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提到的禅观内容也可以称作无边无际的互即互入,也就是说,所有现象的存在都是互相依赖的。这种观想可以帮助我们从同与异、一与多的概念中摆脱出来,可以把"我"的观念消解掉。因为自我的观念建立在同与异的对立基础之上。当我们观想一粒微尘、一朵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无法从"同"、"一"和"自利的打算"等观念中摆脱出来。我们总是直线条地看待一和多、一和非一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这样做是必要的,好比火车需要轨道一样。但是,假如我们真的领悟了微尘、花朵和人类的无尽缘起性,我们就会明白,没有差异性就没有同一性。同和异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同就是异,异就是同。这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互即互入的规律(也就是法界圆融)。
互即意味着"此即彼","彼即此"。互入意味着"此在彼中","彼在此中"。当我们深入地沉思互即互入的规律,我们就会明白,一与多的观念仅仅是我们用来描述真实的一种心灵结构,好比我们用水桶装水一样。一旦我们逃脱了这种心灵结构的束缚,我们就像火车脱轨一样,自由地飞出去。正如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站在星球上,这个星球一方面正绕地轴自转,另一方面绕太阳公转,我们的上下等方位概念就会瓦解一样,当我们意识到事物的相互依赖性,我们就会摆脱"一和多"的观念。
在《华严经》中,"因陀罗网"这个意象是用来说明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涉之无穷无尽的变化性。这个网是无数不同的宝珠织成的,每颗宝珠有数不清的面,每一颗宝珠可以一一映现网上其他的宝珠,其他的宝珠亦互相映现。从这一角度来讲,每一宝珠都包含了其他所有的宝珠。
我们也可以举一个几何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一个圆,以C为圆心。这个圆周是由所有从圆心C发出的等距离的点构成的。这个圆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圆周上所有的点存在。假如周围上哪怕有一点消失了,那么这个圆周也就立即消失了。这好比孩子用纸牌搭成的一间房子,拆去其中一张纸牌,其它的牌都会塌下来。每一张牌都依赖于所有其它的牌,去掉其中之一,房子就不复存在了。周围上每一点的存在都依赖于所有其它的点。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一即多,多即一"的道理。周围上的每一点都是同等重要的。纸牌房子上的每一张牌也是如此。每一个个体对整体的存在都是至关重要的,对整体中所有其它的部分也是如此。这叫做"相互依存"。
为了想象一下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那种相互交错性(它说明了事物互即互入的特征),我们可以画一个球体,这个球体由球面上的所有的点和球内所有的点构成。这个球体尽管有非常非常多的点构成,但是缺少其中的每一点,它都将不复存在。现在假设我们把其中的每一点都同其它的所有的点连接起来,比如我们先把点A同其它每一个点连接起来,然后我们又把点B同其它每一个点(包括点A)连接起来,这样直到所有的点都连接起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已经织成了一个非常稠密的网,它把所有的点都编结在一起。
"菩萨明了法界无尽缘起,在一法中见到万法,在万法中见到一法,在同一性中见到多样性,在多样性中见到同一性,在无量中见到一,在一中见到无量。诸法生灭变化,所以非真。"
早先的时候,我提到,现代物理学中的靴襻(Bootstrap)理论与我们这里所说的相即相入观念是非常相近的。"Bootstrap"理论放弃了物质基本元素的观念,认为宇宙是相互依存之诸现象构成的一个网络,其中每一现象都是由其它所有现象共同协作构成的。宇宙是事物之间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织品",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事物是究竟实在的。我们称作粒子的东西只不过是粒子自身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罢了。
或许有人问,"虽然我同意,每一现象的生存都依赖于其它所有现象的存在,但是,那个包含一切现象的全体则来自何处?"请您给他一个回答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