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打印

狱望人生(一)黑狱里一束光 开照法师用爱感化死囚

报导:林春莲  2012-03-30 22:08:33  光明日报

“死囚之父”,这21年来,人人都这样称呼他。开照法师除了当死囚受刑的倾听与开导者,当死囚受刑后,没人认领时,他也是最后一个守在他们身边的人。他将他们遗体火化,并撒入大海里。

当初会走上监狱弘法这条路,法师说,死囚的死是“必死,又不知何时会死”,当中没转机,没能及时完成心愿。追悔已太迟,内心备受煎熬,还得承受社会鄙视的眼光,对亲人又有说不出的歉疚,亲戚朋友也因此与他划清界线,背负著污名离开这个世界。

开照法师深信:一滴水,能滋润干涸的心;一束阳光,让阴暗心灵还能感受人间还有光;一声问候,能启动他们一点信心。而他能做的也只有“一点点”,也相信这“一点点”好过没有。

“假如能给我一次机会,我会重新开始,以证明我悔改了。”这是无数次,开照师父听到囚犯悔不当初的心声。

只可惜他们的“浪子回头”已无法让世人看到,世人亦不知晓他们的悔改,往往开照法师也只能“唯我独知”。

与死亡零距离的接触,究竟是怎样的?对死囚而言,最后一次见面,吃最后一顿饭,作最后一次的交代,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也实非一般人可以像得到。

《死囚忏悔录》、《困进一个入口》又名《如是我闻监狱经》,是“死囚之父”开照法师著作死囚亲笔的作品。这本讲述“铁窗下的醒悟”曾让许多人看得痛心看得心酸看得惆怅。

开照法师于1988年走入监狱为死囚弘法,是许多死囚死前的知心友、倾诉者和亲人,因而人人都称他为“死囚之父”。

他除了是囚犯死前唯一的倾听者,偶尔也会是他们死后唯一替他们领尸善终的人。

开照法师说,普遍给予死囚的定论即是“无药可救,罪该万死”,却忘了他们也尽力在改变,也忘了死囚也是人,会哭会笑,有情有义。

他说,死刑的判决,有时候加强了世俗的观念:这就是报应。也让死囚有了双层的‘痛’,再也看不到“出路”了。

以下,是开照法师接受《光明副刊》专访时真情流露的“死囚忏悔录”。

记:记者
师父:开照法师


回头已是百年身

记:外界都称你为“死囚之父”,请问当初为何会著重于对死囚弘法?

师父:死囚的死是“必死,又不知何时会死”,有别于“病者”,有人照顾,人生还有转机,还能及时完成心愿;“意外而死者”就在那瞬间,只是去得快,惟留给活人痛而已。

死囚就不同,追悔己错已够难受,还得承受社会的指责。犯罪,家人被牵连,对亲人又有说不出的痛苦与内疚,一些亲戚朋友也因此与他划清界线。对于将死与死后,怀著的是恐惧与不安,如此日夜承受这种“压力”。监狱除了提供死囚生活基本的照顾外,另一即是“关到死”终止他的一生。

宽恕真的那么难吗?

记:这些年来,与数不清的死囚近距离接触,您最大的感触是甚么?从他们身上,又学到些甚么?

师父: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1. 错了即是错了,纵然肯悔改,法律也不许他们“回头”。我的感受是“宽恕”,真的那么难?

2. 宗教能让死囚在面对死亡来临之时,看到未来“再生”的希望,不被“死”字折磨到“心死”,仍是愉悦面对来生重来的机会。

3. 感受到真心忏悔能引发不可思议的力量,不再逃避而是担当,把握有限的时间,用另一种方式生活,纵然一日必须上路,心亦无怨而能安。

我不敢说我“度”了他们,应该说让我有机会与他们“重温”与“分享”。一起来学习与面对死,在生命里彼此不可躲避的事实。在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忠心于你,义气到底”。当然一些坏习惯及他们的“江湖经验”也给我上了一堂课,增添在我生命里所没有的常识。

难忘个案逐个说

记:能与我们分享几个让您印象深刻的囚犯个案吗?


