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打印

袈裟革命——面对暴政,如何展现慈悲?(下篇)

整理——心然  2007-10-25 12:00:00  南洋商报


《登彼岸》策划的“袈裟革命”系列下篇,访问马佛青宗教顾问开舍法师,谈缅甸僧侣游行事件及佛教对入世课题的观点……。

开舍法师:佛教原是人本与民主的宗教

问:请问师父对缅甸日前发生的军人政府镇压事件有何看法?

答:镇压的手法只要是涉及到暴力的形式,无论其理由为何,无论是个人的看法或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我们都应该加以谴责。

问:对于出家人走上街头示威,师父认为是否恰当?对于社会不公义之事,出家人应以何种姿态介入?

答:“社会不公义”之事何其多!若要对每一件“不公义”之事都走上街头示威,以如此的方法做为追求“公义”的手段,这是个人所不敢认同的。印顺导师在其著作《佛法概论》(p.45—46)引述了《中阿含苦阴经》说:“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奉事王。……作如是业求图钱财,……若不得钱财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亡失,彼便生忧苦愁戚懊恼。……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梵志梵志共诤,居士居士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诤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

为了解决这些,世间提倡增加生产,革新经济制度等。但世间的一切学理、制度,技术,虽能解除少分,而终究是不能彻底的。如世界能得合理的和平,关于资生的物资,可能部分解决。但有情的个性不同,体格、兴趣、知识等不同,爱别、怨会等苦是难于解免的。至于生死等苦,更谈不上解决。一般人但能俯首的忍受,或者装作不成问题。世间离苦得乐的方法,每每是旧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总是扶得东来西又倒!这是由于枝末的而不是根本的。

佛法讲究的是彻底的“离苦得乐”之道,若“不公义”之事能够从走上街头示威而得到解决,而问题的根本却漠视之,这是削足适履的方法。现世界的“强权”国家何其多,谁人能够说这些强权国家行使的是“公义”的法则或事务?

问:政治是管众人之事,与众生关系密切,佛教团体领导人或佛教团体应持怎样的政治态度?遇到一些不合理或伤害众生之事,应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

答:政治的体制在乎“和”而“平等”,这是佛法或佛教社群所追求的“和合”以获致“和乐”的精神与务实作法。“僧伽”的和合基础建基于公平的制度(戒和)、物资的均等(利和)、与思想的一致性(见和)。佛陀在世时时常以规劝的方法引导执政者奉行所谓的合乎“法”——缘起平等,和乐共生的治理之道。而佛陀本身也在其所成立的教团内奉行“无阶级”之平等主义。佛陀自言“佛亦在僧数”,而管理众人之事务亦经由大众的议决之后才加以实行。在同一政治体制(戒和同行)之下,无论是管理(治理?)人者、或被管理者都同样的、平等的拥有相等的权力,有关的权力包括不可被“不合理”的被对待或被伤害。而佛教的“理”则在于“缘起”的平等性;如果受到不合理的对待,理当据理力争!如佛教徒的护生行为,不只是对人类这一生命的的保护,更涉及到对一切众生的爱护!

问:佛教原则是主张非暴力,不应以暴制暴,但在面对暴力的对待下,要如何展现佛教的慈悲精神?

答:还是以“慈悲”对治暴力!

问:步入21世纪,在迈向多元化与民主化的大环境下,佛教团体或佛团领导人,应如何加强与推动信众对民主的认知?宗教团体应如何扮演角色才能契合现代的环境?

答:佛教从来就是——人本的、民主的宗教。有那一位宗教教主会自言他的地位与追随者是同等的?认识佛法将使人更加理解何谓真正的民主,乃致佛教所强调的“生权”——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

问:了生脱死是出家人的修行目标,过于关心世俗或会影响道业?身为现代出家人,如何在修行与世俗间取得平衡?

答:“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惠能大师

“诸佛依二谛,为眾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龙树菩萨《中论》

请为缅甸佛教徒回向!

本报特约:谭郎《登彼岸》专栏作者

谈起缅甸,我国佛教徒总是赋予“神圣色彩”,认为那里有许多证果的禅师指导修行,又有和合共住的僧团,是真正正法久住的一块净土。

但这一切由我们这些外人所投射的美好图像,随着缅甸军政府血腥镇压该国僧人为民请愿的和平运动后,“美好图像”终于完全破灭了。

其实从60年代开始,缅甸军政府就开始对当地佛教采取独裁政策。比如说,在1965年,军政府废除宗教关系三法,而在当时反抗政府此项决定的124名尊贵的比丘就因而入狱。

而在1973年颁布的新宪法中,军政府也不再保障佛教的特别地位,同时也废除了特别为佛教支出的财政预算。在1974年后,军政府也以第三者立场来干预宗教事务,比如说,强制出家者要向政府登记,未经登记而出家者将被视为公然违抗法令。

军政府显然脱离主流民意

尽管根据政府自身的统计,有百分之八十三的都市居民和百分之九十五的村落居民信仰佛教,但军政府显然脱离主流民意,只顾自身特权的永续,而刻意忽略或贬低佛教在缅甸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因此,一个不恭敬佛法,也不尊重戒律的军政府会大开杀戒,有何稀奇?可怜的是那些寄望慈悲的僧侣打救他们的缅甸百姓而已。因为现在就连他们所恭敬的师父们也被摧残了。

作为一个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族群,缅甸人民面对将近半世纪的暴政摧残,我关心的是他们是否会面临在信仰上的崩溃,紧接着在心理状态和社群关系丧失了尊严和信任后,变得和伊拉克内战一样的以暴制暴?

