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雅凯玛(Ayya Khema)比丘尼是西方第一代的女性导师,她一生中扮演过许多角色:因纳粹党迫害犹太人而流落异乡的少女、后结婚为少妇与母亲、环游世界的旅行家、农场女主人,最后出家为比丘尼。艾雅凯玛对佛教与女性主义的融合,有著非常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对西方比丘尼僧团的促生。
在即将到来的三八妇女节,追思这位将佛法带给西方,一生充满传奇的艾雅凯玛,有其特殊的意义……
作狮子吼的比丘尼
艾雅凯玛是个非常坚强、独立的女性,她从小就饱尝偏见和监禁之苦,而父亲也在她相当幼小的时候过世了。婚后她在澳洲的一座农场养儿育女。之后她出家,建立了一座依上座部传统的森林寺院。在东南亚国家比丘尼的地位不是很高,而且一直不受重视。凯玛法师于是决定要站出来,但她并不是要选择战争,她只是为了自己和所有女性的尊严而站出来。作为一个认真的修行者和著名的发言人,她在这个国度里真的做了一些改变。
凯玛法师的伟大贡献之一,是她成立了许多佛教中心。每当凯玛法师走到一个地方,她就成立一个禅修中心。她希望西方妇女在佛教国家能有住在寺院的经验:寂静、安详、专注、内省的生活经验。
她经常到美国,在浓厚的佛教与基督教文化的学术圈,谈妇女与佛教的问题。她的语词直率尖锐却言之有物,特别在提问题时间,她更是让听众由衷地连连鼓掌。在某次的佛教会议中,当时与会的一位男性,觉得她提问的议题并不是个很重大的主题,问到为什么大会要特别独立出女性与佛教的议题,而不放在其他的议题底下?刚开始由其中一位发表者用一种平稳、谨慎的口气来回答,可是凯玛法师马上插进来,语气激昂地建议那位先生,其实她的问题可以换个方式问,为什么与会者所发表的议题只和男性有关,而不包含女性的议题,或许这样问会比较有建设性。整个会议室顿时掌声如雷,而这个议题就在这问答中结束了。
厌恶男性以不平等方式对待女性
凯玛法师并不是讨厌男性,事实上她有一些忠实的男性弟子,她只是厌恶某些区域性佛教中,男性会以不平等的方式对待女性。在这一方面,她会坚定立场、毫无畏惧,运用她的智慧,让她的对手知道她是很难应付的。
她的率直或许造成了她跟某些学生和在某些关系上的分歧。有些女性同胞来到这个比丘尼中心,希望能有个温馨、能照顾她们的师父,但是她们所看到的却是一位坚强的传法者、一位要求很高的老师、和一位不断进步的心灵同修者,与她们所想像的温柔不一样。
凯玛法师经常待在美国弘法,特别是加州,因为她的女儿住在那里。凯玛法师常训诫信众人生苦短,所以生命最重要的目标是修行。她常用上座部的观念说,重要的是教法,而不是教师。这也就是凯玛法师在她许多英文或德文的著作中所强调的,重点是在于法的内容,而不在于传法的人。所以凯玛法师所有的书都是她开示佛法、说法的内容。
她是个擅于说法的法师,她能够以浅显、易懂的辞句来表达佛法中甚深的义理。而且在说法时,她不需借助于任何笔记或书籍,能够直接引用经文中的句子,以洪亮的声音来宣说,如同她的大眼睛吸引著听法者的注意力。她的确是个与众不同,激发人心的弘扬佛陀教法的法师。她的开示表现了她对佛法的虔诚和理解。
1988年,在美国洛杉矶的西来寺,凯玛法师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上座部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中国的比丘尼戒,然而对学习上座部教法的凯玛法师而言,这是目前唯一可以受比丘尼戒的地方。或许有人认为受戒只是一种仪式而已,对实际的修行上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凯玛法师了解到这是对她自己、对其他妇女在地位上的一种尊重,她认为身为女性能够全心全意走向解脱道,实在是应该获得目前佛教界传统的肯定。
从修行看任何性别都平等
多年来,在不同的国家,在无数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凯玛法师一直为上座部授比丘尼戒而努力。她指出:特别在亚洲国家里,没有受具足戒的比丘尼,会被认为修行不会有成就,是不值得供养,对佛法不会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不会受到和比丘同等的尊敬。所以她要站出来说话,虽然招来一些批评的眼光,但她从不会为了让传统的东南亚佛教界接纳她个人而放弃她的信念。现在的西方佛教界,随着穿着僧袍的女性出家众的出现,大家都知道她的名字和她所做的努力。目前对比丘尼的态度和行为已逐渐在改变中,虽然缓慢而且还没普遍,不过大家都知道这是凯玛法师和其他几位比丘尼所共同努力的结果。她的典范和所要传达的讯息点亮了无数女性同胞的心,让她们在长处于次于男人和被忽略的地位,看到了能够表达自己尊严的方式。从修行的角度,任何性别都是平等的,所以凯玛法师的挑战传统事实上是表达了更深层的佛教道理。
凯玛法师的勇气远超过我所能想像的。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那时她已是癌症末期,但她还是专注在她的工作上,顿时我了解我对她已不止是尊敬而已。她是一位伟大,具有远见,而且有无比勇气的女性。她也是一位能作狮子吼的法师,愿她在这书中的吼声不但能传到全世界,而且能传达到下一代有志于趋向这条道路的人。
艾雅凯玛简介
艾雅凯玛出身德国富裕的犹太裔家庭,因纳粹党迫害犹太人,于1938年开始她浪迹天涯的生活。她首先从德国流亡至英国,接着与其家人在中国会合,并在中国居住7年之久,当时正值艰辛的8年抗日战争期间。战后又迁往美国,在洛杉矶结婚,过着安定的家庭生活。但天性热爱自由、不拘生活的艾雅凯玛,似乎不能满足于平凡的美式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于是又开始其另一波漂泊旅行的生活,也开始其学佛之路。
艾雅凯玛首先到中南美洲的赤道雨林地带过着亲近自然的生活,并奉行素食,接着辗转到巴基斯坦、印度、澳洲等国,且在澳洲经营了当地第一座有机农场。在她四十余岁时,在印度受到禅修上师的启迪而决定追求佛法;55岁那年,毅然决定排除万难,在斯里兰卡出家;并于58岁那一年受戒,且在当地创立了一座尼众道场,偿其终身奉献佛教的梦想。晚年她回到祖国,即德国,在慕尼黑创设一所道场,向欧洲人传授佛法。
艾雅凯玛于1997年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