师父:

◆个案1:逃过鬼门关死在乱抢下

由于承受不住社会的压力,敌不过诱惑,虽逃过鬼门关,却适应不来新的生活。结果重出江湖,他如此说。

他出狱前我曾告诉他:苦恼时,想要犯案时,请在这之前给我一个电话。因为这承诺,一年内还会有来电,形成“一通电话”成了一个助缘,他于是行走于江湖边上。

但一年后,不见来电,也找不到他,却在报章上得知消息,四十多岁的他死在乱抢下。

当时因抢劫案而入狱,如今却死在警察的子弹下。

在囚室时他曾说:若能躲过死在狱中的厄运,出来后绝不再犯。

其实他也没忘记这承诺,出狱期间还与我保持联系,只因定力不够,助缘不多,又敌不过五欲的诱惑。

说来可真惭愧,我只能在精神给予指引,实际的需要我却帮不上。

◆个案2:死并不可怕却病死狱中

因贪婪而犯上毒品案,年龄三十多岁,他说:多次躲过,这次中招了。由于他相信佛教所说“业成熟时”,谁也躲不了,关键点要承担不可再造新恶业。

有了此信念,他尊重死刑这判决,心无怨,但并非放弃生命。他也很明白这不是他所能改变的。唯有将心投入在狱中好好的修行,真心忏悔,诵经礼佛积德,活一天,赚一天功德吧,这是他的做法。安份守己,不惹事,狱官很欣赏他。

一次又一次的探访,他的父母亲对孩子成熟了而感到欣慰,死囚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转变,无疑的认同。他非常的重视我和他的父母与他会见的日期。他会转告我有关他与父母谈话的内容,他也会将我的开示与他父母亲分享。

可惜的是大家无缘送他一程,他因病重在狱中去世。

悲喜交集莫过于他的父母亲,此消息也是从他母亲口中得知。

“当时痛心孩子犯罪,如今悲伤真正失去孩子,安慰的是因为孩子肯回头,其实孩子不坏啊!”这段话是出自他的母亲,可惜他的孩子再也听不到了。

◆个案3:为别人著想是快乐的事

佛教的其中一个信念触动了这死囚的心。他承认这一生结的恶缘多过善缘,如今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说是为死后与来世积些功德吧。

由于在社会里混了一大把年纪,所以很有善巧与经验,他热诚照顾新来的囚友,那是因为他已有两次的坐牢经验了。他经常向狱官提出各种申请给予囚友一点的方便。他是令狱官头痛的人,大家都觉得此人有诸多要求,总惹人麻烦。我的到来,他同样也有不同的建议,心是极为感动,同样感觉此人确实要求是多了一点。不过心里还欣赏他为他人著想的心胸。由于他不太遵守狱中规矩,经常被关进黑房思过,还常自夸“牺牲小我成就大家”。不过。毒品案须步上绞台,别离时他说了一句话:剩余的生命为他人著想也是件快乐的事情。虽然做的不多,但善缘是结了。

◆个案4:为甚么不给我一个机会?

年纪轻轻,就在黄金时期,也因毒品被判死刑,第一次犯错就没回头路。他以为自己是初犯,以为法官会网开一面,谁料法律无情,死刑这一判,让他承受不起,导致精神常处在不稳定中。他常在问:为甚么不给我一次机会。由于精神无法集中,虽然定期还会与我会见,但他总会问:“师父请为我诵经为我祝福”。这是他唯一的要求。

可接受佛教之因与果,需要众条件之配合才能解决,才能如愿。从始至终他要的是:给一次机会吧。

狱中也不允许他留太久,依旧要步上绞台。最后的遗言:为甚么不给我一次机会。他绝望上路,心情沉重的我,无言回应。

用耐心感化死囚

记:会不会有一些死囚,对师父非常无礼,过后又被师父感化的?

师父:非常无礼不曾遇过,不配合与挑战我的就有。不过只要肯前来会见多次,还是会有所转变。再说死囚也在检视我到来的诚意能持续多久。

曾遇一名死囚,他对社会不满也就罢了,还在我面前直斥佛教的不是。幸好,他愿听听我的看法,佛教、出家人对社会有甚么奉献。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交谈,他的改变也是最特别一个,演变成了另一位“爱教护法”,情操过深,带著旧有的习气又“好评”

其他宗教,不同的是“见解是正确的”。当他决定皈依,可惜还是来不及。他病死在狱中。

死囚死有余辜?

记:一般人都认为死囚是“死有余辜”,请问你又如何看待这点?

师父:佛教的因果观,不站在“以牙还牙”的方法来处理,或认为此人“死有余辜”正是“因果报应”的“报复”心态。以慈悲治嗔,以智来处理是佛教的精髓所在。而“不杀”又是佛教不变的原则,除此之外不仅自身不杀生,也不能教他人杀,或者赞叹杀。

佛教以悲智来看待问题。所谓“悲悯”众生不是“加害”对方,而是令“众生离苦得乐”。应当随缘尽力给于善护,让死囚在生死边缘中,看到还有所依归处,纵然必死,也能心安地上路。



首页 > 时势动态 > 本地专访 > 正文
http://www.mybuddhist.net/cms/e/action/ShowInfo/?classid=75&id=1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