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 佛教分类
三藏经典 课题文章 智慧法语 佛教故事 文集 文学空间 书籍下载

 搜索。。。

 菩提文库最新
·我可以称台湾中国人
·不令六根流尘
·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轮回中的亲人,仇人—
·人间处处为道场、生活
·“是非”+ - x ÷
·持素与因果
·佛教最慈悲的礼物--
·因果是迷信的吗?
·自杀是灾难的开始

 菩提文库热点
·佛陀的故事(图文)
·上香的正确方法
·认识拿汀斯里卢翠婷
·[马来西亚] 新闻自由的
·净化你的心灵——佛家
·吉祥经
·放生积福 拿汀斯里卢翠
·供香的方法
·胡因梦真面目 我的半
·佛陀的一生(漫画)



  首页 > 菩提文库 > 三藏经典 > 经典 > 
《优婆塞戒经》浅释认证版--净慧法师
作者:净慧法师 整理:释智慈  发布时间:2011-05-20 来源:净慧法师佛经浅释下载中心  点击:

序 言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浅释的《优婆塞戒经》,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浅释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
特此说明!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三年十月
                                 西历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诸位法师,诸位仁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我们今天共同读诵受持《优婆塞戒经》,其它经书都有四句开经偈,而这部经在开经的时候,没有用四句开经偈,用的是《大般涅槃经》中佛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个开经偈的法义是,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有戒在就等于佛住世。
缘起是在家二众想知道怎样持戒修行才为具足,请讲此经。

讲一讲经名,《优婆塞戒经》属于佛教三藏十二部中的律部,从经名上看是佛为在家人说法。但是内涵里,是为四众弟子说法,只不过是一位在家男众请法;所以,以请法的优婆塞为题,将经名定为《优婆塞戒经》,并不是专为在家人所说,法会上包括四众弟子。这部经一共分七卷,二十八品。由印度僧人昙无忏法师翻译,“昙无”译成中文为“法”,整个名字译成中文就是法丰法师。昙无忏法师来到中国后,在甘肃一带翻译经典,这位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在中印度时期,被尊称为“三藏法师”。译的经典主要有《大般涅槃经》、《大集经》、《光明经》、《菩萨戒经》等;此经与《中阿含经》、《优婆塞五相戒经》、《优婆夷净行法门经》等经典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此经为大乘经典。

在家人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家的信佛人;二是在家的修行人;三是在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出家人是少数,在家人是多数。这部经的特点,即不分宗门教下,哪宗哪派都得依戒而行,不管修学什么法门,都得以戒为师。这部经主摄各门,具足各宗,总持三藏。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出家人以戒为师;在家人也以戒为师。下面讲几个关系:

一、 戒与修行的关系

佛法是船,戒是行船操作的规范。我们这个身体修行是主人奔向彼岸,想到极乐世界去;修行的主人是舵手;奔到彼岸才是目的;导航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在苦海中,想让这艘法船航行,必须按操作规程办;不按操作规程办,这艘船会触礁,会迷失方向,奔向何方不可知,什么时候到岸就更不可知了。如不持戒,不可能到达彼岸。只有在以戒为师的前提下,才能依法修行。否则,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一边修行,一边杀盗淫妄犯戒,出家人在寺院里,主持戒律的法师不允许;在家人有业报相随,受业报牵引堕三恶道。持戒修行能够到达智慧的彼岸;而破戒之人堕愚痴的彼岸,即三恶道。正所谓持戒修行比翼鸟,破戒修行单翅飞。空守戒律不修行,还是原地没有动。

要明白守戒、持戒不是目的,光守戒、持戒也不能到达彼岸。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守持戒律都是值得赞叹的。但是如同一个害怕犯错误的小学生,心里就想着不违犯纪律,却忘了学习,还是不能取得好成绩;修行人也如此,害怕犯戒,进而不闻、不思、不修,忘记了自己修行人的本分,也不能修行好。出家人守持戒律容易一些,夏季可以结夏,不染酒色,有持戒的环境,又不容易犯戒。而在家人修行却不容易,不管是修行声闻、缘觉的人,还是菩萨行人,生活中处处都有戒条。如走路时不小心踩死蚂蚁怎么办;农民发现果树生虫子要不要喷洒农药;家里蟑螂泛滥怎么处理;将军不指挥千军万马行不行等;在家人守持戒律很难。过去佛教里有过公案,在家人修行为了不犯戒装哑巴,现在行不行?现在在家的修行人哪行哪业都有,不说话能行吗。上面讲的这些情况都能如法处理,既得到解决,又不犯戒。这里就需要如法思念,如法说话,如法办事,如法修行。

二、 守戒与因果的关系

身不该做的事不做;口不该说的话不说;意不该想的念不起。如果不该想的想了,就有因果。有善念就有善因果;有恶念就有恶因果。戒条就像高压线,不可越雷池半步。世俗的事把握一个度,过一点儿就为失,有业报相随。善事无度,恶事有度,有底线。对受三皈依的人说戒,对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说戒。但平常人听了有预防作用,可以避免造业。修行人的身体就是法船,无量劫以来业习结集所感,尽有诸漏。六根天天在漏,说白了就是六个漏功德的大窟窿;戒就是帮身体堵漏的。只有靠戒能够预防产生新的漏洞,最终到达极乐彼岸。否则,苦海中行船,根本走不了。修行人的身体是法船,即载法之器;这个身体造作业因必入因果律,就是因果的规律、法则,谁也改变不了。自种因,自受果,俗话说“自食其果”。谁做的恶果肯定是谁自己承担,别人替代不了。有的果报是一因多果,如做了一件恶事,有多种果报相随。造了杀因,可以短命,亦多病,这就是一因多果。也可以是一果多因,如生重病,是由多种业因共同结集所致。不管时间多久远,业因不失,业果相随。前世、现世和后世,三世因果。果报有三种,一是现世报,现世作业,现世受报;二是下世报,今生作业,下生感召受报;三是百千万劫报,就是说造的业因百千万劫都不消失。人要是不修善、不出离,因果就永远不消失。“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所以,讲戒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因果。

三、戒与法的关系

法是众生与宇宙一切事物现象和变化的规律,众生离不开法,众生一切的造作都是法。佛法是觉悟者之法,佛法分经律论三藏。简单地说,佛法就是让众生转迷为悟,转痴为智,转凡为圣的规律,这也是一种因果规律,这就是佛法,谁也改变不了。谁不按这个法行,谁就成不了佛;谁按照这个法行,必定成佛。戒是佛法中的一部分,是修行人共同遵守、共同奉行的规则;既约束自己,也约束他人;持戒是共同遵守、自愿遵守。戒是为修行人前行保驾护航的;一犯戒,道行马上停滞,无法前进。有戒,法船才能正常航行。既要守戒,又要积极去持戒修行,这才是菩萨行人的愿力。修行过程中不犯戒,积极去持戒,心里不觉戒的存在,又处处是戒,无一不是戒,有这样证悟的人都是大乘之人。正常的守戒多为初行者,觉得有戒律存在,身、口、意为戒律所约束。佛法与戒同行;一是受三皈依的时候,受三皈就有戒;二是承传佛法时,同时受戒。什么是“承传佛法时”,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里,佛说“我有秘密口诀、修持方法,传给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以道传道、以法传法。”传道传法的时候,就已经受具足戒,男众二百五十条,女众三百四十八条;同时,受菩萨戒。三是修行一段时间后,由沙弥戒转为具足戒;在家人修行由五戒、八戒至菩萨戒;大乘戒与小乘戒不同,大乘戒动念没作都是犯戒;小乘戒有念没作不犯戒。

再讲一下破戒的危害,佛说三途轮回报。佛不度无缘之人,法不度破戒之人。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一旦破戒,法在身上就失效。为什么说对一位圣人或有修行的人起疑惑心的时候,法就已经为不度。

“法不度”什么概念?人同样载法,首先,护法善神不护佑,心被邪见所蔽。还有,破戒的果报从人直到阿鼻地狱,破戒之人不可能生天。有人不愿守戒,是由于自己的业习、业因感召,无量劫造作的,今生就有这个魔蕴。谁有业习,魔就会去找谁。“业习”就是我执我见我慢,通过第七意识反映出来,有习惯力,不受理智的控制或控制不住。抽烟、酗酒、吸毒、贪欲等都是业习感召,习惯力在起作用。

再有,修行人心有所求,著相前行,心量自狭;就是有贪著心、往生极乐心、求法心。一有求,就把自己的心量变小,本来心有一丈,一有求心,变成五尺。心量一小,做起事来功德就变成福报。自己不觉,善知识、护法善神一下就知道。贪善也为贪,贪不到的时候,马上变为嗔。有些人求善法,求不到心就生嗔。心量自狭的人难求圣果。贪求善境界,心有贪念都是小乘人的心魔所致,心魔无始劫来与人同行,魔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心魔是自己内在的魔,顺逆二境来的时候,击败人的心智,让人心智散乱,明白转糊涂。遇到自己心魔的时候,败者多胜者少。胜者就是出离,败者就是六道众生。心魔在人这一道,有心魔就召人魔、事魔,世俗的是是非非。同时是外魔,比如想出门,就遇暴雨,或者生老病死等,都属于外魔之事。修行人证得圣果的时候,肯定召天魔;天魔魔成就之身。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破魔军,魔王、魔子、魔民全上来。我们体内有魔蕴,自心有魔才召外魔。魔考过关了,成圣;魔考没过关,败下来,那就是众生。

什么保护修行人?戒律。没有戒,内魔没守住,外魔破不了。降伏不了内魔,外魔一击就败。心里想饮酒,那里一招呼饮酒,肯定乐颠地去;心里想打麻将,那边一招呼就走。一个修行人,要做恶事的时候,心里有两个声音,一个说“去做”,另一个说“不要去做”。凡夫认为做“恶事”是天经地义的;“恶事”指的是食肉、饮酒、找小姐,即世俗人眼里的“好事”;内心还有个声音催促快去,都是不知不觉做了不守戒的事,种下业因。明白因果的人才知害怕,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作犯戒的事。戒与法的关系,戒是保护依法修行的。

四、 古德与现代人的关系

讲法要离开文字相,法不依文字。没有证悟的人讲不出三藏十二部的真相,怎么讲都是文字般若。世人追逐名相,追逐文字的华丽,这和证悟是两回事。古德先贤已证知并悟透天、地、人之间乃至宇宙人生真相,预知三世因缘之事及世事变迁等,具足世间与出世间智慧;而现代人,只在法的末端科学知识方面超越古人;在认知世界与宇宙和不同生命状态存在等领域,现代人无法达到或超越古德先贤的深度与高度。但从佛法一万二千年的后五百年开始,最先陨落的大乘说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从声闻乘说是《大般涅槃经》,最后只有一部《阿弥陀经》住世。后五十年,世论破坏佛法。世论就是世俗的观点言论,把佛说经典彻底毁坏掉。后五百年,信佛的人念四字洪名修行就得度;现在诵持四字洪名只是结法缘,不得度;念六字洪名修行得度。佛说经典陨落不是佛法陨落,佛法种性不是真正灭度,只是这个地球要遭受劫难,阶段性的灭度,等弥勒佛出世,继续弘传佛法。

三世诸佛有两种法通;一是说法通;二是自宗通。佛法不管怎么去修证,达到怎么高深的程度,现在佛不否过去佛,未来佛不否现在佛,因为是一脉相通,无互相攻击。后佛不超前佛,前佛带领后佛,佛佛平等,是这样一个法相。而其它的宗教,开始父亲讲一样,儿子讲时又是一样,一教之内出现两派,两派之间互相争斗。佛教是过去、现在、未来佛一体,提倡不管修学什么法门,修持方法或有不同,但不许有争论,不可互相指责、争斗。因为八万四千法门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一个。“说法通”就是随众生心,随应种种说法,言说文字又离文字。“自宗通”是修行者离自心,离种种妄想;又超一切心意识,自觉圣性境界,离世间妄因,见出世间实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两边而不知;所以,佛法不灭。修菩萨行的时候就是这样,离种种妄想而无种种妄想;离自心而不离自性。性本圆融,心还不真实。以世间有为相,修世间有为法,而证出世间智慧。所以,听闻佛法,不说后五十年世论破坏佛法与灭度。

五、“以戒为师”与善知识的关系

第一,依法不依人。佛的弟子是人,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他们都住世,以平常人的身份在人身边。可是不露相,他人不知道。能跟他们结缘就三生有幸,不要贪求别的,有求为贪,贪就是要断缘的。糖块好吃,小孩吃多了有害;美味吃多会撑坏。贪求善境界仍然为贪,为佛菩萨所呵斥,这和恶行的贪虽有区别,也是要断缘的。一些声闻、缘觉、菩萨都是世人,他们住世的时候,是我们的善知识。他们默默地绍隆佛种,承传佛法,引领有缘众生超凡入圣。他们在持戒、传戒,但不制定戒。关键就在这,他们不制定戒,也不改变戒。不管哪位佛弟子修的如何好,佛制戒律一字都不会改。善知识尊佛法、遵佛戒律。所以,善知识不能替代戒律;只能引领人守戒、持戒修行。

第二,戒律不可更改。戒律是佛住世时亲自制定,众弟子受持戒律修行。众善知识是守持戒律的模范,三世诸佛如此,庄严劫、贤劫、星宿劫也如此。现世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佛的戒律不可更改。包括末法时代后五百年,人不持戒也照样不可得度、不可往生。因此,永远不可犯戒,戒律也永远不会因时因地而改变。佛不度无缘之人;法不度破戒之人。破戒之人只有在大善知识的引领下忏悔,才可得度。否则,人的忏悔只是言语上的说辞,不知如法忏悔。

第三,以戒为师就是以佛为师。佛在自己的法性身之内,在报身主持的三界内,不舍众生故才制定戒律。这个戒律是十方诸佛接引众生共同遵守的宇宙公约,十方诸佛都遵守,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都按这个标准接引众生,没有不按照这个标准的。修行人破了戒,天地不容,龙神共愤;有人想“我破了戒,佛菩萨不知道吧。”别说诸佛诸菩萨知道,就连有的修行人都看一眼就知道。破戒的人眉宇之间有一股邪气,不把它说破,就是给留余地。在佛菩萨那里给人留一个忏悔的机会,若自己不知忏悔,再往前行非常危险。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贤劫千佛出世都不度,流转六道。善知识不能替代戒律,善知识只能讲佛法,让修行人坚固信心,去守戒、持戒、依戒修行。释迦牟尼佛化身在这个娑婆世界常住,谁守持佛的戒律、依法修行,佛就度谁。否则,在这个世界,修行而不守戒的人等于没修。末法时代,魔王在干什么,他与善知识相反,干两件事;一是破法;二是破戒。哪个法度人,魔王就想方设法破坏哪个法,让该法不能度人,特别是佛密传之法。能不能破坏呢,不能;只是让人心起疑惑,真正修持这个法门的人仍在秘密传承,真涵内要盗不走,也破坏不了。就像单线联系的电话一样,一旦谁利用这个法从事其它破坏活动,这个线一下子就断。如罗睺罗修持的密法,谁也破坏不了。魔王想知道,绞尽脑汁套口诀内要,用语言激怒,诽谤“修的是外道。” 若受不了,辩别几句,一下子就中计,魔王就以此达到破坏佛法的目的。因此,法师传法前要观察人的根基,根基尚浅,定力不够者,对不起,不能传法。破法的方法就是说相似法,利用魔子魔民和魔境给修行人设置障碍,目的就是毁法,逼迫修行人退道,打击修行人的信心。破戒,就是修行人自毁菩提。表现为魔子魔民破僧威仪,进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有的出家人出家几年还俗结婚了,这就是魔子魔民入我伽蓝,典型的以破坏戒律来破坏佛法。所以,在家人没修行之前,还容易点;修行之后,有的魔子魔民以美女身、美男身勾引,守持不住,就是魔子魔民的俘虏,不用多说其他。破戒之人,没人度,谁也不救。而且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堕阿鼻地狱。不是说的重,戒律和诸法实相就是如此,谁也改变不了这个法则。讲上述几点,是为了帮助诸位更好的理解此经。在经教讲解上,重弘法义,不专一宗,方便随宜。下面讲经。

优婆塞戒经卷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此经是佛说真实。时间是一时,地点是祇陀林中阿那邠抵精舍,听众有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僧五百人,一千名善男子,五百名善女人,还有五百乞儿。请法的是长者子,就是地方有威望的一人之子,非常有影响,佛称之为善生。

善生向佛请法,外道讲供养六方,东西南北上下,各方均有护佑;佛法中有没有六方之说呢?

佛法不离世俗的形式,即形式相同,内涵不同。如世俗人结婚要摆宴席,但一样摆,信佛的人摆宴席,要素食或念死。即用诵经、念佛号的功德提前回向给被吃、被杀的众生,让它们得到超度。不信佛的人杀生,就要业报循环。佛教随顺世俗这些形式,形式相同而内容不一样。

佛说,佛法中也有六方。六方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供养六方,也增长寿命、增长财富。佛法中的增长财命和外道不一样。外道供养六方的增长财命是有为的,即生财命;佛法中的增长财命是无为的,今生和未来生。首先是寿命,一位阿惟越致菩萨寿命无可称量,佛的寿命更是不可称量。其次是财富,极乐世界的人就是思衣得衣,思食来食,妙不可言。这个财富即功德,是无穷无尽的,与世间的有为财富完全是两码事,没有可比性。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提呢?

佛说,得菩提者名为菩萨。菩萨是菩提性,具足这个功德。刚才讲的财就是菩萨具足,财就是菩萨功德,寿就是极乐。怎么理解“修六度万行就是菩萨”?笫一,得菩提者应为佛,菩萨一定能够成佛,在没成佛之前称为菩萨,也称佛子。第二,具足菩萨的功德,为菩提性,才称菩萨。不是“众生皆有佛性”就是佛,而是善恶业因合和,感召不同果报。菩萨是无量众善因缘合和,证道后发菩提心,才具足菩提性,成为菩萨。众生在什么情况下才发菩提心呢,有修外道的,见外道不究竟;有众生身住寂静,内善因缘成熟了;有的众生见恶、闻恶,然后觉醒的,感觉到作恶、行恶没有意义;有的知自身无常;有的是贪嗔痴被佛呵斥;有的见外道有五通;有的众生想知道宇宙奥秘;有的众生怜悯众生;有的众生爱众生;这些都引发众生发菩提心。外道有发菩提心的,在家人有发菩提心的,出家人有发菩提心的。由于环境不一样,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但基础是一个,即无量劫来修的善因,都是往昔所修,因缘所致。因缘不同,愿力相同。证果后感佛恩、报佛恩,舍离福报而替佛分忧,承传佛法度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菩提之心有下中上三种;下者,勤修无量善法。时间上有间断;善法为最低标准,间断的原因是不修或破戒;停止不修的,以前修得不散失,等因缘合和时还会得度;破戒之人不遇大善知识,不深加忏悔,不立即改掉,贤劫都不得度;有缘得度时还从往昔修的这个起点开始,没有超越。中者,菩提心有退心和恐怖心;恐怖心是度众生的人当魔王来扰害,带来疾病或麻烦及损害周围人时所生;退心是我舍身命财救度他,他还不好好修行,不知道珍惜己身与佛法时所生。上者,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精修善法,修六度万行没有恐怖,没有退转。三者之间,下可转中,中可转上,上可转中,中可转下。问题在于自己退不退,恐怖不恐怖。没发菩提心的人,刚修两天,或修那么一段儿,就发愿度人,那是“决心书”。出一点麻烦,立刻就转弯。自己不修行或不具足功德,自己一想或别人一说是菩萨就认为自己是菩萨,那是邪道。自以为受了清净戒或者别人说我是菩萨,我就是菩萨,这样的人著相生心而行邪道。菩萨如何修行大乘,就是行六度修大智慧;就是欲知宇宙人生真相,庄严佛净土,不惜身命,内财外财均可舍弃。菩萨有两种;一是退转;二是不退转。退转的不退道,一般情况下,品位前的新发意菩萨有退转心无退道心。昨天一位出家人说以前一些事发生了,我退转了但我不退道。她始终说这样一句话,我说你哪来的道啊,只能说你出家的心不退。有道的人是你这样的吗?是一果罗汉还是二果罗汉啊?品位以上的菩萨为不退道菩萨,直至成佛。在世间发菩提心的人中,菩萨还有两种,一是出家,持十重戒,具足清净戒,这是名不退的出家菩萨;二是在家菩萨,在家菩萨持六重戒,具足清净戒,这是名不退的在家菩萨。在家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出家人发菩提心不难,在家人发菩提心难,名为不可思议。在家人多恶因缘缠绕。所以,在家人发菩提心的时候,从四王天到阿迦呢咤天普天欢喜,这个人修菩萨道,不久要成佛了。阿迦呢咤天是三界二十八层的色究竟天。

【发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向佛请法说,众生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

佛说,共有二十四种原因。一是增长寿命,这里的增长寿命不是年龄增长而是指与宇宙同寿。我们的骨头渣子留在这个世界,也不能和宇宙同寿。因为星球毁灭的时候,骨头早就跟着消失了,无论如何留不下。只有佛具这种能量与智慧,与宇宙同寿。二是增长财物,这里不是世间财物,而是享用不尽的法藏和宝藏,即功德。三是续佛慧命,承传佛法,绍隆佛种。四是度脱众生发菩提心,为不舍众生故。五是自观无量劫来不发菩提心,永远也得不到真正解脱。六是诸佛不能度脱我身,是我身自度。自己的业自己了,自己不努力修道,想让佛度脱、让佛替担业障是不可能的;不求自度就是贪,为佛菩萨呵斥。七是众善奉行,众善奉行又不为善而善。八是不为自己得好名声或利益而修善,为众生脱离苦海而修善,功德不会失掉,反在积聚;否则只在积聚福田,得善报,终将失掉;我们做善事是为激励众生,为坚固其道心而去做;同样做善事发心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九是超越人天果报。十是超越声闻缘觉报。十一是为证菩提,以苦为乐,就是修苦乐法,以烦恼为良师益友。十二是如佛一样,国土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无量众生。菩萨度众生,一为己度,即报众生恩;二为佛度,即报佛恩。十三是我和过去佛、未来佛因地发心修行是一样的。十四是文字般若不是般若,实相般若才是般若。实相般若是自修、自证,佛法是可修、可证,谁修谁证,谁证谁得,谁得谁悟;谁想读文字证果,永远都不可能。十五是观察住六度万行的菩萨,虽然有退转心,仍然是声闻、缘觉所不能比;新发意菩萨,声闻、缘觉也不能比;品位菩萨超越四果罗汉与辟支佛。十六是勇猛精进,修行最上道;就是在修行过程中,不要满足现状,要自己默默做到最好,不是说到最好。十七是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苦果我皆代受;让杀我、辱我、慢我、轻我、欺我、诈我的人,都去往生佛净土,业报由我来担;一般人发菩提心难,就难到这里。十八是承担众生之苦,让众生修善得福超越外道的人天福报。十九是直至成佛也不舍离众生,还有三转法华。二十是虽身无常,处在烦恼之中,却不被其染著,求得解脱。二十一是身体所行,口中所言,皆令众生欢喜,入佛知见,永断苦恼。二十二是我愿为众生受苦恼,心甘情愿。二十三是做警世明灯,断众生智慧不足所产生的障碍,也称“见、思”二惑;如知见障,拿着一句话钻牛角尖,不知道佛法圆融无碍;佛经可没说拿着哪句话就能得解脱。二十四是引领众生依法修行,断众生无常因和无常苦,还有业习带来的烦恼障碍;如身障、业障等。

佛说,发菩提心还要具足十个条件;一是亲近善友,不亲近杀盗淫妄等人。二是断嗔恨心,自处逆境或见亲人处逆境而不生嗔,不生报复心;还有看电视、报纸情爱凶杀、阴谋陷害之事等,也不生爱憎之心。三是随师教诲,教导要听,呵斥更要听;不听呵斥的人,犹如树枝长杈,不把杈修理掉,长不高。四是生怜悯心,见苦、弱、残和年少、年老、被抛弃之人,要种悲田,心生怜悯;再有就是放生,办水陆法会。五是勤修精进,不懈怠,不放逸;现在修行最难做到的就是耐住寂寞,而找刺激、找灵感等;懈怠、放逸,就不是菩萨行人。六是不见他过,不见这个世间之过及他人之过,只管自己的修行,只做好本分的事。七是虽见他人有过而心不悔,不去攻击指责,而是给予宽容感化。八是得善法之后,不生骄慢;特别是得到佛教密法的人,不要以为这个法门比其它法门高;实际法法平等,只不过由善因缘积聚,所感所召,有这个功德。九是见他善业,不生妒心;欢迎他人比我强,比我好。十是关注众生如一子想;对一切众生,蠕动含灵,像对待自己独生子一样,宝中之宝。

有智慧的人,于修行中发菩提心;世间也有乘愿再来之人,践行菩提心。这样的人,能够把自己往昔如须弥山的业障消掉。发菩提心的修行人,在静坐过程中,或者在言行当中,就像阳光照在雪上一样,业障无声无息被融化掉。而且听经闻法,还能帮助自己消业。乘愿再来的菩萨发菩提心,不需要上述条件,五条就够;一是乘愿不舍五浊恶世众生;具体说来就是不舍自己有缘人。二是知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妙力,都是精进证得而来;怎么证得,践行菩提心。三是常听闻佛法,用八种妙音度化菩萨、缘觉、声闻、天龙、鬼神、修罗。乘愿再来的菩萨讲佛法的时候,一些天王等都临道场受教护持;一种音声有八种妙音,根据不同众生各自不同根性,都能听明白。四是知自己功德尚不圆满,业习要用身苦了掉;身受苦了旧业就是圆满功德的过程。五是了众生苦,就是了自己的苦。正所谓:普度众生为己度,不为佛度为己忙。众生父母我为子,累劫养育恩绵长。环境空间诸众生,相依互存共兴亡。无明业感万千像,一体同悲人不详。

【悲品第三】

善生向佛请法说,外道六师不讲因果;而佛说因有两种,一是生因,即一切事的起因;二是了因,即果报。佛说因果,初发菩提心的人为了什么因呢,还是为了什么果呢,他是为因发菩提心还是为果发菩提心呢?

佛说,或说一因、二因、三因,乃至十二因。一因者只说因。二因者说因果。三因者说烦恼、业、身体,从环境包括对象,世间一切存在。四因,我们的身体是地水火风。说五因者是色受想行识。说六因者色声香味触法。说七因者六根加上第七意识。说八因者,前七因加上第八阿赖耶识。说九因者,性也。十因者,十地也。十一因是十地菩萨证菩提,化度众生。十二因,六根对六尘,十二因缘是也。这个世界,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的因,有智慧的人,想知道吗?只有佛能全部通晓,就发心成佛吧。佛接着说,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既为因又为果,有的先为因后为果;有的先为果后为因。但是无论哪种,都是从慈悲开始。慈悲是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的因。慈是平等的善;悲是拔众生的苦;失去慈悲无慧根,一切修行从慈悲修起。

善生向佛请法说,怎么修行才能得慈悲呢?

佛说,发菩提心的菩萨为拔济一切沉沦苦海的众生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没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处对魔境心生畏惧而生悲心。十力即,一是一切处智力;二是三世业智力;三是诸禅解脱三昧力;四是五根上中下力;五是种种欲乐智力;六是一切种智力;七是一切道智力;八是得宿命智力;九是得天眼智力;十是漏尽智力。四无所畏即;一是一切智无所畏;二是漏尽无所畏;三是诸法障道无所畏;四是说尽苦道无所畏。大悲三念即;一是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二是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三是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又见众生虽多伪善怨毒,不识欺诈而愈作亲近想,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不知善行正路,又没有善知识引导,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深陷五欲泥潭,不知自救而出离不了,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常为贪著财物、妻子等不知无常而不能舍离,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以现在的身体而生骄慢不知诸苦相逼,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恶知识、邪知邪见迷惑,不知醒悟,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身口意造诸不善之业,多受苦果,害自己而不自知,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渴求无欲,而被业习牵引不得解脱,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不知乐因由修行、布施而得,不去皈依受戒,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于无我而生我想;即这个身体是无常的,明明只有暂时的使用权,却生常久想;世间一切无常,几十年后埋入尘土,哪还有这个人啊,就是一把土或一个记录而已,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有生死而不常住,流转于五道有情众生(修罗不单算一道),被六根牵着走,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怕生惧死,但天天造作生死之因,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身心受苦,又去造身心受苦的新业,而生悲心;又见众生爱别离苦,为受因缘而不能断爱,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处于无明暗处,不知寻找智慧佛法明灯,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烦恼火所燃烧,天天处于烦恼之中,不知修行三昧定水,寂灭常乐,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业,杀生、偷盗、邪淫、破禁戒等,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知五欲乐为苦,又求五欲乐而不息,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在恶世又遇不施仁政的暴君而遭受苦难,不知行善自省往昔业力而去随暴行恶,而生悲心;又见众生流转于各种各样的苦,不知持戒修行能断除苦因,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为生存忙碌而又有饥渴寒热等,不得自在,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虽皈依三宝而又为名闻利养违犯戒律,当堕地狱、饿鬼、畜生,这样的人又不知悔改,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寿命、自己的安全、自己的言论,自己不能作主,要听命于客观,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身体残疾行动不便,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处于饥荒之中,身体瘦弱,或见众生处于原始生活状态,佛、法、僧三宝之名都听闻不到,更不知修行善法,而生悲心;又见人为生存,互相劫夺、抢杀,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处于战争中,互相残杀,恶心增盛,以恶报恶,越穷越打仗,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佛甘露净法不接受,被愚痴或世间聪明误而不觉,而生悲心;又见众生信邪恶友,拿着无明找烦恼,始终不知追求善知识教,行于善法,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善舍种福田,为富不仁,而生悲心;又见众生耕田作种,工作经商等都在有为当中苦求而不知善求,而生悲心;不管挣多少钱,只是一生享用,也带不走;小孩出生时攥着拳头来,发狠要发财;死时两手一耷拉,都是撒手人寰;人都是哇哇哭着来,咧嘴乐着走,“总算不受苦了”,而又没有真正的离苦,而生悲心;又见众生、父母、兄妹、妻子、儿女、亲友、宗室不相爱念,互相打骂、打斗、争夺,而生悲心;又见众生对于世间一切善法不为,见世间的一切恶法皆为,乃至三界诸天人有定乐,有智之人见这些犹如地狱,而众生愚痴为贪欲而行恶,而生悲心;菩萨见众生苦,才生起慈悲心。

一些外道经论不究竟、不了义、不永恒,只是三界之内的有为。在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身之内享受定乐的声闻、缘觉等;如不发菩提心,菩萨行人见之就像见毒蛇猛兽一样可怕。菩萨不舍众生,才慈悲说法,让一切众生都能发起菩提心。

佛说,未证得佛道的菩萨有上述观只能是悲因,因为没有能力去救度。发菩提心可以,但没有能力救度。只有证得佛道的菩萨,如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等,才有能力施以慈悲,救济众生。称念地藏王菩萨名号的人,生病能转好等;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能消除三灾八难等;称念文殊师利菩萨名号的人,没有智慧能获得智慧等;如果人做事没有恒心,就称念普贤王菩萨名号。若随便找一位法师的名字念不好使,他不是证得佛道的菩萨。有化身成就的菩萨,要以示现身弘法度众生,只能称为悲。只有证得佛道的菩萨与慧共行,不动摇,不转义,对一切众生无差别想,能平等救度,才是大慈大悲。未证得佛道修行慈悲的菩萨,虽不能直接救度众生脱离苦海,但已有了弘法利生无量无边的功德,可以承佛愿力度众生,就是替佛结缘,接引这些众生去佛国土。这些功德都是修行六度万行而证得的,又示现修行六度万行而圆满。

佛说,出家人修慈悲不难,在家人修慈悲难;因为在家人多恶因缘缠绕。如不想饮酒打牌等,多有人找。在家人若不修慈悲,等于没有得到优婆塞戒。说受了清净戒,不修慈悲,受戒也等于没得戒,戒在身上没有作用。只有修慈悲心的人,不受戒也具足戒。而出家人容易修五度,缺布施。就是说出家人修布施难,六度万行其它那五度都好修,唯独布施不容易圆满。在家人则能自食其力修布施,供养三宝,救济穷人,行弘法利生的法布施也能做到。这就是在家人修行又比出家人容易的地方。但是布施恰恰是六度万行之首;所以,出家人往往多少世出家而不容易出离,而在家人一旦发菩提心,出离的就快,是珍贵的火中金莲。一切事物都有二重性,在家人有容易做到的一面,如不管是乞讨的、残疾人,还是怨亲债主来求衣求食求力等,愿意做都能做到;出家人却很难。在家人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以修慈悲为先,以修慈悲为根本,布施是修慈悲的表现。有了布施,再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具足。于一切时中做到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做能做。这样善行才能坏恶业如须弥山,积善果如须弥山,必证佛道。出家人布施难,修道相对就慢。慢在哪里,因为没有布施的功德,没有种福田、种悲田的能力,向前行就相对困难。所以,有智慧的出家人一定要学会布施。自己有钱布施给身边同修,或是给庙外的残疾人种悲田,不要用于自己买高档袈裟穿等。种悲田功德大,等于值佛住世供养佛。同时,要作法布施;不能讲法的,随喜法师或以身行正法而弘法,让周围人受益也等于法供养。

【解脱品第四】

佛说,在家有修慈悲心的人应该知道得到法体,才能得到解脱。人人的身体都一样,但不是法体。身体是法中轮回之物体,不是得佛法而依法修行的法体。修行人要从生死烦恼中解脱出离,身体必须得到佛法,承载佛法,依法持戒,才是得法体。

善生向佛请法说,体是什么呢?又怎么能得到法呢?

