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德行,必須在自然中實現內心的清淨,在社會中實現內心的安寧,在世界中實現內心的和平,從利益眾生中去利益自己,以『自他不二』的慈悲精神,建設與實現『和諧世界』。」這是清華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福建省太姥山平興寺監院聖凱法師,為即將在杭州開幕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特別撰寫的論文《「和諧社會,從心開始」詮釋之三》中的一段文字。
在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前聖凱法師特意問記者事前有沒有看過他的這篇論文。我們的訪問就從關於「和諧社會,從心開始」的佛學理解開始。\大公報記者王扉 王惠
聖凱法師出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年輕得很,現正在清華大學哲學系念博士後。採訪的前天晚上,我在網上和一個學佛的朋友談起隔日要去訪問一個法師。她問了我法師的名字後,很快地就回覆我說,「這是一個學問僧,你們應該談得來。」電話預約時,聖凱法師告訴我他在清華校園。我說,那我們就在清華見好了。聖凱沉吟了片刻,說:「我們去法源寺好了,那裡的氛圍比較適合。」
千年古剎──法源寺,藏在北京城南菜市口的牛街後面。我們駕車幾經周折,在牛街附近兜了一圈,才找到法源寺,結果讓聖凱法師久等了。見到聖凱法師我們因遲到而有點不好意思。但聖凱法師倒沒有責怪之意,反而擔心我們採訪的時間不夠。他將我們領進寺內的中國佛學院圖書館的一間書房裡,在那裡接受我們的訪問。
修行首重內心
聖凱法師透露,「世界佛教論壇」官方網站上的那篇論文《「和諧社會,從心開始」詮釋之三》是他日前剛剛寫完的,在世界佛教論壇開幕之前,還要將之二、之一寫好。他說,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彰顯了中國佛教的深邃智慧與不懈追求的目標。「和諧世界」是當今世界人民熱切期盼的大目標,而佛教則為此目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現途徑與方法——「從心開始」,即「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從心淨、心安、心平開始,建設與實現國土淨、眾生安、天下平,這即是實現共同的願景——「和諧世界」。
聖凱法師進一步闡述,「心淨國土淨」重點在於「國土」,即是詮釋人與自然的關係;「心安眾生安」重點在於「眾生」,即是詮釋人與社會的關係;「心平天下平」則重視「天下」,即是詮釋人與世界的關係。他認為,在實現「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的過程中,即在建設「和諧世界」的過程中,必須是外緣、內心並重,即事理並重為目標。必須實現「重於外緣的國土淨、眾生安、天下平」,和「重於內心的心淨、心安、心平」,才能抵達事理並重的「和諧世界」。 聖凱法師指出,心靈為轉換自我與世界的樞紐,因為內心會引導我們趨向於合理的行為,或誤趨於不合理的行為。佛法強調自身內心的清淨、安寧、和平,內心是否清淨、安寧、和平,對自然、社會、世界等自他的清淨、安寧、和平有必然的關聯。從生命個體來說,內心的清淨、安寧、和平,必然會有和平處世的表現。但國土的不清淨,社會的不安寧,世界的不和平,卻不必然妨礙實現個人心地的清淨、安寧、和平。內心自然清淨、安寧、和平,是佛弟子身心修持的目標。從心地的清淨、安寧、和平流露出的身心活動,待人處世,亦必定會愛護自然、尊重社會、追求和平,從而在個人的內心中實現了國土淨、眾生安、天下平。
內心外緣並兼顧
他又說,佛法強調和樂清淨的人生與世界必須建立在自他共存的基礎上,因為緣起的真理揭示出事物存在於「關係」之中,所以亦是從自他關係中得到解脫自在。社會、世界是複雜的自他關係的組成。當社會逐漸趨向安寧,世界逐漸趨向和平,這是外緣的減少,這樣內心的染因——思想的偏見、權力的我慢、經濟的貪慾等也會受到限制,而且亦會自然淡薄起來。正如淨土中的眾生,內心因受外緣的影響,自然更容易清淨,其修道則更容易成就。所以,必須從「行」與「眾生」入手,重視內心同時重視外緣。從佛教的究竟意義上,「和諧世界」的實現必須是外緣、內心並重,即事理並重為目標。因為,偏重於外緣的國土淨、眾生安、天下平,而不能落實於徹底的心地,則易流為政治、社會的層面;偏重於心淨、心安、心平,又往往不能著力於現實自然界、社會、世界的努力與運動。所以,必須外緣與內心並重,增進自然的和諧、社會的和睦、世界的和平,則亦會增進內心的清淨、安寧、和平;同樣,由於心淨、心安、心平,更能促進「和諧世界」的實現。人類的德行,必須在自然中實現內心的清淨,在社會中實現內心的安寧,在世界中實現內心的和平,從利益眾生中去利益自己,以「自他不二」的慈悲精神,建設與實現「和諧世界」。這就是聖凱法師的「和諧世界」觀。