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佛教资讯网   打印

沉默半个世纪 天目山即将敲响千年古钟

  2008-08-14 23:31:11  中新浙江网

(中国讯) 名刹不可无钟,钟鼓梵唱,晨钟暮鼓,除了做佛事外,钟还起着报时的作用。古人对古刹钟声,充满着敬意。而浙江省天目山开山老殿这座千年古刹的钟声却沉默了半个世纪。开山老殿始建于宋末元初,当时名为“狮子禅院”。

  元延祐五年(1318年)九月,由于仰慕中峰禅师的道行,仁宗皇帝下旨改狮子禅院为狮子正宗禅寺,当时影响最大的书法家、翰林学士赵孟頫奉旨撰《狮子正宗禅寺碑记》。同时,寺院僧人募得万斤青铜,冶炼成一口巨钟,悬挂于寺院东面的钟楼,中峰禅师亲自手书钟名为“狮子禅钟”。

  名刹大寺,大都擅风景之美,林木掩映,恬静幽雅。经久不息的钟声,为天目山增添了无限生机,也给天目山注入了灵气。千百年来,钟声与风景总是有缘相伴,游人常将它们并列题名,成为胜境之一。

  据传,天目山“狮子禅钟”的钟声敲响,回荡山间,远震方圆百里。当时的临安府和宁国府,以及数百里远的徽州府皆能听到,有“击钟传三府”之说。后来,由于天目山佛事兴旺,加上钟声具有“击钟传信”的作用,在清代乾隆兴盛时,此钟还被当地百姓称作“太平钟”。天目山的禅宗文化也随着这经久不息的钟声,传播、弘扬到海内外。

  “龙飞凤舞最灵钟,燕母东来第一峰。忽听钟声林外度,禅源古寺白云封”。这就是清代诗人徐昌周当年闻天目钟声后诗中的深切感受。但很可惜,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钟被人砸成废铜废铁后,投进了“大炼钢铁”的热炉。钟声从此“沉默”了半个世纪。

  天目山是汉传佛教传入国内较早的一座宗教名山,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期佛教已传到了天目山。史载公元三世纪开山始祖竺法旷就在天目山结庐弘法。此后,历代还涌现出了三位著名的禅宗国师,即唐代慧能法系弟子慧忠国师在天目山开创禅宗主流,元代高峰原妙禅师在天目山复兴临济禅香火后,中峰明本国师传承了临济法脉,清代玉琳通琇国师在天目山又重振起高峰法席。在天目山不到三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有大小48座寺院庵堂,僧人自唐代起就超过了千余人。由于天目山历代名僧辈出,成为国内受皇封御书赦谕最多的一座山,也是藏经书最多最全的丛林。集释部5048卷、道部5000卷、儒部13000卷,共有28000多卷。其中有乾隆钦赐的御笔墨刻《心经》一卷和石刻《无量寿经》两卷等。历年有800多海外高僧鸿儒来天目山参禅,其中日本就有300多人。日本僧人视天目山为临济禅宗发祥之地,奉天目山为祖山。因此,天目山被公认为“禅门临济中兴祖庭”,还被赋于是“最有禅意的山”。

  经过千百年禅宗历史文化的沉淀,天目山已名声远播。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天目山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天目山在实施综合保护工程的同时,也纳入了“文脉传承”的工作。重点突出对天目山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除了对开山老殿这座古刹进行复原整修、殿内设立“禅文化”展示厅及内容外,其中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就是恢复起“狮子禅钟”,重现当年的祥瑞钟声。并于2008年8月20日上午十点举行隆重的揭钟仪式。以首鸣一百零八响,打破半个世纪的沉默,让起伏悠扬、和谐肃穆的钟声再次回荡在天目山水间、林区内外。



首页 > 时势动态 > 海外动态 > 2008 > 正文
http://www.mybuddhist.net/cms/e/action/ShowInfo/?classid=336&id=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