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打印

亲情友情,有益病情:料理生命花 挥別忧郁症

报导:卓衍豪、关丽玲、邓雁霞  2009-07-13 00:05:00  星洲日报

料理自己的生命花园,要每天问自己:我今天爱了吗?我感恩了吗?我分享了吗?我融入了吗?我与自己的内在连结了吗?

这些疑问,都是带领你去不断地往内观照自己,探索自己。观照自己的一颗心,然后从心出发,是了解自己、爱自己的方式;只要爱自己、了解自己,忧郁症才不会找上门来。

然而,患上忧郁症也不要陷入黑暗,不要自觉生命就此被摧毁。因为啊,生命就如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生就有灭,有起就有落,有高兴就有悲伤。所以,郁闷并不是问题,拒绝学习面对,拒绝接受专业协助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曾广志的辅导经验中,印象中最深刻的忧郁个案,是一位已婚的女性。对方并没有被正式诊断出是否有忧郁症,她对生活感到非常不满,做事老是提不起劲,这样的情况维持了一段日子。

她和家婆相处得不好,和孩子沟通也不理想,而丈夫则长年在外工作。她把生活寄托在宠物身上,她也很喜欢阅读,但是,总是觉得很难和身边的人分享心得。

她面对的心理问题,是深受过去的负面生活经历影响,现实生活缺乏支持网络,有隐约的轻生念头,身体及心灵都觉得疲乏沉重,老是提不起劲。

在辅导初期,他以对方的情绪需求为主。他先让对方谈谈生活近况及困扰,并以情绪的引导发泄和重新改写生命经历的脚本来处理她对过去的生活的不满及怨怼,而对象,正是她的家婆。

情绪引导发泄让她明白到,在自己的愤怒及怨怼背后,真正的需求是甚么。曾广志发现,她需要被爱与被接纳,而观想及呼吸正能让她学习把慈悲和关爱带到自己的生命里。

而生命经历脚本的改写,是为了引导她回到过去的创伤经历,并在经历重现时,让她选择以新方式及态度来面对当时的挑战。

经过上述两个辅导方式,对方首先感受到原来自己是可以被关爱的。再者,过去让她觉得被欺压的感受,已慢慢转换成自信及勇气。

这样的转换对身心都是相当大的考验,他解说,对方在接受一系列的辅导后,花了很多时间来调养身体。她在一次主要的情绪释放之后经历了血崩。血崩固然有其生理上的原因,但是在心理转换的过程中出现,其实也代表著身体对某些过去固著的身体包袱的释放。

从危机中找到转机
不是每一次的辅导都需要进行如此耗费心神的心理治疗,有时候,他会让对方轻松地谈自己的感受,并做一些正面的观想及呼吸松弛。

除了给予心理辅导,曾广志也鼓励对方保持身心灵平衡,即使身体疲累也要到户外活动,多让自己接触自然元素,如在草地上走路、接触大地;深呼吸、接触空气;在户外接触阳光;多喝水,让身体自然净化。

对方情况逐渐好转了,就在任务应告一段落时,他接到她的来电说,在这些很用心自我净化的日子里的某天早上,她忽然有个领悟--她真的不想活了。

“我听了吓了一跳,马上安排和她见面。在那一次的治疗中,我发现原来她对眼前的日子感到厌倦和充满无力感。她自觉错过了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没有活出生命的真义,因此才对生活感到意兴阑珊。”

于是,曾广志引导她在“高层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协商,以想出一个双赢的方案。在协商过程中,她决定让自己重拾阅读的兴趣,并承诺要把自己所学的心得与人分享,在生活中真正的实践自利利他。

“尔今回首,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我在两年前与她联系,发现她日子过得还不错。我分享这个案是希望大家明白,自我认识及成长是一辈子的功课。越愿意探索就越有机会认识自己;一个人过去的生活创伤很可能是成长的包袱,我们必须要接受及学习面对这些包袱,才能继续在生命中成长。”

曾广志目前是澳洲Sophia学院全人心里辅导及佛教心理治疗讲师,他分享道,在接受面对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现自己从来没想过的事实真相。刚开始发现这真相时带给自己的感觉是相当惊人的,但在专业引导下,就能从危机中看到转机了。

以开阔的心 接受辅导
摆脱忧郁不能单靠药物,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是必要的。可是,却也有部份的忧郁症患者,不晓得如何以正面的态度来接受辅导。

他认为东方社会面对的问题,是习惯接受指导而不是辅导。很多人希望辅导员给他灵丹妙药,让问题迎刃而解。

在辅导过程中,主角是个案,辅导员只能以一些技巧来引导个案。要真正达到成功的辅导效果,案主必须不能寄望辅导员代为解决或直接提供答案。

辅导员的责任是协助案主澄清问题、探索情绪呈现的背后原因、探讨可行的解决方式,以及与案主拟定后续的面对问题步骤。过程中,辅导员是引导者,甚至只是陪伴者。

“教学相长,辅导经验多了,会为自己带来成长的机会。接受辅导的心态,应该是愿意接受他人参与问题解决过程的心态,辅导员的参与是让对方在自我的辩证中看到问题的原貌。”他说,路,终究还是要自己走的,只是,有辅导员的相伴,路就不会走得那么孤单。

