动的",我们必须说"不"。
正如你可以看到的,科学语言已经开始接近佛教语言。读完上述《阿奴逻陀经》(the AnuradhaSutra)中的那一段文字,欧彭海姆说道,直到本世纪,科学家们才能理解两千五百年以前佛陀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