佛说,体者,身口意是。我们这个身体的身口意,即是载法之器。人和人表面一样,内心功德不一样,差别是十法界,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

法从方便得,即有缘听闻佛法。听闻佛法后,能认真思维,相信佛说的法。具体说有三种方便;一是惠施,以平等心给他人恩惠,即内外财和法供养;二是持戒,身是法器戒是船,掌舵无漏奔彼岸。离戒无师空往来,法体戒行自庄严;三是多闻,即多读诵经典,多听法师讲法。这三种方便从哪里来?佛住世,从佛那里来;佛入涅槃以后从善知识那里来,否则无方便,也谈不上法体。世人多数不知法体,少数人得法体而不珍惜,破佛戒律而失法体。一样的身体,一旦破戒失法体,不受护法护佑,身体在而法离体,就是法的实相离体。破戒之人想修也修不成了,只有生大忏悔心,立刻停止还能有挽救机会,这是补漏。

善生向佛请法说,得解脱的人是从惠施、持戒、多闻三方便得,有定数吗?
   
佛说,法体既是从惠施、持戒、多闻得,又无有定数。有的人虽然于无量劫中以无量财施,但也不能依法解脱;而有的人于一施中,于一把麦子施一乞儿能得法解脱。根本区别在哪里,功德不同。有人于无量佛所严格守持戒律亦不能得法解脱;有人一日一夜受戒,受持八戒就能得法解脱。有一位法师皈依三天,第一天没静坐,第二天静坐了一日一夜,第三天阎王就通知“你的生死已了。”这不就是解脱了吗。一日一夜就得解脱,现世的人就有这样的,仍然在世,佛没说空话啊。什么原因啊?功德不一样,发心不一样,愿力不一样。有的人于无量佛所受持读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亦不能得法解脱;有的人只读一四句偈,能得法解脱。六祖慧能大师,不就听了一遍《金刚经》就得法解脱吗?世界上就有具这种善根的人,不是没有,而且不仅一位,还有多少没露世的,不被人知道而已。就是因为功德不一样,愿力不一样。一切众生心不同,而心不同,功德、因缘就不同。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佛说祖祖联芳,一佛授手,千佛授手;一菩萨护佑,十方诸菩萨护佑。没有这个功德,就没有祖祖联芳因缘。

佛说,如果修行人不能一心观察到生死无常带来的痛苦,观察不到证果圣人的涅槃安乐与法喜。这样的人无论去行惠施、持戒、多闻,也不能得法解脱。能观察到这些的是什么人,是得禅定之人。为什么去静坐?静坐才能入定境,有定境的人必然观到自己过去生的苦,观到证果圣人的安乐,即身肉体也得到法喜。这样的人,虽然少施、少戒、少闻,也能得法解脱。有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平凡,却是证果的圣人。有人自认长的比他强,口才比他好,文化程度比他高,受了具足戒比他高贵,怎么修的不如他呢!比了一大堆没用的,就是不比心功德。观察不到,前者那位看似平凡,多少世出家修行,与佛有善因缘。表面上一比起了疑惑心而不得解脱,又会经受多少苦难,才能回头醒悟。今生知道回头还不算晚,今生都不知道更是可怜悯者。

佛说,有这样得解脱的人可以从“三时”中得法;一是值佛住世和佛法住世时;二是缘觉出世,辟支佛出世时,修观十二因缘法;三是听到色究竟天天王讲法时,也能得法解脱。佛到这个世界上来,无师自证。怎么自证的?在净居天听到自己的报身佛在说法,听法以后,即身成佛。这样的法,欲界天得不到,因为欲界天放逸;色界天得不到,因为色界天无惠施,不持戒,不多闻;无色界天得不到,因为无色界天的天人无身口,没有身体,不用口说话,只有一个意识在定境中存在,他们有意定。法体是身口意三具足,一个不能缺,缺一不能得法体。所以,只有在色究竟天上得。北俱卢洲科技发达,人长寿,非常幸福;虽有身口意却不可能去惠施、持戒、多闻,不能得法解脱。现世只有三种人能得法解脱,一是声闻;二是缘觉;三是菩萨。只有遇善知识转声闻、缘觉为新发意菩萨,行菩萨道,才能得法解脱不退转,而且永远不会失去也不会被魔破坏掉。不退转的人自心生起正知正见,自心的魔蕴被破掉;心内无魔,外界的魔就魔不了;即所谓:魔蕴已破,魔军自败。

善生向佛请法说,善知识怎么才能分辨出一个人是能得法解脱还是不能得法解脱呢?

佛说,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一是能够至心听法,专一其心思维经义;二是能够行作,不说世俗世论;三是对佛法不起疑惑心,一起疑惑,本来可度之人变成不可度;四是听到三恶道苦的时候,心生恐怖,毛骨悚然;修菩萨道的人听到这,见哪个人一破戒心都直哆嗦,见谁拿块肉都不忍瞧,不是恐惧而是悲;五是坚持斋戒,小心自己的过失;不管多细小的过失都不去犯;这样才是身体力行地去尊师重教,才是修行人,才能得法解脱;六是知报佛恩,怎么行作才是报佛恩啊?尊师重教必须要从身体力行开始,去静坐念佛,适量做一些粗活,对于正反两方面帮助的人,要知感恩,要知报答;七是心内求法,不要拿别的法师讲过的什么理论当标尺,用这把标尺衡量这个,衡量那个,那位法师解脱了,学会他的理论也能解脱吗。这样的人多愚啊!能如此行作的人,能得法解脱。

佛说,外道人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寿无量劫,不能得法解脱,早晚是地狱人。不管是外道、大罗仙,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不发菩提心的人都是地狱人。若没有得法解脱,不管今天是国王、宰官还是平民百姓,在佛的眼里都是地狱人,还要受无量劫的苦恼。只有得法解脱的修行人,才称作涅槃人。世间只有这两种人,一是地狱人;二是涅槃人。佛住世时,乞婆供养佛的一盏灯风吹不灭。为什么这样,因为佛对这位乞婆的真心供养心生怜悯,佛即度之,佛力加持,什么风也吹不灭她真心供养这盏灯。而佛对当时的王子提婆达多不生怜悯心,当堕地狱。他虽是王子,没发菩提心,行恶事破坏佛教,当生即堕地狱。佛发怜悯心的对象不分高低贵贱,对低下的人可能发起,对尊贵的人可能不发起。根据人的因缘,是不是出于真心。

佛说,舍利弗等小乘人发菩提心以后又退菩提行,没有依法解脱。但是,根基还是优胜于声闻缘觉。舍利弗发菩提心以后,退失菩提行不得解脱。但是,由于发了菩提心;功德还是高于声闻缘觉,佛出世随佛多闻,还有机会,菩提种子留下了。法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菩萨是唯一佛乘,三乘的法不同,体不同,行不同,果不同。有出家人、在家人于无量世中,各求戒,有的是沙弥戒,有的是比丘戒,有的是菩萨戒;还有优婆塞、优婆夷戒,并如闻而行,却不能得戒。为什么呢?因为在没得法解脱前,只能说受戒或守戒。没解脱前,人还是人,只能是守戒修行人而已。人得到解脱,才为涅槃人。没发起菩提心,声闻、缘觉仍然不能逃离地狱,八万四千劫以后还要堕落。只有诸菩萨得法解脱,终不造业,不求生到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去享天福;而是示现常生众生之处。发菩提心的人,如果在定中知道,有生天享福报的,立即向佛发愿,自我去掉天业。可不生天,还要继续修行,还要生为人,见天福如毒蛇猛兽。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修戒、修定、修慧,善业结集,才能得法解脱。

佛说,一果罗汉不过三身得解脱,即七返生死中,有三生人间身,四生天人身,得四果罗汉。所得解脱为暂时解脱,缘觉之人也是这样。唯有菩萨得法解脱,解脱之后还要经过无量身,仍行不退、心不退,胜过声闻缘觉。菩萨在佛国土少施、少戒、少闻,即得无量果。为度众生故,示现入三恶道,不受三恶道苦。菩萨证入调柔地,无明渐微渐弱,心逆烦恼流;即菩萨入世逆世行,逆世离世非厌世;识破无常因缘情,自度度人大英雄。这个世间有四种人;一是凡夫人,顺生死流;二是声闻人,逆生死流;三是缘觉人,不逆不顺;四是菩萨人,到达彼岸。什么是菩萨呢?常觉悟众生心,不以外道教人,不受外道典籍,不受三恶道、修罗、人天、声闻、缘觉五道法所约束。身在三界,身在浊世,心无障碍,法中无我,这就是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有四件事永不忘失;一是不贪财物;二是不惜身命;三是修行忍辱;四是怜悯众生。这是修行的种子,也可称为佛的种子。为了让菩提种增长,还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自信一定成佛;二是身受苦而心不后悔;三是精进不退;四是救度众生出离苦海;五是赞叹三宝微妙功德。同时,时刻不放松自己所修的六度万行。在世间常以八法行事;一法,亲近善友;二法,心坚难坏;三法,难行能行;四法,怜悯众生;五法,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六法,赞叹他人功德;七法,自修六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声闻缘觉不究竟;八法,常说生死无常。无常有七种;是名无常;形无常;性无常;事无常;因无常;造作无常;色无常。

佛说,发菩提心的菩萨是世间无上福田,要与之结善缘。能结上善缘,三生有幸,难值难遇。若知道谁是,攀缘是为贪著。菩提心不是用嘴发的,与人结善缘,受其教化,那就是三生有幸,无量功德。自己有业不自行了业,让菩萨替承担,反而不能得度,有缘者会断缘。见到谁是善知识,就去攀缘、纠缠,是为贪著,而且会破坏菩萨度人的环境;这种人不得度,为戒律所不允许。

佛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一成佛之道甚为难得。因无量无边众生,佛法愿缘度人;但还是众生自度,自己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的功德不是众生的功德。借他人的自行车骑,早晚得还人家,不是自己的。佛在声闻中说,无十方佛,现世中唯一佛。为什么这样说呢?怕众生轻慢成佛之道,也怕小乘人退道。即使这个世界无量无边众生能得佛道,能修佛道,而众生多有退转,有一人能真正成佛道,实在罕见。佛住世时也说,修四果罗汉即成佛道,即可解脱。这就是怕小乘人退转才如此说,小乘法和大乘法既有相同处,又有区别。一个人能发菩提心成佛道,实在难得。这个世界发菩提心的人太难值难遇,出家菩萨得法解脱容易,在家菩萨得法解脱难,行解脱之法更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三种菩提品第五】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提有三种,即声闻、缘觉和菩萨。为什么声闻缘觉不能称为佛?如觉法性为佛,那声闻缘觉是什么因缘,称为苦集灭道呢?

声闻缘觉也具足一切智,但是这个智有区别。小乘人修的一切智是四谛,即苦集灭道;缘觉的一切智是十二因缘,即独觉;共为世间智。菩萨的一切智是六度万行,即彼岸;为出世间智,功德不一样。

佛说,菩提有三种;一是从闻而得;二是从思而得;三是从修而得。声闻人从闻而得菩提,即听到菩提不能成佛,没发菩提心,只修到四果罗汉。佛是修证得的,不是听闻得。辟支佛人从思维得菩提,即觉菩提少分,不能成佛。辟支佛人从思维悟到十二因缘,没有去行六度万行。如来无师,不以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直至证得菩提。“如来无师”是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无师自证,在菩提树下静坐的时候,悟得与法性通、报身通,才祖祖联芳化身成就。所以,佛可无师自证。我们必须依师而行,而且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萨道,只有成佛的时候才会无师自证。

佛说,法性有两种;一是总相;二是别相。总相是报身因缘与四谛,以报身成就为究竟。只知娑婆世界一总相,这就是声闻缘觉乘。别相是十方诸佛国土,各国土有所差别,不仅报身成就,而且要法性身和化身都成就;最后功德圆满,才有自己的佛国土。总相,别相无有差别,为一合相,这才是真正的成就。否则,光知总相成就于娑婆世界,不知别相成就是法身成就、化身成就于十方世界。声闻、缘觉知总相成就,不知别相成就,智慧不足。佛既知总相,又知别相,智慧具足。

佛说,如恒河水,有兔、马、象三种兽都想过河,兔子浮水而过,站不到底;马是半站底儿过河,想站底不实;而象过河,脚能站底。兔子和马比喻声闻缘觉,只能断烦恼,无世间诸漏;但自身习气之根不断,最大的习气是自我完善,独修其身;即自修自利、不能利他的习惯力还在。佛能拔除一切烦恼习气之根,广度众生,积无量功德;所以,象比喻菩萨,既能过河;又能站底。

佛说,人的疑惑有两种;一是烦恼疑;二是无记疑。烦恼疑是思维产生的疑惑,小乘人可以通过修定、空,将烦恼疑惑去掉;无记疑是烦恼疑的根,不通过思维反应出来,八万四千大劫定力消失后,因缘再会时,还会产生烦恼疑。如同说冬天大葱根枯叶黄心不死一样。无记疑要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破除,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拔这个无明之根。

佛说,声闻人厌于多闻,因为得少为足的习气在。如《妙法莲华经》中,五千比丘离席,不发菩提心。现在厌于多闻的人也有,出家、在家都有。一听说有人讲法,就说“我现在都不渴了,还让我喝水。”典型的“贡高我慢”。能得度吗?能得解脱吗?不用问,肯定不得解脱;没有谦下心。儒家都知道谦下,“三人同行,必有吾师”;如儿子要给父母叩头,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报恩,同时也表示自己谦下和顺而成就孝道。声闻缘觉之人压抑思维,就像石头压草,观到十二因缘就为极限,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愿发菩提心,不知报佛恩而成就佛道。石头压草,草仍然生出来而烦恼不断。闻众生苦,而思维上无法救度;只有菩萨闻众生苦而不厌,能够救度。

佛说,声闻缘觉智慧清净,但功德不具足,感召到天身不究竟,如同清水放在三界浊瓶里。自己清净了,放的容器不清净,把清净水又染污了。所以,四果罗汉和辟支佛八万四千大劫被染污掉。佛功德圆满,国土清净,如智器俱清净。净有两种,一是智净,智慧清净,无杂染;二是行净,行做清净,不犯戒。声闻缘觉只有净智而无净行,行有障碍。如人初发菩提心,魔就让吃点苦头,而要救度的人又愚痴,还打你、骂你、辱你、欺你、恨你、怨你,发菩提心的人就会转道,不能进行。而佛智行具足,无有障碍,以苦为乐,以苦为良师益友。所以,能够把烦恼转掉。遇着障碍就转的人,小乘根基。说自己是菩萨,是大乘如何如何,那都是吹嘘,自吹自擂。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其心量有边,即自了汉;其身有边,有神通但不能到达其它佛国土;度人有边,报身尽而度众生数尽。佛心量无边,十方国土任由往来;度众生无边;功德无边,过去现在未来圆通;时空无边,无处不现身;法无边,一毛端可现十方刹等。佛能用一念破坏掉智障和解脱障,佛无烦恼。所以,没有烦恼障和身障、智障。通俗一点说,小乘人有想不开的地方,想不明白的地方,有知见障和法障。佛的智慧已经到达彼岸无极限的程度,佛的一念可比喻一盏灯,立刻可破满屋的黑暗。解脱障可以说是法障,即障碍解脱的宇宙法则。因法则、果法则、因果律法则。佛具足智因、智果,可化无量亿因,可化无量亿果。所以,圆融无碍。而声闻缘觉做不到。

佛说,佛所说法,无有二语,没有谬误,真实不虚。因为,佛具足因智,即自智因。十方诸佛智因具足,观察众生因具足。佛具足时智,即在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里,十方诸佛度众生因缘都不受限制。佛具足相智,即化身无量亿观察众生相通达无碍,佛智对众生起心动念都知道。所以,说法不存在藏藏掖掖、遮遮盖盖的事。说法时不需他人守着、护着,一切无所畏、无所求。佛教化一切众生如何依法解因缘,依法修道,善行灭掉无量劫所结业习,脱离世间法则束缚和诸苦。佛对一切众生有大怜悯心,有这样的智慧和愿力,只要众生发心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佛的身力能超越一切众生的身之力、心之力、不可比拟力。佛的心力是智慧力超越一切声闻缘觉,无量无边。佛的菩提和声闻缘觉的菩提有差别,声闻缘觉都是有限菩提,不究竟菩提,对众生无有彼岸菩提。而佛的菩提,是彼岸菩提无极限。出家菩萨理解三种菩提不难,在家菩萨理解三种菩提难,在家菩萨有多恶因缘缠绕,很难证悟到这些境界。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身力是什么时间成就的呢?

佛说,是从修三十二相业时开始成就。菩萨修行积聚三十二相功德的时候,就得菩萨果。这时虽然有些业习未破,但得二种定;一是菩提定,即智慧心生起,知有佛道可成,是真实法相;二是有定,即业习少许未破,而不暂舍众生。同时还得两种定;一是宿命定,即在定中观察自己宿命和众生宿命;二是生正法因定,即定中证知自己和众生必以正法精神去修行,方能成就。得正法必须亲近佛,亲近善知识,修六度万行,不退转,种不退转的因。从一句南无佛至证新发意菩萨,再至成佛的三大阿僧祇劫时间里,常随佛多闻,不生厌倦。修三十二相的时候,以百福功德为中心,修心五十,心行五十,就是各占百分之五十。光发心不行,就是说得到,做不到。说一半、做一半,圆满才是百福功德。

佛说,一切世间功德,为人天福报,不能与佛的一毛功德相比。三十二相是菩萨大悲善业之果报,即证菩提。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但功德不具足,是漏体。菩萨修三十二相,不是在天中修得,不是女人身能成就,需要满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证得菩提。一些人一听说发菩提心这么难,这么长时间才能成就,就退转为声闻缘觉。诸位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品位前菩萨一大阿僧祇劫难过,包括出家修道的开始时间;一旦证得品位菩萨以后,这两大阿僧祇劫好过,常在佛身边听闻佛法。

佛往昔在宝顶佛所满第一大阿僧祇劫,燃灯佛所满第二大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第三大阿僧祇劫。往昔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修行过来的,我们能不能例外?修行的时候,以次第修行,有时超越,有时也退转。所以,时间不必确定。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等靠时间,只能是精进修行,才能证得;等不来果位,靠不来果位。为什么有超越、有退转;超越的菩萨,一舍天福,二发大愿,三最上法供养。退转的菩萨,为品位前菩萨,一心退,二行退;但退转不退道。

菩萨修行三十二相是,以善眼视众生,得牛王眼相;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得八梵音相;供养师长,头顶礼拜诸佛菩萨,得无见顶相;不诳一切众生得白毫毛相;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得足下平相;供养父母、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得手足轮相;不杀得纤长指相;不妄语得足跟长相;善受师长等教得身臃满相;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教化众生,得手足合网缦相;以手洗除师长、父母身上垢秽后涂香,得手足软相;让众生修施、修戒等一切善法,得毛上靡相;至心听法、说法,坏生死诸过,得鹿王端相;众生有病施药得身方圆相;不欺诳一切贤圣得手过膝相;救护怖畏众生,不说他过得象马藏相;乐闻智论,乐治道路,得皮肤柔软一孔一毛生相;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得金色身相;不生嗔心,得七处满相;不说无义语,得缺骨满相;无两舌得上身狮子相;教人不两舌,得颊车狮子相;以十善法教化众生得四十齿相;让众生喜欢听教善法得白净相;称赞他人功德,得齐密相;修欲界慈,乐思善法,得四牙白相;受持善法得肉髻相;教化众生善法得广长舌相;不恶口得梵音相;慈善怨亲得牛王目相;宣说正法,实法不虚,得白毫光相;头顶礼拜一切贤圣等,得无见顶相。出家人修三十二相不难,在家人修三十二相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优婆塞戒经卷二

【发愿品第七】

善生向佛请法说,三十二相业谁能做到呢?

佛说,有智慧的人能做到。有智慧的人能发无上大愿心,身口意得做善业,愿众生将来都成为声闻、缘觉、菩萨,亲近佛,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受持深法。但是初学人一定要亲近声闻缘觉,因为菩萨是从声闻缘觉中修出来的。连声闻缘觉都不是,一果罗汉都不是,那对不起,亲近谁都得从亲近声闻、缘觉开始。亲近诸佛、声闻、善友,可以无量世去亲近,受大苦恼也不疑悔,不于菩提心生一点退转心。众生如以恶口打骂我,毁辱我身,我愿增加慈悲,不生恶念。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后两种人即非男非女或是既男又女,就是疑惑不信而犯四重戒的业报之身。我愿远离恶友,不生恶国、边夷之地,常生在豪姓、大姓之家,身体好,财宝自在,而且有好心,有时间能够修行,心得永见。我愿思维不放逸,离身口意一切恶业,连意都不起恶念。常为众生做大利益。不为身命而造恶业,利益众生的时候,不求恩报。我愿常行受持十二部经,而且转教他人,弘法利生,能坏众生恶念、恶业,一切世间的事情,不能超越弘法利生这件事。我愿承传佛法,为带领的弟子培德,让他成为声闻缘觉直至菩萨,续佛慧命。我愿救治众生身心重病,心里有病贪嗔痴,身体上有病杀盗淫等。我愿救度自己和众生,说种种法,让众生听了后高兴。对于根基不好的人也要择言说法,不管什么根基的人都让他高兴。如果说法不究竟,引起一个众生心生不快,这不怨众生,是说法不圆融。我愿为饥饿众生舍身,当有人吃我、咬我、打我的时候,就像草木一样,不生嗔恨;而不是食众生的肉像吃萝卜似的。我愿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于怨亲中其心是一样,诚修六念于无我想时,同修十二因缘法。我愿常于清净修集慈悲。一切众生如见我身就高兴,乐于和我亲近;一亲近一高兴就丢掉烦恼。只有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的人,才能只求佛果,而不求余果。菩萨若能立如是愿,当知是人是无上法财长者。只有这样发愿,才能得到无量财,才是功德事,才能求法。现在发成佛之心,但不说自己现在就是佛。

佛说,菩萨要具足三事,才可谓法财长者;一是心不喜欢看外道典籍;二是心不贪著五欲之乐;三是常乐供养佛法僧三宝。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他人受苦心不后悔;二是具足微妙无上智慧;三是行善法时,心不生骄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度众生受地狱苦如三禅悦;一切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他的苦报我皆代受,就等于我在受乐一样;二是见善行功德不生嫉妒;见到谁得法修行,亲近善知识,修的比我好才好呢,心生高兴,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三是所行善业不为生死;不为谋生,不为死后做什么,如秦始皇修建皇陵、兵马俑等,不去做这些;这样人无智慧,因为活着时为死后继续造业,增加自己苦本。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二是所行善事功德都为救度众生;三是善巧方便让众生依法解脱而离苦。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观人生欲乐如见到毒蛇;二是唯度众生修苦乐法;菩萨行人是几千次上万次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而不知疲倦,以苦为乐;三是行于无生法忍可积累功德;无生法忍就是行不受世间诸法所影响,顺逆二境不动一心。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舍身;二是舍命;三是舍财。发菩提心的人为入世度众生就要舍身命财。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多闻无厌,勤听善知识教化;二是能忍诸恶;三是诸恶为我成道而助道,同时教他修忍;烦恼火可烧功德林。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二是善能容让他人的过失,他人的过失也别张扬;三是勤修慈心,经常把好心放在前头。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致心受持禁戒;二是教众生不放逸,自性众生也不放逸;三是口言柔软不粗,不说粗俗低级下流语言,要说让人能够接受的语言;不说让人一听就生烦恼的语言,把好心好事用柔软语说出来;这是一种智慧功德,又是一种口功德;有了意功德于心和口功德于行,自然身功德就具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能法施,法施就是在自身正行的基础上能够弘法、讲佛经或流传经典等;二是能大财施,内财外财为佛事而布施;三是以上两种施,劝人同施;特别是流传经典时,一定要给众生法施与财施于一体的布施机会。另外还有三事;一是常以大乘经典讲给众生听,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二是自己精进禅行智慧等,也教化他人共同修行;三是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不生轻慢想。另外还有三事;一是虽然有烦恼,但能转烦恼,让烦恼转为菩提智;二是知烦恼过失,但不生厌,有愿生生世世来度众生,不因为浊世有烦恼而失愿;三是,有为的烦恼只有用有为法对治,才能把烦恼的根破除掉。另外还有三事,一是为他人证得功德而欢喜,二是自得安乐,不愿意自己独受,还要让大众分享;三是不要满足,不满足于声闻现状。另外还有三事;一是闻诸菩萨苦行心里不要害怕,也应该好好修行菩萨道,从而生起大无畏的菩萨精神;二是见有人来求助,要想办法尽力满足;三是保持平常心而不生骄慢心,永远不要有贡高我慢心。菩萨若能观因观果,亦能断因断果,是断六道轮回之因果;亦能得因得果,是得佛菩萨的善因果,将来成就佛道。菩萨能断因果名为法果,自然会成就法王子。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名义菩萨品第八】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假名菩萨,一种是实义菩萨。什么样的人为假名菩萨?