宿命忍耐只会助长暴政

我并不是主张受苦的人们去采取宿命式的忍耐姿态,因这只会助长暴政的淫威而已。

我相信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会赞成在面对强权欺压时要采取反抗,以捍卫尊严和自由的价值。只是如何在从事抗争时,能够保持正念而不起丝毫瞋恚心呢?尤其是当对方以不讲理的姿态来欺负乃至伤害人们的时候,如何能持续的以佛陀、甘地式的非暴力运动来从事长久抗争?特别是一时看不到乐观的前景时,受困的人们又如何去面对沮丧、孤独等心灵的阴暗面?加上缅甸的互联网已被停止运作,相信许多僧侣和居士都被逮捕,他们的处境一定非常不妙。由于他们都是默默无名的人士,绝对无法像昂山素枝那样受到媒体注意与国际的保护。

因此,我呼吁各界佛友,乃至热爱和平的人士一定要为缅甸受苦的人们祝福,无论是诵经、持咒、念佛还是慈悲观,请你们多多回向!

我也希望佛教徒能看清楚制度化的暴力,如何使好人受害,乃至代表善良意志的师父也难逃劫数!因为同样的抗争如果是发生在制度较人性化的国家是不会如此悲惨的!

妙赞法师:基于慈悲 走上街头

来自吉隆坡般若精舍的妙赞法师,表明她是以个人身分参与这项讲座会,并发表看法。

对于出家人是否应该关心政治,她表示在网上看到一些人质疑出家人是否发了狂,走上街头,与政治挂钩,这些人认为出家人应远离世间(包括政治)。妙赞法师列举了佛陀时代与现代的例子来证明出家人是关怀世间,而关怀并不局限于慈善救济,也应包括政治。

她举例佛陀在世时,因琉璃王要屠杀其释迦族,他3次坐在树下(抗议),她笑言佛陀或是全世界最早走上街头的出家人(众笑),而佛陀也曾化解两回有关两国的浴血战争。这显示了佛陀并不忌讳政治,并不闪躲,关心影响到芸芸众生的政治。

她过后也举例,如印度阿育王和近代的太虚大师,他们身上都彰现了佛教对政治与社会的关怀。

她补充出家人关心政治,是基于慈悲,不忍众生苦,她说原本目前是南传雨安居的时段,很多出家人会在这段时期,在修行上或会取得一些成果,而这些出家人由于要推翻一个暴政,选择舍身成仁,参与民主的建设。

她表示欣慰,缅甸出家人这回站出来表达对众生的关怀,通过行动来实验慈悲。她相信缅甸出家人的举动,会感动许多人,进而启发了更多人内在的真善美,这其实也是一种功德。

聆听他们的呼吁……

达赖喇嘛:保持克制 停止暴力

流亡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敦促缅甸军政府保持克制,不要以暴力应对举行抗议示威的人群。达赖说:“我全力支持他们要求自由和民主的呼声,并利用这一机会呼吁全世界爱好自由的人支持这一非暴力运动”。

昭慧法师:民主是僧团的日常生活

台湾昭慧法师对缅甸事件,其看法是“民主”早已是佛教僧团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缅甸僧侣理所当然会提倡民主。他们这次站出来,秉着筑起“肉墙”来护卫弱势民众的苦心。她并分析缅甸佛教对台湾佛教的影响,呼吁台湾佛教徒应热烈站出来声援缅甸的民主运动。仰光出生的昭慧法师也参于在台北举行的,全球同步的大游行。

昂山素枝:要做些事情

昂山素枝在早前的某次访问,对民主运动与禅修作以下的回答:“呵,如果你在静坐时而有一只蚊子飞来叮你,你必须作如此观想,‘叮……叮…叮。’你觉知那只蚊子在叮你,你却继续坐在那里动也不动一下。……但是政治不是这样的。我们尽一切努力不去伤害别人以及不去制造憎恨的情绪,但是如果有人做些伤害民主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坐在那边说:他们正在做……他们正在做……他们正在做……,我们要做些事情……”

太虚大师

近代中国高僧太虚大师,曾主张“问政不干政”,这是值得重视的。太虚大师认为僧尼的职责是修行与弘化,直接从事于治权的掌握与执行,那是不应该的;对于政权的过问,乃是切身利害的问题,却是应该的。

提问篇

读者提问: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出家人被军人镇压时,举起石头反击,这是否符合佛法?

答:佛教基本是反对以暴制暴,不过我们要了解在群众运动里,个人情绪是很难控制的,但我们应以整体来看待僧侣上街所带来的正面意义。

主持人提问:有人质疑与传言为何在1988年僧侣并未大规模参与示威,这回因政府调高油价,间接影响了僧侣施钵的收获,他们是基于自身利益而走上街头,并不是为了民主,师父有何看法?

答:你刚才提到是传闻,我就不解答了(众笑)。佛教讲因缘,我们凡夫俗子没有慧眼,无法彻底明白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上回的示威,僧侣参与的比率不高,而这回示威却如此庞大,这或许是因缘俱足了,有了手机通讯较容易、也有了较高的民主意识,而促成了目前这个因缘。

 



首页 > 时势动态 > 专题评论 > 正文
http://www.mybuddhist.net/cms/e/action/ShowInfo/?classid=73&id=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