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支持我们
首页 | 菩提文库 | 时势动态 | 大马佛教 | 佛教视频 | 网网相源 | 图片库 | 关于我们
 搜索。。。

 
首页 > 大马佛教 > 胜地 > 佛寺
 
怡保观音堂
资料来源:  点击:

 缘起简介

发心修行,默默度众, 照德法师半世纪修行路。

在怡保市区的某个角落,几棵老树下,一间不算大的寺庙,隔著一条小河,静静地观望著对岸马路的繁忙。 在几排店屋中间,我们穿进一条小巷,小巷越走越生成羊肠小径,路旁尽是杂草、老树。不熟悉怡保的人,肯定不容易找到这个地方。这间小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不出有什么大事迹,对怡保人说出「观音堂」这个名字,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晓得。这间小庙,就这样默默地,在这里挨过了半个世纪之久,由当年简陋的小屋,变成了今天的面貌。

我们的到访没有事先预约。把车子停放在院子后,我们走入大殿。殿内空间不大,而我们事后才得知这只是临时的大殿。从佛桌旁的侧门走进去,几位法师与在家住众 围坐在地上,原来不久前有信众供养一箩青菜,大家正忙著分类、储存。这里的建筑格局如一般的洋房,从大厅进入内厅,再进入斋堂、厨房,大家的谈笑风声,让 我们觉得恍如走进一个大家庭。

在跟几位法师聊天之际,观音堂住持照德老法师在大弟子普禅法师的陪同下缓缓走出来。慈祥的老法师笑容可掬,得知我们是前来采访的记者,马上请我们坐下。老法师口操潮洲话,我们只好请普禅法师帮忙翻译。

85岁的照德法师,带著慈祥的笑容给我们述说「观音堂」的沿革,我们围坐在他的身旁,犹如在听著老奶奶讲故事。

缝衣挖河沙赚生活费

1952 年,在家的照德法师跟随当时的移民潮,从中国潮洲南渡到这里,怀著的或许是到异乡筑梦的心情。那是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当时在南洋的华侨,都在为三餐温饱而 汲汲营营。那个年代的大部分女性,对往后「好日子」的期望,都归托於婚姻的归宿,然而年轻的照德法师却为自己闯出了另一条大道。

抱著单身主义的照德法师来到当时的马来亚,在霹雳州和丰落脚,之后再到怡保,多年来不为自身求安乐,而是走上了一条披荆斩棘的道路,以自身单薄的力量投入了造福人群的事业。

照德法师与妹妹二人在观音堂的观址盖了间简陋的小屋,供奉菩萨像,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心灵的寄托。这一类由在家师姑主持的寺庙,塑造了我国华社当时的宗教信仰模式。

席间,普禅法师指向房子一角的缝衣机,说道:「为了讨生活、为了办道,我们靠缝衣服赚取生活费。」照德法师两姐妹以及一些早期的住众的发心让他们不惜干上粗 活儿,目的只是为了寺庙可以继续运作,让寺庙领养的孤儿们生活有个著落。「那时候得知河沙可以卖钱,我们便到前面的河里挖河沙。几个女众做这些工作,确实 很辛苦,但还是要做。」

亲近虚云、广钦老和尚

离开了中国大陆的照德法师,於60年代返乡,得虚云老和尚传授五戒,与这一位当时已年高117岁的一代高僧结上一段法缘。为了弘法利生的事业,照德法师於1986年在马来西亚依止寂晃长老剃度出家,并在同年赴台湾高雄,得广钦老和尚传授比丘尼咸。当年法师已67岁。

照德法师出家后,观音堂的住众们也纷纷出家,观音堂从过去「香火庙」的形像,转变成正信的佛教道场。目前,观音堂有九位法师及三位在家住众。
苦 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现在观音堂的法师们不再需要为经济来源而干活,而有更多的精力办道。除了每个星期的共修,观音堂亦定期主办讲座,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角 色,并在每年主办青少年生活营。楼上的讲堂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不失为一个办群众教育的理想场所。大厅旁的大雄宝殿正在修建中,工程完毕后观音堂将会有 一个更庄严的大殿接引大众。

观音堂的背景,是我们周围很多道场的缩影,都是由在家的菩萨们不辞劳苦的经营,才有今天的面貌。照德法师与当时的信徒们的发心,让怡保这个城市多了一个清凉之地。

老法师对徒众的教育,不外是「发心修行」,因为只有自身修行,才能度化众生。


观音堂住持照德法师
观音堂住持照德法师
照德法师(左)与剃度师寂晃长老(中)
照德法师(左)与剃度师寂晃长老(中)
活动照
活动照
活动照

评论】【加入收藏夹】【 】【打印】【关闭

※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网站声明
本网站的最佳视觉效果是采用 1024 x 768 屏幕密度,应用微软浏览器版本 5 (IE5)或以上,并支援中文简体(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