佛说,众生发菩提心以后还愿意读诵外道典籍,修学外道术法;为了自己身命,杀害他命,不修慈悲,暂时还乐于生死;常造诸业,活时要好好活,死了也要死的风光;疑惑三宝;爱惜自己的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俗,言行放逸,悔恨;于自身生轻慢想,经常说什么“我永远也成不了佛”之类缺乏信心的话;对修行有烦恼心、有恐惧想;亦不能勤修智慧,坏掉这些业报;对五欲之乐常生贪吝想;对众生不合己意的事有嗔恨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易生无明;不信六度万行;不愿意去修善积福;专门乐听邪知邪见的恶语等,这就是假名菩萨。

这里是说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在行上不去做,这些都属于假名菩萨。还有的人,嘴上发了菩提心,可是无量劫以来,一行菩萨道遇到点困难就生疑悔。虽也在行这条道,但不真实,不是真心去行;对自己的过失不生忏悔,对众生苦不生怜悯。有的在家人为自己生计或家庭红白事请客而杀牛、宰羊,或杀其它众生祭天地等。虽然信但是不坚固,为世间的五欲和名声造种种恶业。依仗自己年轻力壮或财力雄厚心生骄慢,轻视他人。世间人多是这样,行做的真实性是颠倒的。心里想我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是做的事与其背道而驰,都是颠倒的。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最后只能沦为生死之乐。而行的布施是人天福报,虽然也受持戒律,只能增长寿命或世间财富,这是假名菩萨的种种表现。

什么是实义菩萨呢?最起码往这一坐,心里知道我今天在这静坐是自利又是利他,有这种心态就宽阔,苦一点我也坐的下去。假名菩萨是坐了一会儿,“我这腿疼啊,还是出去度众生吧,给众生讲法去吧”,说一些以文解义的不是自己证悟之语的“法”。真实的菩萨不是这样,打坐时腿再疼再麻我也挺住,我要自利,才能利他,我要想成为真菩萨,必须先修禅定,证禅、证定、证空,破除这些无明烦恼,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利。为自己还做不到这一点,为他人能做到吗?为自己能做到的时候,还不忘他人,还要为佛承担事业,这样心量就广,这样才能吃苦耐劳,进入实义菩萨。

佛说,实义菩萨能够听闻佛法,了解深义,理解佛法实义,能亲近善友、善知识,供养师长、父母,乐听佛法,受持、读诵、书写、思维,为法的因缘,不惜身命财物,其心坚固。内财、外财、妻子、儿女都可舍弃。说话就说柔软语,见人先说话、先打招呼,不说让他人后悔的话,不要事后埋怨。说诚实话,以诚相见,不说恶语,不说两舌。于自己也不生轻慢想,能做到的事我一定去做,哪怕只能做一点能利于人的事我都去做,做善事没有上限,遇到路旁行乞的不要给自己限定只供养一元,残疾程度特别严重的,条件允许可以多供养。这样做增长福德的同时,让自己的智慧力也增长。

佛说,应该磨自己的智慧之刀,锋利自己的智慧之剑。什么是锋利,自己的智慧明明白白,什么魔法魔军魔子魔民来了,立刻就斩断。虽然也看一些外道典籍,带着破邪之剑去看,要想说服外道,不看他们的典籍就没法说服他们。看他们典籍为破他们知见并且超越于他。用方便的方法调伏众生,让所有人信服而不生恐怖。常教化众生,说“菩萨是人修成的,菩萨道是可以成就的。”虽然吃一点苦,但在苦中有乐。同样是干粗活,他人干粗活是苦,发菩提心的人干粗活是乐事。为了这个常修精进,把自己烦恼放一边去,不让烦恼烦自己,也不把烦恼转嫁给他人。心里经常摄持自己去精进,不去贪图安逸,常修忍辱,无辱可忍。以涅槃乐为乐,以涅槃果为果,持戒去精进。愿为众生驱使,只要是为佛法,让我干什么都行,有求必应。我曾发愿,只要真心修行,哪怕只有一人请法,我都给讲法;十人求法,我为十人讲法;百人求法,我为百人讲法。我不为一人少而不讲法;也不为百人多而乐讲法。这是菩萨行人的一个愿力问题,为他人受苦而不后悔。见有退菩提心的人,得心生怜悯并言语安慰,使之重新生起坚固修行的道心。行菩萨道的人必须这么做,不让任何人生烦恼,不求任何果报。不要想“我慈悲谁了,给我个慈悲果报吧”。这都没用,这个名相是假的,我们这个身体几十年之后都烟消云散了,要这些名相有什么用呢。对于怨你、恨你、误解你、对你求全责备的人,我们要想他们有他们的道理呀,我有我的过失和不圆满处,这样一想就全都理解了。

布施的时候要平等布施,还要超越自己的亲人;如见出家人,多供养一些;过年过节供养自己父母可能都没供养这么多,这就是超越自己的亲人,这才是真供养。知这个世间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所以,对众生和自己都要经常有所约束,用佛法来约束。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经常这样约束自己时,自己的心量就扩大。为自己和众生共同脱离生死烦恼,就能发起大愿心。随众生语,不逆众生语。在随顺的过程当中,用佛法去启迪,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断,“你别说了,你说的不对”,这样不行。世俗谈论也好,要用善语、柔软语去启迪众生。还有比这好的方法,知道吗?为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菩萨行人都是默默承担一切苦难,而不让人知道。见众生作多恶,行少善,只对善业念念于心,尽管少,将来为这小小的善念或善缘都来度;做那些恶事,等有可度之日,必替承担,让其出离,这才是修菩萨行的人。

于三宝所,对佛法僧不生疑心,乐于供养佛法僧三宝,钱少时,先给贫穷。去寺庙礼佛,宁可进庙不烧香,也要把兜里仅有的钱舍给庙外那些乞讨的人,先施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可是一般人不这样,有一块钱先去供养三宝种福田,舍一得万报,种悲田见不到回报。菩萨行人不求回报,才去种悲田。所以说“先种悲田,后种福田”,这是菩萨行人做的。我们有钱,一定别吝啬,对于那些残疾人,受苦受难的人,一定要给他们,让他们心生希望,“还是信佛的人心善啊,我做了这么多坏事,感召此报,他们还这么对待我。世上好人多,还是信佛的人好。”让这样的人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恭敬心,要比自己种福田的功德要大,要大百千万倍。菩萨行人做得到,小乘人做不到,其他人更做不到。有钱送当官的、管事儿的,就不供养三宝,更何况贫穷、下贱之人。瞧都瞧不起他,能把钱给他?见过一些恶人,要是遇到出家人跟他化点缘,宁可把馒头扔给桌子下面的狗吃也不给出家人吃。

先为贫苦,再为富贵。要是遇到一个穷人、一个富人,要先跟穷人打交道,后跟富人打交道。做一切事的顺序,都是先对穷人,后对富人。让穷人心生欢喜,富人不因为没先跟他打招呼而不快,而穷人容易生起这种自卑心。富人对谁是否先跟他打招呼觉得无所谓,就算轻慢他了,改日一说,淡淡一笑就过去;穷人要是被有意忽视,后打招呼了,他可能耿耿于怀,终生不忘。菩萨行人绝不让任何人心生不快,更不应让任何人对任何做的不圆满的事耿耿于怀。乐赞他人的好处,说佛涅槃的乐处。如果有技术和手艺,要教穷人学,让穷人得一技之长,让他有饭吃。穷人学了技艺,会心生欢喜;别自私自利,教他并不是贪图他的供养,而是让他得到利益,让他去养他的父母。身口意业,所造诸善,终不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利益他人,共为佛事。不是暂时这样,而要一生都这样,恒为他人,这才是实义菩萨,真菩萨。出家菩萨为实义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实是为难。在家修菩萨道的人都是逆世之人,都是逆着来的;所以,难行难做。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善生向佛请法说,义菩萨怎么知道自己是实义菩萨呢?

佛说,菩萨苦行的时候,首先是自己有诚心,不为苦而苦。干点活是为自己修道,为众生得道,为同修能安心修道创造条件,做点累活实在是太幸福了,我吃点苦,同修都能成道,这点苦吃的太值得了,太应该了;这里真是我修菩萨道的好地方,再也没有比这里更好更适合的地方了。有的人呢,受点苦、挨点累,心念就转,“我可不在这庙待了。”这一转,就不是实义菩萨了,是假名菩萨。暂时可以逃离,不能生生世世逃离,而且新去的地方可能远比这艰苦百倍、千倍。还不如把无量劫要受的苦,都拿到今天受,那是修行人的福报啊。越是设置障碍的人,越是助道的善知识;越是设置困难的地方,越是成道的好地方。实义菩萨能行得到,不是实义菩萨做不到。

佛说,我往昔修菩萨道的时候,就是从外道那里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不退转。每天只吃一粒生米或其它谷物;住的地方多有荆棘;路上有牛粪、牛尿等也要行走;天气酷热时在阳光下暴晒;寒冬腊月时受冻;偶尔有点像样的食物时,与人分享,都不退转。现在的寺庙能有这么苦吗,肯定没有;在家人有这么苦吗,更没有。跟佛比一比,我们这些自诩信佛的人,相差太远了。我们太享福了,福烧的,都不愿意发菩提心了。

佛往昔为四事舍弃身命;一是为破众生烦恼;二是为让众生得安乐;三是为破除贪著身。不管出家、在家,怕吃苦就是菩提路上的拦路虎。如果发菩提心的人,怕吃苦,单有苦在等着。哪里魔王最盛,哪里是发菩提心人修道的道场,无量劫来的业报都赶到今天了,实在太好了;四是为报父母恩。如此不惜身命者,即是实义菩萨。有的学佛人,宁为病重父母舍弃自己寿命而让父母长寿;也有些人,别说舍寿,花钱给父母治病都不能,为他人舍身命财就更不可能。这样的人能成菩萨道吗?发菩提心的人是,只要为学佛修道,他人的一切苦、一切罪业我都替承担,病苦由我来受,让他人去往生。佛这么做能成佛,我们不这么做就不能成佛。说“我暂时先不这么做,以后再这么做。行不行?”那暂时成佛的就与我无缘,成佛的时间就得往后推迟。为什么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而且难以超越,就是其心不坚、心不转物。佛于往昔为正法故,割身为灯三千六百盏,在那个时候,具足烦恼,身实觉痛。但是,为了度脱众生,让众生心坚固,心不后悔也不退转。这是佛往昔修行时见到同修晚上没有灯,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给大众点灯。这是什么精神啊!为众生修行不惜自身身命的精神!我们做到了吗?别说让人割肉,花点钱供养他人都舍不得;为他人做点善事,舍点利益都不愿做;为他人牺牲点时间,不愿做;他的时间做什么了,忙于世间五欲乐呢。

佛当时具足三种功德;一是心毕竟无有退转;二是得为实义菩萨,即只有不惜身命,才能得实义菩萨,光说不做,失掉百分之五十,为假名菩萨;三是智慧不可思议,只有如法行作才是智慧不可思议。

佛说,往昔曾受千种苦,周身长满千疮,具足一切烦恼,为了众生得解脱,常有为众生担业受苦的愿力,其心不退。如有的人静坐,为了自己能成佛,也为了他人能成佛,坚持坐住。腿很疼,它不还没折断吗?有的人静坐,腿一疼,马上就退,“哎呀,念四字洪名轻巧啊,还不用静坐。念佛号就可成,何必这么难受呢。”佛为了众生心不退转,其心坚固,这才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佛往昔曾为了一只鸽子,弃舍自身肉。当时一只老鹰要吃这只鸽子,鸽子飞到佛处寻求庇护,佛将鸽子保护起来,鹰追过来说,“天理设置如此,这类众生就是以它为食的。把它保护起来,我们这类饿了怎么办呢?”佛对鹰说,吃我的肉吧。为一只鸽子可以舍弃身肉,而且不后悔,我们能做到吗?为了世间的一切众生,让他们得到解脱、得到庄严,一切都可以舍弃。他们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要用菩萨的智慧化度他们,前提是自己先具足菩萨智慧。让他们无烦恼,让他们的恶友、恶业都消失,这就是菩萨功德的不可思议。菩萨已舍离烦恼,不受恶兽之身、不受三途之身,虽示现业力现前,但不是自己的身口意所造作。因为往昔有愿力,要替众生受业。所以,有的时候,受恶兽身是为调伏此类恶兽;受地狱身,也是为度地狱众生。受三途身以后,善用人语、法语、实语、不粗语、不无义语,怜悯教化慈悲救度,让这些有缘的三恶道众生即除恶习、恶念,得生人天。这就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往昔为度脱一个有缘众生,受为熊身,有很多烦恼。佛要度脱的众生在哪一道,佛就现哪一道的身去度脱,是化身去度,不是报身、法身去度。凭愿力去的,只能是化身,化身有自在方便。用神力和各类众生交流法音,进而度脱这一道的有缘众生。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不仅可以化熊身,还可以化龙身、兔身、鹿身、蛇身等,度脱自己的有缘眷属、亲戚、朋友等。如果今生信佛,赶紧劝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眷属也信佛;否则,他们落到哪道上去,自己成道后有化身能力了,就得去那道度脱他们离苦。自己不去度,谁去度啊。有化身成就的菩萨义无反顾地到各道去度脱自己的有缘众生,声闻人和普通人做不到。现在没修到那,根本不知道无量劫来的父母兄弟姐妹亲友等各在哪道上,等成就了自己的化身,就能清清楚楚知道。今生有能力时,一定要用佛法去超度他们,到庙里三宝前做法事超度;在世的赶紧劝他们信佛修行。现在不劝,死了以后受业报而牵入六道轮回,等自己成道了还得去度他们。菩萨行人要拥护正法,要怜悯众生,要报四恩,要修菩萨的法行。

如果这个世界正处饥饿,就要立大愿,变成大鱼,让众生果腹,离开饥饿苦。菩萨为化解众生苦难,宁堕畜生身。而让食鱼身的众生有机会去修道、念道,不再作恶。如果在瘟疫的时候,就要立大愿,化作药草,让这些有病的人,吃到这种药,离开病痛苦。菩萨受如是苦,心不退转,这就是实义菩萨。

佛说,菩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不要求得到六波罗蜜果。佛道是证得的,不是求得的。说白了,只管去修六度万行就可以,不用成天总想着“我得成佛呀”,“我哪天能成佛呀”,“我快点成佛吧”,这都不行。求六波罗蜜果就是贪著,不是实义菩萨。什么事利益众生就做什么事,菩萨知生死过幻,让众生脱离各种苦难,就是实义菩萨。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如果受了他人恩报,还要加倍回报他人。一切众生,常求自利;菩萨所行,常求利他。人自利利他,即一旦成为菩萨,利他就是自利,只为利他。虽然在利他过程中,有很多烦恼,要吃很多苦头,还要把“怨”当“亲”想,平等利益。这是实义菩萨的不可思议。

佛说,诸外道调伏众生时,或打骂、或用刑具折磨众生使之调伏;菩萨要调伏众生,不打、不骂、不用任何刑具折磨,不用迷药控制,而是用柔软语、真实语让其高高兴兴地接受。这是区别,一定要注意。又打又骂又用酷刑的,包括用粗俗之语侮辱的,一定是外道或邪魔鬼祟。菩萨如果遇到盲癃喑哑、愚痴或者边地这些恶众生的时候,挨打受骂,心不疲倦,行不退转。菩萨有四种不可思议;一是所爱重物能施于人;二是虽然替众生受苦具足烦恼,能忍诸恶事;三是离坏之众,就是说坏人堆里找不着他,就算为度坏人,与之同行,坏事肯定也找不着他;在坏人堆里,能劝坏人从善;四是虽然临终见到一些恶境界,不惊不怖,能说法转之;如“我欠你的,成佛之后一定回来度你。你等着我。你要是不能等,宁可我不往生,也要让你先报复痛快。”而不是“我都要往生了,你还来恼害我,看我成佛或成菩萨时,非让你堕地狱不可。”这可不行,这样成不了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慈悲心是非常大的。还有三种事不可思议,一是开始给的时候,心生欢喜;二是给的时候,不求果报;三是给了以后,不生悔恨。凡是这么做的人,这个人就是行菩萨道。出家菩萨这么做不为难;在家菩萨这么做太难了,有多恶因缘缠绕。

【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提?什么是菩提道?

佛说,如果离菩提无菩提道,就是没有佛就没有成佛之道。虽然有佛可成,没去行菩萨道也成就不了佛道。

善生向佛请法说,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不是菩提啊?如果是菩提,为什么说他们不究竟呢?

佛说,声闻缘觉道不广大,就是功德不广大,智慧不足,不能成就佛果。别的经上有将声闻缘觉称为究竟,那是方便说,事实上,属二乘之道,和真正的菩提道比,不是一回事。佛在戒经上说明白了,和其它经典不一样,声闻缘觉证菩提只是方便说。菩提道者就是学果,世间说,四果罗汉为无学,三果罗汉为有学;出世间说,菩萨为有学。声闻的无学是在娑婆世界无学,菩萨在其它佛国土成佛道时,必须有学。品位菩萨高于四果罗汉果位,认为这个世界有学,佛道无上我要成,佛法无上我要学,而声闻缘觉不究竟。菩萨三大阿僧祇劫行六度万行,这都是有学之处,学什么,就学六度万行;声闻缘觉不修六度万行,认为是无学,只是在这个世间无诸漏。有的人行布施,不是波罗蜜,即声闻缘觉和一切凡夫、外道乃至新发意菩萨,所行布施达不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是未得菩提果。菩萨修行布施,可以达到彼岸无极限,是有学果。学果是化身成就,以神通自在力于十方世界化度众生,是得菩提后才是学果。

有学的菩提行人是有学尽智与无生智,勤心修习三十七道品,才能证得菩提果。尽智是无有障碍的智慧;无生智是自性自然具足的智慧。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种正念。四正勤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积极的断除恶法,增长善法的四种精勤努力。四如意足是欲、念、进、慧的四种使修行能如意成就的力量。五根是信、进、念、定、慧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源。五力是信、进、念、定、慧,破除一切恶法的五种力量。七觉支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慧七种能趣入觉悟的心要。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种远离轮回,悟八正道的正确之道。这样修行就是有学。自得解脱以后又让众生也得解脱,修证菩提果为学果。心能自调自身诸根不动,然后能调众生是有学;自证菩提后,又让众生得解脱为学果。修集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为有学。修行证得具足十八种不共法,为学果。十八不共法分别为,如来身无失者;如来语无失者;如来意无失者;无异想心者;无不定想心者;无不知想心者;信无上成者;欲无上成者;精进无上成者;慧无上成者;解脱无上成者;知见无上成者;身业随智慧行者;语业随智慧行者;意业随智慧行者;过去知见无著无碍者;未来知见无著无碍者;现在知见无著无碍者。为自利利他而造作诸业,为有学;能利他就是利己,为学果。入世随世学世间法,为有学;入世随世而修出世间法,为学果。为救度众生不惜身财,为有学;为救度众生不惜身命财,为学果。能教化众生行善生到人天受乐的,为有学;能教化众生修无漏学证声闻果又发菩提心的,为学果。能布施众生一切财物的,为有学;能行法布施的,为学果。能自破贪嫉的,为有学;能破他人贪嫉的,为学果。能受持信、进、念、定、慧的,为有学;教化他人也达到这样的,为学果。

佛说,菩萨信根具足。这个“信根”就是信仰坚固,菩萨行人生生世世不舍菩萨道,在这个世界上信仰佛其心坚固,不是今天信明天不信。信仰法,不是今天信就修,明天不信就间断。菩萨行人遇到多大难处,其心坚固,不退转,能度化众生,不为众生所化度。随顺众生而化度众生是菩萨;随声闻缘觉而化度声闻缘觉是菩萨。随菩萨行人随处安乐,让他人也得安乐。菩萨的自利利他有二,一是现世;二是后世。为现世利益,有无常而不为实;让后世和现世都得利益,才是二利兼得。今生有成就,还能让生生世世得成就,这才是自利利他。否则,今生再风光,此生结束,一切化为乌有,这不是菩萨的自利利他。菩萨乐有两种;一为世乐;二为出世乐。菩萨自己得乐,也让他人得乐,这才是自利利他。照佛法去修,肯定能得到,暂时没得乐,以后生也会得乐。

佛说,菩萨具足一法,唯一佛乘,在这个“一”的基础上,还有二事,一是多闻;二是思维。是佛法都听一听,听完之后用思维加以筛选。众生的业报千差万别,但今生就这一条做的不好,其它做的都很好。那就主要改这一条,其它的不要思维。不要把佛对众生说的这些或者法师所讲的都往自己身上对号,人不一定都圆满。无量劫来的修行,可能有一个地方谬误或两个地方不足,没有关系,就解决当下这一个或两个地方就行,其它的是说给其它众生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二法基础上,还有三法能自利利他,一是怜悯众生;二是勤修精进;三是具足念心,念心就是经常想到众生苦,让众生得乐;经常有念佛心、念法心、念僧心。心里有这个基础,见到这个事,自然就会这么做。还有四法;即行、住、坐、卧四威仪,处处都做得好。不在任何地方失仪让自己或他人心生后悔,而让他人生疑惑心。还有五法;一是信根坚固;二是持戒,处处是戒,处处不犯戒,去修、去行;三是多闻;四是布施;五是智慧,多行布施增长自己的智慧。还有六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天;五念施;六念戒。众生还有七种贡高我慢;慢我;慢他;慢佛;慢法;慢僧;慢世俗;慢外道。如果有人,见众生有诸过失,发现了以后,不马上纠正,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使之调伏,这样说法是菩萨。如果不顺其意,便为说法,是智慧不足的下品菩萨。

佛说,菩萨有两种;一是乐亲近善友,乐近善友是能自利利他;二是不能亲近善友,就不能利他。乐近善友还有两种;一是乐于供养;二是不乐供养。对善友不能说布施,只能是供养,供养善友、善知识;不乐于供养,自己修成就行,才不管他们;谁苦谁受,我自己乐就行。乐供养还有两种;一是能听法;二是不能听法。最大的供养功德是什么,是能听法受教化。如不能听,不受法化,等于供养功德减半,给多少钱只种福田。至心听法还有两种;一是能问;二是不能问。能问者就有所思维,能请法。佛鼓励他的弟子请法,请法者,能自利利他。如果听明白了而不去请法,就是光自利了,没有利他。请法的人也有两种;一是至心持;二是不至心持。听闻佛法后,没教他人去持,那就只能是自利,没有利他,为不至心持。既能自己受持,又能教他人受持,这就是自利和利他,为至心持。至心持也有二种,一是思维;二是不思维。思维能得自利,不思维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不思维就如囫囵吞枣,吞下去不知什么滋味。听闻《优婆塞戒经》,要知道这部经解决自己什么事了;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没有;自己怎么去持戒等。不去思维的会想,我一点不如法也没有,一点也没破戒等。这种人既不自利,也不利他。思维解义之人还有两种,一是如法住;二是不如法住。思维以后要解义,解义以后戒行处处如法;如法思维,如法言行,如法行住坐卧。不解义的人听完戒经跟没听没两样,戒是戒,我是我。如法住者,也有二种;一是具有八智,一为法智,闻法生智;二为义智,知义生智;三为时智,知时间而生智;四为知足智,无有大贪求想;五为自智,自知之明;六为众智,能够统领大众;七为根智,善巧于心;八为上下智,知尊卑礼让。二是不能具足这八种智慧。具足八智的人,说法有十六种说;一是时说,掌握说法的时机;二是至心说,专心致志地说法;三是次第说,说法要有程序;四是合和说,要结合世间的人或事说法;五是随义说,说法要符合经文义理;六是喜乐说,得持高兴的心态;七是随义说,说法结合什么事,要有事由原委;八不轻众说,不要轻视大众;九不呵斥众说,可以说一些破戒的少数人,而不是说大众都破戒;第十是如法说,说的要如释迦牟尼佛的法;十一是自他利说,让他人得到利益;十二是不散乱说,法义要说清楚;十三是合义说,要有一个主题,又符合大众心里的要求;十四是真正说,说了义法让他人信服;十五是说法,自己别生骄慢,认为就我行,他人不行;十六是说罢不求世报,说法只为报佛恩,不求世间回报。这样的人,也能听从他人说法。也有十六种听,一是时听,要遵守听法时间;二是乐听,听法心生欢喜;三是至心听,不要边听边议论;四是恭敬听,要尊重法师讲法;五是不求过听,不要一边听一边挑人过失,专挑过失不听人教诲,为戒律所不允许,是可怜悯者;六是不为议论听,要为受持听;七是不为胜他人听,要为受教而听;八是听时不轻说法的人,哪怕是一个乞讨的人说法,也要好好听,不因为不是名人就有差别心听;九是听时不轻于法,法法平等;十是听时终不自轻,不要有他比我强,我不如他之类失去信心的想法;十一是听时要离色受想行识,放下执著心;十二是听时要为受持而听,从善如流;十三是听时要除去五欲想,法中无世间五欲之乐而有法喜之乐;十四是听时要具足信心,一定能听好,也能行好;十五是听时为调伏众生,既调伏自性众生,又调伏其它众生;十六是听时为断闻根,将来能不用耳朵听事,而用心知,那才是本事。具足八智的人,能如法说,能如法听,能自利利他。否则,既不得自利,又不得利他。

佛说,能说法的人,有两种;一是清净说;二是不清净说。不清净说的人,一为利益说,说法贪图供养,如世俗讲课要有报酬,均为利益说;二为报答说或为报复说,为了指责他人、反击其它什么言论说;三为胜他说,为要超越谁而说,知见不同可以互相学习,对哪部分不理解也十分正常;四为世报说,为当世、现世得到功德回报而说;五为疑说,说不清、道不明,提出一些问题却不能解答。清净说法的人也有五种,一为先施食而后说,就是有什么请求或需要先给予满足,然后而说;二为增长三宝而说,让三宝弟子坚固其心,成为增长僧,自性僧;三为断自他烦恼说,自性无烦恼也教他人见性而去说法;四为分别邪正说,为明辨正法与邪知邪见而说,让众生解惑;何者为师?授法、解惑、培德也。否则,枉为人师;五为听的人得最胜而说,要说就说到最好,把才智发挥到最大程度,而又不为折服他人、超越他人而说。不净说为垢秽,为卖法,为侮辱,为谬误,为失意。清净说者,为净洁,为正说,为实语,为法聚。如果给人讲佛经的三藏十二部,要通达佛教三乘与唯一佛乘的关系而去说就是正说。

佛说,听法的人有四种,一是略闻多解,听了一点就能理解很多,此为才智之人。六祖听了《金刚经》一遍就开悟,就是略闻多解;二是随分别解,听法以后,层次清楚义理明白;三是随本意解,用自知法的义理来理解;四是字解句解,只能理解字义和句义。这样听法的人分为两种,前两者是熟,后二者是生。熟者就是有修行功夫的人或有一定证悟的人;生者,是初入佛门或无修行的人。佛说法时就是让随本意解的生人,都能听明白。若不能随本意解,生人就不能理解法义。法师讲法,也根据听法对象不同,照应到这个层面。

佛说,比如树林中有四种树,一是易伐难出的;二是难伐易出的;三是易伐易出的;四是难伐难出的。在家人也是这样,有易调难出的;有难调易出的;有易调易出的;有难调难出的。由于根基不够,暂时出离不了三界,这是“难出”。但这不是舍弃,还要告诉人从静坐培德开始。“难调易出”这种人根性非常利,不好调伏,一旦遇到真正善知识,一说就信,得以调伏,其心坚固,一修很快就能出离;证果位快的人都属于这种,修个三年、五年就能证得果位。这种难调易出的人见似傲慢不羁,实则一旦遇善法为好度。易调易出的人是大根基之人,乘愿再来的人都是如此,有善缘能值遇善知识,一遇到说个三言两语,就知道“世间行菩萨道第一人”就是他。“难调难出”的人是骄慢之人,贡高我慢,心性刚强,除特大因缘外,没人能调伏他,出不出就是他自己的事了。这样的四种人可分为三种情况教化,一是呵斥以调伏,这种人用这样的方法能够调伏;有的人若不呵斥,去不掉我法二执,没法调伏;二是要用柔软语去调伏,特别是现在的女众弟子,脸皮都非常薄,一呵斥就哭;三是,呵斥柔语结合。用不同方法调伏不同类型的可度之人,不可一刀切。调伏可分两种,一是自己调伏,不需要他人调伏,自己就能自觉调伏其心,这种人最好、也最有智慧;二是,自己不能调伏,只能由他人来调伏,离开他人就不行,这就是离不开师。这样人离开师就很难修成,因为不能找到自己过失,不能调伏自己。调伏的方法还有二种,一是施调;二是咒调。施调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加以调伏,如缺医少药的,就布施给药,然后再去说服他。咒调中的咒属于佛教密语,经常持咒就不放逸了,就如淫欲重的人要诵持楞严咒;容易召魔的人诵持大悲咒;容易害怕的人诵持大明咒,这都是咒调,不是用咒去控制。用这些方法还要掌握时间,一是喜时;二是苦时。一个人高兴时怎么说他都不生嗔;他要是正烦恼时,如去呵斥,肯定雪上加霜,起不到应有作用和效果。苦时指的是正受苦或有病的时候,去劝说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为这样的四种人说,正法时有两种方便,一是善知世事,什么事都明白,现在事、过去事,知识广泛,然后把佛法贯通于其中,把佛法藏起来说,听的人感兴趣、愿意听,而且受到法益;二是为其驱使,就是先帮他做事,然后为其说法。如果是一去就说,我教教你;对方一听就反感,就会心烦,世人多贡高我慢。要知道这两种方便,再这样去做就容易自利利他。为了利他,要学习外道典籍,还要学习十二部经典;都学会后,再去弘法度人,解除众生烦恼;赞叹善友功德,指出恶友之过,赞叹布施的功德,呵斥贪吝过失,赞叹寂静的功德,赞法行德。

佛说,在家人心自调伏后,才出家;自己修行,也教化他人修行,是自他兼利。如果不能调伏,就不要出家。在家人能多度人,出家人则不能。在家人能多度人是因为能行布施,能懂世间法又修出世间法。在家人夫妻双修可成道,出家人说不断欲不能成道,这本来就是矛盾的。但是,在家人就有方法,双修可成道,出家人很难想出这样的办法。怎么多度人啊!没有在家人信奉三宝就没有出家人;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中去的;出家人是由在家人供养的;出家人是以在家人为调伏对象的。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人,是肯定行不通的。因为这个世界是娑婆不是极乐,极乐世界都是出家人,没有在家人。所以,要知道,持戒、诵经、坐禅皆因在家人而为庄严,为在家人赞叹,为在家人做榜样。有依法修行的庄严的出家人,才有在家人修行于道。出家人要为在家人做榜样,这样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能修行于道。在家人要多修受施二法。“受”为接受佛法教化,接受善知识的教化。“施”为多行财法布施。出家人要修诵教两法,多闻经典;能教诲前来请法的人。菩萨兼有四法,即受、施、诵、教,才为自利利他。自己不修行,怎么教化众生修行;自己不能持戒,怎么能教他人持戒;自己不能布施,怎么能教他人布施;自己不精进,怎么能教他人精进;自己没有禅定,怎么能跟他人讲禅;出家人必须修禅定,为什么现在的出家人说“一句佛号就能得度”,因为自己没修禅定,教不出来他人禅定;自己就不具足智慧,没有般若,怎么能教他人产生般若;菩萨教化要修六度万行,一定自己先行做到;然后再教化他人去六度万行,缺一不可。现在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最多,可知道修行净土法门真谛的人却很少。有人会不服气,会说末法时代,净土法门最简单,最直接,最稳当,一本经书,一句佛号就能带业往生。告诉诸位,那是方便说,不是真谛。净土法门的真谛是,往生佛净土,是佛清净愿力与自念功德力的统一,只有世间净土成就,才有出世间净土往生。世间的净土是,身口意持戒的清净行是净,都摄六根不放逸的清净心是土。否则,佛的清净愿力不及破戒的污浊力,念功德力不及恶行的业力。众生善根有上中下三种,菩萨的善根也有上中下三种;下根菩萨能化下根众生;中根菩萨能化中根众生和下根众生;上根菩萨能化上中下三根众生。出家菩萨自利利他是不为难,在家菩萨自利利他实在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具足几法才能自利利他呢?

佛说,要具足八法才能自利利他;一是寿命长远,即长寿;二是具上妙色,即容颜庄重;三是身居大力,即有势力;四是具好种性,即豪门贵族;五是多饶财宝,即大富贵;六是具男子身;七是言语辩了,即能辩明法理;八是无大众畏,即面对大众心不畏惧。

善生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因缘得长寿乃至无大众畏呢?

