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课题文章 > 价值
心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09-06-09 来源:汕头觉道学佛社区  点击:

继上期圣严师父阐明“心五四运动”的实质精神与内涵后,本期师父又进一步说明其具体内容,以及实践方法,希望将这项实验的成果,陆续推广到家庭、社区、校园,甚至全世界。

四安: 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四要: 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四它: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四感: 感化、感动、感恩、感谢

四福: 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世纪的生活主张,不是一项新创的观念,只是淡化了宗教色彩的名词,而它的内容并没有离开佛法的心法,所以叫做“心五四”运动。这是怎么来的?如前所述,“心五四”是为了实践四种环保,而陆续推出的观念或方法。

四种环保和佛法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心灵环保”的心就是佛法,而以“礼仪环保”来看,佛法是讲礼仪的,这就是戒律、威仪,持戒,守律仪是佛法的根本基础。还有“生活环保”就是佛法生活化。所谓“自然环保”,以佛法来讲,我们的身心是正报,我们所处的世界环境是依报,依正二报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场。用正报在依报中修道,所以我们必须要爱护环境,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这四种环保的根本内涵都是佛法。

“四安”就是“安心、安身、安家、安业”,我有一篇文章曾经在《人生杂志》刊载过,同时也收录在《平安的人间》及《法鼓山的方向》这两本小册子里,诸位可以参考阅读。“安心”实际上就是“心灵环保”,“安身、安家、安业”是四种环保的具体实践。身和心是我们的正报,家和业是我们的依报,我们在依正两种果报中的修行,叫做安业。

“四它”是处理、面对、因应我们所遇到的种种状况时,要用智慧“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个方法非常实用,当我们遇到诱惑、威胁、危险、困扰而心生不安、恐惧,这个时候就“面对它”;当我们面对它时,这些不安、恐惧、嗔怒的现象自然就会消失。当无法逃避时就“接受它”,然后“处理它 ”;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最后,不管是已经处理了,或暂时不能处理,找到办法再来处理;或者永远无法处理,一定要“放下它”,不再有挂碍。若能如此,不论处于哪一种状态,我们的心都能随意自在。

“四要”的精神在于少欲知足而知足常乐。大部份的人因为欲望永无止尽而不断地“想要”,但是我们若再仔细想一想,事实上“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而且这还要看能不能要?该不该要?需要而不能要或不该要的,还可以要吗?如果我们能够厘清“需要”与“想要”,然后再想一想“能不能要”、“该不该要”,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抉择了。我们有很多的烦恼、灾难都是出于内心的“想要”,不能要的也要了,不该要的也要了,结果为自己制造罪恶,为他人带来苦难。这是因为未能领会少欲知足,与知足常乐的意义。

“四感”就是“感化、感动、感恩、感谢”。要感化谁呢?一般的人都想要感化他人,而我们则是用正确的佛法观念和方法来感化自己,转变自己,再用慈悲的、智慧的行为来感动他人。然后感恩使我们成长的任何因缘,感谢一切使我们转化自己、成长自己的机会。如果我们善用“四感”,我们就不会对自己失望,不会对他人愤怒,也不会对现实的环境产生不平衡了。并且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能转化他人及帮助他人了。

“四福”是“知福、惜福、培福、种福”。大多数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就算一切都没有了,还有一口呼吸,就是有大福报的人。事实上每一个活着的人,除了呼吸,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很多机会、很多因缘,那就更要“知福”了。我们既然有了福泽、福报,就要懂得珍惜,不可以任意浪费。所谓浪费,就是挥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比如浪费我们的时间、体力、健康、财富,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各种因缘福报,不知善加运用于自利利人的活动中,这都是不惜福。有许多的人一餐饭吃掉几万元,或者一夕间玩掉几万元,而感到很满意、很实惠,甚至以此自豪。他们觉得这是用在自己身上,不是浪费掉,这种人不知道要布施做功德,不仅不惜福而且损福。要知道,福报是有限的,若不惜福,便是损福,福报很快就会用光的。很多人常讲“富贵不过三代”,原因就是子孙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能够惜福、知福,而且一味地损福,不久之后就无福了。

福报少的人要“培福”,没有福报的人要“种福”。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位须菩提尊者专门向有钱的人托钵,因为他觉得穷人已经很穷了,再向他们托钵是非常残忍的事。后来,佛知道了这件事,就说:“穷人已经没有福了,你再不去向他们托钵,他们就更没有机会种福,以后福报也就更少了,你应该要去向他们托钵。”这是佛陀慈悲,教我们:没有福的人要种福。

