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打印

心中一座庙

作者:郑丁贤  2009-09-12 03:02:37  星洲日报

150年历史的沙亚南Sri Maha Mariamman兴都庙,找不到一个落脚处;还落得一个牛头对待。

Sri Maha Mariamman庙的存在,比沙亚南这个城市的出现,早了很多;沙亚南是一个发育期的孩童,这间庙宇,已经是历尽沧桑的长者。

当印裔人民来到雪州,进入森林垦荒,开发橡胶园的时期,建立了这间庙。它走过百年园丘历史,见证了印裔社会的变迁;从英国殖民地时代,来到今日。

它本身就是历史,套用流行话,属于“文化遗产”。

而沙亚南,是近30年来才出现的城市,房屋取代胶园,人口从四面八方进来。

房屋和居民,都是新面孔。

人们看到Sri Maha Mariamman庙,认为它格格不入,不应该是沙亚南的一部份,必须将之迁移,最好在视线之外。

而Sri Maha Mariamman这座古庙,又怎么看待这些居民?

它会不会感叹,真是“赶庙公”!

这座兴都庙的争议,其实不应该是“回教徒社区适不适合有兴都庙?”,而是人们的心态和心胸,是否容得下一间古庙。

印尼最著名的古迹,是中爪哇日惹的婆罗浮屠,也是兴都教在东南亚保留最完整的遗迹之一。

在回教徒占绝大多数的中爪哇,婆罗浮屠不因为它是兴都教的象征,而被勒令搬迁。

它是印尼历史和文化的一部份。

今日,印尼政府努力保护它,当地人民以它为荣。

国内外佛教和兴都教信徒,以及观光客涌到婆罗浮屠,当地人民没有埋怨造成交通阻塞,引起生活不便,反而从中找到不少生计。

怎么对待一座庙宇,庙宇就怎么对待你。

沙亚南第19区的居民要Sri Maha Mariamman庙搬迁,因为这里90%的居民是回教徒;23区居民不要这座庙,因为这里以回教徒居多。

以族群比例来决定搬迁或兴建宗教场所,不是好办法;不管选择甚么地方,都会有居民反对。

大马的社区结构是网状型态,在都市更是如此;要以族群和宗教进行切割,根本不可能,一厢情愿的蛮搞,只会造成社会更加分化,也会引发更多矛盾。

关键在于,人们的心中,是否容得下一座庙而已。



首页 > 时势动态 > 专题评论 > 正文
http://www.mybuddhist.net/cms/e/action/ShowInfo/?classid=73&id=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