佛说,菩萨于无量劫中慈悲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常坏骄慢心而无骄慢行,以是因缘就生上种性;常施饮食,以是因缘得身力具足;常乐说法,以是因缘多饶财宝;呵斥女身而多修善行,以是因缘得男子身;至心持戒,以是因缘得言语辩了;供养三宝,以是因缘得无大众畏。具足这样八法,有三个因缘;一是物净,二是心净,三是福田净。物净就是非盗窃圣贤之物,不拿公共之物,不拿三宝常住之物去行惠施。而用佛像、经书或讲法去供养他人是最上乘的供养。同一物品不能许给多人,多个物品也不能就给一个人,如有六人,就准备六份物品,人人有份;别让一人生烦恼。也别答应给却不给,俗话说,“许愿没有还,脑袋疼三年。”又不是抢夺、诈骗等非法所得财物。只有做到这样才为物净。心净,就是布施结善缘的时候,不为生死与善果,没想要得到什么,也没想胜过谁,也不为得美色、得力量帮助、得到财富等。不违背家庭的惯例,不为眷属多而去供养。只是为庄严菩提,调伏众生,这样才是心净。福田净就是受人供养,远离八邪;一是邪知见;二是邪思邪想;三是邪言邪语;四是邪习邪业,如赌博、贿赂、杀生等;五是邪命,荒废时间,把时间放在嬉戏上就是邪命;六是邪精进,把精力放在外道或五欲之乐上;七是邪念,起心动念不正;八是邪定,修习外道功法。

还有求长寿,为众生赞叹放生不杀;求身体好,长相庄重,为人就要常生欢喜,让众生见了欢喜;求生于大种性之家,就是有个体面的出身,不是贫穷下***的子女,为人就要持戒、诵经、坐禅;菩萨才有财富,今生的财富多,有正财都是以往受戒了;有正当职业的固定收入就是有正财了,不用为天天吃饱饭而发愁等。也有大财富贵的菩萨行人,但是少数,不都一样。如移居美国的杨洪居士就是行菩萨道的人;我没见过他,但在定中,观察到这个人是行菩萨道的人,而且非常有钱;求得男身,就要依法调伏众生;求语辩了,就要经常讲法,语言了义,让众生都能听明白,受法教化;求无大众畏,就要明出世间诸法实相。

佛说,菩萨能具足八法,能修十善法,用不杀、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乐以善法化度他人,具足受持优婆塞戒。虽得于妙色,持戒而多闻精进,大力好胜,多有财宝也不以此生骄慢;不以幻术迷惑欺瞒众生,身不放逸,修六和敬;即慈心与身业和,慈心与口业和,慈心与意业和,上座与下座和,持戒与清净和,漏尽与智慧和。如果能这样做,虽在家修行,等于出家;出家、在家在证悟上没有区别。这样的在家人,知修忏悔法,与人与己再无恶因缘。在家人如果一世受持优婆塞戒,虽复后世生无三宝处,终不造诸恶,逐渐善业成熟,遇到三宝就皈依。这里有两个因缘;一是智慧,二是不放逸。智慧是由禅定产生的,生生世世不散失;不放逸就是由于往昔精进过,有智慧,今世才能这样。就是人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和充满恶行的地方,也不做恶事。这里有四个因缘,一是了知烦恼过失;二是不随诸烦恼流;三是能忍诸恶行;四是不生恐怖心。具足这四种因缘,不为烦恼所倾动,才能得安定。如果当面能忍一会儿,背后就不能忍了;或遇着点什么事就害怕了,怕连累自己,怕自己受苦等,这都不为具足。在家人这样受戒有五种因缘,一是乐修善法;二是分别善恶;三是亲近正法;四是怜悯众生;五是知道自己过去的宿命。

佛说,如果在家人具足开始讲的八法,若闻讥讽能忍;若闻赞叹反生忏悔;若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能调伏恶人;转破坏团结的人和合;扬他人善事,隐他人过失;听到他人秘事,不乱说话,出家、在家一样,不要说人过失,不说他人的隐私;不为世事而作咒誓;遇到怨枉不要起毒誓诅咒;要生善心,少恩去加倍报答;遇到恶口辱骂的人,要生怜悯心;对要杀我、打我、怨我、少恩于己等人,要生悲心;行于善法中,怨亲平等。亲近有苦难的怨亲时,要先说明有怨的人;以善报之、以乐报之;见有偷己时,不要惊动,以免惶恐;对众生如父母想,宁伤身命也不虚言相欺;对烦恼如怨贼想,于善法如至亲想,于外道法如食腊味想;虽久与恶人同在一起,不生亲善心;虽与善人不能在一起,心里也觉得很亲近;不因为父母、师长做过恶事而不敬心供养;自己贫困又有穷人来求助时,不应有厌烦心;虽不亲近恶人,而心常应怜悯;凶恶的人来加害于己,不思报复,还要以德报怨;自受乐不轻他人苦,见他人受苦而心不生喜;身口意业清净,就是用法开化众生;能以己身受苦让他人受乐而为之,如为己身受乐让他人受苦而不为之;有什么世间技艺,要传授他人,使之有生存技能,而不让技艺绝世;对于亲友要说因果,不让作恶;说无常,共行善法。菩萨有在家出家,出家菩萨修行上述八法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上述八法实在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二庄严品第十二】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菩萨自利利他庄严呢?

佛说,菩萨具足两法才能自利利他庄严;一是福德;二是智德。两者合一为功德,有功德才是自利,自己有功德才能培育他人功德。

善生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因缘才能证得福慧庄严呢?

佛说,菩萨修六度万行,才能证得福慧庄严。修行忍辱、禅定和智慧可证得慧德庄严;修行布施、持戒、精进可证得福德庄严。同时,念佛、念法、念僧,可得慧德庄严;念戒、念施、念天可得福德庄严。念佛法僧感佛恩而修道,念戒是善护清净行,念施是感众生恩而怜悯,念天是感天恩而精进。六度当中有三个是福庄严;三个是慧庄严。菩萨功德庄严,能自利利他。为救度众生,可化身示现受三恶道的苦,而其内心不受忧恼。有善巧方便,既了知世间法,又知出世间法,说法圆融。菩萨行人要对世间文学、科技、医药、法律等知晓。要是什么也不懂,说话就离谱。如是做买卖的,就会说生意上的话,大学教授度不了,农民度不了,锅炉工也度不了。如是学者,就知道书本上的事,从政的或其他人就度不了。世间的事儿要什么都懂一些,才能和各种人打交道,进而善巧方便度化,才能说法无碍。福庄严即智庄严,没有福庄严就没有智庄严,要有智庄严必得福庄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能修善法,才能得福德,有福德才能有因缘修慧德。有智慧才能通达世间学问,再修禅定,才能出世间,出世间后才有愿力再回这个世间为众生说法。出世间不是菩萨目的,出世间是修行的一种形式,出离这个世间以后,再入这个世间才是菩萨的行愿,回来度众生。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这个世间是乐因苦果,乐不真实,苦是真实的。所以,为利益众生,菩萨行人要入世间。功德修两个因可证得,一是慈心;二是悲心。对众生有慈悲心,才能虽在生死之中,心不生悔,常来世间。虽入生死,不乐生死;深观解脱,见到世间利益无常,出世间利益才是常久。所以,劝世人增长自己真正的财富,即功德;增长出世间的智慧,去修禅定。对众生有慈悲心,才能在一切施中,不生有悔;见众生恶事,菩萨能忍。对众生有慈悲心,才经常种两种田;一是种福田,二是种悲田,也称贫困田。为增长福德,要施于贫苦,要先种悲田,种悲田福德胜过种福田。为增无上妙智,要种福田,供养三宝是种福田。对众生有慈悲心,才能见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见杀和其它恶事时,要有慈悲心,能念往生咒就念往生咒,也可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名号,用念功德作回向;见到了就有缘,没见着那没办法。菩萨行人就要这么去做,时时刻刻都要自觉去做。

佛说,能修行不共法因缘为福德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为智德庄严。共法是声闻缘觉菩萨共同所修之法,基础是都修十善业,都见世间苦,证涅槃乐。不共法共有十八种,前面讲过,这里不讲。三种菩提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能用佛法教化众生,为慧德庄严。众生受苦就等于我受苦,为福德庄严。能让众生离邪恶知见为慧德庄严。能让众生生信,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为福德庄严。有福德庄严,才能得慧德庄严;有慧德庄严,才能得福德庄严;福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佛说,修行要具足五法能庄严无上菩提;一是信心;二是悲心;三是勇健心;四是读诵世论,不生疲倦;五是学诸世业,亦不厌之。佛法是用世间有为法破众生有为法,菩萨行人学习世论是用究竟的觉悟破颠倒的迷顽。学诸事业是随顺世间,示现对世间的事干啥像啥,如是大夫,医术就得精湛,给人治病,手到病除,同行也佩服,被治疗的众生也佩服,再说佛法有人信受。出家人在庙里,做饭得像个做饭的,敲磬像个敲磬的。如果什么也不会,干什么不像什么,若去弘法没人能信服!自身没有慧德庄严,不能让众生得福德庄严。有修行功德的人,修行中有七种表现;一是自知罪过,觉察自己过失;二是不说他人过失;三是能欢喜的瞻慰病人,谁有病了,经常过去探视;四是乐施贫人;五是怀有菩提心,把好心放在前,说话办事都从佛心出发;六是心不放逸,不贪图安逸;七是一切时中,常修六度万行。还有七种表现;一是乐化怨仇,怨仇宜解不宜结;不管是什么人,做的对不对,不要老揪住不放,得罪一次,永远也不化解;二是化时不厌,在化解怨仇上,今天化度不了明天再来;明天化度不了还有后天,心不生厌悔;三是要让成熟解脱,度一个争取成功一个,让他成熟,别半途而废;四是要把佛法与世语世事联系起来,加深对佛法的理解;五是能忍世间一切恶事;六是永远不说让人不喜欢听的事,世俗之事和佛法都如此,否则会因此而诽谤三宝;七是对于破戒之人,心要生哀悯而不是同情,不要他恨亦恨,他爱亦爱,他哭亦哭,这样做是愚人。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功德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优婆塞戒经卷第三

【摄取品第十三】

善生向佛请法说,菩萨行人具足福德慧德,怎样收入门下徒众并带领弟子呢?

佛说,出家与在家行菩萨道的人,具有福德与慧德,门下可以收徒众;这些徒众是替佛结法缘的弟子。怎样带领弟子,总的要求是有愿断烦恼,愿度众生,愿学佛法,愿成佛道的广大心;护持禁戒,远离诸恶;精勤修行,增长诸善;至心教化如一子想。具体有四原则;一是不为恩报,对徒众施恩不求回报,只让他们知报佛恩、报众生恩;二是不为名称,对徒众不求师徒之名,要有师徒之实才是僧事;三是不为利养,不希求徒众丝毫的财物、语言、身力等供养,只为佛事;四是不为自乐,不希求徒众的拥戴、赞叹,只为法事。

如果违背以上要求原则而收门徒,是拿着佛法僧作幌子,遮蔽名闻利养的恶行之人;是以行菩萨道作幌子,遮蔽臭秽不净的私欲,名为佛法,实为破坏佛法。

佛说,首先要能对门下徒众随时教戒。就是有贪欲时,有烦恼而气愤时,有失去理智而破戒时,相宜说法对治,而达到法体护持禁戒的目的。然后,要对门下徒众讲佛经十二部,让其知禅行法味,让其见三藏深义。依法修行,而自调身心。用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施、念戒的系念思维,护持身口意正行而不放逸。让同修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忍让,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参学,相互增益,共同解脱。只有这样做,才是真行菩萨道的人。

佛说,宁可受恶戒(外道中的牛戒、狗戒等)或一日中身死很多次,也不收一个恶弟子为徒。如果没观准根基因缘,收了恶弟子为徒,破佛戒律,都不如自己死上千百次。为什么菩萨行人收弟子这么难,不观准不能收啊。戒律所规定,宁可断自己身命无数次,也不能收一个恶弟子。这样的弟子不能调伏,破戒恶行,会殃及自身,谤佛善法,破和合僧,让很多众生堕无间地狱,毁坏佛教。要比自己犯禁戒的罪报剧烈而重大的多!如果这个弟子杀盗淫妄什么都干,大众还会不会信服收他做弟子的法师啊?肯定不会。法师讲的法也不会被接受和认可。很多人会质问,这样的人怎么还可收徒、传法、授戒呢?信佛的人都这样吗!所以,自己先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一个恶弟子,为什么那位法师不收我为徒啊。”不收是因为根基不够,随时可以成为恶弟子。所以,法师是秉佛旨办事,按佛戒律办事,不敢也不能收恶弟子为徒。到哪座庙,找哪位法师,一旦不收徒,或不授法,别怨法师,要自己找因缘。收弟子特别难,有的法师一生之中只能带一两个、两三个弟子。出家人可收二种弟子,一是出家人,二是在家人。在家人可收一种弟子,就是在家人。在家人不能收出家人为徒,不能受出家人的礼拜,不以师徒相称,这是在家人必须严守的戒律。不看僧面看佛面,是在佛那里,为佛戒所不允许。出家人尊贵,代表世间三宝之一。出家人教出家人十二部经典,要教持戒和忏悔法。还要教其修行八智,一是法智,有择法眼;二是义智,明法义理;三是时智,因时宜对治烦恼;四是知足智,善求有度,适可而止;五是自智,对自己根基有清醒的认识;六是众智,知众生心的差别念,依法方便教化;七是根智,六根能转境界;八是分别智,善观根基利钝。如果做到这样,师徒都增长功德。弟子知道这些以后,能够尊师重教,能够处理好和上师及同修的关系,能够听进去他人的善言。否则,一位出家师收了一个出家弟子,收了就作恶,破坏佛法,弟子做的恶事,师有连带责任。出家人若有在家弟子,也应先教改变习气,不做恶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敬出家人,尊敬上级,尊敬故旧,尊敬有德,时于安乐,至心受戒,不妄语,不毁戒,不生嗔,不恶口,不两舌,不讲无义语,说笑不能涉及到三宝,尊重国王、大臣和众生,管好自己的妻子、眷属、怨亲,不轻慢众生,不亲近恶友,不去互相争斗,节衣节食,勤俭持家,少欲知足,修十善、八戒。出家人收在家弟子还要教修菩萨法,就算在穷困之时,也不要吝啬,也要培养他去行布施;教他慈悲善良,公共财物不能偷取,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事不要去做;还应该教育他多供养三宝,不能拿庙上财物;还应该勤修佛法,直至证阿罗汉果;同时,发菩提心。再教化人于佛法中能生清净信,破恶见、邪见。如果能做到这样,师徒都增长功德。出家人教在家弟子就该这么教,千万不要给他皈依完了,就知道他来供养,别的就不管了,他犯了戒也不闻不问,这时师就有责任。在家人收弟子先教持戒,勤修精进;再告诉他,修行很苦,不要勉强。否则,在家人收了在家弟子,没有教化,任由放逸,他有过失时,师要在佛前忏悔。在家弟子要供养父母、师长,修十善,守持五戒等,恭敬三宝,读诵受持佛经;在家弟子要善待周围的人,特别要关心为其劳役之人,合理给予报酬,苦共承担,乐共享受,奖励贡献大的人,永远不许打骂欺辱,让其和睦相处,善心增长等;在家弟子种田要像种田的,做生意的要遵守职业道德,不论哪行哪业,都要作啥像啥,至心而作。让佛事与世事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最后达到烦恼解脱。

如果在家弟子为国王的,要爱护人民,要访贫问苦,要抚恤灾民,要兴百业,要社会安定,要鼓励善良,要惩罚恶行,要轻役薄税,要依法公平求财,要公平、公正、公开、合法处理世事,要守护国土,要恭敬三宝,要打击邪教,保持繁荣昌盛的佛化国家。在如法护国上,要重点教化人民,要内施仁政、外施仁德,信因果,远离七种恶事;一是赌博无业,二是乱行捕猎,三是饮酒无度,四是荒淫邪行,五是恶口相斗,六是两舌挑拨是非,七是非法取财。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收领弟子,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收领一弟子,实在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受戒品十四】

善生向佛请法说,在家菩萨怎么得受优婆塞戒呢?

佛说,在家人得受优婆塞戒先应次第供养六方。东方为供养父母。供养包括,医药、饮食、衣服、财宝、房舍、卧具、礼拜、赞叹、尊重。在供养心态上还要做好五个方面;一是至心爱念;二是终不欺诳;三是舍财予之,经常送礼品孝敬;四是为聘上族,什么事以父母为先;五是教以世事,父母亲年纪大了,当下的事情不知道,要耐心讲给他们听一听。行孝道是多方位的,可不是子女没冻着父母、没饿着父母就行。

南方为供养师长。对师长要像父母一样供养。师也有五件事回敬弟子;一是发现弟子有过失时及时教戒;二是尽教,不藏一半说一半;三是胜己不生嫉妒,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四是做严师又做善友;五是弟子离开师时要给予财物。

西方为供养妻子。对待自己的妻子也要像父母一样供养,不藏私房钱,不要自己有点钱就胡作非为,让妻子和孩子受穷、受罪,置之不理。妻子也要以十四事回敬丈夫;一是所做尽心做好,要尽心尽力处理好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等;二是勤奋而不懒散,有的人喝酒、打麻将等晚归,不理家务,不孝敬父母,为戒律所不允许;三是所做什么事一定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四是当下应该做什么事就抓住机遇做好什么事,如春天该种地,别误农时;五是家里来了宾客,要出来迎接,热情款待,不怠慢客人;如果丈夫同事上门拜访,妻子摆脸色给客人看,那客人出门后,笑话的不仅仅是丈夫一人,而是两人都落个恶名,这男的怎么娶这么个媳妇?实际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六是把室内家具等收拾的干净利索,要讲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七是相互尊敬爱戴,谈话和气;八是对自己的孩子,要用软语善巧进行辅导,而不是打骂子女;对待子女,也要以理服人,用道理去教化;九是能勤俭持家,财物不能挥霍,有多余财物要供养三宝,供养父母,种福田、种悲田,用来做功德事;十是晨起夜眠,不要晚上不睡、早晨不起;十一是做饭要讲究卫生,菜也好吃,色香味俱全,而不是糊弄;十二是能忍教诲,夫说妻几句,要好好听着,有事商量着来;不要以恶言恶语相对;特别是在家的女众弟子,丈夫要是说一句,她有十句等着,为戒律所不允许;十三是能劝阻莫作恶事;同时,家丑不可外扬;十四是关心病苦。

北方为供养善知识。供养善知识财物,或用体力帮助作一些事务,诚心请教,礼敬赞叹。善知识也要以四事回敬善友;一是教修行善法;二是教远离恶法;三是有怖时能为救解;四是放逸时能教放舍。

下方为供养为你服务的人。对待为你服务的人要用语柔和、不打不骂,还要关心生活,给予合理报酬。为你服务的人要以十事回敬主人;一是不做罪过之事;二是不要等主人召唤,自觉主动把该做的事做好;三是做什么事有始有终;四是着急做的事,马上做完,不要混时间;五是主人虽一时贫困,终不舍离,不要因为主人暂时遇到点困难,或者遇到点麻烦,就把主人扔下不管,甚至落井下石,抢夺其所剩不多的财产,这种人三恶道等着呢;六是早起干活,勤快一点主人欢;七是管理财物要细心,不要丢失;八是少恩多报;九是至心敬念不忘恩德;十是不张扬丑事恶事。

上方为供养出家人。对出家人要供养财物、饮食、医药等;还要尊敬、礼拜、赞叹等。出家人也要以五事回敬施主;一是善教生信;二是教生智慧;三是教行惠施;四是教持戒;五是教多闻。这就是供养六方,增长智慧和福田。这样供养六方和外道所说的供养六方有本质区别。佛法不排斥世俗,把佛法隐入世俗当中去行做。

佛说,如果有人想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应当先与父母商量,然后再与妻子商量,还要告诉亲友和周围的人。不光受戒,要出家也如此,要按长幼尊卑顺序一个一个依次告知,还要和子女商量。若感觉机会不成熟,就要慢慢来,逐渐渗透,不要说“我想走就走,出家是我一个人的事。”可不要这样,不要没等自度度人,先把自己父母眷属等度地狱去。有的人遇到点烦恼,就要出家。美其名曰是“放下”,那不是放下烦恼,是放弃责任。因为有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如果是企业老总或某地的地方官员说要出家,如国情允许,还要与地方官长报告。地方官长要支持赞叹世间又多了一位善行之人。想受戒在家修行或受戒出家修行都要先处理好世俗这些关系,不要突发奇想,不管不顾。相关人等都同意后,再受戒或出家。对受优婆塞戒的人,师要问,能不能真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能不能不辜负佛法僧做的皈依啊?能不能盗法啊?能不能受持五戒等。

佛说,是受声闻戒、优婆塞戒甚难。沙弥是十戒,大比丘、菩萨是受具足戒。受戒就有了戒条,就不能随意违犯,就应该遵守。违犯的果报是在三恶道中受大苦恼。本来受戒想自度,结果一旦犯戒,没等自度,反而把自己弄到三恶道去。所以,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修行人千万记住要持戒,说了就要做到,要不然违犯了就要受惩罚。口念“阿弥陀佛”进地狱,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很可悲的事情。心念“阿弥陀佛”是净念,能净念的人一定是守戒之人。否则,不能持戒,临终时一算总账,破过戒、犯过戒,还是要堕地狱的。

皈依佛以后,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皈依法以后,宁舍身命,也不依于外道典籍;皈依僧以后,宁舍身命,也不依外道邪众;这样才是真正的皈依三宝。有的人今天觉得念佛挺时尚,就去皈依;明天又看信天主教挺好,就到教堂去做受洗,这不是真皈依。还要知道有五种事,若做了就不能皈依增长财命,分别是乐杀、乐盗、乐邪淫、乐妄语、乐饮酒。这五事不能戒掉,就不能给做皈依。身体好是前生不杀生的缘故。要懂得因果,用因果去开示一些事的前因后果。如果一个人好偷盗,不但不留善名声,而且钱财也容易被散失掉;生时父母妻儿都跟着担心,还殃及社会及普通百姓,周围很多人跟着受报。妄语、恶口也是有业报的。饮酒,喝醉了觉得自己比谁都大,业报也重。邪淫更是如此,一是名声不好;二是下生要堕畜生道受报,皈依的人犯了邪淫,最好的也要堕落龙道,邪淫重的脱生到鹿、羊、鸳鸯等。破重戒的人,还要堕落地狱。

受优婆塞戒以后,不为贪因缘、虚妄因缘、嗔恨因缘、恐怖因缘所牵引。遇到这些因缘的时候,要躲开才行。受了优婆塞戒以后,有五种地方不应该去,一是屠宰场;二是有卖淫女的场所;三是酒馆;四是国王或当权者处;五是外道场合。没有定力,就不要到这样地方去。还有五种事不应该做,一是不卖生命,有生命的如鸡、鸭、鹅、狗、鱼等;二是不卖刀剑,即杀生的工具;三是不卖毒药;四是不得造、卖酒;五是不得榨油,榨油时会把豆子里的小虫子压死。

受优婆塞戒之后,还有三种事要注意,一是不做罗网,捕鱼网、捕鸟网等;二是不开染坊,因为对环境有污染;三是不做皮活儿,真正修菩萨道的人都不穿皮衣、皮鞋、不扎皮带。受了优婆塞戒以后,还有两种事不能做;一是赌博;二是种种歌舞伎乐,容易得意忘形,一欢歌一笑语,容易放逸。受了优婆塞戒以后,有四种人不能亲近;一是爱赌赙之人;二是好饮酒之人;三是说话不实,好欺骗他人的人;四是造、卖酒之人。不但自己不去做,而且还要远离这些人。

受优婆塞戒以后,不能放逸,在寒时、饿时、饥时、渴时,清晨、暮落都要念佛都摄六根,静坐、修行善法,而不是“今天天冷了,不坐了”“渴了,喝口水,今天不坐了”等等。喜时、难时、病时、壮时、老时,不要让这些影响修行,得按照功课来。受优婆塞戒以后,还要学会如法求财;就是正常收入,不能偷抢骗,不能收受不正当途径来的钱财。得来的钱要分四份,一份供养父母、眷属;二份如法留作本钱;三份用作积蓄;四份用于布施、供养,或其它机动用途。

受优婆塞戒以后,财物不要寄放四处;一是不要放于老人那里,年岁大的人看守不住,另外要有个三长两短,财物有争议,说不清楚;二是远处,容易照顾不到丢失;三是恶人处,众人眼里的恶人,随时会对任何人的财物下手;四是有大势力、比谁都横、比谁都厉害的人,可能随时为贪财而翻脸不认账。

受优婆塞戒以后,还有四种恶人应该远离;一是乐说他人过失,张口就说是非;二是乐说邪见,这种人不说正知正见,说的都是与道不沾边的大话、空话、闲话;三是口软心恶,就是口蜜腹剑之人;四是多说少做之人,做了一分,恨不得说到十分,信佛的人都应该缄言积德,说多了没做那么多,此为不实之人。这四种恶人应该远离;同时,自己也不要成为这样的恶人。

如果受优婆塞戒以后,都能依戒去行,应该满六个月,就能接近善知识,行住坐卧都无过失之后,才够得上受优婆塞戒。若欲出家须观察满半年,合和众僧满二十人,合和指的是六和。其中两种分法,一是慈心与身合,慈心与口合,慈心与意合,上座与下座合,持戒与清净合,漏尽与智慧合;还有一种是身合、口合、意合、戒合、利合、见合。总之,过去要出家必须得二十人都说行才可以,加上大德观察的半年,才给授戒。受具足戒以后,持戒修行,从发心修行到证果的过程中,多少劫期间都不能有违犯。违犯了就很难得到果位,漏小了及时忏悔还有可能证得果位,漏大的肯定证不到。

如果知道周围哪位同修有果位,不要给有果位的人设置一点障碍,说“我来考验考验他吧。”不要这么想,我们没有考验他的资格。这样生心,是给他增德了,但把自己考验完了,会把自己考验到地狱去。他是一果罗汉,只有品级比他高的二果、三果、四果罗汉和菩萨能考验他,让他道业增长。考场上的学生能考老师吗?低于他的人没有考他的资格。他是师父,我们知道什么说什么,不要有考他的心,一考就有地狱业报等着。

受优婆塞戒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无分,或多或少,或有满分;就是说受戒之后的受持有多有少。人一旦受了优婆塞戒就应该同时先受三皈、后受五戒。有的人受戒之后饮酒了,少了一分;没几天又邪淫了,再少一分;不几日又杀生了,再少一分等等。受戒之人受戒之后应该受满分,受几戒就持几戒。在家人(男众)受持八戒,也可以具足受持菩萨清净戒。受完戒以后的人,有六种法需要注意;第一,勿伤众生性命,一只蚂蚁都不能杀,也不能让他人去杀;第二,虽为自己的身命,也不要去偷盗,就算是一分钱,对方没给,也不要自己去拿。犯过偷盗的人,四加行里的暖法不好修,有的修行人见同修修到暖法了,纳闷自己怎么没有任何迹象,就要忏悔自己过去世犯过的偷盗业。为什么说修行是功德,功德欠缺就不行。得不到暖法、得不到四加行,想证果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下,得暖法的人已证一果罗汉。第三,就算为自己的身命也不能虚说,没有的事不要说,说了妄语就是破戒,破戒就得不到暖法。修行好的利根之人三至七天就可得暖法。破戒的人如不忏悔一生都得不到,这事别怨他人,是自己功德不圆满。修行来不得半点虚假,不是理论上说修到哪里了,只说实相。他人坐几年下来,身上暖法出现,一说身体的种种现象,都能对的上。一说忍法、顶法、世间第一法出现,身体哪里有什么现象,都能对上。一些人不知怎么回事,“师父,慈悲慈悲我吧,我要求法。”问问自己信佛信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啊;功德圆满是持戒修行证得的。第四,虽为身命,不得破邪淫戒。就算合法配偶,都要注意地点,不能在路边、公共场所、野外、寺庙或停尸间等处行淫。第五,虽为身命,不得说他人过失,特别是不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过失。他有过失,不用谁说,有护法与他计较,除非是师教化人的时候,也只说一些现象,为让其他人受到教育,而不是去指责他。否则,谁说了谁的过失就比他还严重。第六,虽为身命,也不能造、卖酒。在家人受戒后饮酒都是破戒,更别说造、卖酒了。造、卖酒老板不论曾有什么善业,死后必堕粪尿泥小地狱,以粪尿为食,所获业报如此。这六种重戒是绝对不能违犯的。

佛说,如受优婆塞戒以后至心守持,毫不违犯,则可获戒果,就是戒法庄严,生善法。依此修行,会得到无量利益直至证果。否则,虽没犯五戒,却没赡养父母、师长,要得失意罪。失意罪指的是不知不觉当中就造作的一种罪报;失意罪虽然不直接让人堕落到三恶道去,但是也有受报。如对父母不孝,就会有不孝顺的儿子;对公婆不孝,就会感召不孝的儿媳妇等,就是这个道理,有一种不如意的循环。供养没尽到孝心,就有失意罪,不是给钱就是孝。见父母闷闷不乐了,想法让他们高兴起来,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哪方面做的不圆满,都没尽到义务。失意罪也属于不清净,而且还是有作。有作就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做的不圆满。恶意失意罪,罪报要堕落三恶道。

受优婆塞戒以后,愿意饮酒,甚至酗酒的人就有失意罪。一般的初行人没有能力把酒化掉,有的修行人饮酒能把酒化掉,酒下肚以后,能从脚排出去,使之在体内不起作用。平常人恰恰相反,酒在肚子里一闹,脑袋就不听使唤了,就开始胡作非为,举止不受控制。受持戒律以后,对于受病苦折磨的人不要以恶目、恶行对待。谁有病了,横眉冷对或者说一些狠话、横话,甚至眼露不善之光都犯了失意罪。尤其仇人病了,千万安慰,不要恶言恶语。

受持戒律以后,见到乞讨财物的,不管多少,随意的都要给一些,不要让他空着手走,如果空着手走了,就有失意罪,在布施上不圆满。受优婆塞戒以后,如果见到出家人、长者、官长、同修,不起来欢迎礼拜或打个招呼,有失意罪。如果见到出家人,首先要跟出家人打招呼,而且告诉周围的人都起来跟出家人打招呼,这不是客气,如不这么做,有失意罪。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年岁大的人或官长,没瞧得起,不打招呼,有失意罪。有出家人先与出家人打招呼,然后与年龄大的人打招呼,有官长再与官长打招呼,依次而行。年轻人好犯这样的过失,觉得挺忙,没顾上说话,不注意不行。

受持戒律以后,就应该按日供养三宝,香华、水果供养;如果一个月当中少于六天,就有失意罪。把佛像往那一摆就不管了,绝对不行。受持戒律以后,四十里之内,听说哪里讲佛法,必须去听闻或拥护道场,不去就有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出家人的床或卧具,在家人不要去躺,不管是他什么人,父母、兄弟、姐妹都不行,躺了就有失意罪。包括出家人经常坐的椅子,若没有让坐,都不能坐。就一把椅子,出家人让坐了,而出家人无座在一边站着,也不行。

受持戒律以后,若明知水里有虫子,还去饮用,就有失意罪。这里重点是,开天眼的人能见虫子还去喝,有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行路时明知这条路不安全,有豺狼虎豹、恶人等,还硬撑胆大,不找人同行,也有失意罪。因为,无伴独行险处若遭抢,既自己损失了财物;又让抢财物的人堕落地狱;若被野兽伤着,野兽本来已经够可怜了,它在这一道的时间就会因为伤受戒的人而延长,而且还得堕地狱。出家人怜悯它们,走这样的险路手持禅杖,目的就是吓阻它,让它远离。所以,受戒人早出早归,晚上尽量不走夜路。

受持戒律以后,男众不能一个人到尼姑庵留宿;否则,就是失意罪。如果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单有一个房间出入,须到佛像前说明事由,还得念佛都摄六根。受持戒律以后,为了财物打骂仆人、孩子或者外人,有失意罪。随便打老婆、骂孩子都不行。受持戒律以后,把剩菜、剩饭供养出家人或在家人,得失意罪。刚做好的菜饭,应该先请出家人食用,然后再请信佛的人食用。如果家庭困难,都吃剩饭,那没有失意罪。

受持戒律以后,养猫狗等宠物,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如果圈养马、象、牛、羊、骆驼、驴等一切畜类,得失意罪。受戒之前养了,赶紧送人,不要再养。受持戒律以后,在家人不要穿僧衣、准备钵盂、请锡杖等僧用之物;预备那些物品,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如果为身命,需要种地的,要用清净水浇田,不要把水塘里的水放干弄死鱼虾;否则,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在市场做买卖,称一定要公平;买卖时,不要过分讲价;否则,得失意罪。

受持戒律以后,在不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行淫,得失意罪,夫妻也不行。受持戒律以后,不要偷税、逃税,上车、船等不能逃票;否则,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一定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违背法律法规办事,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当家里有新鲜的果类、谷类、蔬菜时,应先供养佛,然后再自己食用;不这样做,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遇到出家人,如果想为出家人讲法,但出家人不想听或者对所讲不加赞叹,赶紧停下来;否则,得失意罪。同时,与出家人抢话说,得失意罪。与出家人打交道一定要注意,如果在路上见到出家人,一定要让其先走或走在前面。跟老年人一起走也如此,不能走到老年人前面。如果是受戒人和未受戒的人一起走,受戒人走在前。若对方不知道是受戒的人,可以除外。

受持戒律以后,要是到庙里帮助过斋,见自己的师父在那儿呢,多给盛一点,起了偏心,得失意罪;都是三宝,不平等不行。受持戒律以后,养蚕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在路上遇到伤病的人,要上前寻问、给予关心,如不这么做,得失意罪。如果在家人,诚心受持这些戒律,为受持优婆塞戒,是优婆塞中的珍宝,人中丈夫。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为比丘、比丘尼,在家菩萨为优婆塞、优婆夷,出家菩萨持具足戒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具足戒,实是为难,多恶因缘缠绕。

【净戒品第十五】

善生向佛请法说,如果有人受持戒律以后怎样行为持净戒呢?

