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打印

觉泰法师VS 吴碧彬医生:助他安住 临终一念 最後最好的回忆

  2009-01-24 01:14:15  《福报》第39期

觉泰法师(觉) VS 吴碧彬医生(吴)   
主持:惟愿(Q)

觉泰法师:台大医院临终关怀团队宗教导师
吴碧彬医生:《慈悲关怀服务会》会长


Q:一般人恐惧死亡,对死字充满忌讳。甚至有人说,要考验一个人平日有无真修行,就看他怕不怕死,看他面对死神的那刻是怎样的心情。为什麽我们面对死亡会这麽困难?首先,请觉泰法师慈悲开示,佛教如何阐释死亡?佛教徒又要以怎样的方法来修死亡这一课?

觉:从佛教角度来看,死亡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束。我们从佛法中知道有六道轮迥,死亡,是这期生命的终点,但却是下期生命的起点。  

事实上,生命是不会死的,它不过是转换另一形态,再出发而已。根本没有所谓的死,所以也不需要恐惧死亡。

吴:以医学的角度来看死亡,所谓医生,即是要医生命,就是希望病人不死。不过,没有一个病人是不会死亡的,尤其是病入膏盲,患上重病如绝症者,当然很难把病医好。死亡是不能避免的,这是人生必须走到的一个段落。

往往,当病人很痛苦、受尽折磨时,他会跟医生说:『我不要活啦!』但是,当医生医好他时,他就会说:『我不要死了!』每个人都要求生,医生都在尽量帮忙病人求生。但是医生的能力也有限,当他无能为力时,到了某阶段和时候,死亡是不能避免的。

 

临终心灵最脆弱

Q:如果一个病人生平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他如何去面对临终的那一刻?如何让他安祥的往生?        请两位以各自的专业角度分享,如何为临终病人作安照顾,让生命更有尊严的走完最的旅程?

觉:就如吴师姐刚才所说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怕死,会怕死的原因是因为不了解。

一般人很难了解死亡即是另一个新的开始,是一个无限的可能。这必须要从灵性上引导,使临终者了解死亡是可以在我们这期生命当中,作一个最终最大的休息。

当临终者知道方法,也懂得怎样面对的时候,死亡,不可怕。举一个例子,今天太阳下山後,明天太阳又会升起;或是这一季花开了,然後花又谢了,但是明年同一季节它又会花开花谢。

我们可以从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现象,引导他感受生命不是死了就没有了。要让他体会灵性的存在,了解到这一期生命的结束就像一件衣服穿旧了,就换上新的衣服;或者一间房子旧了,漏水又崩塌,那就要再住另一间新的房子。

一期一期生命的转换,就像事物转换的过程。死亡,不是最后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要开启临终者的灵性,引导他利用所剩无的日子,为自己的来世作一个更好的备。要让他知道来世原来是可以从现在就开始作好备的,这样他就会有一个追求的目标。

我们从许多所接过的个案中发现,只要对方觉得人生还有希望,愿意学佛,经我们开导:『有一个快乐无比的西方世界,你现在只不过先过去,以后你的家人也会到那里,大家还有因缘再见面』,他的心自先会得到安慰,之後再教他念佛,如此慢慢地,他就会减低恐惧,感觉安宁。

吴:从事临终关怀多年,我发现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或灵修(Spirituality),病人在面对临终那一刻,都会探讨人生的意义,或是往灵性的途径寻找人生的答案。

从许多个案中,我们看到人类最脆弱的一刻,就是生病的时候。尤其是末期病患,他们的心灵会脆弱到连对自己的信仰也生起疑,这时候需要宗教师的肯定与安抚。

觉:是的。尤其是末期病人,他们很需要旁人来帮他作生命的回顾,这往往能够解开他许多的心结,同时也可能帮助病人解开家属之间过去所结下的恩怨。

我记得在台大医院实习时,有一个已经陷入昏迷状态的病人,他的太太对他仍有很多怨言,因为先生多年来都没有对家庭负起责任,女儿都由太太一手带大。

我在安慰那位太太时,请她回顾先生平日的待人处事。起初她还是抱怨先生对外人很海派,对社区的小孩疼爱有加,常买巧克力、冰棒给他们,在外人眼中是一个好好先生,但是对家人却那麽疏离。

我开解她说,也许她先生性格向外,又对太太十分放心,所以把家的一切都交给她。然后,我进一步陪她回顾先生的往事,她想起先生孝敬长辈的一面:那年,她妈妈因无法接受老伴忽然往生而悲伤过度。这个女婿知道岳母喜欢泡温泉,每个星期天特地花一小时车程载她与妈妈去泡温泉,陪岳母走出伤痛。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专访 > 正文
http://www.mybuddhist.net/cms/e/action/ShowInfo/?classid=75&id=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