“四要、四感、四福”在《我为你祝福》这本小书里有收集,《平安的人间》这本书里也有“四要”,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把“心五四”运动称之为“世纪的生活主张”;如果分开来讲,“四安”称为“提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张”;“四它”是“解决人生困境的主张”;“四要”是“面对烦恼安定人心的主张 ”;“四感”是“帮助自己成就他人的主张”;“四福”是“增进全人类福祉的主张”。这些主张是大家集体创作的,是我们团体的主张,这表示我们大家是团结一致的,我一提出“心”五四运动,大众立即响应,并提出落实在我们生活中的主张。

“心五四”运动

是以精神启蒙运动的生活教育

来实践大学院、大关怀、大普化三大教育目标

“心五四”运动就是精神启蒙运动,目标是佛法生活化,这就是生活教育。也许诸位会怀疑,将来我们的大学院教育是不是佛法生活化?答案是肯定的,包括课程、校园的境教,都是朝向此一目标。今天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已在推动佛法生活化的教育,因为我们是以“实用为先”,而“实用为先”就是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

启蒙是指心智的开发、观念的转变。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人,因为心智有问题,观念有问题,结果造成自害害人。因此我们的“心五四”运动,是以精神启蒙运动的生活教育,来实践法鼓山所提倡的三大教育的目标,即大学院教育、大关怀教育、大普化教育,和推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

“心五四”运动

淡化宗教色彩,入世化俗。

充实佛法精神,避免随世流俗。

由法鼓山僧俗四众以禅修的方法及观念,落实于日常生活,同时推广到家庭、校园、社区、全世界。

如何推动“心五四”运动?一方面淡化宗教名相的色彩,入世化俗,另一方面,要充实佛法精神,避免随世流俗。一个佛教团体怎能淡化宗教色彩呢?佛法与宗教、哲学、科学,是不一不异的,具有其各种层面的功能,未必要受到宗教、哲学、科学的界定。佛法就是佛法,因为某些宗教是讲“创造神”的信仰,以及灵异现象的崇拜,而佛法是不讲创造神的,关于灵异及神通,虽然佛经中也有介绍,但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至于中国的禅宗,更是不主张利用灵异及神通,来诱惑信众,中国的禅宗是最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教。

所谓淡化宗教色彩,主要是指不以灵异现象及神通能力等神奇神秘经验作为号召,强调不对于偶像的崇拜,尤其以活人、灵物、灵力为偶像等。佛法的最高原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非法非非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非佛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还一再地说:我讲的都不是真实法,都是方便法,都是权巧法。因为所有文字、语言、理论、观念、方法全部都是方便法,没有真正的真实法,这叫做佛法,如此就淡化了宗教信仰的色彩。此外,活人偶像、灵物偶像、灵力偶像,乃至思想的偶像都不崇拜,只有以“心五四”的方法帮助我们解除困境,这就不再属于宗教的范畴了。所以请大家不要担心、害怕,以为淡化了宗教色彩,便会失去佛法原有的方向,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充实佛法的精神,在世间中影响世间,在世俗中转化世俗。我们不随波逐流,相反地,要作中流砥柱,入世化俗。

“心五四”运动从何处着手?为了避免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目前僧团和护法体系正在思考具体的实践方案,例如先在某些地点设立示范区,然后再将实验的成果推展到家庭、社区、校园,甚至于推广到全世界。

(圣严师父对专职菩萨之精神讲话,一九九九年九月七日于农禅寺斋堂,胡正中居士整理)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圣严法师的《心五四运动》  (2009-06-09)
  圣严法语  (2009-04-25)
  谢谢癌菩萨  (2008-04-03)
  印度佛教史  (2007-12-06)
  73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2007-11-30)
  72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2007-11-30)
  71 可用物理现象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  (2007-11-30)
  69 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2007-11-30)
  68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2007-11-30)
  67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2007-11-30)
  66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那里  (2007-11-30)
  65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2007-11-30)
  64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2007-11-30)
  63 卐字是什么意思  (2007-11-30)
  61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2007-11-30)
  56 何谓专修与杂修  (2007-11-30)
  55 如何一门深入  (2007-11-30)
  52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2007-11-30)
  51 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2007-11-30)
  50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2007-11-30)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