佛说,有三法能净是戒;一是信佛、法、僧;二是深信因果;三是把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还有四法,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无贪心;四是报恩心。还有五法;一是对有仇怨家,也要先说好听的,让他先消消气,用仁德之心化解仇怨;二是见恐惧害怕的,要爱心救护;三是有人求借,先让他开心,予人方便;四是需要布施的方面,平等无二,都一样待遇;五是普慈一切,不以因缘分别远近而行慈。

还有四法,一是永远不自轻,不要自己没有信心,动不动就“我今生是不行了,什么也不能成就”等。活一天就修行一天,不管到什么程度都要修行,而且还要修行好,这才是有信心;二是对于佛法,其心坚固,不能朝信夕改;三是精进,勤修一切善法;四是造作大事,心不疲倦;有的人翻译经典,有的人打印经典,这都属于大事;一旦做上了,就不知疲倦;一旦做了,就不后悔,自利利他,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还有四法,一是自学善法,学了以后还要教给他人;二是自离恶法,还要告诉他人也别做;三是善能分别善恶之法,择善从之;四是于一切法,不贪取,不执著,不要拿着一把不圆满的标尺去衡量他人。

还有四法,一是知有为法无我无所,一切有为皆相对,行于空后证中道,知法中无我,三界有为无我皈依处;二是知一切业悉有果报,心想、口说、行作善恶皆有报应;三是知有为法皆是无常,如露亦如电;四是知从苦生乐,从乐生苦,苦与乐是相对的,世间的苦乐标准不一;只有修行人,身体法喜都是从苦行、苦坐中得来的,开始时候静坐是苦,后来不让静坐不行,这是无可比拟的禅悦。

还有三法,一是与诸众生心无取著,无取离贪,无著离欲;二是施众生乐,心里平等,乐而无悔,平等生慈;三是说到就做到,多做少说。

还有三法,一是能施众生乐因,说话办事让众生心生欢喜;二是所做不求恩报,无求才是无为;三是自知这么去修行,一定能成佛道。

还有三法,一是为众生受苦恼,为众生受点罪,应该应份的;二是次第受之,为众生受苦有个轻重缓急,先受什么,后受什么;三是利益众生不停止,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还有三法,一是修行没有达到除掉有爱之心时,对心爱之物,能舍所爱,施于他人;二是修行没有达到除掉嗔恨时,有恶人恶事强加于己,而能忍之;三是修行没有达到除掉痴心时,而能分别善恶之法,知善而为,知恶而不为。

还有三法,一是善知方便,能教众生要讲方法,远离恶法;二是知善方便,能教众生,广修善法,众生的习气是顺着好吃,横着难咽;三是教化众生时,心无疲倦,要有一种耐力。还有三法,一是为众生舍离身苦时,于自身命,心不吝惜;二是为众生离苦,于自身命,心不吝惜;三是教化众生修善时,于自身命,心不吝惜。

还有三法,一是自舍己事,先应他事,不容易做到,也要去做;二是帮助他人做事时,不择时间或节日;三是帮助他人不顾虑辛苦忧劳,就一心一意帮人做好。还有三法,一是心无嫉妒,多利他人;二是见他受乐,心生欢喜;三是善心相续,永无断绝。还有三法,一是见他对己少善,心里始终不忘;二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三是于无量世为自利利他受无量苦,其心坚固不退转,其行坚固不退道。

还有三法,一是深知生死,生和死是很苦的,仍不舍身命,还要择善去做;二是见诸众生无皈依处,就要站出来,共同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带领众生,一起修道;三是见众生有很多共恶,心生怜悯,不去责备,善言相劝,教其改正。还有三法,一是亲近善友;二是闻法不厌;三是谦下依师而教。还要远离杀盗淫三恶法;亲近佛法僧三善法;对过去和现在行作不后悔,对未来怎么去行作也不担心。平等惠施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众生。修行慈悲喜舍心,利益一切众生。

佛说,以上善法可以值佛住世时闻法而得,也可以值缘觉出世时从思维观察十二因缘而得;也可以从修行而得。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受持净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受持净戒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息恶品第十六】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优婆塞戒以后,怎样才能得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呢?

佛说,如果有以至诚心持戒修行念佛的人,能增长慈悲智慧。以智慧力才能得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

善生向佛请法说,应该怎样修行呢?

佛说,应该观佛有七种殊胜的事,心中树立起对佛坚固至诚心,才能持戒修行。七种殊胜事为,一是身胜,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力无量,众生乐见;二是如法住胜,佛自功德圆满后,又能怜悯、救济、利益无量众生;三是智胜,佛有法、义、词、乐说四无碍智,诸声闻缘觉所不能及;四是具足胜,佛示现肉身一生所行作圆满,所行戒为毕竟戒,所行见为无上正等正觉;五是行处胜,佛身行处天眼明、宿命明,佛三昧行处空性、无相、无愿三昧为正定,佛智行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佛安住空性、无相、无愿的三种解脱法门,具有无量殊胜的功德,是一切语言和殊胜议论所不能及;佛证入遍净色身三昧,身有五色烛光又化五百种妙色让众生得见妙法;佛为教化菩萨示现狮子频申三昧,奋起大悲法界之身,示导度化众生威德,宣吼法界之法门,让二乘诸众惊于耳,而以狮子奋迅为比喻;这些佛智神变境界,是声闻缘觉不可及;六是不可思议胜,佛身有五眼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声闻缘觉不可及;七是解脱胜,佛身知见觉解脱无有烦恼阻碍,不思议法门解脱无有智慧阻碍。

佛说,应念佛十种名号功德。佛功德是从初修不净观开始至证菩提的全过程中,从发菩提心的新发意菩萨,到证入贤位菩萨至证入圣位菩萨;贤位菩萨也称庄严地菩萨,圣位菩萨也称解脱地菩萨。因为,声闻缘觉无有修行菩萨功德。所以,不及佛功德。无上尊,也称无上士;佛示现修空定三昧、禅观十二因缘,为断无所断,诸佛无烦恼可断,皆为度化众生。阿罗呵,也称正遍知;不颠倒又通达不颠倒之法;能受一切人天供养。三藐三佛陀,也称世尊;觉了苦集灭道世谛,又觉了出世间常乐我净真谛。明行足,持清净戒修行定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具足菩萨明、诸佛明、无无明。善逝,见佛性不生三界诸有相有想之众生中;不舍菩提心,不舍众生,示现大般涅槃。世间解,善知又不著世间五蕴、五欲;既知善恶因果,又不被世间法所污;既知十方诸佛世界清净,又解出世间无为,是众生皈依处;诸声闻缘觉难知难解。调御丈夫,信受佛法、理解佛法、行持佛法的人为丈夫,方便调伏丈夫远离世间无常法,成就菩萨道。天人师,诸佛教众生身口意善,远离诸不善;又远离诸恶业;得离三界苦受,得出世间乐受。佛,自觉悟又能觉他;既知一切法,又知一切行。娑伽婆,又称为应;既能破生老病死四魔所怨,又能破魔师、魔子、魔法、魔律四法所害。十种名号的总称为如来,为无上正等正觉;发言无二,或说无有二语,既是有同样说有,无同样说无,有无又表示一个法义无有差别;又于十方世界来去自如,无所谓来,无所谓去。

佛说,应修戒、定、慧。如来行戒为利益众生,于无量世中怨亲平等,无有差别的断无量众生的一切烦恼。如来行定为利益众生,于无量世中知一切众生的一切烦恼,一众生为一烦恼而受大苦恼。如来行慧为利益众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修行人要依佛的戒定慧,而修行戒定慧。

佛说,应行菩萨道。从菩萨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至十地,成就佛的庄严净与果报净,无有过失;包括音声,众生喜闻,闻声得度。修行人要从发菩提心的外凡位菩提道修起,证入内凡再行菩萨道。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应当这样修行念佛心,能离内外诸恶的不净因缘,增长悲智;断除贪嗔痴,成就一切善法。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念佛心,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具足修行念佛心,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供养三宝品第十七】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优婆塞戒后,应该怎样供养三宝呢?

佛说,世间福田有三种;一是报恩田,即为供养父母、师长、诸佛;二是功德田,即为供养一果罗汉至佛;三是贫困田,即为供养一切贫困苦难之人。供养诸佛是种报恩田和功德田,修行与弘传诸法是种报恩田和功德田,供养世间众僧是种报恩田、功德田、贫困田。受优婆塞戒的人,应该至心供养三宝广种福田。

佛说,佛是一切诸法宝藏的承载者,有智慧的人应当至心精勤供养佛示现的肉身,灭度后的舍利、形像、塔庙等,佛法僧一体常住,现在、未来平等而无差别。如果在旷野等无塔像处,称念佛名,尊重佛法,赞叹佛功德等于供养佛。供养佛可以自己作,也可以劝人共作,自作功德要回向法界,共作要心生欢喜。供养佛以后,不要轻想自己;于塔庙处也不要轻慢他人。所作供养,不要让人替作,不要为胜超他人而作,不要作时心有悔意,不要心有愁恼去作。供养可以用一钱、一宝、一水、一花、一香、一偈、一礼、一匝、一时等及至无量;既出于自己,又不勉强,为真供养佛。

佛说,如果见到塔庙供养时,可以用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明等。如果塔庙佛像被鸟兽损坏或暴风水火毁坏,自己或劝人共同修复,清理干净,而后再行供养。在供养时,不能效仿外道供养,如用火烧酥饼、烧大麦、用酥油涂塔像、用乳洗佛像等;更不能造作半身佛像。如果见到毁坏的佛像,也要至心供养,与完好无损一样。如果见到身不具足的佛像,应劝人重造;无法重新制造的要隐藏起来,不要显示。如果以诸宝供养佛,与修行种种功德的尊重赞叹、至心恭敬,所得福德一样,没有差别,为真供养佛。

佛说,能供养佛说十二部经,为供养法。如果能至心乐信,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说而行,既为利己,又为利他;供养法时,如供养佛一样,为真供养法。菩萨行人供养法等于供养佛、供养僧三宝为一;声闻人行集灭道之谛,不见佛性,无出世间智慧,供养佛、法、僧为三。

佛说,如果有人能供养发菩提心的人,并受持比丘戒,证得一果罗汉以上果位的出家人,为供养世间真僧;如果有人能供养受持菩萨戒,证得菩萨果位的出家人,为供养出世间真僧;如果供养受戒未证果位的出家人,为供养世间凡夫僧。如果有人能这样供养佛、法、僧三宝,这样的人是常与诸佛行、住、坐、卧,久行菩萨道的菩萨。如果有人平等供养,广种福田,也得无量福德。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供养三宝,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供养三宝,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善生向佛请法说,供养六度万行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呢?

佛说,经常为他人利益,能不惜一切财物,心里想着布施,欢喜地行作布施,随时随地的不分多少的去布施。如果遇到应该布施时,不去分别所布施财物礼义上的轻重,也不去选择是持戒施还是毁戒施;比如放生蛇类,分别想一条蛇一生要吃掉多少其它众生呢,这么作是清净施吗!是持戒施还是毁戒施呢!这样想下去,很多布施就不能行;实际上只管救护,不去分别另类因果的事。

如果见到他人行布施时,要赞叹善行义举,欢喜不妒。如果见到有人前来请求帮助时,要心情高兴,以礼相迎,热情接待,相宜给予救助;不要一见面就哭穷或心轻穷人。如果他人想求助于人,让人前来探问一下或只观察不问,都应赞颂布施善行的果报,让来人和想求助的人得到心里满足。如果遇见遭仇怨追杀等难而心里恐慌害怕的人,要尽力给予救护和安慰,帮助转危为安。如果遇到灾荒年或饥饿之世,要高兴的最大限度的主动给予饮食;我知道一位在家人,皈依受戒后,见一盲人想过河又不敢过,又值秋冬季节,便过去将盲人背过河;自己家里也处于半饥饿中,又将饥饿几日的盲人请回家吃饱后再送回去;这样行施既没有去想有什么果报,又没有想求什么恩报,仅凭一颗纯朴善良之菩萨心。

能供养布施的人,一定能赞叹三宝功德,常修自我忏悔和知羞耻之德,世人最怕失去忏悔羞耻之德,如果失去这条做人的底线,人与动物何异;能供养布施的人,恃强而不凌弱,富贵而不淫逸,惠施而不骄慢;能供养布施的人,绝不能以大斗小称等缺斤少两,囤积居奇,趁人之危等低贱卑劣手段欺诳众生,不乐交际好酒色之朋和贪欲乐赌之友。这样以慈悲心、平等心、喜舍心行布施的人,为能达到供养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柔软心,心里不要去想,口身也不去做什么罪过的事。如果是误作罪过要常生忏悔心。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要经常忏悔自己的业障。在不注意的时候,肯定有做的不圆满、有缺陷的事,要常修忏悔法。相信因果,自己修善,自己心情好;做事有一点点过失,也不要原谅自己。知恩图报,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法求财,得财后如法供养他人。要说柔软语,见人先打招呼问候,说话都不要伤人,少说或不说有是非而无意义的话。也就是要处处在在,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体做的都自然符合戒律。这样以柔软心、忏悔心、离嗔心行持戒的人,是能达到持戒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净业,有恶人以恶事来强加,打骂奸欺毁辱惊,身心不得安宁时。修行人怎么做呢,不想报复谁,就自己忏悔,是过去生中做过对不起他人的事;如果有人打骂等,总算把欠他的账还清了,心生欢喜。他来谢罪,诚意接受。这样做不是老实,而是遵从佛的教诲、法的因果、戒的要求,对于行恶事的人心生怜悯。见到周围的人这么做了,要心生赞叹,修行的真不错,真能忍啊。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忍不住就生嗔,生嗔就是苦海,生嗔就是三恶道。不仅自己能忍,而且善劝他人修忍。“忍辱”不是强忍,因作果、果作因;他今天做恶事了,明天一定有人对他做恶事,回报他以往造作的恶因;人不去报复他,三恶道还等着他呢;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以三恶道为代价,帮助人了业,要生怜悯心。这样以忍辱心、怖畏心、怜悯心行持忍辱的人,是能达到忍辱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有人不懈怠,不贪求享受,不贪求卧具,不贪求饮食,不贪求五欲乐等;如果有人作大事业时小事也能做好,而且劝他人也这样做好;如果有人说话办事讲道理,不强加于人,见邪精进者,如法劝解,特别是亲人和近人,听不听是他的事;如果有人自己精进有始有终,劝导他人也精进,不要半途而废;身精进是自己去禅行,心精进是劝导他人也去禅行;如果自己依法善行时,不随他语受影响而改初衷发心。这样以精进心、善行心、不悔心行持精进的人,是能达到精进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净业,喜欢清净的洞窟、青山、树林、空舍等处,不贪卧具,不喜欢或说或听世间之事,不喜欢到一起嘻嘻哈哈说是非,不管什么时间、地点都这么做;不喜欢贪欲,不喜欢气愤,不喜欢愚痴;赞叹出家好、修行好、度化众生好,不让人造恶因,不让人造恶果;喜欢教化众生,离诸烦恼,离恶心态,见怨修慈,见苦修悲,见愁修喜,见吝修舍;喜欢禅行,常于定中,禅悦为食,对自心散乱生忏悔;喜欢善化众生,不但自己乐修禅定,还告诉他人修行禅定。这样以禅悦心、清净心、喜舍心行持禅定的人,是能达到禅定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善业,在学世间事的时候,对于贪嗔痴诸行不贪其乐,不受蛊惑,以慈悲心怜悯众生。以善供养父母、师长、诸佛、大德、出家人等。世间人该做什么就做好什么,业余时间该静坐念佛就把握住。对父母经常供养孝顺,使父母感到儿女信佛好。如果自己修行比他人强不生骄傲心,见他人或仇人受苦生怜悯心,能帮的帮一把,让他知道还是信佛的人好,受到感化,而改恶向善。这样以智慧心、谦下心、正觉心行持般若的人,为能达到般若无极限的人。

佛说,在布施的一方中有四个宗旨,一是调伏众生;自己各方面做好了,本身就让人佩服,让人服气,众人就自然调伏,说的正法有人听受;二是不见他人对错,一对一错就是两边,两边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六道轮回。做好事不求回报也是种善因就有善果,离对错入中道无为而逃离因果律;三是自利,最大的自利是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四是利他,最大的利他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

在戒的一方中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持戒修行定能证入品位菩萨,品位为庄严菩提;离对,证入定空,行于中道;自利,持戒修行禅定,证得天禅悦至出世间的无上妙乐;利他,在戒的护佑下,无有恐怖颠倒,无有畏惧梦想,离危苦而安稳。

在忍的一方中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由于修忍,有因缘修善;所以,可证品位菩萨为庄严菩提。由于修忍,有因缘能离嗔恶;所以,仁者无敌。由于修忍,有因缘修道成道;所以,离苦得乐。由于修忍,有因缘对人生欢喜心,生调柔心;所以,众生愿意接受教化而得救度。

在精进一方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精进要正精进,在世间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让周围的人一见,这个人谈吐不俗;衣着得体,为人心善,再得知是信佛的,就不敢小视佛法。如果情况相反,做什么都不行,唯唯诺诺,缺乏信心,这个不行,那个不敢;周围的人会说,信佛人就这样啊,给佛抹黑。信佛人不是凡事争第一,而是做什么事都要让他人佩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为他人摆样子,也不为他人说精进与不精进而心情起伏。自己去精进,同时劝告他人也去精进。丈夫劝妻子精进,跟着一起念佛吧;告诉孩子烧香去、上供果、念一念佛等,这都属于精进;不是说些理论,摆一摆花架子,练一练嘴上功夫就是精进。总之,精进离懈怠,修善离恶法。

在禅定一方中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壮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静坐像静坐的,坐如钟,这样坐心静,不容易散乱。念佛像念佛的,绵绵密密不间断,无杂染。静坐与念佛的关系,是相互促进,静坐可让念佛心清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法要讲正知、正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得证道果,发菩提心。要明白地让众生知道,必须放下狂痴之心,空说佛理不能往生净土,空送助念不能往生净土,真持戒修行发菩提心,才能往生净土。说佛理只种善根,助念只了业缘;都是往生净土的助因,不是直因。

在智慧一方中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菩提庄严说到底是功德庄严,功德是福慧的合一,有慧无福是空慧,有福无慧是轮回;二者离一是天福天慧,不是菩提庄严。有福德才有因缘修慧德,有慧德又有因缘修福德;遇境转无明,行进离烦恼。人身有二障,福德具足可破除烦恼障,慧德具足可破智障;烦恼障可白话为内有六根需求,外有六尘相对,六入中有八苦相随;智障可白话为知见障,是人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依法教化众生,让众生自我破除诸障,知宇宙人生真相。

佛说,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是互为因果,不能合二为一。如戒从外得,忍从内修;无戒能忍诸恶为善,有戒替众生无量世忍诸恶为忍辱。所以,有人说离戒无忍,离智无定;离定无慧,离慧无禅;离戒无进,离进无戒;离施无进,离进无施;施即精进,精进即施;戒即精进,精进即戒;慧即是定,定即是慧等,都不是那么回事。如有人说戒就是忍,忍就是戒,这样说笼统;戒是按规定去做,忍是承受,二者是两回事;三昧是修戒定慧的统一体,有戒才生定,有定才有三昧,有三昧才有智慧。同样修行,有的成佛了,有的还在那多闻呢;佛与阿难一起修行,一位现在成佛了,一位在千劫多闻呢。智慧并非是看书看来的,那是文字般若,不能代替戒定慧;知道了经书三藏十二部不等于有智慧,不能代替戒定慧。说六度无极限,是布施时离贪,不贪名、不贪功德等;是布施时难舍能舍,凡夫最难舍的是身、命、财,修行最难舍的是清净的时间;是布施时生善心而有求必应,达到求者满意;是布施时心不散乱而有差别想,平等施善;是布施时不为在生与死这个过程中得到快乐,而是舍世间快乐得出世间法乐。

行六度无极限,是布施时内修功德,外不求好名;是布施时不去分别是不是福田,不选择什么时间或节日,应随时宜而供养;是持戒时小罪而不作,重戒而无犯;是忍辱时恶人割身忍而不嗔,反生怜悯心;是精进时念佛专一不间断,清修不休息;是禅定时得三昧乐,乐无时日;是智慧时心能转境,物外闲人,无为无著。总之,行六度要无所畏,不能像小学生怕老师批评,只知守纪律,把学习都忘了。应该是依教奉行,如法对待一切事物。学净土的修行人,一句六字洪名,静坐好了,照样得金刚三昧,也照样能往生。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净修六度万行,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净修六度万行,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杂品第十九】

善生向佛请法说,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位后能如何救度众生呢?

佛说,菩萨可化身示现六趣,能度众生出离苦海。如果有财、物、食品和修行之法,不愿去行财、法布施;要知道有吝啬心者,要在无量世中得愚痴贫穷报。而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但自利,而且利他。如果施给一些有怨仇的人,也要生亲近想,还要感化他。不是怕他,是知道自己持戒,无心与他斗,他斗斗没劲了,就不斗了;他习气不改,还要跟别人斗,别人可不怕他,他会在斗中其乐无穷。另外,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恶狠不善的人,不知不觉会有恶病缠身或暴死等恶果报应,还以为能强时,因果已如影随形。度怨仇不好度,是逆上缘,只有菩萨行人才能善巧救度。相信布施因果,相信持戒因果,也一定成就善果。行施有五种情况;一是有乞讨的;二是他有需要时;三是欢喜给施;四是供养给施;五是报恩给施;这布施名正言顺,也得正果为庄严菩提道;这样布施是人的五蕴作用给施,不是感情上单一的意根给施。感情上的给施是礼尚往来,是世间报。用身体、寿命、享乐布施的得余果报,如正常报酬外的红包。

布施果报有三种;一是胜财果,布施的财物清净,人间常居富贵;二是胜田果,供养的人是一果罗汉至菩萨与诸佛,得生天福;三是施主胜果,施戒施法多闻、施智慧转烦恼而修行,得功德果。

佛说,有智慧的人布施有;至心施、亲手施、信心施、时节施、如法施。各得果报是,至心施的人将来多得金银财宝富贵;亲手施的人得富贵、得盈余,自己能享受到,否则就如有的人挣了一千万被儿孙花了,自己没花着;信心施的人得上述果报就连父母兄弟宗亲都跟着享福;时节施的人得受穷时或有什么需要时,自然就有人帮助,如正为一千元钱着急呢,就有人送来一千元;要是没这功德,到时候想借也借不到,往昔这么做过布施,需要时就有人主动上门来了;如法施的人正常得到的酬劳不管遇到什么灾难,这钱谁也拿不走,小偷不偷这钱;发大水了,人平安、钱也平安;遇大火,钱也没烧着,就这个道理;要是偷的钱或者不是好道来的钱,不是罚款了,就是小偷偷走了,或者遭水火灾,或种的地遭旱涝之灾,化肥农药种子全白扔,或生病买药吃了。如果高高兴兴施,寿命增长、人也漂亮,过日子安稳,还聪明有才干。

佛说,供养佛像、塔也有果报。虽然不是直接受者,但是和供养佛所得福报是一样的。所以,种福田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见到塔要右绕三匝,叩头,有香的要上香;有食物的供养食物;如果塔允许进入,就进去扫扫,见塔有毁坏的,有条件时要修一修,这都有功德。种福田得果报,施财物得果报,施法得果报;报在功德增长,让众生自离苦恼,让众生自心调伏。

布施还有三种,一是法施;二是无畏施;三是财物施。法施为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破于邪见,说于正法。这么做的功德最大,果报也最大。无畏施为遇到虎、狼、狮子,或者王兵水火等,心感害怕。遇到了这样害怕的人,要真心真诚给予帮助,免除他的畏惧心。财物施为自有不吝,所求遂愿。

佛说,布施时有四种障碍;一是贪吝心,自用而舍不得;二是违心,不愿意给;三是自轻心,觉得财物小或少,给不出手而不施;四是回报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修行二种方法可以破坏上述障碍;一是修无我;二是修无常。修无我的人,知道一切物品谁用都是用,迟早也属他人;修无常的人知道,一切物品不真常,迟早也得坏,宁被用坏,也不放坏。

如果一个人乐善好施,应去掉五种事;一是嗔心,一听说给谁财物就生气,“一样两只手,凭什么向人乞财物”;“一样过日子,为什么向人借物品”;“一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在家劳心劳力挣钱,有人出家不用干活,还得他人供养?”这些想法都是常情,一起嗔心就生气,生气就不施,宁可扔掉也不给。遇见出家人乞食,宁可把食物扔给狗都不给出家人吃;二是悭心,铁公鸡一毛不拔;三是妒心,对人有不平等想,天下富人很多,让他们去布施吧;四是惜身命,有财物自己留着用;五是,不信因果,施舍将来有善报,也见不到。

修行五种法能破除上述五事,并有五种果报;一是终不远离一切圣人,生生世世,能与圣人接触,这是过去世修布施的善果;二是一切众生喜见,并乐闻说法,在大众中有威望,受人爱戴,就是往昔修行布施的功德;三是,在公众面前,不生怖畏;有的人不能在众人面前讲话,一张嘴就脸红,有几个人就张不开嘴,几十个人就更费劲了;什么原因啊?过去世修布施不圆满;也有的人正好相反,当着成千上万人的面说话无所畏惧;四是得好名声,某某是大善人,是慈善家;五是庄严菩提,不论修行布施做什么都圆满,出家人修道容易圆满,在家人事业圆满,修行成道也容易圆满,一切都从布施开始。出家人,在布施这一条上,如果修行的不圆满,还要回到这个世间来补课;而且再来要生到在家人,挣钱去布施,把这一课补上。不要以为出家人就可以不修布施,这一条非常重要。出家人做到法布施可以,身命布施也能做到,但财布施这一条,不好做到,而且比什么都重要。出家人做一场法事,明码实价,六百六、七百七、八百八等,那是等价交换,不是布施。总之,出家人在修道过程中,布施难,布施很难圆满。而有的出家人,持戒修行修塔造庙,流通佛经,弘法利生,都在修大布施。

佛说,菩萨行人内财、外财什么都可以施,为一切施。怎样做为一切施呢?一是如法劳作而得财物,用以布施,为一切施;二是自己所有的财物也很少,也难舍能舍,为一切施;三是经常保持清净心,把慈悲心放在前面,主动而自觉的去布施他人,为一切施;四是自己心爱之物,也不吝惜能舍,为一切施;五是不为福报和非福报随缘布施,为一切施;六是欢心行布施,不希求对方有任何回报,为一切施;七是布施时,不分怨亲、远近而平等对待,为一切施;八是布施众生与非众生,有身体形态的为众生,无身体形态而存在的众生为非众生;如世俗上坟、供养财神、山神、河神、海神等,如寺庙供养旷野鬼等,都属于非众生类;对众生与非众生都要平等适时供养为一切施;九是以怜悯心去布施,种报恩田和福田时,是对自己生怜悯心,如对父母称不孝儿女等;种悲田时,要对众生有怜悯心;十是布施前,行布施时,布施后,心里不悔。布施时,有如法施与不如法施二种;如法施为不求现在未来果报,只为修证菩提道而别无所求,施贫起悲悯心,种福田生恭敬心,施亲友生亲近心,施乞者生随相给舍心,施予无求生喜乐心。如法布施,得无量果。不如法施,为让人高兴,以酒品、毒品、刀枪等物布施,以抢、偷、骗、诈、赌等不净财物布施,以打、骂、嗔、苦、恼等生痛恨的非财物布施等。不如法施,得间杂果。

佛说,施主有下等、中等和上等。下等就是布施时舍不得的那种人;中等就是反正这个物品也多余,给也不差这点;上等就是有智慧的布施,高高兴兴的亲手奉上,心里不生贪吝。下等施和中等施,施舍一样的物品不如上等施。同样给街边乞者一块钱,是顺便经过,“啪”往小碗里一扔,和亲手、下心、弯腰轻轻放至小碗里,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同样的一块钱,前者就是下等施;后者就是上等施,果报完全不一样。下等施者中有的给完钱还骂一句,“这个穷鬼,又来了。”这样最不好,不但是下等施,而且施完以后还有业报相随。下等施者中有的还想着要回报,或者想方设法想占回点便宜,这都不行。还有的下等施中,为现世得报或后世得报;还有的用小恩小惠利用人;还有的本来挺富裕的,但装穷,为少施或不施,这种人都属于下等施。还有的人没等施就生气,为下等之下。中等施者,见有人来求,布施后说,“以后不要来了”。上等施者,不择怨亲,不论多少,如见圣贤一样,心生欢喜。

