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位“偶像”走了,而且都在同一天。不过大家都把目光放在80年代称霸流行乐坛的那位,至于那位演《神探俏娇娃》的70年代甜姐儿就不太有人注意了(足见佛教所说的“无常”是真实不虚的,不单世间无常,人心也无常)。称霸乐坛的那位确实受到几代人的欢迎,说坦白话,他还真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在那个年代,学他独创的舞步走路,往往会受到同学的掌声鼓励,足见偶像的魅力四射,就连模仿者也受惠。
称霸乐坛的那位偶像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迈克杰逊。我正式收到迈克逝世的消息,是从一位身心正在受到煎熬的朋友由吉隆坡传来的短讯。晚上我和太太在一家霸级市场购物时,在买电器的部门看到十多部电视机同时播放有关迈克的片段,这时新闻播报员也简短的提到了花拉科茜的死讯。两位艺人当年的精彩演出确实是陪我度过了不少苦闷的少年岁月,让我深深着迷并崇拜不已。
难逃理性思考的批判
不过人到中年,想法必然会改变,尤其是经过佛学与哲学的洗礼,看东西总会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不论是偶像还是教主,都难逃理性思考的批判!现在看偶像崇拜的现象,会发觉是和青少年在寻找和建立自我形象有关,由于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足够,只好和同侪一起寻找自我,又由于彼此无法建立自我的形象,就只好往外寻找一个大家都公认的杰出人物(有性格、有自我、有能力)作为模仿对象,于是偶像出现了。而市场也看准大家的需要,不断推出许多“偶像”任君选择……。
至于所谓的教主现象,主要是发生在成年人的身上,由于成年人已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并享有某些社会地位,但是诚如成佛之道偈颂所言:“有生无不死”,因此有些人就想要进一步了解人生的终极意义,如死后还有来生吗?宇宙有主宰吗?怎样克服死亡的恐惧,甚至进而追求了生脱死,希望能像高僧大德那样生死自在!但是人们往往又畏惧这种需要大量阅读与进行深度思考才能有成就的艰辛过程,于是就以学习某个学养深厚的导师之言行为主,美其名一门深入,并相信此导师的学养已参破所有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此导师本非教主,但由于信徒的崇拜,就逐渐被摆上神台,开始被神化,最终变得超级完美,仿佛无所不知,却又不食人间烟火。
起初“教主”也知道自己并非教主,只不过“是名教主”而已,但被崇拜久了后,逐渐也习惯了替信徒指点迷津,看着信徒欢喜信受奉行的样子,自然也会有度生无量的信心,因而乐此不疲的继续当“教主”,我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许会认为能够经常为人指点迷津,总好过无人问津吧?我在2005年的一篇文章曾经指出:“其实偶像除了靠包装,也要依赖崇拜者的‘依赖’ 才能生存。在一个抛弃社会主义,紧抱资本主义的世界里,人们注定要忙于赚钱消费,根本没有几人可以思考和修习止观……于是许多心灵导师应世而出,成了芸芸众生的依赖……由此可知,一个社会会出现那么多‘导师’ ,是因为集体心灵的严重匮乏所致。"(〈回顾淑一,告别1995〉)
通过声光幻影欺骗自己
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生不外三件事,那就是自欺、欺人、最后被人欺。回顾曾是迈克杰逊粉丝的那个少年,还有因为自幼失去母爱,因而迷恋花拉科茜的我,不都是企图通过媒体的声光幻影来欺骗自己吗?也因为自己期待受骗,才会被人欺骗!其实偶像和教主也同样是人,也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可惜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既然是选择当超凡偶像,就没有权利做一个普通人了。对这些偶像而言,卡缪(《异乡人》的作者)的话简直就是道出了他们渴求现实生活的心声:“生命中没有比跟人自在相处和单纯的活着更让人感到快乐的了。”除了欠缺正常人的生活,当偶像们面对个人的生老病死时,一样会充满了恐惧与无奈,就只是个可怜的生死凡夫而已,试问躺在医院或睡在棺木时,他们还可能再耍酷吗?而那些整天忙着扩建道场,到处打救世人的教主们其实也迟早要面对类似的生命困境,如果他们没有真修实证的话……
偶像的老死,就意味着少年的我也已逝去,那时曾有的一切投射,如年轻,美丽,或忧郁,失落都已不复存在。对于教主现象的反省,也使自己更加成熟,而不会心外求法,或妄想自己将是新时代的救世主,印顺导师平凡的一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教我如实正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