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最后一期(第62期)封面。
新一期的《福报》告知读者,这是12周年圆满刊,意为最后一期。
《福报》走过12年岁月,当中经历许多欢乐与辛酸,现特访问《福报》社长戚舜琴,分享她与《福报》的点滴因缘……
请问《福报》停刊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戚舜琴:当初创办《福报》,把目标放在十年,却没想到竟然做了12年。回想一下,自己也难以置信。停刊其实没有特大的原因,也与经济无关,只是工作12年,也有点疲累,觉得是时候放下便放下了。自己开始向往过比较写意而没太大压力的生活。
在《福报》多年,对你的学佛道路有哪些帮助?是否会加深对佛法的体会?
戚舜琴:这些年来,我很侥幸能够通过《福报》接触到很多善知识,他们的指导帮我在学佛与生活上,都有很好的启发与体会。
《福报》12年来策划过的专题,有哪些课题让你印象深刻?哪些体验很值得分享?
戚舜琴:可以说每一期的专题,我们都绞尽脑汁想课题。课题设定后,很尽心去策划去完成,本刊顾问妙赞法师的指点给于我们很大帮忙。
其实专题对我们而言是大考验,曾经试过课题决定后,接近截版日期,都无法采访到要访问的人物,无奈的换专题。也曾试过专题将要完成时,竟然与提早出版的其他佛教刊物专题相同,接受访问的人物也几乎一样,因此整个专题被更换。
当年《福报》总编辑陈和锦突然去世,对你有带来哪些感受与压力?
戚舜琴:前总编辑陈和锦当年突然往生,我们真的很难接受,因为当年是我们有着共同理念一起要办好福报的但学佛后都知道到人生无常。他往生后,我需要全面的投入编务工作,这是极大的压力和考验。但得到佛菩萨加持,加上有妙赞师师的指点和全体同事的合作下,终于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福报》突然停刊,有接收到专栏作者、读者或教界人士的关心与询问吗?
戚舜琴:其实《福报》要停刊决定已久,只是很低调处理,很感恩我家师兄对我的决定也没加以多问。当圆满刊出版后,公司里的电话便响个不停,很多读者、作者、法师,朋友,佛教界什至是亲戚都表示关心和询问原因。大家除了关心也给于祝福,这却使我感动。12年不是一段短的日子,不知不觉与大家结了很深的因缘。
你在停刊词有提到或“会以”另一种新方式呈现,是否意味着《福报》或会“重生”?
戚舜琴:决定放下,希望自在,过不同的生活。至于以后是否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只是“或许”而已,因定期出版的刊物很缠身,所以感到有点疲累。《福报》重生的问题目前完全没有考虑,很多事情,无法断言。也许以后改变主意,也说不定,要看未来的因缘合。
对多年来一直阅读《福报》的读者,有何感想要分享?
戚舜琴:当年创办《福报》是本着对佛教的信仰,同时发了愿,希望能搭起一座桥梁,将一切增进我们福祉的人与事,美好感动人心的善人善事,皆化为清凉文字,传送给每个家庭。这是一本非盈利的刊物。12年来经历过不少风雨,但都捱了过来。其实这种苦拼和毅力,读者的支持才是最大的推动力。
你在最后一期选用“放下·自在”为主题,当中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里头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戚舜琴:放下的含义很广,我时常以它鞭策自己。这不仅仅是指行为的放下,那是指心灵的放下。放下一点贪嗔痴,放下一点执着,放下一点愚昧,放下一点牵绊……放下,意味着你要接受现实,不要去缅怀过去的悲痛与快乐,也不要去奢求未来的不可能。要学会满足,要学会包容,要学会快乐,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
然而,放下并不等同于放弃。放下,不是要你去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是叫你放下多余与不需有的事物。放下,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容纳其他的东西。放得下,才能再提起。
《福报》小纪事 ◆2000年1月1日《福报》创刊。寂晃长老与达摩难陀长老为宗教顾问、出版人杨立羣、社长戚舜琴、总编辑陈和锦、主编叶秋红。 ◆2003年,总编辑陈和锦往生。 ◆2004年,妙赞法师与叶秋红同为编辑顾问,主编的接班人先后有雷桂清、吴慧斌、钟德和。 ◆2005年,《福报》开始办朝圣之旅,步履走过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以及印度佛陀圣迹之地。 ◆2007年4月,《福报》第44期从双月刊改作季刊。 ◆2009年《福报》第55期,庆祝创刊10周年。 ◆2011年《福报》第62期,停刊。作为12年的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