佛说,智者行施,自利利他。谁都知道财宝来之不易,也知道一切财富皆无常。但能用我的不真常的财物为他人解除痛苦是最好的事情。而且,行施的时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受者知道是信佛人。不是让他感谢,让他知道信佛人修善,世上还是信佛好,这样施的功德就大。行施的时候没有嫌弃、鄙夷,受者才能平和接受施舍。穷人连去自己亲戚家串门,都有自我嫌弃的心理,不敢踏入大门,生怕给人添麻烦,遭人白眼。信佛人行施时要让乞者生起信心,让他有做人的尊严,这才是智人布施,这才是真功德。否则,就是下等施和中等施,没有功德,只有福报。信佛的人行布施,一定要看起来像信佛的。现在有的人嘴上自称信佛,行做上就是下等施或中等施,让佛跟着蒙羞,让众生心生不快。

如果能知财物无常,对众生如一子想,以平等慈心布施,功德高如须弥,风不能吹、火不能烧。这样的人,是众生的皈依处,具足布施无极限。

有智之人为四种事乐于布施,乐于施恩惠于他人。惠和施是两回事,惠是恩惠,用好言好语帮助;施就是给予。人若不需要硬给,强人所难也不行。具体怎么去行惠施?一是因施能破人烦恼,因为他穷,受贫穷困扰,惠施于他等于雪中送炭,正解人燃眉之急;二是因施发种种愿,就是以往因地时,曾发愿要救济什么样的人,见到什么样人,一定要去救济他;如有的人过去讨过饭,乞食时发愿,等以后有钱了遇到乞食的一定多给点;三是因施得受安乐,因为得到惠施,他人身心安乐;反过来说,过去自己贫穷的时候,他人也施过,自己受施也高兴过;四是因施多有富贵,知道自己今生富贵是因为过去生中布施他人的功德,今生就要继续供养三宝,种福田、报恩田。这样一来,我下生还会富贵。不要认为只有把财物给他人就是具足布施,实际上心里无贪也是布施。要知道,同样一件物品,若施于他是善业,若被他抢夺走,就变成恶业。物品、财宝都是造作而来,是为有业;若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就心安理得;若巧取豪夺或用不正当手段而得,害怕受业报,拿出一部分到庙里做供养,比一点不信因果的人强,但下生再富贵的时候,还是会王、贼、水、火这四方共享他的财富,仍为不清净。

佛说,要想修好布施,需要破五种弊恶之法;一是邪见;二是无信;三是放逸;四是贪吝;五是嗔痴。邪见表现为专说邪理,来源于心无正见正法等。如一个人受穷,不要管他为什么受穷,不要去追究或横加分析,他是生意失败了还是骗人被揭穿了等,只管尽力帮助他。现在社会有的人以行乞为职业,不要去分别他是真困难,还是假困难,他这么做,因为他知道这个社会还是善人多。无信就是无正信,不信施因果报。放逸就是无正精进,贪求欲乐,为享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贪吝就是无正智慧,人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贪婪的欲海永远也不能满足;吝为量小,难言大物,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嗔痴就是无正念正命,喜欢生活在争斗之中,不知惜福惜缘。

世人如果能破上述五恶法而欢喜施,得四种果报;一是乐见,不论远近亲疏甚至反对自己的人,乃至怨敌都说这个人真好;二是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是入大众时,心无畏惧;四是一切善人都乐与之交往,身边都是善人围绕,不结交恶人。同时,果报还有,这样的人如果以客尘烦恼陷于地狱,虽处恶趣,不饥不渴。客尘烦恼指,不是故意要犯的,如驾车时车辆失控撞死行人,肯定要受果报。地狱人如现在监狱里的人,因犯罪入狱服刑,但外面总有人去看他,给他送吃送喝送财物等。见到这类事情不要不理解,就应知道,是他以往修过布施的缘故。这样的人,虽于地狱中,由于往昔布施因缘,离二种苦,一是铁丸苦,将烧的通红的铁丸放入罪人口中,一吞的时候,舌头都被烧焦。但由于有布施的功德,原本应受的吞铁丸苦就可以免除。二是铁浆苦,将铁融成铁浆,将罪人投入其中,复又捞出,周而复始。出家人修行布施不圆满时,这两条罪报不能免。出家人,千万不要自己揣万八千的,去游山玩水,财物相伴生的业报太重啊!这样的人,如果以客尘烦恼得畜生身,由于布施因缘也不受冻、不挨饿。这样的人,如果以客尘烦恼得饿鬼身,尽管咽细如针,也饿不着,同类里相比,也是最舒服的。俗话说,“舍得、舍得”,“得”是哪来的?从“舍”来的。由于布施的功德,是人寿命长,身体健康,过日子安稳,能严持戒律,多听经闻法,增福增慧;虽处恶世,不受恶事、恶法。由于布施的功德,得受天身,那就更加殊胜。

有智之人,为二事能行布施;一是调伏自心;二是坏怨嗔心。明知自己布施时候,财物好而舍不得,又能把自己心态调伏平整,明白还是行布施好。同时,管好自己,不贪恋财物,从而心顺安宁。破怨嗔心,羞辱起怨恨,贫穷起盗心;如果他来求了,高兴的帮助他,他就生忏悔心,使他心受到了转化。

有智之人这样行布施后,一是不受他人爱念之心,不求名誉,破除贪吝之心;二是帮助他人免除恐怖畏惧,不求善人拜见和追随,得到比财物更宝贵的人心,舍去财物千条路。内财外财都可施舍的人,得二种法;一是远离诸有,三界诸有是有想、有相,即无明烦恼;二是证得解脱,解脱就是出离三界,往生佛净土,按照这个法理,行布施如人远行,身担重担,疲惫劳极,减荷卸负,这不是乐事吗?物品、钱财是业,舍去点吧,背这么多不累吗?有的人会想,我得留作后事,埋到棺材里去或留给儿孙,这样想的人不好布施。应该见到贫穷人很痛苦,豪贵之人应学怎么让他人幸福,人不光是有钱才幸福。

如果有人本来有钱,见穷人就说没有钱,这么说的人下世就是个穷人,或入畜生道为狗,专门为人守护财物;如果没钱说没钱这样也不妥,只要他向你求了,能给多少给多少,就是有一碗米,应以一半施给求者。如果有人贫穷无衣,赶紧送一件给他,为他带来温暖,让他高兴;天下贫穷之人谁也不愿意贫穷,有钱的人就应该少做福,多布施;让他也得到欢喜,这么做才是施主,福报自己得到了,他也能得到一份。受到他人供养时,一定要发起善心,愿天下修道人都得到供养,都乐意修道。家有佛堂供养和到庙上供养都一样,只要有佛像的地方都是一样,供养远近穷人也是如此,果报是一样的。自已不去供养,还不愿意让他人去供养,这样为贪婪,是贫穷的种子,没有随喜功德。

佛说,有智之人要见到财物为无常,是今天有、明天无,今生有、下生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虽是无常物,确能作有常,就是以平等心,持戒心去行供养。阿罗汉如果得不到房舍、衣服、卧具、医药等,都是前世不布施的因缘。如果破戒之人也行好布施即是堕地狱、畜生、饿鬼,都无有受饥饿之苦。有智之人要知道,离开布施有二种果;一是不得自在;二是不得解脱。不得自在,就是在世间人身不自由,更无出世间的种种自在。不得解脱,就是修行也出离不了,要想修行今生成就,无论是出家、在家都要行好布施,才能出离。有智之人要知道,施主虽是五蕴、受施的人也是五蕴,既无施者,又无受者,财物无常;但是善果不灭,在世间为福报,出世间为福德。在世间结善缘,出世间结法缘,这就是布施无常得有常,善缘相继,法缘不断。

一做一受,为什么善法因缘相继不断?就是所做一切,入脑入心,心随业转。是不是这样呢?恶法因缘也相继不断,如把毒放在牛奶里,做成奶酪,谁吃了就会死掉,虽然没想害人,但人死了也等于杀人,这也是一做一受。善恶因缘也相继不断,如布施时有贪吝心,不清净财布施一,想得百报,百报时出事了;如请人帮忙挖井,却被掉下的石头意外砸死了;说请他来帮忙,也没想到被砸死呀,但是得负责任;有些事情虽属偶然,实际也是因缘和合。

无善无恶因缘也相继不断,如布施的善事不做,其它什么恶事也不做,还有什么恶果报吗!有!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衣食住行所用一切财物都是有业力的,俗活说“人死还要臭块地呢”,怎么说无果报呢!没有修善行布施,也照样有恶事相随,贫穷、身体不好,修道修不成,不得解脱,这也是一做一受。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因缘也相继不断,如世间此人做业,他人受;如倒车时没注意把人撞死了,虽然事出有因,受报的人却牵连很多。被误撞死的人,前世也误伤众生性命,今生业果成熟也受报。布施不同,所感的果也不同;如小偷准备作案时,把钳子、刀、绳子等施给小偷,这也是布施,和他的业果是一样的,没做但也要受这种果报;再如儿子替父母上庙做供养,父母没去,也等于父母做供养了,就这个道理,这是善恶间杂的一做一受。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
【杂品之余】

佛给大众提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穷最贫困?一般人想不到怎么回答。答案是这个人连身体都混没了,为最穷最贫困。有没有没有身体的?有!一些鬼类,如横死不得超生的人就没有身体。这个世上只要是人,就不能说最穷,有两只手,就能学一技之长,创造财富,自食其力;只要是有身体的人,就不能说穷,现在的残疾人多数都自食其力,不接受他人的供养。有人骂人了,身体却挨了一脚,是思维惹的祸。过去斩犯人,都先砍脑袋。因为坏主意都是脑袋想的,身体做恶业,是有连带性的。所以,布施的功德和不善的业报都是相辅相成的,用财物可做善,也可以做恶。有智慧的人,自食其力,剩有盈余就要修布施,供养父母、师长,供养三宝、贫穷之人,捐款救灾等。

佛说,只要人有身体,不去布施就是悭吝,有福田不做、有悲田不种之人是可怜的。如果有人有钱不施舍给他人,留给亲人、积财、求名,这不但是贪吝,而且有垢。垢就是有业报相随,心里就是不干净,由于有这个因缘,不知报恩。有智之人,财物既为家里实用,又为行施、为报恩、为做事,破贪吝想。在布施中不为生天、不为他人等。如七月十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给七世父母,过年时再诵三遍回向给怨亲债主;被吃被杀有恨的为怨,时刻都想报仇;把诵经的功德回向给他们,让这些怨亲债主都得到法益,不再找人算帐了。

佛说,菩萨行人布施要远离四恶,既要帮助他人,惠人好处,又要有原则;一是破戒施,用一切非法手段获得财物去布施,为破戒施;二是疑惘施,布施有没有果报呀?这个出家人是不是假尼姑呀?是不是这个乞食的不困难,以此为职业等,为疑惘施;三是邪见施,不相信布施因果,自己的财物凭什么白送人;四是贪吝施,舍不得,只顾自己享乐,不关心他人疾苦。菩萨行人布施,同时还要离开五法;一是施时不分别有无德,不能有德的多给、无德的少给;宁可无德的多给,有德的少给,最好是平等施;二是施时不说善恶,不要教育人家,就稽首合十,一句阿弥陀佛;三是施时不择种性,不分行业,不分地域,对方有求,该舍就舍;四是施时不轻视他,要尊重人格,让他鼓起做人的勇气;五是施时不恶口辱骂,不说三道四;否则,布施果报中有间杂。还有三事;一是先多发心,行施时少予,说大话施小钱,一遇实际就缩水了;二是将讨厌的物品给人,看见这个物品就烦,送别人吧;三是施完就后悔,恨自己当时怎么那样傻呢,有吃亏上当的感觉。

佛说,有八种情况下行布施,果报不殊胜;一是施后见人过失,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二是施时心不平等,分别大小远近厚薄等;三是施后求受者作,就是给人好处后要人为己服务;四是施后自我赞叹,喜欢人前自夸其德;五是先说没有,几句话一高兴又给了;六是施后还恶口骂毁,“这个穷鬼”等;七是说我先给着,以后得加倍还我;八是施后生疑心,这出家人修的咋样?有没有果位?不要去思量,供养有名的大师,可能不是菩萨;供养一位小沙弥或一个山沟里普通修行人,有可能就是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经常化乞婆相乞食;所以,不要去分别。种福田生欢喜心,不生果报功德心;生怜悯心,不生骄慢之心。而且这么布施了,周围的人也都跟着学;就是你对父母尽孝,你的儿女也会孝顺;你对婆婆尽孝了,你的儿媳妇也会孝顺;不用求,求也求不来,是所积功德感召来的。如果布施于人有求想,就像种子不实一样,果报不究竟。人要真实行布施,特别是持戒行布施功德大,可得无量果报;供养现世佛或住世菩萨的果报,更是无量无边。如果疑心供养,没有亲近诸佛菩萨的功德,见面也失之交臂。

佛说,今天分别说福田,怎么说百信报至无量报呢?如果是至心生大怜悯,食物给畜生吃,或者供养佛,福报等同,佛与众生平等而无差别。佛曾布施舍利弗,舍利弗也布施过佛,佛得福报多;是发心不同,果报有差别。说给那个人钱,他用的不正当,那不是给钱人的事。给钱的人见他穷、怜悯他或者他是出家人,能看在佛的面子上供养,至于他怎么用,给钱的人不要干预。施主行施后,永远也不后悔。这样做的果报是经常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经常生在贵族家,得人天乐,能离一切烦恼苦难。施主能亲手行施,果报是生在都市贵族家,遇善知识,多有财富,眷属如意。施主能施一切众生,果报是受人尊重、赞叹颂扬。施主能以清净财物行施后,说人虽都有暂时困难,总会有好起来的那一天,这样鼓励人的布施最好。不是教人会说好话,是鼓励人生起自尊心、自信心、欢喜心;一句话能把人说恼了,一句话能把人说乐了,这是人心之善念。我们要用一句话把人说乐了,千万别用一句话把人说恼了;有人说那是当头棒喝,要问自己具备那个功德吗;一句良言三冬暖,一句恶语六月寒,身有苦、心里头烦着呢;众生有缺点过失,不具备大功德,千万别棒喝,一说他心生不快,是有因果的。如果这样行布施,有这样的殊胜因缘,就得殊胜的果报。果报是多有财富,眷属无量,没有病苦,所有财物,水火盗贼不能侵坏,无量世中享用不尽;生活安乐,求财易得,守财不苦,用财满足。施衣得貌端正,施食得强身力,施灯得净妙眼,施法得身心安乐,施房舍得住富庶之地等,施主得无上善报。有人在佛像前作供养,也没见用没用,这个不用考虑,施后用与没用果报是一样的。但是有人能将布施从用转用,功德又随之增长。被供养的人将供养用做什么,施主就随生什么福;如供养出家人的钱,他用来放生了,就随放生的功德得福;他如果印经、塑佛像了,功德就更大了。也有转供,即用他人供养的钱,见那人困难,转供养给那人了,功德也随之增大;如果不分别得什么功德,只是好好去修行,这人能得圣果。和善知识结善缘,是三生有幸,供养善知识得善缘,能引导超凡入圣。大善知识是化身成就,化身随时去度化善缘人。但是,不用去求,求不一定能结如此大善缘,就随因缘。

佛说,如果人给自己定约束,吃饭让他先吃,有食物先供养佛,这样的布施是上等施主。这人想求什么得什么,随他意趣,于无量世中,所求如意,人得无量果报。如果有财物高高兴兴地给家人、亲人等,也一样得福报;为了家庭共同学佛修道,家庭和谐,将来也得无量福报。而不是家贫的什么也没有了,还拿着钱上庙去供养,佛教没让人这么做,佛教让人把家处理好,钱分四份,供养那一份就可以了。
佛说,家有老鼠之类,祸害粮食,这时想这些老鼠也不容易,吃点就吃点吧,也别下药。如果下药,菩萨行人属于犯戒。应想扔点吃的也让它活着吧,心生欢喜想,人比它强,这是如法行作。

佛说,要是有好物品,自己还没舍得用,但是有人来求,布施给人了,这样人将来也得如意报。不管什么人,离开布施想得善果,是不可能的。没有福田,想修道都不行,不是生病、受穷,就是挨累、没时间。这就是往昔修布施少,才召今日此果。修行人要知道从现在开始,修自己的福德。

佛说,嬉戏施,非福田也。如几个人打牌,谁赢了谁请客。这个钱不算施,花了没有福报。如果有人偏为福田施,不喜欢经常施,是人不得惠施报。这样的人专去庙上供养三宝,种福田,而不供养贫穷、下贱;不乐于供养父母、妻室、儿女,不供养周围的人,这种人也不得如意报。这里告诉我们,要行平等施,福田、悲田同样重要。

如果有人施后生后悔心,或者用抢劫来的财物去布施,是人虽也得财物,但财物来了即走,留不住;或者像现在有的人,没钱也没病,有点钱马上就有病,非得把这钱花了,病才能好。或者像银行出纳那些人,每天点钞票,那钱却不是他的。所以行布施的时候,不要后悔、不生懊恼。

如果有人不供养父母,见妻女或亲友受苦也不管,只顾自己享乐。虽然也拿钱布施,这种人是恶人,是假名布施,不得善果。修布施的人,首先要赡养老人,虽不能让妻女跟着享福,至少不让他们跟着遭罪。

如果有人对师长、父母等礼节上供养以后,心里没有怜悯,不知报恩。这样的人将来虽得财宝,来了就失去,不能受用。用这钱买的美食,没等吃就坏了;想买衣服,没等买钱就被人偷走了等;这都是往昔布施功德不圆满的业报。

如果有人如法以清净财宝布施,是人将来得无量福;不义之财布施,将来福报也不真实。用正财布施,人天都欢喜赞叹。布施钱财,用于购买纸张,印刷经典,功德就大,是将财布施转为法布施。不见得亲自讲经,才是法布施,帮助能讲经的人弘法,也是参与法布施了,为功德最大。怎么是功德大,众生闻法后能断除嗔恨,以是因缘于无量世中,众生都得福,能不得大福报吗。所以,法布施世人难值难遇,遇到这等好事时,切莫错过。用身命财为代价去翻译经典,也是法布施,是法施的一种。真正的法施是当众生闻法后发心去修道,那才是发挥了法布施的作用,无量众生因此而受益。这些众生未来世有福报的时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国王;他们如果都是国王的时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天王;他们都是天王的时候,法布施的人就该成佛了。

还有,子修善法,父做恶事,能不能用子善的功德回向,父不堕三恶道呢?按佛法说,不是这样。因为身口意业各有不同,父子也不相代。父死后堕饿鬼中,子为父追福,可得福转为人天。如果生天,天人妙乐都不思念人中之物,子为父追福,其福不得。如果生为畜生,说明定业已成,子为父追福,其福不得。没有大福德的人为亡人超度,都不可能改变其定业。猪也是生命,狗也是生命,绝不会让这只狗立刻死掉,而成全追福。只有亡人有大因缘,遇有有大功德的人为其超度,才能破坏或改变定业。为什么只有饿鬼这一道能独得其追福呢?因为饿鬼道众生长寿,其形体很容易破坏,破坏就是将之转为其它道。举个例子,一头猪是定业,如果突然死了,猪的主人就不高兴,有财产损失;饿鬼没有主人,没有谁会因它的死而生烦恼。证道的人七月十五为亡人做功德,能将饿鬼道众生救拔;否则,都要将定业报完再脱身。饿鬼道里只能吃血污、呕吐物、涕唾、粪便等物,一入口就变为热火,将嘴烧坏,苦报无极。

佛说,如果有人祭祀,上山祭拜山神、土地、祖坟等,要注意三时;一是春时二月,这是农忙季节,不要去祭祀;二是夏时五月,正值铲地或小虫较多时;三是九月秋忙时,季节干燥。还有注意供养山神、土地,不要杀生,不要供养酒。佛教不反对供养祖先,但不可杀生。应该以鲜花、香草、树木、瓜果等天然食物为供品,这才如法。

佛说,如果有人将房舍、卧具、医药、园林、牛羊等各种滋生之物布施他人。可是布施这个人当时就命终了,这个人虽然不在世了,可福报还是他的;随所赠送物的使用时间长短而有多少福报,这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死了到阴间,福报也不失掉。如果随家中所有,财物不分别好坏,只管救急救难,有求必应,是行一切施。如果能用身体给人做事,也不求回报,就像在家人到寺庙干活等很多类似的事;自己妻子喜欢的物品有求也能施他人,是行不可思议施。如果有恶人、毁戒之人、怨家对头、有恩不知报、不信因果、强取豪夺、强大势力、伪善欺诈、愤得愤怨、强横辱骂、豪富之人,这样十一种人来求布施,还能高高兴兴地施,施后不嗔,是行不思议施。这样的不思议施,只有菩萨行人才能做得到。因为,一切施和不思议施有三种根本;一是能施于贫苦,种悲田,这最不可思议;对于一个乞食的,没有想施一得万报这回事,还能平等下心去施舍,这不容易做到,是最难得的,也是最好的布施;二是施于怨家,以德报怨,不求回报;三是施给有福德的善人,心里喜敬。所以,难舍能舍,难施能施。

佛说,如果有人多财,从小就知施舍,不如劝人一同供养,这是共和合施,这样的功德更大。在布施这一点上,出家人不圆满、不容易做到,在不容易时出家人这样做了,还引导他人做,这样的人功德最大。在布施给人财物时,怕财物轻或不好而不施,这是有畏不肯施。有这种因,果报是要增长无量世的贫穷。在他人给的财物轻或不好时,也一定要高高兴兴地接受;如有嫌弃分别,有这种因,果报是增长无量世的贫穷。在共同施财物时,施财施心相等,共同的福报也相等。在共同施财物时,施财相等,施心不一样,果报是福田胜。在共同施财物时,施心相等,共同求一件事,施财不一样,有多有少等差别,得果田胜。在共同施财时,施财是随手一给,施心是随意一给,只为形式上的意思意思,果报是福田果田俱下。

佛说,有智慧的人布施时,不为果报,是他知道有因必有果。如果无有慈悲心,不知报恩,不讲情义,不敬仰圣人,不修行圣人所有功德,贪财惜命心重的人不能行布施。如果能供养三宝或贫穷人财物,就等于能舍身命,财物是以身命为代价得来的。贪吝不能舍财,这样的人是惜身命;能舍身命得来的财物用以布施,这样的人为大施主,果报是种下未来世富贵的种子。地球人有三种胜事;一是勇健;二是念心;三是行净。人这一道容易修,不求果报、不惜身命为勇健。对穷人能行布施,以身命挣来的干净钱物去行布施,施时不分福田与非福田为行净。施后不悔的善行为念心。

佛说,有的人布施后心生悔意,悔意由六种情况而生;一是贪受财物,身上有财心里不慌;二是听受他人不正确的说法,心生邪见;三是见到受施之人把财物没用到正地方,随意挥霍了;四是害怕他人批评、指责,埋怨等,破财惹气;五是害怕财物用尽,自己受苦;六是见他人行布施,也没有得到利益,一样有诸烦恼。有智慧的人行施后不生悔心,由于三种情况;一是明信因果,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二是亲近善友,在语言上能听到善人讲些有道理的话,引领走向正途,不被邪知邪见所惑;三是不贪著于财,把财看的很轻,今天花了明天还能挣来。信因果的人由于二种情况;一是从他闻法;二是善自思维。如果布施出家人后,要请师父开示;如果是穷人,要请教他怎么落到这一步,有什么困难,和他沟通;听到开示或他人的落魄经历,自己也想想应注意什么。人们只注意听成功者怎么成功的,不知他人怎么失败的,而这恰恰是最宝贵的,他是以身命财为代价换来的,要比成功者告诉的更珍贵。人不知退,何能知进;人若不知怎么失败的,就有重蹈覆辙的危险,人要学会接受反面财富。要问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劳改犯,是怎么进去的?“哎呀,我就是脾气不好”等,从反面会激励修道成道。亲近善友由于二种情况;一是深信;二是智慧。凡是从反面来的教训要深信,确实是刻骨铭心;从正面来的也不容易,人往前行一步难,往后退一步非常容易;成功者一定是会避免失败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成功。不贪诸财由于二种情况;一是观无常;二是不自在。要知物品会坏掉不常久,被财所累不得自在;出家人没钱时好修道,有钱就想买手机、电脑、汽车等,越想越没止境,这就身心不自在。施主若能这样观察,当知是人能真布施,布施是真无极限。布施是一切成道的基础,因为有福德,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更激励去积福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布施这一条上没有止境。

佛说,智慧有三种;一是能舍外物;二是内财、外财一起舍,内财如儿子捐肾给父亲等;三是舍后兼教化众生,影响他向善、造福一方。如果对贫穷人舍后告诉他还是信佛好,这是教化,随布施的深浅而教化,这是大施主。如果能教化,特别是仇人或是恶人,在世间转化十个善人不如转化一个恶人。因为,这一个恶人的破坏力要大于十个善人的破坏力,让十个或一百个善人去抢、去杀,他们中未必有一个能去,而一个恶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所以,能转化一个恶人要比劝十个善人的功德要大。有智慧的人,应该这么去修布施,如果没有财物时,尽量要满足乞求者;对残疾人扶一扶等,这也是一种舍,且不容易做。如果有什么咒术、药方等都教他、给他,他能用偏方混顿饭吃;遇有什么不如法的地方告诉一声,会受到礼遇。如果遇到有病人要诚心诚意去帮助,对人、对动物都要去尽力;而且不生厌心。这样做能使人病苦解除,心里安稳,施者、受者都受益。对于不信三宝的人,用信佛的恩德感化他,让他知道世间因果,别看我现在有钱,生活过的好,都是过去行布施、供养出家人得来的果报。这样做了之后,善人会铭记于心,恶人也会改恶向善。如果能对小动物施善,影响周围人也会主动向善。这些都是世间福报,有了世间福报,才谈得上出世间福德。

佛说,如果道路不平,有小石块,应该帮忙捡一捡,平整平整。有粪便或其它不洁的垃圾,帮收拾走,让所有经过的人都心感欢喜,不生烦恼。如果这条路上很危险,要贴个警示;或者用绳索、木棍等拦上。只要遇到了,关于路桥等出现各种问题、状况,能帮得上忙都要帮修整好。见到年幼、羸弱或者年长者有困难,应主动上前帮忙。有人不敢走夜路,或者对黑夜有恐惧等,言语两句,帮他化解恐惧,都属于布施。有老年人问路时,多辛苦点,带老年人过去,别像有的人似的,一有人问路,伸手就要钱,不给钱不告诉他。人就要从自己的言行做起,举手之劳的善事要经常去做。我跟诸位讲一句,信佛人无小事,是事就是因,其因必结果。别以为有人问路是小事。这一事上,动一恶念,就有业报相随。在戒律上讲,就犯戒了。遇到远行很疲劳的人,应该解除他的疲劳;遇到曝尸荒野的人,要报官或帮着收殓,但要找几个人一起做,免得引人误会。再给亡人家属捎个信儿,能做的都做到。遇有乞者到家行乞,施舍衣食后,再打盆水让他洗洗脸,洗洗脚。留他在这住宿,而且还要把好床让给他睡等。

这里讲一讲什么是经律论。先天和后天结合到一起为经,不可更改。佛经既包括出世间的法,又包括世间的法,谁也不能更改。律就是标准,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修行都要遵守戒律,都在戒律之内受约束。有人问,佛守不守戒啊?佛创立戒,自己一定是示现守戒的模范。示现菩萨更受戒律的约束,一点都不会犯。声闻缘觉、新发意菩萨离了戒,更是哪也修不出去。论就是程序、次第。修道要讲究程序,先皈依三宝,再得法修行,得法修行过程当中,再严持戒律,严持戒律过程当中再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善知识讲的法是杂论,为解惑,共同探讨、读诵、受持,目的是解惑培德。不知道情况下做了不如法的事,有失意罪;知道了就不去做,失意罪可避免。知道自己如何去持戒修行,既是解惑,又是培德。知道这种事不如法,以后不去做了,这也是培德。现在法师讲法目的就是解惑,培德。

遇到做买卖的人,告诉他不要贪小利、不要欺骗人;遇到行路人,告诉他哪条路平安、没有盗贼;遇到出家人的衣服等随身物品有损坏的给缝补或更换好的;遇到寺庙有鼠、蛇、蜂、毒虫等帮助驱除;遇到出家人,供养的物品一定要清洁干净,看有什么需要的,如针线、纸笔等能用得着的物品要赠送带上,再备足干粮;遇到盲人,帮忙搀扶或送上拐棍;遇到丢失财物者给点补偿;遇到有办白事的要去给点礼钱,去了若能说一说法劝化,还能影响他们的家人积福积德。如果人能这样去布施,就是大善知识,也是清净的施主。佛经说的非常细,总之处处是戒吧!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为不难;在家菩萨为净施主,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净三归品第二十】

善生向佛请法说,如果有来乞讨的人,应先教他三皈依,后施给财物,这是为什么呢?什么是三皈依呢?