在辅导过程中不要回避问题,应把握机会尽量探索心结的症结。只要愿意真诚地面对和承担责任,辅导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辅导过程会面对现实生活因素,如时间、空间与金钱的逼迫。案主不一定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不一定有适合的空间,而金钱压力,也是问题之一。

此外,案主的意愿及认知也很重要。当个案觉得自己没问题,他的答覆会如此--“就你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我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来做辅导。”

对自己的问题没有认知,同时也没有意愿接受辅导的人,可说是最难处理的。他常告诉案主,知道自己有问题已是很大的进步,而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知道”。

Let It Be
曾广志的辅导专业领域在于生死哀伤,经常聆听那么多负面的、悲伤的故事,心的力量必须要强,才不会“吸收”对方的负面情绪而影响自己。

他说,辅导员最需要做的,不是学习如何辅导别人;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得先学习诚恳地面对及处理自己内在的主要情绪课题。熟悉自己的主要情绪课题,比较不会受案主的情景所影响。

多年来,他受困于外婆去世的悲伤及内疚情结,这也是他进修生死学的原因,他希望疗愈心中的哀伤,让那受困在哀伤里的自己,能在黑暗中找到悄悄的一线光。

一直到接受辅导员训练的过程中,他才疗愈了自己,才能在谈到外婆时不会泪如雨下。他说:“如果没有面对及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当我遇上一个哀悼亲人的去世的个案时,即使我有天大的本领,也没办法避免不被个案的情景所触动。”

有时候,他可能会有连自己都不晓得的情结,在辅导别人的过程中忽然被触发了,这时,一位专业的辅导员,必须很小心地问自己是否还能给予个案专业、中立的辅导。

在情绪被触发的当下,他必须回归到自己熟悉的情绪平衡技巧。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是深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间,扫描自己的神心状态,把注意力从自己的过去及情结中带出来,然后再回到个案身上。辅导结束后,才去处理自己的问题。

刚接受辅导员训练时,他在完成第一次的实习后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心中有一部份的感觉是很轻松的,因为他发现原来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不是唯一的挣扎者。

另一方面,他还是会为自己所听到的悲伤事情而感到难过。印象最深刻的是,就在他回想著当天的经历,收音机传来《Let It Be》这首歌。当下,眼泪潸潸落下......“生命中原来有很多事情是在我的操控之外的,这正是许多人的挣扎,也是我当时的挑战。”

八年后的今日,他比较能保持自己与个案之间的健康距离,以免自己被个案的情绪所淹没。在他的思维里,做好辅导员的角色,是陪伴案主走过他们的情绪考验,而不是占用案主的时间及空间来处理自己未消化的情绪。

照顾生命花园是一辈子的功课
曾广志最近倡导经营生命花园的概念,就是在每晚睡前,先巡视当天的生命花园。我们在身体园区做了甚么?我们在心理情绪园区做了甚么?我们在灵性或觉性的园区又做了甚么?

对疏于照顾的园区,不需要责备自己,只需承诺明天好好去照顾就好。毕竟照顾生命花园是一辈子的功课,我们必须要有耐心。此外,对花园要有信心,因为把花园照顾好,生命的回馈将是丰盛的。

他建议人们在料理身体花园时,必须要有自己的身体活动,如运动、瑜珈或走路。活动,要活就要动,那怕只是5分钟而已,也要争取时间与身体相处,并且在动中感受自己的身体,在静中感恩自己的身体。

在心理情绪的部份,应当回顾一天的情绪起伏。去发现哪些累积的情绪需要疏导,需要聆听和陪伴;在一呼一吸中倾听自己的内在需要,必要时也可以借助艺术创作、文字书写来疏导自己的情绪。

在灵性或觉性的部份,是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生命信念系统。它是需要时间及阅历的,宗教信仰可以提供系统参考,最后还是要个人融会贯通,建立符合个人需求的系统,然后透过它来观照自己每天的生活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实践生命的意义之上。

这看起来似乎很严肃,其实简单来说是学著爱自己。每天问自己:我今天爱了吗?我感恩了吗?我分享了吗?我融入了吗?我与自己的内在连结了吗?

在实际融合运作的部份,是生活作息正常、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正面的嗜好休闲、良好的人际互动。而真正的平衡始于内在,当我们把心灵花园照顾好,我们的身心就会均衡,忧郁症就不会找上门了。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报导 > 特别报导 > 正文
http://www.mybuddhist.net/cms/e/action/ShowInfo/?classid=80&id=1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