佛说,为破诸苦,去除烦恼,让人得到皈依之乐和得财为喜。乞讨的人不只是乞食,有的是乞法。他如信佛,告诉他要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宝以后,能去除烦恼,将来不受穷,能得善报,最后还能解脱而成佛;包括外道到这里来探讨。皈依三宝是否是一皈呢?有人说“佛不住世,佛像是铜的”;“法我也没听闻到”;“僧不就是出家人吗?我就皈依一个僧吗,也没皈依佛与法呀”。这么说不如法,有佛像等于佛住世,正法常有;末法时代佛的正法还住世。正法住世就是谁修谁成道,法没增没减;末法在众生的心里,一句佛号,不用静坐省劲呀,不依正法精神去修行,成不了道。佛法不因为佛肉身住世和不住世而有增减,是众生的心有差别;现在人的心多是少付出,求大果报;现在人的心多是妄想纷飞,眼花缭乱。要想成功,必须依正法住世精神修行,才能成就;否则,以末法心态去修行,谁也修不成。

佛肉身不住世,佛像在等于佛化身在;佛经在等于法在;佛在、法在等于僧在,就应皈依。什么样为僧?不只是出家人穿袈裟为僧,那只是名为僧;何谓真僧?成佛、成菩萨为法界真僧,罗汉、辟支佛为三界真僧,出家人是世间僧。今生没修出去的出家人,还是僧吗?有的作恶生到畜生道去,还是僧吗?出家人一定要知道,现在能有机会出家,是名为僧,要百倍珍惜。在家人要知道,今生虽现在家相,有可能多少生、多少世为僧修行。在家人修行,不要轻视自己,动不动就说自己“没有大善根,没有大因缘”。皈依的是僧性,僧性是三宝常住,皈依的不是哪个人,人只能引领与佛法僧结缘。在家人可不可以收弟子?出家人带一个弟子容易,带一百个也不为难;在家人带一个弟子实是为难。在家人可以收弟子,在家人收弟子,原则上不收净土弟子,只能收承传佛大秘密藏的载法者;否则,不会轻易带弟子。这样的人,他带十人修行能成就九人或十人。如果他带十人,没有一人成就,他就不是真正承载佛家业之人,就不是菩萨行人。有特殊因缘的人,才可能收少数净土弟子。

佛说,真正三皈的人,戒律无不具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皈依后都要受持戒律,持戒不同,修证果位不同;果位不同,守持戒也不同。持戒和守戒是两回事,漏尽通的人是真持戒;在定中得漏尽通的人,一点不犯戒。否则,光受多少戒,那是名受戒,只是受世间戒。为什么不同呢?是因不同,果不同,菩萨的法修也不同。菩萨有二种;一是后生;二是修道。菩萨有十地,五十五个品位,等觉菩萨还和佛不一样,有区别;到发菩提心时,可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就是后生,往生到兜率内院也是后生;现在可能是声闻、缘觉,但由于发了菩提心,到临终的一刹那,有这个功德了,那他就是后生菩萨;初发心菩萨,或者是菩萨,他们都在修道,往返于世间,除报佛恩,承载佛法以外,还有个自修的问题。佛在法界一切无碍,称为佛。法是一切无漏,一切圆融,在法界当中无为,无形又无法离开。僧是示现修行,读诵经典,守持戒律。

有人说,佛肉身灭度后,皈依佛的人还是皈依佛吗?是皈依佛。是皈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是皈依未来世僧。由于承载佛法,通过修行以后会成为真僧;即自性佛、自性法。所以,称皈依未来自性僧。三皈依以后,勤种福田,会得到福报,和佛住世时的三皈依是一样的。末法时代,佛肉身不住世,做三皈依,依法行道,一样可以成功。

佛说,佛虽入涅槃,犹如在世。只是人们肉眼见不到佛的法性身、化身。只有修行人入定能观察到释迦牟尼佛还住世。当静坐到一定程度时,身体无限膨胀,瞬间和宇宙同体,才明白原来佛法这么妙,原来佛的法性身这么庞大,我的心量能和佛的法性身融为一体。定中才能知道,佛和菩萨来给摩顶、来无言说法教化。这个时候修道才知道真修行,才容易有修行成就。佛的化身无时无刻不在这个世界,时时刻刻在身边,特别是出家人。出家人身边时刻都有菩萨监督,起一恶念都会被记录在案。以为出家了,脑袋里这么想、那么想,没人知道吧,伽蓝菩萨时时记录着呢。在家人受过三皈依以后,也有护法,也有神明给记录,要时刻警示自己,有戒律在,有护法在。佛涅槃后与佛住世时一样,无论什么人,如果能说三皈依,名优婆塞,名优婆夷。一切诸佛虽皈依法,法由佛说,不得显现。佛不说,法也存在,佛法本来不需言说。一个人可以理悟,但不要变理悟为理障,拿着这个理,专门去研究文字般若。佛法恰恰没在语言文字上,通过修持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才知道,佛法是说一句都多余,起一个念都多余。原来佛法这么圆融无碍,一点文字相没有,知道这个境界才知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说佛法显现,说一说是表示表示;但事实上,真正的法不是这样有文字、有言说。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让人先皈依佛,净其身口意业,离开怖畏、苦恼,依法修行,能够得到智慧,最后才得到解脱,得到三业寂静。有智的人身观生死之法,是大苦集,很多种苦集合到一起。我们的身体有八种痛苦,受苦时不是一种苦,可能三四五种苦一起来。当丢失财物时,又有求不得苦等着,不是单一的,这是苦集;通过学佛修道可以永断苦集,不受八种痛苦。修证自己的过程,就是堵漏过程,诸法漏尽,才得佛法味。知道生死是自己无量劫来习气所造作,才感召生死。我们的性与佛无二,但是我们不修行,感染很多无明烦恼,感召生死,而不能入涅槃得常乐我净。在世间行的是邪的,是胡为的,处在无常中。只有佛正法,才能断除这些因缘;所以,我们要皈依法。为什么要皈依僧呢?因为外道徒众,无忏无悔,不知正路;只有僧人现出家相,破除外道的相,承载佛的家业,读诵佛的经典,做佛的法事,行佛的善事,怜悯众生,修于正道,证道得以解脱。所以,哪朝哪代都有一些高僧,都有一些修行人往生。由此,要皈依僧。如果是礼拜三宝,来迎去送,尊重赞叹,如法而住,信至不余,这是名为供养。如果皈依后不能全受戒,说五戒当中,只受一戒,虽是在家,如法而住,也是优婆塞;就是以前杀生,皈依后不杀生了,酒或其它的还不能戒,那也得算是优婆塞,但其它的以后也得断。对于在家人今天做三皈依,明天就都不食肉了,那也做不到;明天就不让他两舌、恶口了,他能做到吗?首先只能慢慢教化,然后让他逐渐修一切善,如法而住,慢慢的他就会成就。所以,由不杀到不偷一点点教化,经过一段时间,他自己就会改变;如果在家人受完戒再破戒,那就不行,必须忏悔,后不复造,还得持戒修行才可以;在家人如果修密、修禅的,破戒了,特别是重戒,破一个,那就走不了,要受业报,还在六道里转,或果不清净。

佛说,有的人说不皈依佛法僧三宝,人不得戒,是不是这样?不是。有的人没做三皈依,也可以得到戒律;善来比丘就是这样,没皈依三宝前,戒律清净,悉得具足。详见《大般涅槃经》,这里不讲。有人说,如果没受戒,就不得戒,八斋戒法也是这样,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在家人按照八斋戒法去做,虽然没去受戒,也等于受戒了。斋戒是衣服整齐,清净饮食,戒除嗜欲,受持戒律,以示虔诚;能净身口意业,受优婆塞戒,是五蕴身受;不受邪见、不说邪见,信受正见、说于正见、修于正法,这就是持净身口意戒。受三皈依后,又造作了痴业,就是任意胡为,接受了外道说法,接受了外道之法,接受了外道天语,有如此因缘的人,就等于失去三皈。我见过这样的人,他说天上有个隐态师教他,隐态师说的是天语。虽作过三皈依,但又接受外道法,这是怎么造成的?是由于造了痴业,受著于外道,这种人很可怜,三十多岁,不食肉、不结婚,最终走向外道;失去三皈法。谁想劝度他也很难,一说正法,他脑子一片空白,“你说什么,我怎么听不着了?”如不说正法,他滔滔不绝,又能看到这个、那个,自谓有通,人中无师等。如果心态耿直,不贪吝,常修忏悔,少欲知足,这样的人不久即得寂静身;如果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就像市场法,等价交易,患得患失;有杂业就有杂福,这是必然的,如是之人不得善果。如果名上做了三皈依,没做善事等于没皈依。如果做了三皈依,舍宅、身命等还是自己的,不行布施;杀猪、宰羊祭祀鬼神,做等等恶事,实际上没皈依。如果一心认为外道能救他,受三皈依以后,迷信妖邪的话,也等于没皈依。在家人容易这样,一听说哪里有位妖邪神算,通晓一切,就听妖邪的话,让他杀鸡就杀鸡,失去三皈依法。或有人礼拜外道,受他们摄持,也失去三皈依法。三皈依不是说的,而是要行做的。要听佛说,供养天要起慈心,为国土和平、人民安康而做,不受邪见。

有智慧的人应该观诸外道一切所做,皆是有为,他们说的都不解决根本问题。只能是自造恶因或者暂时逃避恶因而已,最后都不究竟。所以,对于外道法师和说邪见的法师,应该起正见和怜悯心,不要被他蛊惑,受邪知邪见牵引着走。出家人也有这样的事,有的在庙上修行一段,有了神通,定中去偷鸡。这就是不得漏尽通,通为邪通,定也是邪定。一切众生随不同行业,修行得于安乐,按照正业去做,不要做邪业。修邪见的人,受大苦恼;因修善的人得大福德。所以,众生要明白什么是正当行业,什么是不正当行业,要能分清正法、邪法。

佛说,提婆达多造了很多业因,堕入地狱,不是他出生的生日时辰不好而得报,而是他出生以后造了很多恶业而得报。郁头兰弗邪见因缘,未来要堕大地狱,他是外道的头领。如果师是外道法师,跟他学的人要堕地狱;如果师是圣人,可以引领人超凡入圣。所以,拜师一定要慎之又慎。

佛说,一切善法都是从愿心而来,我们信佛修行是为成佛,离苦得乐,有这种愿心。善法也是,想成佛,依法修行,才能得证菩提,获得解脱。在家人如没有这种愿心,永远也不能出家修道。现在有的人把出家称职业,社会越发展,人越向外奢求,只有人静下心来时,才向内求。出家不是一种职业,是人天之师道;出家不能成为谋生手段,不能依佛吃饭、依佛穿衣。

我们的世界都是业力感召,不是哪个外道所居天或哪位神造的,都是人自作业感召这样的身体。我们人这一道,有因有果,修因再结果,这就是轮回。做善离开人道,生天、证圣;不做善,也脱离人道,堕入三途。是人就应该从修四谛法开始,修苦集灭道,再用修辟支佛的方法修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最初的方式方法是从修辟支佛法苦行开始的。有人说,现在看不见修辟支佛的人了;那些住茅棚或闭关的不就是修辟支佛的吗?方法都这一个,但发心不一样,愿力不一样,得的佛法也不一样。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净三皈依,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净三皈依,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八斋戒品第二十一】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三皈斋戒的人能得什么果呢?

佛说,如果有人能受三皈依,实得福报不可穷尽。这个三皈依不是名上的三皈依;而是实际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后不做恶事,不信外道等。如果有人用七宝供养天王、人民等,能得很大福报。但是,七宝供养不如心受三皈斋戒。前者所得福报是有为无常的;后者自性皈依、自心皈依三宝并守持戒律,将来的财宝是无为有常的。受持三皈斋戒的人,福报比用一个世界或几个世界的财宝供养都大,将来会成就自己的佛国土,自己佛国土的功德法财都是真常的;而世间人供养时用的财宝,名为财宝,实际上都是无常的,无非是金银铜铁这些有为的物质或人间美味等。

佛说,如果有人真受持三皈斋戒之后,哪怕只受持一日一夜,过后又失去了,那么受持的一日一夜也不空过。因为有这一日一夜的开始,将来就有成熟的那一天。就像过去八万大劫之前念了一声南无佛,等佛出世时,他一修就能证果位。如是清净皈依受斋戒的人,除了五重罪以外,恶业悉皆消灭。五重罪指杀父弑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玷污僧尼,侵毁常住。受三皈斋戒不能消除这样罪业,这些罪业必须发大忏悔心,求受戒律,清净修行,广修供养,还要放生,开水陆法会等,才可消除。不然的话,必受果报。

佛说,如果有两个人犯罪,一个人坚持要做,另一人说皈依佛了就不该去做,两人罪业有轻有重;前者重,后者轻;轻罪可消,重罪消不掉。将来弥勒佛出世的时候,那个世界为清平世界,那时的人非常享福,与那时比,我们此时就是遭罪。如果在遭罪的时候,能受持一日一夜的三皈斋戒,等于清平世界百年。因为所处环境恶劣,很难坚持,良知易泯灭于困苦无奈时;要是在好地方,天天享福,发心不一样。穷人兜里就十块钱,让他全供养,很难;有一万块钱的人,供养一百块钱,不难。三皈斋戒不容易得,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如能至心去修、去行,是为精进。所以,精进一日一夜,就可以超越将来弥勒佛降世后清平世界的百年。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能教化众生净八斋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教化众生净八斋戒,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优婆塞戒经卷第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得三皈依,什么样的人不得三皈依呢?

佛说,如果有人信因、信果、信修苦集灭道、信有佛道可成,这样的人可得三皈依。如果有人至心,信不可失,不再更改,受善友教诲,这样的人可得三皈依。优婆塞戒也是这样可得。如能受持优婆塞戒,获无量功德果报;如能受持优婆塞戒,能坏无量弊恶。戒就是保护前行破恶法的,也是破无量劫以来业障的。所以,持戒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

这里,假设一个人被判了死刑,马上就要行刑。可是这个人在判了死刑,没执行死刑这段时间,想我犯的是死罪,早晚免不了一刀之苦,非死不可,想来想去,知道我做错了,还是皈依佛好。这个时候,求在家人或出家人给他授三皈五戒,做完之后,不管这个人今生做了什么恶事,有的国王听说此人临死前受了三皈五戒,会不杀他。因为,国王知道杀死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人,业重,绝不能杀;这是其一。其二,这个人自受戒之时起,生生世世不再受杀头之罪。还有一种,一个人一生做很多恶事,病危时受三皈五戒,至心守持,受完戒就死了,这种人虽然死了,以后生将远离一切恶业和不善业。这是戒的加持,说明受三皈五戒的重要。活人可以受三皈五戒,特殊的鬼类,要想度它,可以给它做皈依,但是它的业,十分要代它承担一、二,最多不超三。替它担业,可能病几天,或者精神疲倦一段儿,或者遇到不善的事,如有人来骂几句,侮辱几句等,是承担它业报的结果。

佛说,戒有两种;一是世戒;二是第一义谛。现代受戒一般的属于世戒,就是在世间的戒条,身口意都有戒约束。第一义谛要修无漏,受三皈八戒之后要修行,修行有所证悟的情况下,得出世间法才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既源于世间戒,又超过世间戒。如果终身受世间戒,或至心受持一日一夜优婆塞戒,能坏诸恶业。受三皈之后,虽然做了一些大罪,不失戒,是舍戒。但是,罪是罪,戒是戒。有时在家人犯戒身不由己,特别是当将军或警察等特定职业,避免不了;这样的人杀人是舍戒,但不失戒,属于工作需要;也没失八斋戒。现在受戒,能破过去生的恶业;修行、忏悔才能抵消。不是受完戒,过去业就随之消除了;必须忏悔,而且依法修行。

修行是用静坐念佛或修六度万行产生的功德坏掉罪业,如须弥山那么高的罪业,一须臾就破坏掉了。戒律有锐不可挡的强大势力,如朝日破晨霜。相反,有两个人共同犯罪,一个是受戒之人;另一是不受戒之人。那么不受戒者犯罪轻,受戒者犯罪重。如同世间人犯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如果不知道,会从轻审判。如果累劫持戒修行,可以把过去的业障消掉。可是受戒后,还去犯戒,那就罪加一等。罪有两种,一是性重,心里有欲望,有预谋的去杀人,就是要去杀谁有目标计划;二是遮重,不是出于本意,比如倒车时,没见到横穿马路的人,将之撞死,这个罪就轻一些,不是故意;可是,肇事司机驾车逃跑了,这样的罪就重。出家人吃的水果蔬菜等里面,也有无数众生,这也属开遮,不是故意杀害。可是仍然有杀业,虽然没亲自杀,也有业报。所以,食君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这里属于遮重。那里有人的身命和动物的身命相随。修道、做法事,功德要回向给这些众生。要不怎么说光吃素食,不修道也不能出离三界呢。牛羊天天吃草,为什么它们不能出离啊?坐禅如树木,那树木怎么不能出离三界啊?就是这个道理。要知道,受戒以后,修行才是主要的。有的罪业是可以开遮的,世间有不杀不盗,欲界也有不杀、不盗,至于不饮酒,也是这样。在这个基础上,有戒律庄严清净,才有出世间庄严清净,这才是世间第一义谛。如果对世间戒受戒不净,庄严不净,思维不净、厌心不净,最后果报也不净。那这样人就没得第一义谛,也没修行;只有世间戒,没有第一义谛。受戒的人,不管受多少条,都是世戒,没得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从修行得来。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能得第一义谛,坏业如须弥山。

佛说,未来世人可以受戒,今天世人也可以受戒。过去世受戒与现在、未来世受戒,所得果报正等。不因时间区别,而有不同,没有早晚之别,戒律是平等的。持戒的人,对可杀不可杀的众生,都不杀。可杀和不可杀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不持戒的果报是怨怨相报。但是出家人和受戒的人,明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报仇了。虽说为报仇,杀他天经地义,但是受戒了,不杀了。不持戒的人,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佛说,一切施中,施无畏施为最上等。布施财和物都不如让人生起勇气和信心,让心里得到安慰,无有后顾之忧。以至心施、亲手施、信心施、时节施、如法求物施即是戒,能让众生离五种怖畏,为无畏施。五种怖畏为;一是不活怖畏;二是恶名怖畏;三是生死怖畏;四是大众怖畏;五是恶趣怖畏。受持戒以后,当知是人天恭敬守护。虽然世间人有跟作对的,但是受戒的人心里别生烦恼;众生亲近的时候,也别生骄慢心,心平气和。受戒的人要有平常心,受戒是为解脱而受戒,不是骄傲的资本或者是得富贵的资本。

佛说,有五善法围绕,让持戒功德常得增长;一是慈;二是悲;三是喜;四是忍;五是信。破除邪见,破除以往,有正见,戒体清净,根本清净,身口意清净,才能离恶常观。于诸戒中,唯有爱欲难断;又有饮酒,破坏忏悔心,对三恶道不生畏惧。

在持戒中,佛是一日一食,外道是一日三食。有的在家人不明白,早和晚也上供品,随顺世间故,不属于失意。比如晚上有人送来新鲜水果,如果说佛晚上不用斋,人先吃了吧,这反而不如法,应先供养佛,然后再吃,就没有失意罪。如果法师坐禅,也要等到法师坐完禅共同用斋。不能见法师静坐呢,我先用斋吧,这样不行;对父母也是这样,自己要求自己。

佛说,受持斋戒得五种果;一是无作果;二是报果;三是余果;四是作果;五是解脱果。无作果为,不需要去做,自然就有的果报,就是守持戒律,好像没做什么,做的事都符合戒,这个自然就有果报;就是天天念佛、烧香、静坐,将来自然就有圣果相随。报果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余果为,正果报完以外,还有其它的果报相随;如今天劳作供饭,用饭后又发点水果;又如单位发工资以外,还给奖金,奖金就等于余果。作果为,出家、在家由于业的感召,由劳作而得报酬;如出家人正上殿,有人供养三宝水果后兜里还剩几个,说这水果供养看殿的您吧,这也等于作果。在家人今天劳作了,挣一天的钱,这也等于作果。解脱果为,三乘果报;即声闻、缘觉、佛。

佛说,如果在家人能常出入寺庙、僧房,常亲近比丘,请法师讲法,就是在家人到庙上见到出家人,主动请法,谦虚的听一听,这样能让出家人生欢喜心,增加修行的信心、坚固心、清净心,还是出家好。能让出家人这样想,是在培自己的德,得到的果报是不可思议。否则,挑出家人的过失,听这位法师讲的如何,这是没有尊重心。这种人奉行的是外道法,心不能坚固持戒。证悟不同的法师,讲不同的法,度不同的人;不对根基的,也不要求其长短。

佛说,如果在家人自己不做五恶之业,教人做等于自己破戒;如果在紧急情况下,没通过主人,拿了他人的物品,这不如法,不如法就有失意罪。

如果有的在家人做生意偷税、漏税、或乘车不买票等都是不如法;上车不买票等于变相偷盗,虽然少也是不如法。如果在家人见死不救,如医生救命,说拿钱就给治,不拿钱就不给治,或需拿物抵押;应先救命,没钱先欠着,以后有钱再说;在家人当医生就应这样,开饭店也如此,不能见死不救,要行布施。在家人不要违犯国家法律法规等,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做了就不如法。在家人自己不做恶,也不教他人做。什么事都有连带关系,若事与自己有关联也要生忏悔心。在家人为生活而破戒了,那也是不如法,不管轻重得受业报。在家人虽为人身,但作一些违法的事,就不是受戒的人;世俗人对作恶事的人说,他不是人,是人面兽心。在家人能种福田,修持正念,观一切法皆无常、无我、无所、无所执著、听闻正法,这是为人身。有正念、正信、正行,按世间行十善的标准去做,是人没白活一世。佛法不离世间法,不修五戒十善之人不是真正的善人,修五戒十善才是真正的善人。
如果人修行到能观察欲界无常,乃至能观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无常,诸法都是无常;这样的人坚决不做杀盗淫,对三宝起信心,恭敬供养,迎来送往,自己亲手布施得坚固身。在家人一定要知道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这是做人的基本,这样人也得坚固身。

如果有人心里总想恶事,还想解脱,那怎么办呢?首先断杀盗淫,断贪嗔痴,用慈悲喜舍来对治;然后静坐,转化身体去掉习气,达到做人圆满了,才能谈上恭敬三宝,出离三界。修行五戒十善人生天,没说往生极乐世界;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就想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贪著,贪著圣人的功德;恐怕还要到三恶道里转一遭。

佛说,无常财物用于布施给饥人、婆罗门、沙门等贫穷下贱之人,可得坚固常住的福财。用无常的身体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修行慈悲喜舍;证声闻苦集灭道四真谛、缘觉十二因缘法;然后再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可得坚固不坏常住的慧德身。怎么修呢?就要修忍,生死事大,世间是苦,就不染著。人行作时做善难,做恶容易,如走路时随手可折一树枝、一朵花;可栽一棵树、一支花不容易,搞点破坏不用做准备。修行人应该善化众生,言语柔软,心无放逸,不饮酒,不打猎,不搞有输赢的赌博。这就是以不坚命的无常身体,修坚命的常住果报。

如果多有财富,得自在身,应先供养父母、师长、上级、亲友、病人,供养三宝,这样的人会得无量福报。现在供养佛像是不是?天天念佛是不是?这时候是假名结善缘,身是无常身,所行有为法,不是心供养,不是净念。如果有人供养不求果报,修行皆得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持戒六度万行。无量世中虽是在家人,也可证罗汉果;发菩提心,不分在家与出家,都可成就菩萨道。

佛说,在家人如法修行,可为解脱人。广行众善,不作众恶,同样可以得到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守戒当中第一的为戒戒,众中尊;同时是在家人守戒第一的、戒之上的戒、戒之中的戒。定戒是在修行禅定过程当中,出现定境;正定之人可以观察宇宙中一些事物,在观察当中,不犯戒;如定中观到非常漂亮的修罗女,一动心念就不得定戒;所以,要经常培德,到定境中守持戒律,对有定境的人什么美色都没观到,观到的是一堆骷髅,金银财宝跟自己都没关系;观到自己的亲人在地狱里受罪呢,那也对不起,无生法忍,观到自己亲人怎么高兴,也是无生法忍;只有这种人称得上是定戒。无漏戒,像四果罗汉为无漏戒,辟支佛无漏戒,菩萨无漏戒,这是证果的圣人戒,证果的人不去破戒也不会犯戒。另外,如果是菩萨示现再来,他已修到菩萨,已无漏,示现屠夫、妓女等反面人物;如果不这样,他度化不了那样的人;这样人示现有漏也是无漏戒,常态的修行人与之不可比。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如法修行,出家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尸波罗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向佛请法说,修行人怎样行菩萨道,坚固其心呢?

佛说,行菩萨道的人坚固其心有四法;一是受大苦时,如法修行;什么困难也摧不毁,身心受苦不后悔;烦恼障碍不耽误修行;什么事大?唯修行事大。二是得大自在,常修忍辱;菩萨行人世间都有自在,心自在平稳,不受外界诸法约束,不为有钱没钱生烦恼,不为衣食住行的好坏而生烦恼,能忍世间诸事诸法;才是自在。出世间自在无诸法可思,一切皆空。三是虽然不富裕,也乐善修布施;为什么不富裕还修布施,菩萨到这世间不都富裕吗;有的菩萨也现不富裕相,带动这些不富裕人共同去修布施,就这个愿力。四是盛壮之年赞叹出家或者愿意出家。如果这样行菩萨道的人,其心坚固,不久将有大成就。

如果发菩提心,求无上佛道,就要从当下开始,从自己开始,这就是戒。离开当下、离开自己,哪来的戒?戒谁去?守持戒就从现在开始,才有福田,以这样的因缘才证入初地、平等地、慈地、悲地等,这是真正的守戒。受戒之人有两种果报,一是诸天乐;二是菩提乐。诸天乐是修五戒十善生天,那就是天乐,但不究竟。菩提乐,证得菩提成佛,这才是真乐。天乐是受戒以后所行善事落入福田,在福田中智慧不究竟。菩萨行人见天福非常恐惧,普通的修行人,求之生天、求之善道很难,要有很多障碍;原因是在过去生中持戒不圆满,今生中还造作恶业,根源是福田不壮严,智慧不足,最后得诸天乐。什么是智慧?修出世间法,进入禅行,得观出世间的实相真谛。这时候对自己一清二楚;再往前行,对宇宙什么样子有个大概了解,道心坚固。

佛说,受戒之后,如果心生后悔,认为受天乐就行了,也不去修行,也不怜悯众生,这是污戒。就是受戒之后对自己放逸、懒惰、不静坐、好睡觉、邪知邪见、看他人不顺眼、看谁强谁弱、恃强凌弱等,这都是污戒;还有的人,怕贫穷、恐怖、失财、畏惧劳作,对戒生疑惑,这是污戒。不管是出家、在家,心有这些习气都为污戒。如果是解脱人不乐久处生死,见受人天乐,如入阿鼻地狱。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成道,这才是菩萨行人,这才是真正的持戒,不是污戒,是净戒。身口意不放逸,以前不知,立即忏悔,忏悔后心生高兴,让周围的人也心生欢喜,这才是净戒。不管出家、在家,如果每天都愁眉苦脸,周围人见着都跟着难受,见人就说烦恼,见人就诉苦,这都是污戒。持净戒的人,应该是无所求,经常处在高兴的状态,如法去修行,这才是清净持戒。

受戒之人有三件事不能做,一是为自己;如家里有老鼠,不能撒药或打死;果树在没生虫子前喷药可以,树上生虫子了,不能喷药;如果是果农,要在喷药前,提前几天念经、咒回向,然后再用药。二是为社会、为他人;如见市场上猪肉少,也买猪杀掉卖肉挣钱等,这不行。三是为法,为法事,也不要去犯戒。这三者都要如法去做,都不要去破戒。

佛说,无论是在家、出家,如果受三皈、五戒、八斋戒、具足戒,一日一夜,或一时一念,或尽形受,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报。尽形受是这一生,都不破戒,都守戒持戒,这样有利益、有福报。在家人守持戒律时,读诵经典是为得无上大法之宝,是为庄严菩提。在家人自己修行成就了,要带弟子,要弘法,读诵经典,为佛赞叹,为法宝;还要作精进的模范,持戒的模范。今世受戒,以后也不去犯,这是无作戒。一果罗汉就有无作戒,四果罗汉具足,品位菩萨具足,其他人不得无作戒;一果罗汉为什么得无作戒?因为一果罗汉心慈,犯戒的事他不干;只能说他有些事做的不如法,而心慈心悲,绝不去破戒。

佛说,有戒非戒。相持戒而行,心却无戒相可持,一切行又无戒可犯。在世俗中有这种情况,说不杀生,可偏偏这果树或稻田就生虫子了,怎么办?喷农药,就破戒。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非戒,为了保住庄稼,让庄稼丰收,让虫子退,还得不破戒,就得如法去做;提前预防,提前诵经回向。

如果有人受少戒而不求大戒,只守戒,怕犯戒什么也不去做,也不知怜悯众生,这样人在戒的利益上得到的很少。如果得戒以后,精勤修行三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戒功德就在增长。这样精进修行的人,才能证菩提果。光守着戒,不修行不能成佛。受戒后,只上早课晚课,就以为在修行,是修行不具足。因为没有自利利他,没去怜悯众生。静坐念佛是自利,怜悯众生是利他。所以,守戒不是目的,修行才是目的。一切修行人应具足受持菩萨戒,为求大戒,得大戒益。

佛说,行菩萨道的人受戒后,口不说世间过失,耳不闻他人说世间过失,不亲近恶友,是清净持戒;见破戒的恶人,不生恶心,要设种种方便让他改正和忏悔,不攻击和诋毁而生怜悯;不为自己活命,而杀、害、伤他人而破戒;也不为自己而舍戒,就是为达到目的把戒先放到一边,至于出现什么事,也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破戒;但这时没想戒就破戒了,是舍戒;对舍戒要生忏悔之心。进村落、上山等,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自己要知道,要以戒律为准;自己一个人走时这样,十个人走时也这样;受供养时不要高兴,受苦时也不应该烦恼,这样如法,为清净戒。对已行布施的人,要信任他、鼓励他。如说这小孩可有出息了,这么一鼓励他,他就好好学习;佛子是从佛口化生,佛弟子也是从一开始就得鼓励培养,最后直至成佛。受他人信任布施,一是给他增福,二是为自增善。经常信任他人,也取得他人的信任。

佛说,能摄护自己的诸根,四威仪中不犯戒、不作恶,能堪众苦,不做邪命之人;邪命就是用身口意做一切邪事,当知是人所得持戒。轻重戒中,要受五戒就是五重戒,要受八戒就是八重戒,剩下的为轻戒。不犯轻戒,不生烦恼。

持戒的人还要做到以下这些;不污自心,修行忍辱;远离恶友,远离邪见,知恩报恩;为做善事,不惜身命;帮助他人做事,对方不领情,又打又骂也能忍;生活中,为保护他人,不惜自己身命财;是人虽得微妙七宝,也不生贪心,也不为报恩,以善待人,就是无私帮助不相干的人。这才是受清净戒,发大悲心,是人具足持戒无极限。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具足持戒无极限,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具足持戒无极限,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业品第二十四】

善生向佛请法说,佛未出世时,行菩萨道的人以什么为戒呢?

佛说,佛未出世时,没有三皈依和戒律。一些菩萨行人,以辟支佛的形象出现,修十善法。十善法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那时就以十善法为戒。菩萨行人修十善法以后,这个世界才能成为佛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出现佛法,承传佛法。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杂心,即心里都有很多念头。杂因缘感召杂心,然后又有烦恼。烦恼感召杂业,杂业产生杂有,即八苦;然后受于杂身。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杂因、杂业感召的杂身。一切杂身,见于杂色,产生善恶思维。因为,我们见到不同境界的时候就分别,就是杂见、杂思维。人人皆有佛性,可惜被无明烦恼所遮盖,杂恶果感召于杂身。有智慧的人,这些都能破解。内有烦恼,外有因缘,修十善法以后就可解脱。只有修十善法为基础,才能破除我们身体这些恶因缘和无明烦恼。所以,佛初证菩提之后,分别说十善法,用十善法教化世间,也易于被世间接受。若直接说修道成佛,没人会听、会信。凡是修行证道的人,都具足十善法业道因缘,再修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凡是堕三恶道的众生,都具足十不善法业道因缘。

因为,众生少青壮老时,结合春夏秋冬所起烦恼各不一样;小中大劫也都不一样;杂身、杂果不一样,所受因缘果报也不一样。所以,解脱也有多种。众生有苦因缘,才对十善法生信心;既生信心,才能观察善恶;观察善恶以后,知因知缘,应修十善法。众生的思维念处,行十善法,才产生十道;从地狱到佛,有四圣道加上天人以下的六道。因为恶因缘,才有三途六道。十善业与六道轮回有直接关系。

如果人烦恼不得解脱,当知是行十不善法。对于行十不善法的人,诸佛菩萨都设方便,慢慢引导,逐渐转化。古德有句话,众生迷时佛是魔,众生悟时魔是佛。就是说魔、佛受各自心境所转。事实上,魔王多是菩萨示现,各自任务不同。

佛说,要修十善法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根本;二是方便;三是成已。根本是做善事或做恶事,心里是怎么想的。方便是做事前做没做准备,比如要杀人,得准备刀枪等工具。如果成功作案,是成已;否则是未遂。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小偷,本来没预计作案,只是经过商店或车站,顺手就偷了,也为方便。即只有根本,没做准备,也成已。有的人本没想偷,但有这个方便,顺手就拿走了,也是成已。不管做没做准备,这种不应该做的事,都不能去做。否则,就不能修十善法。

在十善业中,还有同时作几业的人,即一时为三。比如在妄语中两舌,说着说着绮语和恶口也犯了。这些都是无义语,开玩笑就愿意带脏字,让人听了污耳朵。说话一定要谨慎,不要贪图一时之快随意妄说。不但自己不做,也劝他人不做。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身处什么境地,什么社会地位等,都不能见他人妻子好,欲据为己有。如果以为没有因果报应,轻贱女性,恣意妄为,属十不善业。这种情况,有色心就属成已。八识田里种下不善的种子,迟早要成熟受报。所以,一定注意。

另外,在家人挑拨出家人之间关系,破僧团六和,业报极重。在家人到庙上去,对师父和其他师父一定平等。若自己的师父与其他师父有什么摩擦,不要参与帮着出主意等。

三个原因使世人做十不善之事,分别为贪、嗔、痴;即由贪嗔痴生出十不善法。劫或贪他人财物时,还有三种;一是为自身妻子眷属,抢夺他人财物,为贪;二是盗自家财物,为嗔。比如子女偷父母的,丈夫背着妻子把钱挥霍了,或给情人等。现在家庭,有的日子过的稍好一点,丈夫就背着妻子攒小金库,这都属于犯戒。甚至妻子不让抽烟,丈夫背着抽,还把理应买酱油的钱拿去买烟,也属于自劫家财。三是胡作非为、仗势欺人。邪淫有三种,就算是合法夫妻,在路边、死尸边、伽蓝内都不可结合,更何况非法男女。妄语也有三种;一是财贪;二是自己享受快乐;三是解仇、解恨,图一时口快。第三种最容易犯,有的说,没有的现编也要说;中伤对自己不利的人、得罪过自己的人等。还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如陷害过自己的人病危,去见他时,说“怎么还不死”之类的话。相反,应宽恕他,起怜悯心。两舌就是有的说,没有的也说;一是从财上说;二是为整人说;三是破坏他人团结说,他人说,也跟着说,就是从犯。恶口有三种;一是为钱;二是对怨家;三是生气时说他人过失,或者见到他人过失,对他人的过失加以张扬。无义语也有三种;一是高兴、歌唱、喧哗的时候;二是为超过他人歌唱、喧哗的时侯;三是为增加邪见,逗笑话。不管是从哪个方面而生,都不离贪嗔痴。贪嗔痴的根源在于邪见,由于没有正思维。修行十善以后,一世中得三种解脱,贪嗔痴就得用戒定慧来对治。十善业修完就破十不善业。十不善业决定堕地狱果报,哪一种不善业都可以让人堕地狱。不要小看嘴上造业,以为“我就两舌了,至于那么严重吗。”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人的两舌,会闹出人命!由于人的两舌,僧团合和被破坏了呢!骂一个出家人,都有地狱之罪等着呢;拿出家人开玩笑,举例子说事,都有堕地狱的果报相随;在家人尤其要注意。

修行十善业,天上下雨、刮风等,不要怨天骂地。物品坏了,地面不平,应该想到是自己业力感召这个身,或者时节变换,都是一些无常。此十善法,三天下都一样,三天下指的是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天民都具足十善,不是修行十善。唯有北俱卢洲,他们只有四善法。顺便说一下,北俱卢洲什么样子,人活一千岁,科技非常发达,人很享福,物质极大丰富,社会极其文明。因为他们富裕,所以没有盗窃,没有邪淫,没有恶口,没有贪欲。北俱卢洲的人不信佛,没有受三皈依和戒律。在人道时也没做什么善事,没有生到四王天的功德;但也没做恶事,不能堕地狱、饿鬼和畜生,比现在地球人福报大,寿命长。要劝周围人修学善法,别图这一千多年享福,福报享完,还得到地狱受苦,不究竟。解脱的人看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还和地狱人一样,为不得究竟,唯有发菩提心远离三界烦恼,才是究竟。劝他人要有善巧方便,对没皈依三宝、信都不信、闻所未闻的人,这么一讲,会把他吓跑的。只有有修为的人或是有大乘根基的人,以及初发心菩萨、声闻缘觉等有果位的人跟他说,他才不会吓跑;而且,至心信受。

地狱众生有五善法,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绮语。饿鬼、畜生不受戒所摄。

佛说,当下这一念最重要,杀盗淫妄酒诸恶业都离不开当下这一念。这一念是罪恶的根本,一定要降伏其心。平常心在哪里,当下一念是。过去世杀没杀,也不知道;未来世杀不杀,也把持不住;现在没杀不等于没杀。应该受持三皈五戒,受十善法,才能保证当下一念不杀。对于过去生杀过的,要生忏悔心。生忏悔心以后,才得解脱。有的人说,我没杀。这可不好说,当下这一念没杀,被吃过、因人而死的众生还有无数,因此要常生忏悔。不受三皈五戒的人,身口意天天不知不觉造业,十不善中身三口四意三。从口出去的话多造恶业,祸从口出,要想办法弥补,要缄言培德。有一种人心里盼他死,背地里咒他等,属于意业。有杀两命,就是杀母畜,一刀两命,或肚子里有仔的鱼是一刀多命,这种人的杀业要重;特别是现在用火烧,或者是下毒,还有用咒术,为祭祀杀鸡羊牛、杀人祭天等,这都是身业不得福报,而且得恶业。还有的人夺取他人财物,如果不知他要抢劫,但不管什么原因,跟着去了也有罪,只是轻重不同;偷盗也是,他们几个偷了,自己没偷,跟着去做伴了,同罪。所以,一切行为要注意,多留点心跟谁干什么去,看他善不善,如果不善要远离。

邪淫上,同性恋不行,与未婚女子强行是强奸罪,和其他女人不行,有另一人在场也不行,和动物也不行,都要堕地狱;勾引出家人或在僧房,业报都是堕阿鼻地狱。

见到、听到或觉察到,不按照事实实话实说就是妄语;说话不着边际,不管是大声说还是小声说,说的是颠倒话,这就是妄语成已。两舌恶口,毁坏贤人;如称孔圣人为孔老二等;对身边的人也要注意,不要恶口骂人;无论他做什么恶事或他死了,也不要骂他,要有业报。

生和灭这些事物,用佛法怎么来对治它呢?不管有作和无作都要以戒为标准,离开戒就不行。有戒时就有福田、报恩田;失戒就是三恶道罪业。一时不说,从当下开始不说,以后永远也不说,这样才能破世谛。破世谛就是不破坏世上的戒律,世谛就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所以,说话要如法说。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

【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佛说,众生做事凡有两种;一是恶戒;二是无戒;恶戒之人虽杀一羊,常得杀罪,因为他恨着说“我非得杀它不可”,有目的去杀是恶戒。无戒之人虽斩千首,杀时得罪,不杀不得罪。恶戒之人,是心里造业,这种意念力、恶念力,推着永远杀不停;无戒之人,杀一千就是一千;所以,恶戒和无戒有所区别。在家人偶尔做这种杀业,是被逼无奈时做的,信受佛法就不做了;特别是捕鱼、杀猪等。什么恶戒不再继续做呢?养羊、鸡,钓鱼、捕鱼、杀牛、养狗、做网、捕猎工具、猎师、狱卒、邪咒术、杀人、做贼、两舌、私刑、村霸、逃税、诋毁出家人,如是恶戒应该舍离。何时舍离呢?一是得两根时;二是舍寿命时;三是受善戒时;四是断欲时。得两根时,即阴阳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这种人应心生忏悔,思维这是做了不善事,才得了这两根;我过去做人时,肯定是有业,忏悔吧,从内心生起忏悔。舍寿时就是人命终时,心生忏悔。皈依或受戒时为受善戒,想我以往业障如山呀;断欲时为出家或修行及人老色衰时,思维五欲到头一场空。

佛说,有的人说善戒可以具足,恶戒也可以具足;实际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恶戒易得,善戒不易得。有的人说无义语、两舌、恶口易犯,是故优婆塞戒,八斋戒法不具足得。实际不是那么回事;既然在家人皈依三宝,就要相信在家人也受持五戒、八戒等,在家人也有具足受持菩萨戒的,只是不说;但是有在家人修出家行,就是在家行菩萨道的人。所以,应该尊重赞叹受持戒律的在家人。

佛说,受恶戒的也有三种,上等恶戒、中等恶戒、下等恶戒;说这个人可大恶、中恶、小恶。但不管哪种恶都是地狱的种子,只是分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就是这人平时就这么恶还是偶尔作恶。

世间的福田有两种;一是功德田;二是报恩田。功德田是靠自修得,清净静坐念佛,就是功德田;报恩田是奉养父母,供养佛烧香,这两种田能坏五逆罪。五逆罪由三种情况造作;一是有极恶心,就是见自己的父母老迈,还管教自己,心生烦恼,起了怨恨心,而杀父弑母;还有的人取佛像头去发财,这是极恶之人;二是不知积善修福,才做出这些恶事;三是不见因果,因为没看见善的果报,也没看见遭地狱的果报;所以,不信因果,才造作了杀阿罗汉、杀父弑母五逆罪。有人杀父母之后还想修善,这样的善不报而恶必报,做什么善事,都弥补不了恶报了。只有大忏悔,大供养三宝;同时修清净行,以菩萨行才能坏大恶行。所以,从小要培养珍惜幸福,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佛说,如果有人说,佛入涅槃以后,以他人名或者以正当理由杀父弑母无罪;不是这样。如父母犯罪,他儿子也不能审判,应以回避;不管佛入不入涅槃,以什么名字和理由杀父弑母都得五逆罪。有想杀父弑母,但没杀死,罪业已成;依世间法惩罚外,仍然要堕阿鼻地狱。杀父弑母有四种心;一是实是父母也作父母想;二是恶心;三是舍心;四是做众生想。就是有这四种杀父母的心,罪业已成;对是父母也做父母想了,但也想杀;欲谋家产就想整死他;就是不想养活他了,省着找麻烦,或见有病活着遭罪等,还是让他死了享福;就当众生想了,和众生一样,想杀就杀。所以,这四种情况杀父弑母都堕无间地狱,也是逆罪。如果是误杀,本来去杀他人,无意把自己父母杀了,这样不得逆罪。五逆罪中杀父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于杀阿罗汉;破僧重于出佛身血;僧就像根芽似的,还没长成呢,把他一杀一毁,将来无法成就;佛和阿罗汉已成就。为钱财而杀父弑母的要重于心里怨恨父母的,没钱养父母的要轻于恨父母而杀的。

佛说,物品是一种,初发心不一样,得果报也不一样。当初佛去乞食,施主先答应供养佛,一转身看见饿狗,就给饿狗了。佛赞叹这人是大施主,因为他救命、救急,心善纯净供养无选择,同样是种福田,得福无量。业报时期有四种;一是现报;二是生报;三是后报;四是不报。祸福现世报;感召到什么身体,下生脱牛变马、到地狱、生天、往生极乐世界是生报;无量劫以后报是后报;善恶都不报是不报。业报形式也有四种;一是时定报不定,如这个业明天就惩罚,但怎么惩罚不定;二是报定时不定,就是做杀业这个业报定了,但什么时间报不定;三是时定报也定,是时间定了,果报也定了;如杀父弑母死后必堕地狱;四是时间、果报都不定;这个业轻,等无量劫后,因缘会合再报。业报时期中,重转轻和轻转重,因缘在于作业人的善心与智慧;业报的形式中时定与报定转化,因缘在于作业人有无悔心和有意与无意。

佛说,众生作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要随其因缘,各自不同。如去修身、修戒、修慧,做什么事,知善恶、知果报,还要知果报的轻重。对过去世、现在世的业报怎么办呢?要寻善知识,修道学善,这样的人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轻受。就是我们现在人,如果静坐念佛,积聚功德,应该把无量劫受地狱报的事,拿到今天来轻报;现世轻受得种福田、报恩田,得遇善知识,得修道、修善,才可以转后世重报为现世轻报。后世报时应该还命,转到今世来可能就挨一脚、一拳、一骂就解了。修行人现在吃点亏,赶紧谢恩,阿弥陀佛,真是善人呢,可把无量劫的业了了,要生欢喜心。如果能修身、修戒、修慧,这样的人可坏极恶之业。无意中把身佩佛像打碎或损坏纸画佛形象等,这不出佛身血吗?看见出家人骂两句,这业应该怎么破除呢?修身包括静坐念佛;修戒就忏悔,不犯戒;修智慧就是作功德,如过去我杀生,现在知悔了,我放生。如果众生做一种、二种乃至种种,业报由于做的时间不同,做的情况不同,现在就应修心、修性,去忏悔,后不复造;这样做后,还持戒、正见,也去修行,这样可破业报。如果边忏悔边犯,那今天是正见,明天就是邪见,业报不定;但业不消,暂时的报果不定,观察一段再说;要信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果循环。

如果做恶时,有善因缘围绕,或做后有恶因缘围绕,做恶之人,人中受报,还有地狱受报。就是这人杀人了,先判监狱受报,死后还要入地狱受报。做恶人没有恶心要轻,有恶心为重。有念心或无有念心,没想以后有无后果就做了,要三时生悔,早午晚三时悔的可以把以前做的业,用修福、修慧、修戒的功德化掉;如果三时不悔,还继续那么想,做小得大;就是本来是一个小事,结果比天还大;如果忏悔了,做的大事可结果变小了;不是有意做的大事,结果也可变小,这就是有修和不修的区别。

佛说,不论善报、恶报,都有杂报相随;如今天正挨饿呢,他人还欺负,这时候还生病了,都赶上了,这是杂报;是善报也有喜上加喜等杂报;以前做的一因或多因可生杂报。

如果不能用修善把业缘解开,将于无量劫中流转生死,就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享尽天福还要回三恶道受苦。所以,修行善法的同时,必修忏悔法。画画的人,胸有成竹才能画出来,想画的最好,心里之竹就是最好。一切从心里开始,心里要是没有,恶事就不能做;无量世中,大地狱有一百三十六处,无量众生做无量因才果入地狱的;无量诸天是善因才果报受乐的;十方佛净土是发菩提心的因才果报往生的。

佛说,修行十善法有三种作用;一是能遮烦恼,就是做善能把自身的烦恼消掉,善念生起不想乱七八糟的事了;二是能做善心,做善后,心舒适,还喜欢继续去做;三是能增长戒益,能增长戒的功德,既能守戒又能持戒。修行十善业有三种情况;一是方便;二是根本;三是成已。方便是心里有行善的目标,知道应该怎么做善事;根本是有准备去做善事;成已是所做善事成功并收到良好效果。修行十善业有上、中、下三种善,上善是心里就想做善事,行作也做准备,也做成了;行作上没准备,但想做善事,也做成了为中善;没想、没准备,随手做也做成了为下善。修行十善法,是围绕贪、嗔、痴三法进行的;无贪、无嗔、无痴是修行戒定慧而来。

修行十善业有共戒行和不共戒行。守持共同戒,修行十善业,是有共戒行。持菩萨戒与持声闻戒,同修行十善业是不共戒行;如妖魔鬼怪侵损常住、善人时,韦陀菩萨金钢宝杵杵碎其头;声闻、缘觉就做不来,这也是刚才讲的无报,他这么做无报,必须是菩萨做,可以无报;再如四天王脚下踩的妖魔鬼怪,就是菩萨有护法心;而声闻、缘觉既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能力。可是有受戒也有舍戒;舍戒是不守不持所受戒律了。

舍戒有六种情况,一是断善根时,把戒舍了;如守戒呢,突然想杀他,把戒忘了,或偷谁、抢谁,恶念一起,什么戒不戒的;二是得二根时,得男女二根业报时,还守戒修行呢,今生还得这个报;有的人出家修行还生重病,容易舍戒退道;三是寿终时,要死了,守戒也没怎么样呀,不守了;四是受恶戒时,职业是杀就想去杀;五是舍戒时,就不想守戒了,没什么意思了;六是舍欲界身时,一般人要死的时候会想,都要死了,要离开这个欲界了,色界与无色界无戒律可守了。

这里,我多说两句,什么人容易舍戒呢?没有修为的人;修禅的人,离欲界的时候也容易舍戒。只有得无漏戒或者得无作戒的时候才不舍戒,是人处处在在摄持其心,心不放逸,心被定力所摄持。四果罗汉、辟支佛能做到,新发意菩萨和菩萨能做到,也是摄根戒或禁戒。否则,都不敢说一点戒不犯。因为有漏;所以,一个起心动念都可能舍戒。戒能治一切不善之法,戒就是一道非常窄的关口,通往极乐世界的唯一出口。虽然这个关口上,往西走有恶法缠绕,或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儿和烦恼,但只要想往西走,还必须过这个关口。守持戒,过得去;破、舍戒,过不去。因为,守戒之人福德大,破戒就有漏,福德随漏而走。所以,修行人必须持戒,按照这个标准去行做。否则,就与极乐世界相距无穷远。

佛说,四果罗汉为无学,四果罗汉以下为有学;有学之人持戒有漏。修行人受具足戒的时候,一是世间戒,二是加定共戒。就是修定的人更容易持戒,同时,具足受持还要具足无漏戒、摄根戒,无作戒,加定共戒三世不失。这样,才能够在这个世界,超出三界,得成佛道。自己比照一下,受持的属于哪一戒?大多数人定戒都没得到,无漏戒、摄根戒也没有,那就根本谈不上无作戒。有的人受了具足菩萨戒,就说自己是菩萨;其实只得世间戒,是名受戒。出家人千万别认为自己受戒之后就是菩萨,就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这个是沙弥,那个是白衣等等。能观察出这个白衣是什么人吗?如观不到,看不准,就不要轻视他;最后能不能往生,就可能与这位在家人有关系。有的在家人生生世世出家,乘愿再来现在家相,是极乐世界的使者,往生时就与他有关系。戒律里有这条,不能轻慢白衣。特别是见到在家人讲法时,绝不可轻慢。如果轻蔑地说一句“不就是白衣讲法吗。”说时候没费劲,说的很轻松,今生断善缘,有可能今生去不了极乐世界,就坏在这一句话上,业报不可思议。

佛说,少数修行人受戒以后,有三种因缘可以舍戒;一是年少庄严,青年得志,壮志凌云,不可一世,忘乎所以;二是心放逸,总想世俗之乐,任意胡为;三是作心无常性,志趣多变。多数修行人受戒以后,也有三种因缘持戒;一是愿力坚固;二是心志坚固;三是行志坚固。除了善戒、恶戒以外,有的事处在善与不善之间,这种事过去、现在、未来都有,这样的人就生到北俱卢洲。

如果有人受戒了,又做不善,有两种成就;一是所行恶法成就;二是所行善法无成就。受戒之人,作不善,现世就有报。两种因缘所行恶法成就;一是所施物尽,再无功德修善;二是心舍善时,恶业充满。修行人不管根基利钝、深浅,得身命和舍财的时候,都要知道那是业报,是业报就有循环。既然受戒,就要守戒、持戒。通过具足戒修行,证得定戒、无漏戒、摄根戒,开智悟道,明了十善法。

佛说,明了十善法,知众生寿命各有长短,增寿或减寿,人寿、天人寿、地狱寿等,都是由修十善与行十不善法决定的;包括世间的三灾八难和众生诸苦,都是众生行十不善业感召的。修行未达四禅天的人,也难逃水火风三灾,水淹一禅天,火烧二禅天,风刮三禅天,都是贪嗔痴所感召的,既有内因缘也有外因缘。修行人应该修禅定,从初禅到二禅,从二禅到三禅,三禅入四禅;超越四禅才能证果。不然的话,就是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不求解脱离开三界,仍然是地狱人。钝根四果罗汉八万四千大劫之后,也得堕入轮回。因此修行的人,应该及早培养菩提心的种子,从修禅空入手。有的人贪著于禅的定境,而不动;也有人贪著于果位,怕受苦不发菩提心。见这样的人,虽享天福,如见地狱人。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能这样观十善法,是不为难;在家菩萨这样观十善法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忍辱波罗蜜呢?

佛说,忍有两种;一是世忍;二是出世忍。世忍受世间戒律所约束,能忍饥渴寒热苦乐。出世忍是能忍来自世间正反两方面的顺逆二缘,只有修禅定证空的人才能做到;如遭人打骂、恶口时,心里能生起报恩想。有此忍辱,是人了不起。若想修忍,要先破骄慢、嗔恨、痴恚,达到无忍之忍,忍辱无极限。

修忍要注重五种事情;一是恶来不报,怨怨相报何时了;二是观无常想,恶由他作,几年以后再看他;三是修于慈悲,以恶相加是德无能的可怜悯之人;四是心不放逸,没有时间理他;五是断除嗔恨,心志高远,穿新鞋绝不踩狗屎。只有这样才能修忍;否则,忍不住。有智慧的人,喜欢修行忍辱,对人和颜悦色,见善欢喜,见恶以善德相报,供养有德,关怀疾苦,不念多恶,不忘少善,持戒修行,远离是非。能忍二嗔;一是众生嗔;二是非众生嗔。众生嗔包括众人和有形体的动物;如有人打骂后,出门遇狗咬,上山又遇蚊虫等。非众生嗔包括无形体的各种精灵鬼类和以无常变幻形的魔类,前来干扰修行或办事设置障碍等。二嗔皆属客尘烦恼,内心清净而客尘烦恼自灭。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忍辱,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修六度万行的正因呢?

佛说,精进是修行六度万行的正因。修行人勤行精进,能坏自心中已生恶法,能生心中善法;如真实平等、不急不缓、勤行精进,是能受恶道苦的人,是精进无极限的人,是于烦恼得解脱的人。

这里的不急不缓要注意,有的人一提修行就说心里着急呀!几十年都不知做什么了,老了才知着急,光嘴上急;一提静坐念佛修苦行,那可不行,腿疼啊!又有人乱着急,有的找捷径;有的一说话如街上动怒一族等,凡此种种,多为假急,是基础不牢,功德不具。即使是真急也急不得,道须一日一日的修,一口吃不了胖子,古德有“紧了崩,慢了松”的训诫。

佛说,精进有正邪二种。邪精进是整日里一门心思为名闻利养,不吃苦,怕吃苦,拿修行当幌子,不修功德,贪求大果报。正精进是远离邪精进,修行布施、持戒、多闻、智慧、慈悲;心行善法,所作无悔;不惜身命,又爱惜身命,身命承载佛法,身命既是自已的,又是为佛护念的;失身命时,不舍如法,不舍戒律,不失威仪;以此因缘,常行精进。

因为,为法勤行精进的人,能读诵受持十二部经;为法勤行精进的人,依法转化众生,调伏外道,制住自心邪见;为菩提勤行精进的人,发菩提心,勤修供养;为菩提勤行精进的人,严持戒律,远离贪嗔痴。所以,正精进是六度万行的正因。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也有精进,是精进善法;不是精进无极限。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勤行精进,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勤行精进,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禅得定呢?

佛说,禅定是戒,是慈悲喜舍,是远离诸烦恼束缚,是修行诸善法的结果。如果修行人离开禅定,不修禅行,世间诸法修行都不圆满,根本谈不上修行出世间法和出世间。修禅定一定要持戒;否则,就像远航的船,无法到达彼岸。要想持戒,修行禅定彼岸无极限,必须亲近善知识,修定得三昧,常寂有乐,才能成就。如果不亲近善知识,不闻法修行;即懵懂传懵懂,一问两不懂;最后就是师父进地狱,徒弟往里拱。观一切烦恼是怨敌,通过修禅定把这些破除掉。

佛说,修行禅定,得三昧乐,在三昧中才生起智慧。禅定是瞬间静寂的灵感;这种灵感是入定和入睡的区别;入睡是意不知不觉,入定是心了了不动,一念不起。久修禅定的人,才能于定中得三昧,在三昧中才能观诸法实相,诸法空性,宇宙人生真相等。声闻缘觉只能观三界之内诸法,而不能观出世间诸法。只有菩萨行人才能观世间与出世间诸法。有些法师讲法,讲到出世间法只能靠经书或猜着讲;因为,没有观到十方诸佛世界实相;所以,只能讲些有想有相的法。修行禅定的人,善行心无休息,一切言行如法行作,具足正念思维,断诸放逸懒散,经常省言少语,既少睡眠又少饮食,多是过午不食或一日一食,少睡少食是自然得而不是勉强为;身心清净,亲善友而远恶交。对世间诸事物、诸是非无有乐趣,知时间宝贵,知佛法宝贵,知自戒法体宝贵,知念起念落是善又无善相,知世法有为多过。

佛说,如果不修行禅定,远离三昧,不能得证世间菩提的声闻果、缘觉果,更不可能得证出世间菩提的佛果。有人会问,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有没有禅定!准确而又负责地说,一定有!因为,一切定中三昧,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摄心、行善、止恶的因缘。所以,修行人说自己心善如何无人相信,身体无有转化,不得定中三昧的人,其心不坚,是靠不住。得定中三昧的人,是身心受乐,乐无时日,乐无可比,才知不枉人间走一遭,才知人生真谛,才知禅悦为食真谛。

佛说,修行禅定,得三昧的人是怎样得无量福德,增长无量善慧的呢!有七因缘、三时。七因缘为,一是从欲因缘;从修行开始,欲求无上佛道相伴生,为证菩提才修行禅定得三昧。二是从精进因缘;只有真精进的人,才肯苦行;肯苦行才修行禅定,得三昧乐。三是从心因缘;自愿自觉修禅,无怨无悔行作。四是从慧因缘;从听经闻法而开智慧,开智慧则明法眼,知修行禅定,又在三昧中证得智慧。五是从闻因缘;闻法后听善知识教,趣入心要。六是从思因缘;闻法受教后能善思维,悟入正道。七是从修因缘;正思维后启修,专注一心,无有间杂。三时为;一是生时,有善因缘不生邪见之家;生到信佛行善之家,从小能受法益。二是住时,成年后在家与出家,都有机缘受三皈戒法,听善知识教,如法修行。三是增时,修行一段时间后,福慧增长,依法而行。凡夫有禅有定,禅行间杂;初至四禅有退、有住、有增,禅行有退而禅定之力不退,禅行有住是定力保持不动,禅行有增是定力可证入圣道;圣人禅有住、有增、无退。因为,三禅有粗乐,四禅有轻安,圣人禅有乐。所以,一切道心与解脱,一切种智与见法性,一切神通与自在,都来源于禅定三昧功德。

佛说,得定三昧的人,一定是修行慈悲的人;修行慈悲的人,一定是能得善法的人;一定是破一切烦恼大怨的人,一定是能利益一切众生的人,一定是能断一切不善的人,一定是能度众生离苦得乐的人,一定是让有烦恼众生得安稳的人,一定是得无量功德的人。修行慈悲的人,能于有怨众生施慈缘;能于有亲众生施法缘;能于不怨不亲众生,既施慈缘,又施法缘。

佛说,慈由戒得,慈心由布施得;慈能结缘,悲能救苦。依戒修慈的人,只观有怨众生之善,而不见其恶;依施修慈的人,有怨众生遇困难与病苦,能帮助所需,宽心慰问。依戒修忍的人,是慈因缘;依施安乐的人,是修慈心因缘。

修行慈悲喜舍心的人,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分;上等为诸佛和诸大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中等为诸菩萨的平等慈悲喜舍;下等为声闻缘觉的世间慈悲喜舍。慈悲喜舍的对象是亲因缘众生,是怨因缘众生,是无亲无怨因缘众生,是有贪求因缘的众生,是有善因缘的众生,是有法因缘的非众生。因为,声闻缘觉修行禅定为世俗禅;所以,为下等。菩萨修行禅定得金刚三昧,为出世间禅;所以,为中等。诸佛与诸大菩萨已证得神通自在,能度诸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为上等。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禅,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禅,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般若波罗蜜品第二十八】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行清净无极限的智慧呢?

佛说,修行布施、持戒、精进、多闻、正念、忍辱、禅定、怜悯众生,心多忏悔,远离嫉妒,知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相,知因果根本的人,能修行并证得彼岸无极限的智慧。修六度万行的目的是什么?为的是圆满福德,增长智慧,功德圆满才最后成佛。智慧有从闻生,从思生,从修生三种情况。从闻生是文字智慧,从思生是意识智慧,从修生是证得智慧。特别要知道,不修不生智慧。只有修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真智慧。智慧也是这六度中指导前五个的。修行人要注重目的,修禅定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增长自己的智慧。智慧足才能反作用于福德,不修福德也得不到智慧,有智慧指导增加福德。要知道,六度是相互融会贯通的,不能分开,只修一个不行。把佛经当中某一句话拿出来,说我就修这一句话,也不行。佛法是圆融无碍的,要知道圆融,再一门深入,才能修成。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智慧,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智慧,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佛说此法时,善生等一千人发菩提心,礼佛而退。

讲几句话作为结束语。我于定中无数次去过地狱,地狱之苦无以言表,惨烈剧痛无法形容。世间人生之苦总加在一起,不如一地狱之苦惨烈,剧痛无期。世间无所不能忍,万万守戒持戒,不可破戒犯戒;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一堕地狱,万悔不及!仅以此语,与诸位共勉!

感谢诸位拥护道场。

回向
天仙不坠,国主清宁。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圆成,同证佛境。


讲于佛历二五五零八年正月
公历二零零八年二月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评论
发表评论( 请注册成为会员以发表评论 )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